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Scroll to Top

回頁面頂

每個人都能自由地看到我們的文明

後赤壁賦圖卷 後赤壁賦圖卷 後赤壁賦圖卷 後赤壁賦圖卷 後赤壁賦圖卷 後赤壁賦圖卷 後赤壁賦圖卷 後赤壁賦圖卷 後赤壁賦圖卷

3 條評論
撰自未曾
2017年2月3日

book info

撰於2017年2月3日 | 3 條評論 | 歸類於 | 撰自未曾

後赤壁賦圖卷

《後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於元豐五年作於黃州的散文作品,是《前赤壁賦》的姐妹篇。此內含三種以此為題材的畫作:納爾遜艾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北宋喬仲常繪卷,故宮博物院藏南宋馬和之繪卷、明代仇英繪卷(清乾隆年間緙絲作品)。

1079年,蘇軾被謫貶到黃州(今湖北黃岡),於元豐五年(1082年)夜遊黃州赤壁(赤鼻磯),寫下了《前赤壁賦》,十月十五日夜重遊赤壁,寫下了這篇《後赤壁賦》。

原文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餚,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似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於是攜酒與魚,復游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1,納爾遜艾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宋.喬仲常繪《後赤壁賦》圖卷,紙本墨筆,縱29.7厘米,橫560厘米(圖片49595X2357像素)

《宋喬仲常後赤壁賦圖》是據蘇軾的名篇《赤壁賦》繪製而成,可視為一件山水人物作品。畫卷依原賦敘述的順序次第展開,將賦文氛圍若干段移錄於畫面上。每段描繪一個情節,而全圖首尾相連,並無間隔,同一人物在圖中反覆出現,是所謂「異時同圖」的方法。圖卷是對原賦的藝術再創作,亦是傳世時代最早的《赤壁賦圖》。最值得重視的是該圖的畫法,不僅人物取白描法,圖中的山石、岡草、樹石也僅用墨筆勾皴,不事渲染,更不加色彩。用筆蒼率簡逸,時見帶有飛白的乾筆,畫風清空灑脫。(介紹參考

2,故宮博物院藏,宋.馬和之繪《後赤壁賦》圖卷,絹本設色,縱25·9厘米,橫143厘米(圖片29606X2398像素)。

此圖無作者款印。畫幅後另接絹,以綾隔水隔開,為高宗趙構草書《後赤壁賦》全文。拖尾有張若靄篆書《後赤壁賦》全文。此卷曾被溥儀一九二五年帶出宮外,後來與其他文物一起被送回故宮博物院,國寶失而復得,傳為一段佳話。

馬和之主要刻畫了「登船而返」,「遇鶴」的場景,為《後赤壁賦》中承前啟後的核心部分,既展現了蘇軾的豪爽率性,又傳遞出道家仙壽出世的內在寓意,使觀者見圖而達意,是畫家構圖選景的高妙之處。畫面清靈脫俗,動感強烈,筆觸飛動瀟灑,但法度細膩、嚴謹,體現出身為士大夫,兼備畫中行家和文人士氣於一體的獨特繪畫風格。人物衣紋為馬氏特有的「螞蝗描」,線條富於粗細變化。(介紹參考

3,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緙絲,仇英繪《後赤壁賦》圖卷,縱29·6厘米 橫497·5厘米(圖片38205X1858像素)

明代畫家仇英依賦作畫,此圖卷由清乾隆年間緙絲藝人以仇英畫為藍本緙織而成,詳盡地描繪出蘇軾在初冬時節夜遊赤壁的場景。畫面共分8段,前三段表現蘇軾重遊舊地的歡快,後五段則借景寫情,寄人生如夢之感慨。圖卷採用平緙、長短戧、構緙、搭梭、摜等多種緙織方法,使用了20多種顏色的絲線,所織人物形象生動,景物寫實,山石勾中有皴,以石青、石綠、赭石等色為主,表現出仇英的小青綠山水風格,反映了清代緙絲藝人高超的工藝水平。引首有清乾隆皇帝御筆「雲機仙製」,並鈐 「乾隆御筆」 朱文印。卷中還鈐有“乾隆鑒賞”、“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石渠定鑒”、“寶笈重編”、“宣統御覽之寶”、“宣統鑒賞”、“宜子孫”、“三希堂精鑒璽”、“乾清宮鑒藏寶”、“無逸齋精鑒璽”等鑑藏印。末段緙織藍字「實父仇英」及葫蘆形 「十洲」朱印。此為故宮現存緙絲畫中最長的手卷,且手卷是橫織橫用,橫寬5米多的織機實屬少見。

喬仲常(公元12世紀)〔北宋〕河中(今山西永濟)人,生卒年不詳。工雜畫,尤擅人物道釋故事畫,師法李公麟。

馬和之,生卒年不詳,錢塘人,南宋畫家。 紹興年間進士,官至工部侍郎。擅畫人物、佛像、山水,被譽為御前畫院十人之首。自創柳葉描,脫體於吳道子「萊條」,後自成一格,行筆飄逸,着色輕淡,自由簡疏,流暢飄動,人稱「小吳生」。

仇英(1494年-1552年)字實父,號十洲,中國明代繪畫大師,原籍江蘇太倉,後移居蘇州。生年不詳,考訂約生於弘治甲寅(一四九四年),卒於嘉靖壬子(一五五二年)秋冬之際。吳門四家之一。擅畫人物,尤長仕女,既工設色,又善水墨、白描,能運用多種筆法表現不同對象,或圓轉流美,或勁麗艷爽。偶作花鳥,亦明麗有致。與沈周、文徵明、唐寅並稱為「明四家」。

緙絲,又稱刻絲,是中國傳統的一種絲織品,其特色是以緙織方式織造,緯線並不橫貫全幅,而僅在需要處與經線交織,稱為「通經斷緯」法。其成品正反兩面如一,在不同色彩的輪廓之間並不相連,憑空背光觀察可見點點孔隙,有如以刀鏤刻而成。

註:此文件夾內含以上三種後赤壁賦圖卷(各兩種文件格式)
--
文件夾:後赤壁賦圖卷.三種
文件格式:PDF高清+JPG高清
文件大小:95.7M

直接下載

評論

  1. 汲古

    還請未曾先生補充書格下載鏈接,非常感謝!

  2. 幻羽生

    麻煩補下鏈接謝謝

  3. 淨海蓮風

    請問有趙孟頫書《前後赤壁賦》的資源嗎?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