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Scroll to Top

回頁面頂

每個人都能自由地看到我們的文明

日講禮記解義 日講禮記解義 日講禮記解義 日講禮記解義 日講禮記解義 日講禮記解義 日講禮記解義 日講禮記解義 日講禮記解義

2 條評論
撰自未曾
2016年12月6日

book info

撰於2016年12月6日 | 2 條評論 | 歸類於 | 撰自未曾

日講禮記解義

此《日講禮記解義》由清鄂爾泰,張廷玉等編撰。此書為清朝官修的解釋《禮記》經義典籍,為聖祖康熙帝在經筵所講解經文的內容,共分六十四卷。此為清乾隆十四年武英殿刊本,體例、形式均與其它日講之書相同,首列經文,然後為訓講。訓講文字援今據古,博採眾說。

卷前有《聖祖仁皇帝御製日講禮記解義序》和乾隆十二年(1747年)陳邦彥奉敕敬書高宗《御製序》,乾隆十四年十一月十九日奉旨開列的纂修諸臣職名,其中原任鄂爾泰等19人,現任弘晝、張廷玉等16人。

清聖祖玄燁命儒臣將《五經》、《通鑑》等傳統典籍作為進講教材,並將日講教材先後刻印成書。《易》、《書》、《詩》、《四書》等刻於康熙朝,《春秋》刻於雍正朝,唯《禮記》原稿存放於翻書房,因卷帙繁多而沒有刻印。乾隆十二年(1747年),高宗弘曆命張廷玉、汪由敦等儒臣重新整理《禮記》並刻印出版。

康熙帝在經筵時認為,《禮記》為治理國家的重要經書,雖南宋朱熹主張《禮記》是《儀禮》的傳,然而特別在〈冠義〉等六篇及〈喪服〉諸篇與《儀禮》互有創造性的闡發;至於其他篇章則多修身正俗的道理、「別嫌明微」之防,不盡然比附《儀禮》;《儀禮》為古文經而《禮記》多紀錄其變化,《儀禮》是大綱而《禮記》多載細節,《儀禮》為原則而《禮記》多釋明意義;因此聖賢精微的言論與切要的義理穿插在《禮記》中,對自己可以正心修身,推行則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日講禮記解義》推論解譯經文,將經文要旨到細微枝節都發揮流暢通達,並將南宋衛湜所搜集的一百四十四家學說鎔鑄剪裁、彙輯成為《禮記》傳解的精華。乾隆帝主張崇敬經法,編輯《日講禮記解義》與《欽定禮記義疏》相輔相成。(介紹參考

大致目錄

聖祖仁皇帝御製日講禮記解義序、御製序

卷一至卷三:曲禮上
卷四、卷五:曲禮下
卷六至卷九:檀弓上
卷十至卷十二:檀弓下
卷十三至卷十六:王制
卷十七至卷二十:月令
卷二十一、卷二十二:曾子問
卷二十三:文王世子
卷二十四、卷二十五:禮運
卷二十六、卷二十七:禮器
卷二十八、卷二十九:郊特牲
卷三十至卷三十二:內則

卷三十三、卷三十四:玉藻
卷三十五:明堂位
卷三十六、卷三十七:喪服小記
卷三十八:大傳
卷三十九:少儀
卷四十:學記
卷四十一、卷四十二:樂記
卷四十三、卷四十四:雜記上
卷四十五、卷四十六:雜記下
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喪大記
卷四十九:祭法
卷五十、卷五十一:祭義
卷五十二:祭統
卷五十三:經解、哀公問
卷五十四:仲尼燕居、孔子閒居
卷五十五:坊記
卷五十六:中庸、表記
卷五十七:表記
卷五十八:緇衣
卷五十九:奔喪、問喪
卷六十:服問、間傳
卷六十一:三年問、深衣、投壺
卷六十二:儒行、大學、冠義、昏義
卷六十三:鄉飲酒義、射義
卷六十四:燕義、聘義、喪服四制

ri-jiang-li-ji-jie-yi10
鄂爾泰(1677年—1745年),西林覺羅氏,字毅庵,滿洲鑲藍旗人。康熙朝舉人,任內務府員外郎,與田文鏡、李衛並為雍正帝心腹。鄂爾泰先人投歸清太祖,為世管佐領。祖父圖彥突官戶部郎中,父親鄂拜為國子祭酒。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 安徽桐城人。大學士張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入值南書房。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

註:此PDF文件包含分卷書籤。框高18.5 x 13.6厘米,九行十八字,四周雙邊,黑口雙魚尾,行間刻圈點。鈐印:愚齋圖書館藏

文件夾:日講禮記解義.總六十四卷.清鄂爾泰.張廷玉等編撰.清乾隆十四年武英殿刊本
文件格式:PDF高清
文件夾大小:1.34G

直接下載

評論

  1. 眾生

    未曾先生,煩請修復下載鏈接,拜謝。

    • 未曾

      鏈接已補充

    • 請您增加書格存儲,謝謝!

      • 未曾

        以下所提全已補充書格存儲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