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查看 12 个帖子:1-12 (共 12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144656 回复 ⚑举报 

    崇鹂
    游客

    www.dpm.org.cn/colle...28607.html

    前阵见《朱山刻石》,又名《赵群臣上酬刻石》。前辈学者根据历法推算,为汉初赵国群臣贺赵王遂所立,精确到汉文帝后元六年书。

    Sn-24.07.23-11.12.05

    其中“羣”字,君字头的写法,一看就想起西汉初马王堆“君幸食""君幸酒”漆耳杯,丿都出头,恐怕这就是西汉初年隶书的一个典型特征。

    可惜现在收录西汉篆隶墨迹的数据库,还没有建立,不能说一定就是这个特征,就是说“尹”的这种写法,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消失,都不清楚(依据楚文字的数据库,至少战国楚简不这么写)。仅作为一点观察,也算是这通碑、前辈学者精密历法推算的一点旁证。


     

    另,见人售漆耳杯,用战国典型的方耳样式,配上马王堆君幸酒的西汉篆隶书,是真的乱搞

    @169056 回复 ⚑举报 

    乐家堂
    游客

    见这个帖子没有回帖,我来乱说几句。

    楚汉系的文物,包括有题识的器具和帛书,“丿”出头的现象也不普遍,仅有寥寥数例,如你说的马王堆一号墓漆杯之“君幸酒”。帛书的写法直接从战国中蜕变而来,受秦朝“书同文”影响很小。既然战国时期“丿”多不出头,所以可以推论西汉初期“丿”出头也不普遍,不能作为当时隶书的一个典型特征。

    @169111 回复 ⚑举报 

    崇鸝
    游客

    @乐家堂 #169056

    肯定不是定例,但如果数量很少我就算观察到也不会发帖了。

    首先,从对甲骨文的研究来看,君尹的这个结构就是“右手拿着一根棍子”,理论上是可以出头的。而事实是,我观察到西汉的隶书,尤其是民间写手经常对这个字形作出头处理。“羣”“君”“尹”这种字形,我记得《北大简》出头的和不出头的大概是一半一半,具体没数过,《士相见之礼》这个简肯定有,敦煌还是其他乱七八糟的什么简,也见到过,具体记不清了(因为秦汉简牍数据库还没有建立,不好找)所以我也同意不是定例,

    其次,对于其成因,我猜测应该就是民间写手写快了就出头了,或者保留了某个体系的字形习惯就出头了。后续我看东汉的一些隶书《华山碑》还是什么的,也有这种处理,从出头的长度来看不是剥落损坏,但东汉碑刻这些习惯少很多,大量的案例还是西汉民间墨迹,所以推测就是一个顺手速度导致的,而且汉代的竹简其实很小,字经常1厘米以下,写出头正常。

    第三,假设确实集中在西汉出现,猜测还是因为写得更严谨了,西汉时期的古隶,尤其是西汉中期以前都偏于篆,基层官僚受到的教育也差点。汉武以后(海昏侯墓隶书)已经有东汉隶(八分书)的影子,当时的人逐渐受到一种规训,字形逐渐统一了。以上对您回答,供参考。

     

     


    另外,看到去年的这个帖子,也让我想起了关于现在秦汉文字学的一些感慨:

    其实战国末期的字体演变问题,很是复杂。战国篆书,也有很多个体系,从现在湖北出来的大量楚简可以看出楚地的字形习惯、书写风格是什么,其他的也只能抓小地域典型,例如曾侯乙墓(曾随国、半楚系)、侯马盟书(晋系)、中山王篆(风格特立)......

    理论上,秦代的篆隶是受周地篆书的影响很重,实际秦和汉篆隶的“讹误”“俗写”“造字”与楚篆是有继承性的(可能跟演变大势有关,但也有很多明显习惯用的金文另一个字形)。

    理论上,汉代的篆隶是受楚魏的影响很重,实际很多汉代篆隶的字形习惯,与楚篆的字形习惯差距很大(汉代的古隶也有早期晚期等等区分,而且由于秦汉统一全国,西汉早期还有大量战国贵族遗老,他们的用字字形习惯都受地域影响)。

    从战国晚期开始,国人变革废除篆书,民间形成方折快写的隶书,这个过程持续了几百年,甚至从西汉古隶直接诞生了一种类似草书的西汉古草,一直到汉武以后真正形成现在的隶书,并有熹平石经等教学定本。期间,对于各国字形的继承,对于新朝代风格的确立,尤其是秦汉时代那些人瞎造的字,或兴或废,有一些居然还能越过金文暗合甲骨文,有一些就跟楚系的错误错下来了。因为考古学新样本材料的出现,使文字学、尤其战汉简牍文字成为热门,目前能看到一些演变的影子,但是有太多说不清楚了。

    尤其是现在发现的材料,只是很稀少的一部分,很多都只是基层写手民间的丑书恶札,很多都只是战国楚地的文字,秦汉楚地的文字,西北地区敦煌汉简常常只是西汉中期。而且骨书、殳书、摹印篆等等,都是有特定的形变习惯的,秦定八体,新莽六书,不仅仅只是简单的高矮肥瘦变化,有些时候用的字形是金文里很少见的一个字形,甚至涉及到各种互通,几百年后居然接上了就是中间期的材料现在缺失,导致搞不清楚。

     

    @169120 回复 ⚑举报 

    乐家堂
    游客

    @崇鸝 #169111

    谢谢你热情的回复。我喜欢实证,但目前没有充分的资料,不能遍举。小学堂网站做了不少工作,我利用他们的资料截图,从下面这些例证看来,“丿”出头的现象整体是非常少的。小学堂引用的资料几乎包括了现在公开的所有相关著作,应该是非常专业的。当然也不否认即使收得多,也仍然是随机取样,要讲到完全准确基本不可能。

    甲骨文君

    以上甲骨文君字

    甲骨文尹

    以上甲骨文尹字。(甲骨文未发现“群”字)

    金文群

    金文群字

     

    @169121 回复 ⚑举报 

    乐家堂
    游客

    金文尹

    金文尹字

    @169122 回复 ⚑举报 

    乐家堂
    游客

    金文君

    金文君字

    @169123 回复 ⚑举报 

    乐家堂
    游客

    楚系简帛文字尹

    楚系简帛尹字

    @169124 回复 ⚑举报 

    乐家堂
    游客

    楚系简帛文字君1

    楚系简帛君字(1)

    @169125 回复 ⚑举报 

    乐家堂
    游客

    楚系简帛文字君2

    楚系简帛君字(2)

     

    楚系简帛文字群

    楚系简帛群字

    @169126 回复 ⚑举报 

    乐家堂
    游客

    秦系简帛文字君

    秦系简牍君字(秦系简牍中暂未发现尹、群二字)

    秦汉传抄古文字群

    战国秦汉传抄古文字群字

    秦汉传抄古文字君

    战国秦汉传抄古文字君字

    秦汉传抄古文字尹

    战国秦汉传抄古文字尹字

    @169127 回复 ⚑举报 

    乐家堂
    游客

    隶变群

    隶变群字

    隶变君

    隶变君字

    隶变尹

    隶变尹字

    @169129 回复 ⚑举报 

    乐家堂
    游客

    字形演变群

    群字字形演变

    字形演变君

    君字字形演变

    字形演变尹

    尹字字形演变

正在查看 12 个帖子:1-12 (共 12 个帖子)
正在查看 12 个帖子:1-12 (共 12 个帖子)

上传图片

拖拽或点击选择图片(最多五张)

回复至:西汉“尹”字形结构,写法一例
您的信息:



发帖/回帖前,请了解相关版规

0,邮箱地址尽量真实有效,随意填写的可能会被系统误判为垃圾内容。
1,不要开书单。单个帖子尽量发布一种书籍需求。
2,在搜索不到相关主题的情况下,尽量发新帖(发帖标题最好带上书名)。不要在他人帖子中回复某种书籍需要。
3,发帖提问标题尽量简单明了。发帖内容不要太过简略,请对书籍内容、版本或作者作简要说明。
4,出版于1975年以后的资源需求或分享将会被清理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