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优质分享
- 作者帖子
崇鹂游客最近处理古籍,遇到一部明刻大字《埤雅》不清楚是什么版本,还遇到了日藏的一些罕见版本。
网上涉及《埤雅》的版本介绍难找,所以写了备忘,也发到本站,或供参考。
一、疑宋刻残纸

见国家图书馆藏建文二年刻本,末附。
存四纸,蕙一纸,茅一纸,莫一纸,埤雅卷第十七一纸。版刻字细劲方正,与建文二年刻本极似稍不同。
左右双边,正文半页十二行每行二十三字,物名作阴刻方块,与建文刻本同。
但见埤雅卷第十七一纸即卷末有句曰:五世孙朝散大夫秘阁修撰知赣州军州事壡刊于郡斋。
此句不见于建文二年刻本,建文刻本此处为三行墨块。
二、重刊埤雅.建文二年刻本
整体面貌:
此本黑口对鱼尾,左右双边,版心只作埤雅及序次,刻字细劲有元风。首张存重刊埤雅序,半页八行每行十六字,次陆宰埤雅序、次目录、次正文,皆半页十二行每行二十三字。书末有开庆元年欧阳守道跋文,半页六行,每行十字。

分析:
此本建文二年张存叙,只字无缺,并刻张氏印章三枚。序论陆氏宣和刻本,论陆氏五世孙赣州再刻本,再称建文二年林瑜巡按赣上寻得陆叡本,令太守陈大本刻出广传,惜缺简甚多云云,
序曰“当天子建文二年,会奉议大夫、江西道肃正、按察使司佥事,古闽林公瑜字子润”又曰“是岁天运庚辰八月中秋日京口后学张存性中叙”
全书原缺卷六与卷十二,卷七为鹥孔雀等,卷十一为蝼蛄、蜮等。目录卷九、十、十三、十四,卷名下皆小字注明缺简,如卷十共拾简内缺八,卷二十末独行刻有后缺二字。
正文篇名物名皆顶头刻出,篇名作阳刻,物名作黑格阴刻。卷首作埤雅卷第一、埤雅卷第二云云
此建文二年张存序刻本,当即南宋陆叡刻本,赣州旧传,至建文二年林瑜见而翻刻,玄字无点,处处尤似疑宋残纸,永乐后遵为祖本翻刻,因将建文字样涂去,乃至成化时全序删去,致不知所来。
存见:
1、见国家图书馆藏一部,二十卷,缺7-14卷,卷6为补抄。
2、见上海图书馆藏一部,二十卷,原缺卷6与卷12,他卷存,字迹稍软弱,版心带卍字,而正文物名作阳刻带线。前辈学者亦定为建文二年刻本,处处不合,当从建文二年本校刻。
3、查北京大学藏一部,未见不明。
三、重刊埤雅.明初刻本
整体面貌:
此本黑口顺鱼尾,四周双边,刻字粗大厚有元风。首陆宰埤雅序,半页八行每行十六字,次目录、次正文,皆半页十行每行十九字。

分析:
此本陆宰埤雅序,题作“男朝请郎直秘阁权发遣淮南路计度转运副使公事借紫金鱼代陆宰撰”,他本皆无陆字。此加陆姓,与男字冲突不顺。
全书二十卷不缺,卷六载鹥凫等,卷七载孔雀等,卷十一载蝼蛄等、卷十二载蜮等,此处似将建文二年刻本分作两卷掩饰原缺。
目录卷九、十、十三、十四,卷名下皆小字注明缺简,如卷十共拾简内缺,卷二十汉虹同行刻后缺二字。
目录卷名上空一格,作圆圈一格,篇名空三格,物名空四格。至正文,篇名物名,皆用圆圈缀顶,皆阴刻方块,并以线框之。
明初刻本卷首作重刊埤雅卷之一、重刊埤雅卷之二云云。考建文二年刻本正文样貌,当出于南宋陆叡刻本,文字版式如出一辙。而明初刻本版式大不同,虽似元刻字风鉴为明初,实不如建文二年刻本。
存见:
此明初刻本存世量尚多。至嘉靖隆庆间新安毕效钦用此本校刻,讹误更多。
四、重刊埤雅.朝鲜版正统九年成化十五年本
整体面貌:
此本对花鱼尾,四周双边,朝鲜版。
首张存重刊埤雅序,半页十行每行十七字,序后一页为正统九年赣州府通判钱塘郑暹刻书牌记,再接成化十五年重刊埤雅全集序,次陆宰埤雅序、次目录、次正文,皆半页十行每行十七字。

分析:
目录卷六卷十二皆标缺,然正文皆有,卷六载鹊鸡鹳鹅等,卷十二载马等,未知所据。
目录卷九、十、十三、十四,卷名下皆小字注明缺简,如卷十共拾简内缺,卷二十末独行刻有后缺二字。
目录卷名空一格,篇名空两格,物名空三格。至正文篇名物名,皆顶头,阳文无框。
卷首作埤雅卷第一、埤雅卷第二云云。此本有正统九年牌记,且有建文二年张存序,但序中建文二年四字缺去,江西道肃正之道肃正三字缺去,是岁天运庚辰之辰字缺去。疑正统九年时此书皆已涂去建文年号,且底本漫漶残损所致。亦南宋赣州刻,至建文二年赣州刻,至正统九年赣州刻一系。
此朝鲜版,虽有正统牌记,却有成化十五年序,文字善恶但知在正统成化间。见其正文之误,确在明初刻本之后。当为多种拼合,又增朝鲜活字之讹误。
存见:
见朝鲜日本有藏。有一部钤朝鲜宣赐之记,书扉有墨迹题辞曰:嘉靖十七年正月日内赐户曹参判李龟龄埤雅一件命除谢恩云云。可知此正统版于成化十五年后嘉靖十七年之前,已入朝鲜并刻出。
五、重刊埤雅.成化九年本
日本东洋文库藏,未见不明。
按经籍访古志亦载容安书院旧藏一部,当同书:首有重刊埤雅序,作天运庚申八月。次宣和七年埤雅序,序末有成化九年岁次癸巳广勤书堂新刊牌记,次目录。卷首作重刊埤雅卷之一。云云。
只据书志所载,有建文二年张存序,早本特征,然作庚申误,疑永乐后缺而妄改。有成化九年广勤书堂牌记,文字格式,似照正统九年本改刻。卷首作卷之一,又似明初刻本一系。
六、重刊埤雅.成化十五年刻嘉靖二年重修本
整体面貌:
此本黑口对鱼尾,四周双边,刻字柔圆。首成化十五年重刊埤雅全集序,半页九行每行十九字,次陆宰埤雅序,半页十行每行十九字。次正文,半页十一行每行二十字。
分析:
正文篇名物名,皆顶头,阳文无框。卷首作埤雅卷第一、埤雅卷第二云云。
此本,暂见皆无张存序,无正统九年题版,无目录,似即当时所得已缺。多本卷二十末有儒先评语,有嘉靖二年王俸重刊记。
疑今中国藏成化十五本,实皆嘉靖二年补修本。
存见:
存世量大,各地皆有
七、明内府经厂刻本
整体面貌:
此本黑口对鱼尾,四周双边,刻字柔圆而厚大,明成化嘉靖间经厂刻字风范。首陆宰埤雅序,半页七行每行十一字,字尤厚大。次目录,次正文,皆半页十行每行二十字。

分析:
目录已不标注缺简,卷名空两格,物名空三格。
正文阳刻无框,篇名空三格,物名空两格,卷首作埤雅卷第一、埤雅卷第二云云。且每卷后有音释。
此本存世亦多,书志只标为明刊本,依其刻字风格,当即经厂大字,依其改篡,当即成化嘉靖间,已远离古本原貌。
如卷十七荷字篇,有句曰:莲既有以自曰,又会而属焉。因建文刻本如宋刻日曰不严,皆不开口,而后刻常两可之间。联系上下文,自曰当是言语之曰,自曰即自称,莲,连接也。
建文刻本作自曰,明初刻本作自日,皆似日似曰之间。成化刻本中空作自口,此明经厂刻本细瘦作自日,已明误作日月之日。后刻更误作白字。其他:
此后更有,嘉靖元年赣州府刻本,无界栏,万历新刊埤雅本,明末刻方块字风,皆已远离古本原貌,不一一而论。
八、清初顾棫校刊本
整体面貌:
康熙间,有顾棫精写校刊本,手写字细瘦精致。
首为陆宰埤雅序,次张存重刊埤雅序,次总目,次正文,皆半叶十行每行廿一字。正文卷二十末有后学顾棫校本六字。
分析:
书首张存重刊埤雅序中,建文二年四字缺去,江西道肃正之道肃正三字缺去,是岁天运庚辰之辰字缺去,与朝鲜翻印正统九年本同样,可知所用底本已涂避建文年号,在正统成化间。然观其目录,建文二年刻本朝鲜本皆作卷一卷二,此本作卷第一卷第二,且排布更整齐,料亦参用他书校正。
此本优劣齐聚,校增新误,似古不古,不宜推重。
存见:
前辈学者或称作宋本,实存世亦多。
需要可存:
pan.baidu.com/s/1nG...w?pwd=cbhq
柯南斋游客感谢分享
architc游客“3、查北京大学藏一部,未见不明。”
每次看到这行字,都有点哭笑不得。我这边已经3本书溯源到北大图书馆就戛然而止了。没辙。只能说,幸好自己的本专业或者说挣钱技能所对应的书,没有储存在北大。实在是太幸运了。
崇鹂游客@architc #157688
北大好东西太多了,其实还有例如华南农大的植物类古籍,中山大学的一些南方旧藏,也很多好书。只能是住在附近比较方便去看😑
简要说明
实际《埤雅》这部书,真正要注意的就前几部,基本都公开了,问题不大。
第一,是建文二年刻本,已经可以复原宋刻本(据国图和上图),我怀疑南宋刻本已有原缺(卷六卷十二),但是没看到真正的宋刻本搞不清楚。
第二,是明初刻本,这部其实改动得多,作用不大了,但他的“卷之X”其实很像元代刻书的卷名味道。原缺卷六卷十二(刻书人很鸡贼的拆开前卷分入缺卷,造成不缺的假象)可能是某种改刻南宋本的元代版本。
第三,是明中期的,朝鲜正统九年本、日本藏成化九年刻本、中国藏成化十五年本,三种。这涉及到建文刻书在明中期的改版状况,尤其是卷六与卷十二,建文刻本是缺的,在正统本是全的,很诡异,不符合版本衰变的历史过程,不知道哪里来的文本。假如是明中期找到了相关缺文,补充完整,序跋好像也没说明。
第四,此后都是垃圾
- 作者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