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帖子
黍离游客先说结论,古籍,和所有事物一样,都是有发展过程的,盛衰乃至消亡,很正常。显而易见的是,中国大部分古籍,都正在消亡,200年后是什么样,难以想象。而目前最可行的就是数字化保存,具体来说,就是免费开放,并由公众自由拍摄。
中国现存古籍,据粗略估计,大概有5000万册叶以上,其中1/3左右,需要修复。而据李致忠2006年的讲座,当时全国古籍修复人数,仅百人。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力量很雄厚,最多时也不过18人,从建国到2006年,50多年,仅仅修复了6万册叶。估计千年才能修复好。而且很多宋版书,国图不敢修,只能放着,不是谁都有能力修复古籍。
四川图书馆古籍部,古籍修复编制,仅4人。要对馆藏70多万册古籍中的破损进行修复,所需时间更是难以计数。宁波天一阁博物馆应该算是保存比较好的,在公布的5000多种古籍里,尚且有不少一等二等古籍,急需修复。更不用说如社科院,很多拓片已经破损,而本所研究员想去看都不行,要层层申请,更不用说修复了,仅仅是堆在那里。其他地方上的小馆,有的连专门书库都没有,古籍也就堆着,存放尚且有问题,何谈修复。
不只是存放条件。古籍修复的人才,经费支持,高科技修复,也非常有限。目前古籍本身无法带来正向收益,全靠财政拨款输血,终究是杯水车薪。所以我说,目前的条件下,如果制度不变,大部分古籍,会在200年以后,可能就见不到了。
黍离游客以前没有摄像技术,所以除了用文字描述,影写等,没有太好的办法。清末以来,影印技术的发展,直接突破了这一限制。而目前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的普及,使得古籍数字化,从技术上来说,门槛已经大大降低了。既然靠国家拨款作用有限,想保存古籍,只能靠民间,靠人口基数,靠自发力量,上传到互联网上,永久保存。
黍离游客谈到古籍,顺便谈谈文物。其实我国对文物的重视,比对古籍要高。文物归国家文物局管,而古籍既不是文物局,也不是档案局管,是归图书馆,图书馆归文化部,没什么钱。文物保存,在我看来,也是非常难的。虽然总说文革十年破坏了多少多少文物,实际上90-10年代,因为经济利益,盗墓盗挖所破坏的古籍,我觉得不一定少于那十年,只不过比较隐性。二里头,殷墟,晋侯墓,洛阳,楼兰古城,不知道多少被破坏。西安进行建设,除非特别重要的文物要汇报,大部分直接推掉。目前出土的大部分石刻,都是盗墓贼挖出来的。文物局专门盯着学者的文章,看你用的材料的来源,来源不清的,一律是盗墓的。
黍离游客相比文物,大部分并未挖掘,需要派人保护。中国古籍90%以上,都已经在各级图书馆里了,从处理难度而言,已经比较集中,也占据存世的大部分了。从保护的难度而言,其实比文物要简单。
architc游客“全电子化免费公开,唾手可得”,以咱哥们的立场,双手双脚赞成的。我之前几个回复的帖子早就说了,如果,特指“如果”,撇除一切考虑得到、考虑不到的因素,就是纯100%公开数字化资源,只有书画贩子才是最痛苦的,因为任何人只要网络搜索就能在10分钟下载任何自己想找的一副现存古画或者现存古籍,那书画贩子确乎只能去厂里打螺丝了,而他们这类人又绝对不会干的。
但既然这样做,又希望免费享受这个福利,那就是国家100%全额投入,显然这5年内不可能,原因是什么,这坛子里的几个繁体字哥们可能比我更清楚。这话就说到这,说多了就又涉及立场和屁股了,没必要。
所以呢,陪着楼主一起畅想一下吧。期待哪一天了。
哦,对了,我还有个自己的独立的畅想呢,咱期待这“北京故宫博物院扫描版本的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的电子版”呢。质量是不是比现在好,不好说,但如果有这个版本,管特么的清晰度如何,我也会很乐于收藏一整套,不管多少个t,我都买硬盘。这话什么意思,应该不需要解释。
黍离游客我倒不指望由国家出钱数字化,长远来看,还得靠民间社会力量,自行拍照。当然,国内绝大部分图书馆不让拍照,但我觉得想成规模的数字化保存古籍,抛开社会公众的参与,是很难的。
蝈蝈游客@architc #170621
谨慎回复一下楼上。
对于“全电子化免费公开,唾手可得”
即使是书贩子、画贩子、资料贩子,也是举双手赞成的。
贩子的本质,是提供一种服务,并不在于【物】本身。(服务的对象是书友,与读书人站在一个战壕里)
举个极端的例子,即使某图书馆把自己的藏书全部数字化,高清、无水印、文件名正确,pdf文件,放在官网提供无门槛下载。甚至打包到各个网盘,在官网、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公布。甚至提供线上客服,代找书。直接喂到书友嘴边!
即使如此极端的情况,仍然有书贩子的生存空间。
完全不用为书贩子担心。
上面那种极端情况,是服务型公共图书馆的终极形态。
崇鹂游客国图8块钱一页,我都嫌贵,靠民间很难的,真别信。
似以为的馆藏古籍就要修,实际上海量垃圾不值得修。
似以为的民间力量好保护,实际孔网海量古籍倒卖都没人修。
似以为的大家都拍,速度快,实际图书馆的机器很夸张快多了。
似以为的管不过来所以不公开,实际很多公开的都是修好了,烂的烂到拍不动。
似以为的馆藏方拍板就能公开,实际上他想公开也有规矩限定,他不想公开也有指导意见。
似以为的古籍很热门,呼声很大,实际真的热门的是碑帖字画,电子版泛滥,出版发达。
似以为的,只要是古籍大家都喜欢,都去买,实际国图出的很多古籍都卖不动,真正喜欢的是原色现代装,200一部宋刻。
似以为电子版横行伤害了出版利益,实际碑帖类早就传烂了印烂了新出还买,古籍新出都没人买,这里面的营销门道很多。
据我对于有关政策现状的观察理解,与你的想法有较大出入,人人都有愿景也有埋怨,但对成事关系不大了。老老实实等着有关机构花人力物力公开了,去享受就行了,别想太多,馆方每次电子化,及公开的数量,比私人购拍惊人多了。
我的理解,有那工夫,多去国外的图书馆翻翻看有没有好东西,给写一些介绍,可能作用还更大。我有时就很感慨,有关学者去日本私人文库、去欧洲有关机构,统计、收集、出版的古籍,比我哼次干找几个月,还要完备广博得多。专业的人干活,就是比我这种外行力量大,考虑周到。当然也有很多垃圾了,主要是看热不热门,互联网上,电子版不多,出版也不发达,一定是冷门。
黍离游客@崇鹂 #170633
您说的大都很有道理,尤其是对古籍市场需求的理解,比我更深刻,更有发言权。不过有几点我补充说明一下。
1、馆藏古籍大都是垃圾,这我赞同,很多晚近的推背图这类,没有任何价值,烂了就烂了。不过,基数够大,其中的善本,我敢说至少一半以上还没电子化公开(不含仅馆内公开)。古籍肯定是优先修复善本,但这么多古籍,肯定需要先定级。目前只完成了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甚至不少馆的普查都没做完。而古籍定级定损工作,除了宁波天一阁(当然大图书馆应该自己有评级),我还没看出更多进展。加上修复善本书的技术力量严重缺乏,所以我说按目前的情况,古籍是在慢慢消亡的。
2、很多公开的都是好的才能公开,这我理解。絮化,虫蛀,鼠蚀,粘连等等,确实很多不好拍。但我觉得远远不是可拍的都拍了,更不是已拍的都放出来了(比如相当多数量的胶卷就没公布) 国图公开的古籍,我听说仅20%左右,当然原因可能是很多不是善本,很多部书里只公布较好的几种。但我相信还是有不小空间的。
3、我当然知道不是馆方拍板就能开放,所以我只是说方向,并没有谈具体措施。既然谈到这了,也就说两句。肯定是先有公开古籍的需求,然后高层有顶层设计,和各方进行磋商,慢慢协商,再在某几个地方试点,效果不错再全面推行。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也是正常的,可以理解。
黍离游客4、目前这个复印价格,当然会劝退大部分人。所以我一直说的是免费在馆内开放阅览,然后读者去拍照,我是有所指的。当然这会涉及很多新的管理问题,暂且不提。
5、孔网大多没人修,我估计可能是孔网古籍大多价值有些?当然,我也不认为民间还有什么古籍修复人才,毕竟这是需要时间,资金,技术等,不是随随便便能做到的。所以我从根本上就没有想修复所有古籍,仅仅是修一小部分善本。我想的是全部拍下来,烂的就让它烂,反正没办法。
6、至于扫描的速度问题,图书馆机器很快,应该是真的,不过我没见识过。我真正希望的,其实是所有未整理的古籍开放阅览。反正相当一部分图书馆工作人员,并不懂古籍,或者仅靠他们的人手力量,根本不够。打开书库,让民众去看那些未经整理的一堆堆古籍,拍摄下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而且,还能看到古籍的保存条件,破损条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封存,放着。二者我觉得并不冲突,图书馆是主力,民众去查漏补缺,督促做的不好的图书馆。不过这也很难,国家上层推动古籍数字化,近几年大馆如省图基本都有行动了(虽然进度不一),但像北大一类高校图书馆,和大部分县市图书馆,基本上没有响应。就算国家真决定要开放未整理古籍,能大体执行吗,我看够呛。所以我觉得还是要靠民众参与
7、国外是国外,但古籍的大头还是在中国,两方面的工作都需要做。存世古籍不会再产生,损坏一个就少一个,所以善本,我希望是能拍多少,就拍多少。当然有余力的情况下,把所有清朝的版本拍摄,我觉得也是要做的,只不过优先级不高。因为时代在变化,对南宋时人,监本并不是很珍贵,对清初人,万历以后的书并不珍贵,而现在,世界上无不把16、17世纪的书作为善本。而且现在乾隆以前的书已经很少见了,民国的珂罗版也不再生产,善本标准会一直降低,再过100年,我估计民国以前的书都算善本了(乾隆距今200多年,100年后,清末也有200年了)所以如果以后有余力,我希望还是能做的。
公子旷游客@崇鹂 #170633
先生说的,字字恳切。一看就是在一线深耕过,比我这种电脑前敲键盘的要实际。
zyz游客管理古籍的人,大多是不懂古籍的。这个根据我们去图书馆古籍阅览室,所能接触到的图书馆员的素养,就能感受到。
岭南散人游客我觉得倒是可以用筹集或吸纳部分社会基金来推进古籍数字化,如公布一些名录,说明需要多少费用,筹集完毕后,聘请(或其他方式)专业人员进行扫描公之于众。
崇鹂游客@黍离 #170635
我的观察,还是不愿意从具体细节去说啦,这里面有一个最核心的要害就是冷门。导致古籍跟很多小众爱好一样,处处是掣肘,处处要等待。像碑帖书画、像简牍帛书、敦煌出版物,反而圈子比较大,原件的流动强很多。
第一个核心观察,是政策问题,后续一定要看这个(实际上一份文件都很久了)。
现在这种古籍数字化,是有章程的,官再大也不是想怎样就怎样的,当然有很多既得利益不愿意,也是因为有指导意见,有一些大势必须响应,所以五年十年来,建设公开平台才陆续多了起来。但就是这样,不同机构响应的热烈程度也很不同,大学更是动都不动,而且近期网友的帖子看来,很多省份也后悔担忧了,利益诉求必须尊重,大家才吃喝得高兴,但现在看来,意见分歧还是很大了,还是在一种剧烈磨合中,很多人不愿意的,这里面的生态,跟碑帖书画出版还是差远了。
第二个核心观察,是宣传问题,即盈利点和兴趣点在哪,没有群体扩大都是空中楼阁(例如《典籍里的中国》这东西有人看吗有十七岁的年轻人看吗)。
一个冷门的项目,大家都有意愿有愿景,但都是时间问题,很多时候就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个过程动辄二三十年。核心是做好宣传,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盘子大了,各方的枷锁才能卸下去,权限意愿才更大。但是古籍这个项目的宣传,盈利点在哪里?趣味点在哪里?说人话就是怎么赚钱,哪里好玩。像我们是喜欢,但很多人一听都觉得很无趣,玩来玩去都一小撮人而已。
就像我最近看到一部很好的诗集,国图公开很久了,可能很多专业的人也清楚,但网络上一点信息介绍的没有,关于其性质价值也没人讨论,这时候宣传点明,就是很有必要的,但我这种诗集我自己都不看,有时都想这东西谁看啊。像我玩植物类的,最近三月份一些菊花开,我想补充点红色系菊花,买“古刹金刚”和“太平红叶”这两个品种,但我找遍了闲鱼淘宝抖音微信B站,对比介绍少得可怜,但实际苗圃农户一直在种,他们熟悉得很,家里有种的人也熟悉得很,但网络信息就是很少。这种情况下,想要讨论菊花宣传,是很难的。还有我平时玩点瓷器,尤其是汝瓷,整个汝州宝丰,做得好的就几家。我想让他们照着楚墓的耳杯去仿造一个,就很难,首先是市场没必要,其次因为规模就是拿不到平价,花大代价做出来的还可能是垃圾,但汝瓷的复烧,四五十年了。还有像玩古剑,爱好者众多,研究都做得有模有样的,但就是没有好的店把研究成果转化出来,说再多都不能面向市场推出好的器型,去冲击龙泉的恶形,让大众认识到什么是好剑,其结果就是玩许多年还是小圈子的乌托邦而已。
很多人愿意把古籍公开说成是一种官民利益斗争,是人民的胜利,这个路子肯定是错的。我个人更愿意从分蛋糕的角度去看,我看到的不是公不公开的问题,而是蛋糕很小,没有人能够把他做大,现在试着把他做大,结果也是各种难吃,但总趋势是好的,把蛋糕全搞砸的迹象也没有。未来几十年,这种冷门项目,应该还是国图领头了,地方的整个配套产业都没有的,有时@墨雲 先生的群组,发出一些市级平台的图书馆,看那界面都跟九十零零年的界面似的,感觉那些单位都快穷得揭不开锅似的,而且到地方市级图书馆好书少到可怜。
川连子游客
轻音部-零游客有专门给图书扫描的机器。买一台最多几万块钱。
而书本身是属于本馆所有的,是科教文本。
看不懂古汉语的如同看绕口令。除了研究这玩意的没人其实没人要看。
古代四书五经,经史子集。名人文选啥的也是十几年读书的教育结果。
今天光说光复古代优秀文化。其实这里边有意思的没人想要讲。要讲而要作的准备也很麻烦。而且没有收入。凭热情吗。
轻音部-零游客明天一把火烧了得了。省的天天担惊受怕。怕看不到李太白的真迹。
小透明游客楼上说的没错,“古籍保护” 这个说法,只有翻译成 具体的实施步骤和 策略框架,才值得推崇。光光一个制高点的使命感,反而只会损耗 本来就很珍贵的社会人力等资源,(你每提出的一个被采纳建议,必然会 导致另一个领域的人的期望落空)
虽然古籍在消亡,但也应该睁开眼睛看看,身边的人 也在创作,对当代的有价值的人和著作的保护和散播,也就是保护未来的古籍。人类社会不停新陈代谢本就是常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各自保护珍视的品种,个人认为这才该是最有效的。
黍离游客@崇鹂 #170646
您说的很对,其实古籍的黄金期早就过了,正是一个衰亡的过程。古籍本身,形成不了足够的社会经济效益,不管怎么宣传,我觉得以后中国都不可能倒退回民国前的生态,那种知识分子都要读四书五经,史记汉书的时代,这也是进步。时代在进步,科学在发展,曾经很实用的经世文编,现在看来,都是历史材料而已。况且现在读书的人都越来越少,古籍还有相当高的门槛,也只会越来越小众。
政策方面,有政策,但目前各方利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回应。像最近南图川图的声明,已经不是个例了。其实我感觉,在法律上,是向图书馆的利益妥协了的,如数字化古籍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这是中国的法律,跟一些想当然(只是保存原样,不涉及创造性)的感觉,很不一样。而目前图书馆的利益,并没有得到回应,没人理他们,他们哪怕什么都不做,不进行反制,我估计心里也会开始抵触。图书馆稍微一放开,就被全部下载,然后有的人打包售卖,这个现象太正常了,图书馆又不高兴。双方的期待不同,行动的程度不同,摩擦还是很大的。
近几年政府经费也紧张,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增加赤字率,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看起来钱不少,实际上要花钱的地方太多太多了。维持基建投资,消费补贴,三保,生育补贴,减轻地方债务,稳房价。哪个不需要大量资金,哪个不是切身利益相关。古籍虽然相对来说需要的钱少,但和这些现实的东西比较,还是退居次位的。近几年想有大的发展,我感觉不太现实。能维持现有的投入就不错了。只能等以后经济情况好转,政府也有余钱了,才能做这些几乎回报很少的项目。
而且我其实是从长期的角度而言,所以之前没有提到具体的东西。建国后古籍就在公藏图书馆放着,放了几十年,80年代才开始善本统计,零几年出了古籍总目,一几年以后开始古籍普查登记工作,近几年开始数字化。趋势是好的,需要时间漫长,也是正常的。古籍也不会说一下子就坏了,大几十年了,不也一直这样放着,没被偷没被抢,只是自然损坏,放眼整个中国的藏书史,也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古籍大部分公开,我觉得花个几十年等待,也是等的起的。当然其中具体的步骤,需要一步步实践,摸着石头过河,找出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帝出乎震游客重器轻道。高喊着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不懂何为“中国传统文化”!
黍离游客@小透明 #170653
您说的对,有意思有保护价值的东西太多了,从文物,古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每年只能申请一个。太多了,保护不过来。新陈代谢,自然消亡,也是很正常的。当代的东西,互联网上的有意思的东西,从天涯到贴吧,很多好的内容从互联网上消亡了,也是很可惜的。再如当代史的记录,从建国到文革到改开,里面的故事也很多。新生产的有价值的东西源源不断,因为时代太近材料太多,还没有太大重视。什么时候等稀缺了,可能又会像明清社会生活史那样,成为以后的热点。有心人,按照自己的兴趣见闻,有意识的保存一些东西,我觉得比很久以后再来收集,可能更有意思,也很有价值。
溪行游客@崇鹂 #170633
前輩您好,我是一名一線工作人員。有時看見破損狀況極其嚴重的古籍及民國線裝書,內心也很煎熬。但對於小館而言(從館藏數量來說),如果全部修復,至少是五年的工作量。因為目前沒有古籍修復室,一種方案是讓無編制的館聘人員進行修復,單是工資薪酬就得花費四五十萬。另一種方案是請修復公司承接項目,價格肯定也不便宜。無論是採用何種方式,如果相關領導不重視,真的很難推行。另外,我也在思考,結合成書年代、現存數量等文獻價值綜合來看,似乎不是每一部書籍都值得修復。倘若任由普通且常見的古籍自我毀滅,仿佛也無法坦然面對。您在上文提到的“海量垃圾” ,能稍微展開講講嗎?
崇鹂游客@溪行 #170680
古籍修复是有一门学科的。古籍价值的鉴定与评级,又涉及到另一门学科了,常见书名为《版本学XX》。古籍的保存或者说图书馆管理,又是一门学科。我的建议是咨询省市级图书馆有关工作人员,尤其是发达城市的图书馆,和当地气候去针对性咨询。
1、评级,可寻找各图书馆的评级手册、章程,先确定馆藏古籍的价值(参考)。评级很复杂,是为了在海量馆藏里分清主次,但一般来讲就是:时代先后、材料分类、印刷特殊性、存量等维度以确定其价值。很多地方馆藏的东西存世量极大,花费大量精力成本修复的东西,甚至还不如去孔网重新买一本。
2、检测书籍的现状,对其病变范围、危害程度作评估,以进一步确定修复的方案和必要性。例如霉有很多种,虫蛀水渍都有很多种,不是所有的霉和虫蛀都会蔓延的,有的老病很稳定,不需要修。有的纸张都碎成泥了,不修就真的没了。西藏一些寺庙的古籍经书,几百年都不面世的东西,跟烂泥一样堆在里面小山似的,但其霉变问题可能只是小事,反而全蛀烂了。东南地区的图书,可能虫蛀少,但霉变严重。
经过以上程序,对古籍的价值、病变的危害程度、修复的成本,至少有一个统计,才是进行到修复程序。而且最基础的恒温恒湿设备,虫卵监测、酸性检测的有关设备都要有吧。
如果我是你们领导,鉴于有关部门的经济状况,我可能还是让他老老实实的躺在库房里,如果有足够高效安全的计划,可能会尝试一部分,这都要看团队的讨论了。对于存世量巨大、修复价值很低的古籍,就是要排到后面,这是对孤稀善本最基本的尊重,尤其是孤本,别的地方没有的东西,一旦湮灭不可能复生,但其他存量多的,几百年都还多得是,像这类躺在库房留给后人去修就够了。一百年前湮灭的孤本善本,我们现在痛惜得很,但一百年前就海量的东西,到现在还很多,孔网上那些“垃圾”三五百元,根本卖不出价格。
几十年前没有互联网,馆藏某古籍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存量珍稀问题,根本研究不了,现在都很容易了。所以“摸清家底”“古籍普查”的工作才能开始推动起来。
崇鹂游客@溪行 #170680
而且最基础的恒温恒湿设备,虫卵监测、酸性检测的有关设备都要有吧。
突然想起,有这些设备也不容易,有很多市县里博物馆、图书馆,根本没钱搞,库房里面发霉的东西多得是,不是谁都是北上广这种大户🤣。
黍离游客海量垃圾,比如那种没什么学术价值,时代很晚近的,破烂的书。像各地的古玩市场,旧书市场,很多都是推背图,奇门遁甲之类,封建迷信的东西,烂了就烂了,没必要修。
然后先评级,比如古籍定级标准,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一般先看时代,分一二三四级。一级,六朝到元末,二级,明初到隆庆,三级,万历到乾隆,四级,嘉庆到民初。当然,还有其他标准,文件里都有,就不细说了。
zlibrary有一本,天一阁古籍普查参考手册,里面文件,标准,规范,举例,比起全面,可以参考看看。
恩县布衣游客古籍本身再怎么保护,再怎么修复,都只是延缓他本身的消亡而已。这是天道,不是人力可违的。历史上藏书家甚至朝廷精心的收集、保存,集中保存往往客观上反而成为古籍批量灭失的果因,如绛云楼之类。最好的保护乃是广为流传,化身千百。
犀角尖尖游客
犀角尖尖游客我們這裏,古書一本,基本是康熙后的,不讓人翻看。糙脆的,不能用手翻看。
當今能看到明朝的書,樂吧!
但是,個體的生存時間有限,36500天。基本頂天了。
大多時間給了學習,給了賺錢,給了必須的睡眠。
找到適合自己的 書 很重要!方向更重要。
personyip游客哪些書有用很難說, 有些重要的記載就在某本書的其中一兩句
趁書變得更爛之前拍了照或scan後留個copy, 再談修復吧. 然後如不方便公開, 就放在圖書館內給人看, 知道哪些重要或多人看的便公開, 方便公眾
P.S. 推背圖乃托古作品是否已證實?
personyip游客此外, 那些未拍照或scan又未修復的, 也總該知道書名是什麼, 有個名單和資料庫, 給懂的人看看, 否則若有西遊記平話, 嘉靖西遊記, 永樂三國演義, 元代水滸傳都不知道, 由得它們爛掉, 也不是辦法
personyip游客把古籍開放給公眾拍照, 有很大遺失和弄爛的風險, 人手不足可以請臨時工或兼職, 經過若干訓練才去做, 這樣也能創造職位
黍离游客我举个例子,社科院某所,拓片,从和科学院分家以来,几十年了,都没整理,没人清楚有多少拓片。近几年搬家时,做拓片方面的研究人员,才能接触一次(仅此一次,平时要层层申请,说是属于文物,已经归档。实际上就是堆着)。图书馆人员人手不够,仅仅拍些照片(根本看不清楚)。就这一次接触,发现居然有海源阁的一个拓片,根本没想到,也不知来源(是通过藏印判断),端方的拓片也有几十种之多。
至于藏书,因为没有藏书目录,只能去查卡片。而卡片没上网,在系统里检索不到。所以只能一抽屉一抽屉查卡片,看看有没有能用到的书。
personyip游客以現時的科技, scan了卡片應不難化成電腦用的資料, 也就可以整個資料庫出來. 除了書名, 最好加上幾幅相, 包括封面, 卷1第1頁之類, 這樣會比較清楚是什麼. 同是西遊記, 不同版本的重要性也有輕重之分. 有了資料庫, 去除重複或近似項目後可以給公眾和大學看看有哪些書值得優先拍照或修復. 其實很多書已經處理過或放了上網, 不計已有和重複的, 要盡快處理的應該比想像中少得多. 當然人手, 資源和時間永遠都不足, 但現時逐步去做, 總好過永遠不做.
玄默游客古籍之贵,倒底是在“古”还是“籍”呢?保护古籍是首重文字图像信息完整还是装祯完整?像上海图书馆那样的大馆库房里堆着未整理的古籍尚且一大把,近几年才翻检出有宋本可与馆藏本配套,可知现有人力与古籍整理所需的差距仍然极大。古建、古籍等古物本身都是有既定寿数,其残缺消亡无可避免,急又何用!
层云游客经济发展高峰期已经过去了,过去有条件做这事的,都已经做了,过去没条件的现在更不行。
除非来一次文艺复兴,而每次文艺复兴也都是在灾变以后的集体觉醒。
以后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衰落,还在公开的以后未必还会公开。
对于个人来讲,找个感兴趣的方向,抓紧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存到机械硬盘,而不是云盘里。
资料贵精不贵多,贪多只是对收藏感兴趣,而不是对文化感兴趣。
最重要的是,古籍是会慢慢消亡的,但我们自己是可以继承和发展的,深入之后,你写的和你讲的,就是新时代的“古籍”。
书可腐,人不可腐,灯灯相传吧。
溪行游客@崇鹂 #170688
谢谢前辈的耐心解读。我们的馆藏大多为清后期出版印刷的四书五经、史记汉书,版本晚近且较为常见。明刻本、清代的稀见本,有,但不多,后续还得利用各大数据库再统计确认一下存世数量。图书馆的总体经费还可以,只是囿于人员编制(无编制是一方面,无编制也没有做到同工同酬是另一方面)、修复技术(需要几年的培养,不是说随便修修即可,积累古籍修复经验很重要)、领导重视等因素,修复工作没有任何进展。此外,目前有最基础的恒温恒湿设备,但没有虫卵监测、酸性检测的有关设备,科学化的保护存藏仍需要经费支持。如果后面有经费投入,我会先进行古籍定级、评估破损程度,以此确认古籍修复的先后顺序。
花生壳大叔游客一、先定级,有价值的往前。
二、每年数字化100万册,放出来供大家继续深研。再说修复的问题。
三、设备、人员的费用谁出?定制规范和激发数字化积极性的政策制度,哪里出台?
四、古籍大部头应该也整理得差不多了。后续在大海里捞臻品的估计也不会太多。但是现存古籍先数字化是有意义的。
黍离游客@花生壳大叔 #175475
我看古籍普查登记,只是普查,大多数没定级。定级肯定需要组织专家去各地看书,目前似乎没看到这样的新闻。
上一份文件,新时代古籍工作,已经是2022年了。最近几个省图,对古籍数字化后被售卖,意见很大。怎么协调也是问题。而且近几年政府没钱,预算都一半一半的砍。
世真游客有什么意义,屁股决定脑袋。公开不会开是利益问题,什么版权问题?那书是你个人的?还不是国家所有?不政府拿着专项资金去给他们运营的?你拿着纳税人的工资,做的应该做的事。公开不应该?吃相难看而已,说白了图书馆拿着书要钱。上图2-4块,国图6-8块,南图呢?18-80块,不丧良心?就是哪怕公开和修复也有一堆问题,原件不动,电子件利用上有些人认为要保持原貌,但我个人是支持用原书来补缺,一本残缺的哪有修补完整的意义来的大,无论从使用或研究的角度。一个盛世华夏不应该是百家争鸣吗?难道是一言堂?
- 作者帖子
正在查看 39 个帖子:1-39 (共 39 个帖子)
正在查看 39 个帖子:1-39 (共 39 个帖子)
正在查看 39 个帖子:1-39 (共 39 个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