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帖子
崇鹂游客我们知道战国“徵”“登”“升”同音互通,字形也近。
但现在各出版物限于时间和编校,同一个字形只用其通义而不能确定具体是哪个字,能不能请有关专业的朋友出篇论文,好好研究确定一下?


如上“登”的篆字和“升”的篆字还是好认的。
但确实写作“徵”字的楚简样本不多,或者是尚未公布?只有“峉”可以跟说文解字的古文对上。
现在所见的“䛂山”、“阩之”、“𬨠”三个字形,都是用其通假意义,能不能确定具体是哪个字?
崇鹂游客1、第一个字形:“阩止”。


用例:

《清华大学藏战国简》
左《子仪》篇的字形,从“之”与出土的《包山楚简》的字形相同,具体是什么字不清楚。
右《越公其事》篇的字形,从“土”出版编者隶定作“陞”但是这是个孤例,很诡异啊,有没有其他材料可以佐证战国确实有这个字形?或有这种相似的讹笔?

《上博简》
此《周易》“六五,悔亡,升宗噬肤,往何咎”一句,传世文本为“六五,悔亡,厥宗噬肤,往何咎”。
有没有更加正确的隶定和解释研究?

《包山楚简》这篇文书,是否有最新的大家都觉得靠谱的校释?
崇鹂游客2、第二个字形:“䛂山”。

用例:

《郭店楚简》“幣帛所以爲信与徵”,我们认为汉代才有的“證”出于“徵”(登音同升徵),这里解释为“徵”更好。
但是从“䛂山”这个字形,与“徵”如何联系起来?

是否是因为战国文字,久(升)-攴-攵-欠-口-言的一种互讹?所以,或作“言山久”(䛂山),或作“山久口攴”(峉攵),或作“彳山壬攴”(徵)?

《上博简》容成氏篇字例
3、第三个字形:“𬨠”。

《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竹简》作𬨠
目前校编者,都是根据其上下文意,所谓“左𬨠徒”“右𬨠徒”,同音通登,定为楚国官职“登徒”(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但是具体到这个字形,应该算作哪个一个字呢?
从“彳、升、止(之)”与其他竹简的字形也很相似,可能也是“徵”的一个字形?但好像没看到这种观点的论文,还请各位专家研究。
- 作者帖子
正在查看 3 个帖子:1-3 (共 3 个帖子)
正在查看 3 个帖子:1-3 (共 3 个帖子)
正在查看 3 个帖子:1-3 (共 3 个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