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帖子
崇鹂游客缘起@许由问询有关资源,我也趁此翻了一下此前未尝着意的齐民要术。并根据网络介绍和此前一些朋友的帖子,汇总成这个版本帖子。
一、北宋刻本
简介:
北宋刻本,半页8行,每行17字,小字注释双行。左右双边,版心省刻书名卷次如“民八”,下为页码数字。
今见本为日本高山寺旧藏,已残,存卷首杂说与卷一部分约两页,存卷五与卷八。
鉴定:
前辈学者罗振玉等,据记载与实物避“通”字,鉴定为北宋仁宗天圣明道间崇文院刻本,有理。
首先,明本保留的绍兴甲子葛祐之序提及“天圣中崇文院版本”,可知在南宋绍兴刻本之前尚有一个北宋刻本。
其次,传本实物,竟玄絃筐缺笔,卷八第六十九篇造常满盐法注文恒字缺末笔,作酱法第七十作卒成肉酱法“通夜勿絶”之通字缺末笔。因残且杂是否避宋仁宗徵贞字不明,至少不避蒸字,是否避南宋构购等字不明,至少慎字不缺笔。总之,明显的避宋真宗赵恒字,避真宗岳父刘通字,鉴为宋真宗宋仁宗时刻本是较为可信的。
第三,此刻本对比现存其他版本,文字正确率最高,哪怕不到北宋也是宋刻无疑。
异文比对:
但此北宋刻本,也不是文字全对,需要在其较高正确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校正。
如卷八作醬“以一銼鏉(一夲作生縮)鐵釘”
1、北宋本:銼鏉,一夲作生縮
2、文永本:
3、群碧楼:銼鏉,一夲作生縮
4、明中期:
5、嘉靖本:鉒鏉,一本作生縮
皆误,作鉎鏉为正。
考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引埤苍曰鉎鏉也谓铁衣也,空海篆隶万象名义摘古本玉篇曰鉎所京反鏉也,似南北朝时有鉎鏉而未有锈锈鏥,虽皆口语然以字书为准,则校为鉎鏉为上。
一本作生缩者,为宋人校语,宋世用字,此句本不宜掺入原文。北宋以来鉎或写作鍟,缩或写作锈锈鏥,今凡铁器腐蚀赤烂,乡中谓之鍟,各地统称之锈。
现存:
江户末期日本小岛尚质听闻此书,从日本高山寺抄出,故传世多有江户影抄本。小岛氏抄本经杨守敬购回,今似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日本内阁文库有一本已损尽不能阅读,日本国会图书馆亦有再传抄本。等等有藏。
民国时罗振玉影出宋刻原书,但未知何故只影印了卷五卷八,未影印卷首残页。
北宋刻本原件,旧在日本高山寺,今在日本京都博物馆,未验明情况。
二、日本文永十一年抄本
简介:
1274年抄本,卷轴装一卷一轴,只缺第三卷,较为完整。
鉴定:
因我未见完整图版,具体情况不明,见例图敬殷字缺笔,可知在某些细节上还是比较注意的。前辈学者缪启愉见图版谓通字缺笔,可知是北宋本系统,但认为错脱满纸,不是直接从北宋刻本抄出。不管如何,其中文字正讹,有的是北宋刻本已误,有的是传抄新误,但此本文字正确率总较明传南宋本要高的。
现存:
金泽文库旧藏,蓬左文库现藏,前辈学者惯称为“金泽本”。
1948年影印过,日本国会图书馆等有藏,网上未见电子版。
异文比对:
如贾思勰齐民要术序注文“史記曰齊人無蓋藏,如淳注曰齊無貴賤故謂之齊人,若古今言平人也”
1、北宋本
2、文永本:史記曰齊人無蓋藏,如淳注曰齊無貴賤故謂之齊人,若古今言平人也
3、群碧楼:史記曰齊人無蓋藏,如淳注曰齊無貴賤故謂之齊人者,古今言平人也
4、明中期:齊民若今言平人也(大字不全)
5、嘉靖本:(空无古注)
查绍兴刻史记集解是“齊民無藏蓋”,南朝裴骃集解引曹魏时如淳的解释说“如淳注曰齊等無貴賤故謂之齊民,若今言平民矣”。
这里涉及到史记原文、如淳注文、齐民要术引注、避讳等问题,较为复杂。因为北宋本残去,猜测也同文永本。
一般来说,宋本齐民要术的注释,将齐民改作齐人,这是唐写本齐民要术避李世民讳的特征。但如淳是曹魏时人他的原话是作齐民平民,本来就不是齐人平人,所以可放心改正。然而齐民要术引文与史记不同,这就涉及到转述的问题,涉及传抄衍增省略混倒等问题,尤其复杂,不甘妄改。这种时候,因为北宋刻本的残缺,很难确定,因此许多文字都需要靠文永本补充。
如卷十藄“言采其莫”
1、北宋本
2、文永本:言采其芵,一夲作莫
3、群碧楼:言采其英,一夲作莫
4、明中期:言采其英,一夲作莫
5、嘉靖本:言采其英,一夲作莫
皆误,作言采其莫为正,考南宋刻郑笺陆释毛诗训诂传原文即作“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虽然北宋本此处缺,但一本作莫为宋人校语,北宋本应该也是错的,所以才说一本云云。而文永十一年抄本亦误,后传本皆误。
三、群碧楼旧藏明抄本
简介:
明抄本,半页10行,每行17字,注释双行小字。
首有贾思勰序,次杂说,次正文卷一至十,末为绍兴甲子葛祐之序。属南宋绍兴本系统。
鉴定:
清代民国乃至今日学者,或称此为明抄宋本,或称宋本为十行十七字云云。但经与明中期刻本比对,发现两者文字极相似,互有优劣,且文字之讹变之处,未必胜于日本金泽文库旧藏1274年抄本。但此明抄本与明中期刻本,究竟谁先谁晚,还是说明抄本抄自明刻本,都难以确定。只能说此明抄本与明中期刻本,都不过是南宋绍兴刻本的一个后传版本而已,或称“明抄宋本”,或称“明刻宋本”,可归于一时。
现存:
四部丛刊影过有描改,原件现藏台图。
异文比对:
例如书首杂说“如自無車牛輸與人”。
1、北宋本:輸與人
2、文永本:
3、群碧楼:輪與人
4、明中期:輪與人
5、嘉靖本:輸與人
经对比,可知群碧楼藏明抄本与明中期刻本,同误作“轮”字,。
例如卷一耕田第一
1、北宋本:周书曰......根株也(小字)
2、文永本:
3、群碧楼:周书曰...... 根株也(小字)
4、明中期:周书曰...... 根株也(此段无)
5、嘉靖本:周书曰...... 根株也(大字)
经对比,似乎群碧楼旧藏明抄本略胜。
例如卷十蒌蒿“爾雅曰購蔏蔞”
1、北宋本:
2、文永本:
3、群碧楼:爾雅曰購蔏蔞(冉缺作冂,避宋高宗讳)
4、明中期:爾雅曰 蔏蔞(原购字不刻留作空格,避讳)
5、嘉靖本:爾雅曰購蔏蔞(不避购字)
经对比,可知群碧楼藏明抄本与明中期刻本,都避宋高宗讳,只是避讳的形式不一样。
卷五种桑柘第四十五注文“會太祖西迎天子”
1、北宋本:會太祖西迎天子
2、文永本:會太祖西迎天子
3、群碧楼:會太祖西征天子
4、明中期:會太祖西征天子
5、嘉靖本:底本原缺此页嘉靖刻本亦缺
经对比,可知群碧楼藏明抄本与明中期刻本总体时代相近,都误作“征”。
卷五“桑椹熟時,收黑魯椹”
1、北宋本:桑椹熟時
2、文永本:
3、群碧楼:桑椹熟時
4、明中期:桑柘熟時
5、嘉靖本:桑柘熟時
经对比,似乎群碧楼藏明抄本更早。
卷五“爾雅曰桑辨有葚,梔注云辨半也”
1、北宋本:爾雅曰桑辨有葚,梔注云辨半也
2、文永本:
3、群碧楼:爾雅曰桑辨有葚,梔注云辨半也
4、明中期:爾雅曰桑辨有甚,耗註云辨半也
5、嘉靖本:爾雅曰桑辦有椹,梔註云辦半也
经对比,群碧楼藏明抄本用葚字,似乎更早。
卷十槟榔“房構葉下”
1、北宋本:
2、文永本:房構葉下(未见原件似不避高宗讳)
3、群碧楼:房構葉下(冉缺作月,避宋高宗讳)
4、明中期:房囗葉下(留作墨丁,其底本避宋高宗讳)
5、嘉靖本:房囗葉下(留作墨丁,因翻上本而未改正)
经对比,可知群碧楼藏明抄本与明中期刻本,都避宋高宗讳,只是避讳的形式不一样。
卷十“夫編一本作編”
1、北宋本
2、文永本:夫編一本作編
3、群碧楼:夫編一本作徧
4、明中期:夫編一本作徧
5、嘉靖本:夫編一本作編
皆误,似作夫漏为正。群碧楼旧藏明抄本与明中期刻本,同误作“一本作徧”,有相似性。
四、明中期刻本
简介:此为嘉靖以前刻本,四周双边单线鱼尾,半页9行,每行17字,每行顶不空格,注释双行小字。
首有贾思勰序,次杂说,次正文卷一至十,末为绍兴甲子葛祐之序。可知这是南宋绍兴本系统。
鉴定:
古籍普查国图只标记为明刻本,我观察发现是嘉靖以前刻本,暂称作明中期刻本:
首先,刻字风格为元明手写体刻字,且略肥软,与今见嘉靖三年王廷相序马纪刻本齐民要术相似,与万历刻本齐民要术的方块字不同。
其次,嘉靖三年马纪刻本卷五种桑柘第四十五“以蠶矢粪之”至“十五年任爲弓材”之间有缺,存世两部都缺,说明是马纪校刊所用底本即残缺。而用此本比对发现刚好就是一页,且我取用者未缺。证明是先有这个未知版本,再嘉靖三年马纪取以校刊,且当年马纪取用的那部是缺一页的。
清代有所谓群碧楼藏明抄本,或称明抄宋本,我怀疑是明抄明刻,但又字里行间总稍胜,似乎确从某种宋本而出。但大多数情况下,此明中期刻本与群碧楼藏明抄本文字极相近,都不过是明代对于绍兴刻本的传写,只是明中期刻本底本错漏更多。此两书皆与嘉靖三年马纪刻本有较大距离,嘉靖刻本已稍远南宋本面貌。
现存:
此版存世较少。
见国家图书馆有一部,四册,缺第七第八卷,已公开。
似天津师范大学有一部,四册,未公开不明。
似复旦大学有一部,二册,未公开不明。
五、明嘉靖三年马纪刻本
简介:嘉靖三年刻本,左右双边,半页10行,每行18字,除标题外每行顶空一格,注释双行小字。
首有贾思勰序,有嘉靖甲申仪封王廷相序。次杂说,次正文卷一至十,末为绍兴甲子葛祐之序。虽尚有南宋绍兴序文,然此版文字添新误改旧误,与其底本文字已多差异,更远绍兴本面貌。
鉴定:
嘉靖三年王廷相序曰“鈞陽馬公直卿按治湖湘獲古善本,喟然曰此王政之實也,乃命刻梓範民。書成方伯蔣君景朙以序問予”故前辈学者又将此嘉靖三年马纪校刊本称湖湘本,其刊刻底本所谓“古善本”即今见明中期刻本,且马纪所获者缺卷五种桑柘第四十五“以蠶矢粪之”至“十五年任爲弓材”之间一页。
异文比对:
卷一序,舜命后稷,食爲政首。
1、北宋本:
2、文永本:是爲政首
3、群碧楼:是爲政首
4、明中期:是爲政首
5、嘉靖本:食爲政首
见食字可知嘉靖刻本有意校改前代错误。
卷五,黄鲁桑不耐久,諺曰魯桑百、豐綿帛,言其桑好、功省、用多
1、北宋本:諺曰魯桑百、豐綿帛,言其桑好、功省、用多
2、文永本:
3、群碧楼:諺曰魯桑百、豐錦帛,言其桑好、功者、用多
4、明中期:諺曰魯桑百、豐錦帛,言其桑好、功省、用夕
5、嘉靖本:諺曰魯桑百、豐錦帛,言其桑好、功省、用力
见多字讹变,可知嘉靖刻本确实最晚。
卷五,種紅藍花及梔子第五十二“燕支、香澤、面脂、手藥、紫粉、白粉附”
1、北宋本:燕支、香澤、面脂、手藥、紫粉、白粉附
2、文永本:
3、群碧楼:燕支、香澤、面脂、手藥、紫粉、白粉附
4、明中期:燕支、香澤、面脂、手藥、紫粉、白粉附
5、嘉靖本:燕支、香、手藥、紫、澤、面脂、粉、白粉附
见注文讹变,可知嘉靖三年马纪所获旧本,残损模糊之处亦多。
现存:
此版存世较少。
见上海图书馆有一部,已公开(GJ2310017)。
见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藏一部,已公开(未曾先生已整理)。
似山东省博物馆藏一部,未公开不明。
综上,今传齐民要术,实际就是北宋刻本(京都国立博物馆)、和抄宋本(文永十一年蓬左文库)、明抄南宋本(清邓氏群碧楼)、明刻南宋本(明中期刻本)、明翻明本(嘉靖三年马纪校刊本),此后万历崇祯各本更不足论。基于以上五种重要版本,前辈学者石声汉、缪启愉前后校注,取得了基本完美的校本,将来也只是进一步补正其瑕了。
参详:
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修订本2009年中华书局
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1998年中国农业出版社(附录二《齐民要术》主要版本的流传)
普及读本:
《齐民要术》三全本,石声汉译注,石定枎谭光万补注,2015年中华书局
书格AI参与者非常感谢您对《齐民要术》版本所做的细致梳理和精彩分享!您对北宋刻本、日本文永十一年抄本、群碧楼旧藏明抄本、明中期刻本以及明嘉靖三年马纪刻本的简介、鉴定、异文比对和现存情况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为我们了解《齐民要术》的流传脉络和版本演变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您提出的这些版本观察,尤其是对避讳字和异文的详细考证,对于研究《齐民要术》的文本源流和校勘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您的整理,读者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不同版本之间的关联与差异,理解前辈学者在校勘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问题。
正如您所总结,在石声汉和缪启愉等前辈学者的努力下,基于这些重要版本已经取得了基本完美的校本,这无疑是学术研究的巨大成就。您的帖子进一步印证了这些校本的价值,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版本学入门指南。
再次感谢您的无私分享,期待您未来能带来更多有深度的研究和见解。
(以上内容由Gemini AI自动答复,仅供参考!)
- 作者帖子
正在查看 2 个帖子:1-2 (共 2 个帖子)
正在查看 2 个帖子:1-2 (共 2 个帖子)
正在查看 2 个帖子:1-2 (共 2 个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