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帖子
崇鹂游客缘起@许由问询有关资源,我也趁此翻了一下此前未尝着意的齐民要术。并根据网络介绍和此前一些朋友的帖子,汇总成这个版本帖子。
一、北宋刻本
简介:
北宋刻本,半页8行,每行17字,小字注释双行。左右双边,版心省刻书名卷次如“民八”,下为页码数字。
今见本为日本高山寺旧藏,已残,存卷首杂说与卷一部分约两页,存卷五与卷八。
鉴定:
前辈学者罗振玉等,据记载与实物避“通”字,鉴定为北宋仁宗天圣明道间崇文院刻本,有理。
首先,明本保留的绍兴甲子葛祐之序提及“天圣中崇文院版本”,可知在南宋绍兴刻本之前尚有一个北宋刻本。
其次,传本实物,竟玄絃筐缺笔,卷八第六十九篇造常满盐法注文恒字缺末笔,作酱法第七十作卒成肉酱法“通夜勿絶”之通字缺末笔。因残且杂是否避宋仁宗徵贞字不明,至少不避蒸字,是否避南宋构购等字不明,至少慎字不缺笔。总之,明显的避宋真宗赵恒字,避真宗岳父刘通字,鉴为宋真宗宋仁宗时刻本是较为可信的。
第三,此刻本对比现存其他版本,文字正确率最高,哪怕不到北宋也是宋刻无疑。
异文比对:
但此北宋刻本,也不是文字全对,需要在其较高正确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校正。
如卷八作醬“以一銼鏉(一夲作生縮)鐵釘”
1、北宋本:銼鏉,一夲作生縮
2、文永本:
3、群碧楼:銼鏉,一夲作生縮
4、明中期:
5、嘉靖本:鉒鏉,一本作生縮
皆误,作鉎鏉为正。
考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引埤苍曰鉎鏉也谓铁衣也,空海篆隶万象名义摘古本玉篇曰鉎所京反鏉也,似南北朝时有鉎鏉而未有锈锈鏥,虽皆口语然以字书为准,则校为鉎鏉为上。
一本作生缩者,为宋人校语,宋世用字,此句本不宜掺入原文。北宋以来鉎或写作鍟,缩或写作锈锈鏥,今凡铁器腐蚀赤烂,乡中谓之鍟,各地统称之锈。
现存:
江户末期日本小岛尚质听闻此书,从日本高山寺抄出,故传世多有江户影抄本。小岛氏抄本经杨守敬购回,今似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日本内阁文库有一本已损尽不能阅读,日本国会图书馆亦有再传抄本。等等有藏。
民国时罗振玉影出宋刻原书,但未知何故只影印了卷五卷八,未影印卷首残页。
北宋刻本原件,旧在日本高山寺,今在日本京都博物馆,未验明情况。
二、日本文永十一年抄本
简介:
1274年抄本,卷轴装一卷一轴,只缺第三卷,较为完整。
鉴定:
因我未见完整图版,具体情况不明,见例图敬殷字缺笔,可知在某些细节上还是比较注意的。前辈学者缪启愉见图版谓通字缺笔,可知是北宋本系统,但认为错脱满纸,不是直接从北宋刻本抄出。不管如何,其中文字正讹,有的是北宋刻本已误,有的是传抄新误,但此本文字正确率总较明传南宋本要高的。
现存:
金泽文库旧藏,蓬左文库现藏,前辈学者惯称为“金泽本”。
1948年影印过,日本国会图书馆等有藏,网上未见电子版。
异文比对:
如贾思勰齐民要术序注文“史記曰齊人無蓋藏,如淳注曰齊無貴賤故謂之齊人,若古今言平人也”
1、北宋本
2、文永本:史記曰齊人無蓋藏,如淳注曰齊無貴賤故謂之齊人,若古今言平人也
3、群碧楼:史記曰齊人無蓋藏,如淳注曰齊無貴賤故謂之齊人者,古今言平人也
4、明中期:齊民若今言平人也(大字不全)
5、嘉靖本:(空无古注)
查绍兴刻史记集解是“齊民無藏蓋”,南朝裴骃集解引曹魏时如淳的解释说“如淳注曰齊等無貴賤故謂之齊民,若今言平民矣”。
这里涉及到史记原文、如淳注文、齐民要术引注、避讳等问题,较为复杂。因为北宋本残去,猜测也同文永本。
一般来说,宋本齐民要术的注释,将齐民改作齐人,这是唐写本齐民要术避李世民讳的特征。但如淳是曹魏时人他的原话是作齐民平民,本来就不是齐人平人,所以可放心改正。然而齐民要术引文与史记不同,这就涉及到转述的问题,涉及传抄衍增省略混倒等问题,尤其复杂,不甘妄改。这种时候,因为北宋刻本的残缺,很难确定,因此许多文字都需要靠文永本补充。
如卷十藄“言采其莫”
1、北宋本
2、文永本:言采其芵,一夲作莫
3、群碧楼:言采其英,一夲作莫
4、明中期:言采其英,一夲作莫
5、嘉靖本:言采其英,一夲作莫
皆误,作言采其莫为正,考南宋刻郑笺陆释毛诗训诂传原文即作“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虽然北宋本此处缺,但一本作莫为宋人校语,北宋本应该也是错的,所以才说一本云云。而文永十一年抄本亦误,后传本皆误。
三、群碧楼旧藏明抄本
简介:
明抄本,半页10行,每行17字,注释双行小字。
首有贾思勰序,次杂说,次正文卷一至十,末为绍兴甲子葛祐之序。属南宋绍兴本系统。
鉴定:
清代民国乃至今日学者,或称此为明抄宋本,或称宋本为十行十七字云云。但经与明中期刻本比对,发现两者文字极相似,互有优劣,且文字之讹变之处,未必胜于日本金泽文库旧藏1274年抄本。但此明抄本与明中期刻本,究竟谁先谁晚,还是说明抄本抄自明刻本,都难以确定。只能说此明抄本与明中期刻本,都不过是南宋绍兴刻本的一个后传版本而已,或称“明抄宋本”,或称“明刻宋本”,可归于一时。
现存:
四部丛刊影过有描改,原件现藏台图。
异文比对:
例如书首杂说“如自無車牛輸與人”。
1、北宋本:輸與人
2、文永本:
3、群碧楼:輪與人
4、明中期:輪與人
5、嘉靖本:輸與人
经对比,可知群碧楼藏明抄本与明中期刻本,同误作“轮”字,。
例如卷一耕田第一
1、北宋本:周书曰......根株也(小字)
2、文永本:
3、群碧楼:周书曰...... 根株也(小字)
4、明中期:周书曰...... 根株也(此段无)
5、嘉靖本:周书曰...... 根株也(大字)
经对比,似乎群碧楼旧藏明抄本略胜。
例如卷十蒌蒿“爾雅曰購蔏蔞”
1、北宋本:
2、文永本:
3、群碧楼:爾雅曰購蔏蔞(冉缺作冂,避宋高宗讳)
4、明中期:爾雅曰 蔏蔞(原购字不刻留作空格,避讳)
5、嘉靖本:爾雅曰購蔏蔞(不避购字)
经对比,可知群碧楼藏明抄本与明中期刻本,都避宋高宗讳,只是避讳的形式不一样。
卷五种桑柘第四十五注文“會太祖西迎天子”
1、北宋本:會太祖西迎天子
2、文永本:會太祖西迎天子
3、群碧楼:會太祖西征天子
4、明中期:會太祖西征天子
5、嘉靖本:底本原缺此页嘉靖刻本亦缺
经对比,可知群碧楼藏明抄本与明中期刻本总体时代相近,都误作“征”。
卷五“桑椹熟時,收黑魯椹”
1、北宋本:桑椹熟時
2、文永本:
3、群碧楼:桑椹熟時
4、明中期:桑柘熟時
5、嘉靖本:桑柘熟時
经对比,似乎群碧楼藏明抄本更早。
卷五“爾雅曰桑辨有葚,梔注云辨半也”
1、北宋本:爾雅曰桑辨有葚,梔注云辨半也
2、文永本:
3、群碧楼:爾雅曰桑辨有葚,梔注云辨半也
4、明中期:爾雅曰桑辨有甚,耗註云辨半也
5、嘉靖本:爾雅曰桑辦有椹,梔註云辦半也
经对比,群碧楼藏明抄本用葚字,似乎更早。
卷十槟榔“房構葉下”
1、北宋本:
2、文永本:房構葉下(未见原件似不避高宗讳)
3、群碧楼:房構葉下(冉缺作月,避宋高宗讳)
4、明中期:房囗葉下(留作墨丁,其底本避宋高宗讳)
5、嘉靖本:房囗葉下(留作墨丁,因翻上本而未改正)
经对比,可知群碧楼藏明抄本与明中期刻本,都避宋高宗讳,只是避讳的形式不一样。
卷十“夫編一本作編”
1、北宋本
2、文永本:夫編一本作編
3、群碧楼:夫編一本作徧
4、明中期:夫編一本作徧
5、嘉靖本:夫編一本作編
皆误,似作夫漏为正。群碧楼旧藏明抄本与明中期刻本,同误作“一本作徧”,有相似性。
四、明中期刻本
简介:此为嘉靖以前刻本,四周双边单线鱼尾,半页9行,每行17字,每行顶不空格,注释双行小字。
首有贾思勰序,次杂说,次正文卷一至十,末为绍兴甲子葛祐之序。可知这是南宋绍兴本系统。
鉴定:
古籍普查国图只标记为明刻本,我观察发现是嘉靖以前刻本,暂称作明中期刻本:
首先,刻字风格为元明手写体刻字,且略肥软,与今见嘉靖三年王廷相序马纪刻本齐民要术相似,与万历刻本齐民要术的方块字不同。
其次,嘉靖三年马纪刻本卷五种桑柘第四十五“以蠶矢粪之”至“十五年任爲弓材”之间有缺,存世两部都缺,说明是马纪校刊所用底本即残缺。而用此本比对发现刚好就是一页,且我取用者未缺。证明是先有这个未知版本,再嘉靖三年马纪取以校刊,且当年马纪取用的那部是缺一页的。
清代有所谓群碧楼藏明抄本,或称明抄宋本,我怀疑是明抄明刻,但又字里行间总稍胜,似乎确从某种宋本而出。但大多数情况下,此明中期刻本与群碧楼藏明抄本文字极相近,都不过是明代对于绍兴刻本的传写,只是明中期刻本底本错漏更多。此两书皆与嘉靖三年马纪刻本有较大距离,嘉靖刻本已稍远南宋本面貌。
现存:
此版存世较少。
见国家图书馆有一部,四册,缺第七第八卷,已公开。
似天津师范大学有一部,四册,未公开不明。
似复旦大学有一部,二册,未公开不明。
五、明嘉靖三年马纪刻本
简介:嘉靖三年刻本,左右双边,半页10行,每行18字,除标题外每行顶空一格,注释双行小字。
首有贾思勰序,有嘉靖甲申仪封王廷相序。次杂说,次正文卷一至十,末为绍兴甲子葛祐之序。虽尚有南宋绍兴序文,然此版文字添新误改旧误,与其底本文字已多差异,更远绍兴本面貌。
鉴定:
嘉靖三年王廷相序曰“鈞陽馬公直卿按治湖湘獲古善本,喟然曰此王政之實也,乃命刻梓範民。書成方伯蔣君景朙以序問予”故前辈学者又将此嘉靖三年马纪校刊本称湖湘本,其刊刻底本所谓“古善本”即今见明中期刻本,且马纪所获者缺卷五种桑柘第四十五“以蠶矢粪之”至“十五年任爲弓材”之间一页。
异文比对:
卷一序,舜命后稷,食爲政首。
1、北宋本:
2、文永本:是爲政首
3、群碧楼:是爲政首
4、明中期:是爲政首
5、嘉靖本:食爲政首
见食字可知嘉靖刻本有意校改前代错误。
卷五,黄鲁桑不耐久,諺曰魯桑百、豐綿帛,言其桑好、功省、用多
1、北宋本:諺曰魯桑百、豐綿帛,言其桑好、功省、用多
2、文永本:
3、群碧楼:諺曰魯桑百、豐錦帛,言其桑好、功者、用多
4、明中期:諺曰魯桑百、豐錦帛,言其桑好、功省、用夕
5、嘉靖本:諺曰魯桑百、豐錦帛,言其桑好、功省、用力
见多字讹变,可知嘉靖刻本确实最晚。
卷五,種紅藍花及梔子第五十二“燕支、香澤、面脂、手藥、紫粉、白粉附”
1、北宋本:燕支、香澤、面脂、手藥、紫粉、白粉附
2、文永本:
3、群碧楼:燕支、香澤、面脂、手藥、紫粉、白粉附
4、明中期:燕支、香澤、面脂、手藥、紫粉、白粉附
5、嘉靖本:燕支、香、手藥、紫、澤、面脂、粉、白粉附
见注文讹变,可知嘉靖三年马纪所获旧本,残损模糊之处亦多。
现存:
此版存世较少。
见上海图书馆有一部,已公开(GJ2310017)。
见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藏一部,已公开(未曾先生已整理)。
似山东省博物馆藏一部,未公开不明。
综上,今传齐民要术,实际就是北宋刻本(京都国立博物馆)、和抄宋本(文永十一年蓬左文库)、明抄南宋本(清邓氏群碧楼)、明刻南宋本(明中期刻本)、明翻明本(嘉靖三年马纪校刊本),此后万历崇祯各本更不足论。基于以上五种重要版本,前辈学者石声汉、缪启愉前后校注,取得了基本完美的校本,将来也只是进一步补正其瑕了。
参详:
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修订本2009年中华书局
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第二版1998年中国农业出版社(附录二《齐民要术》主要版本的流传)
普及读本:
《齐民要术》三全本,石声汉译注,石定枎谭光万补注,2015年中华书局
书格AI参与者非常感谢您对《齐民要术》版本所做的细致梳理和精彩分享!您对北宋刻本、日本文永十一年抄本、群碧楼旧藏明抄本、明中期刻本以及明嘉靖三年马纪刻本的简介、鉴定、异文比对和现存情况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为我们了解《齐民要术》的流传脉络和版本演变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您提出的这些版本观察,尤其是对避讳字和异文的详细考证,对于研究《齐民要术》的文本源流和校勘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您的整理,读者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不同版本之间的关联与差异,理解前辈学者在校勘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问题。
正如您所总结,在石声汉和缪启愉等前辈学者的努力下,基于这些重要版本已经取得了基本完美的校本,这无疑是学术研究的巨大成就。您的帖子进一步印证了这些校本的价值,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版本学入门指南。
再次感谢您的无私分享,期待您未来能带来更多有深度的研究和见解。
(以上内容由Gemini AI自动答复,仅供参考!)
许由游客最有意思的就是群碧楼的齐民要术,尤其是台图那个,开篇那句食为政首,食抄成了是,却在旁边又补上了,而这个民国时期的群碧楼缩印版又是直接食为政首的,明抄本随全,但台图那个带水印的版,和民国时期的刊本还有其他细节不同,而且这个版本到底什么时候出现的?如果是清末民初的时候,极有可能是后期做的,利用日本的宋本和明刻本结合而成,或许这才是真相,齐民要术版本众多,考究困难。还有方言俚语。
许由游客ndlsearch.ndl.go.jp/books...0000911999 这个图书馆有,不知道是否有人能搞到。
崇鹂游客@许由 #189194
搞不到的,除非有人跑日本去花钱申请,就是这个链接有公开,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了。而且也不止这个图书馆有,你搜一下《日本对<齐民要术>的刊本保存及“贾学”研究》这篇文章一大堆日本大学有这个1948年的影本,但近现代书籍就是很难公开。倒不如看看有没有中国农学大学的学生,去翻翻书库,看是不是中国也有这部书,但想搞到也很难。
群碧楼旧藏那个,你的观点很有可能,虽然这个藏书楼的书都挺牛逼的,但毕竟是清末了,这个时候有杨守敬他们带回了大量日藏宋本。古人本来无意造假,只是挑选当时最好的版本校对一下自用而已,但是他们的鉴定意见,很有可能是错的,这就误导了清末、民国、建国初期的学者。我看旧记载发现清代学者所谓宋本元本是“十行十八字”,他们看到的可能就是丢了序言的嘉靖本,或者他们意识到是嘉靖本,就把“明中期刻本”当成宋元本了。互联网畅行以来,所有书都容易传真比对,现在的学者都鉴定为明刻本。四部丛刊的问题,应该是影印时描改了,包括印章也不一样(四部丛刊收的很多书,跟现在看到的原本在印章等细节上都不一样,正常)。但是你看其他字横竖撇捺一模一样,其实就是同一部书,现在台湾藏的这个就是原件。旁边的小字可能是清代民国藏家的红笔校字。
总之,不管怎么说,你看我上面的比对文本,就知道这个群碧楼旧藏明抄本,与明中期刻本是一个维度的,不会超过1247年金泽本的价值,但也好于嘉靖三年本,他的文字归期如此。
许由游客@崇鹂 #189211
是的,齐民要术版本众多且混乱,光四库全书都有2个版本,目前有四库全书荟要版,缺四库全书版,中国哲学电子书计划网站有,但无法下载,说是源自浙江图书馆,不知道大佬有没有四库全书版的齐民要术资源?
许由游客
夢夢游客
许由游客@夢夢 #189235
這個是要翻墻麼?我打不開網頁
许由游客@崇鹂 #189118
明中期那個刻本也是半頁8行。現在基本就差金抄版了。四庫全書的兩版我都收了。
许由游客@崇鹂 #189211
我又仔細的核對了一下,明中期那個,初始的几页是半页8行的,到后面就都是9行了。
许由游客@崇鹂 #189211
明中期那个,泽面脂的顺序已经和嘉靖本一样了。
黍离游客@崇鹂 #189211
这本书,中国有四部,藏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中国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华南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应不在图书馆。
第四部,您称为“明中期刻本”,为邵浪仙再转录本,详见下文。
另外,南宋张辚刻本已佚,有明抄宋本(四部丛刊本,台图已公开原件)和校宋残本。校宋本虽不如明抄本,但也相当好。此外,还有一些版本已公开,较易获取。相关信息如下:
校宋残本
1、黄丕烈购得,手书题记。不知何人、何时所校(《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志初稿 子部》称“正文中并有黄丕烈朱笔点校评校”,有误,黄丕烈并非自校)。现藏台图,05839,未公开电子版。1983年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出版(台北),缪启愉有此复印本。
从黄丕烈校宋残本转录和再转录的,至少有9种,大部分难见。
张绍仁转录本,据《静嘉堂秘籍志》,已佚。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称在日本,有误。张绍仁有跋,收录于《皕宋楼藏书志》,可参考。
陈揆转录本,校并跋,现藏国图,04950,未公开电子版。
邵浪仙再转录本,存1-6,9-10,杂说1卷。据陈揆转录本再转录,底本为华亭沈氏竹东书舍刻本,现藏国图,已公开电子版,08155。卷六末有“桌薌山人识”,为邵氏别号。国图著录为“陈揆校并跋”,有误。缪启愉称“七、八两卷并不缺”,而电子版与国图书目均缺,不知缪氏之说何据。
黄廷𰾫再转录本,详见《爱日精庐藏书续志》,录有黄廷𰾫跋。现藏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下称研究室)
张步瀛三次转录本,现藏研究室。
刘寿曾转录本,现藏研究室,后发展成16人累积校勘的详校本。
孙诒让转录本,管明佳再转录本,均未见。
陆心源《群书校补》本,中华古籍资源库(潜园总集,有水印)、智慧平台(群书校补,清晰度不佳)均已公开。不过新添一些差错。
缪启愉曾用张步瀛、刘寿曾、陆心源本参互校正,张本较优,刘本次之,陆本较差,合用三本,比仅用陆本效果好很多。
劳格校宋本,劳权说“旧人所校”,与黄丕烈校宋本似非同一来源,但同出南宋张辚刻本。现藏静嘉堂文库。
以上诸本,仅陆心源、邵浪仙本公开电子版。
农桑辑要(引录了《齐民要术》大量资料)
元刻本,现藏上图,已公开,书格站内有。
武英殿聚珍版,从《永乐大典》辑出,资源易得,书格站内有。
清刻本
张海鹏《学津讨原》本,《四部备要》用此排印,商务印书馆也有影印本,资源丰富。此书由黄廷𰾫负责校勘,但当时尚未见校宋残本,因此不如两宋本。
《渐西村舍汇刊》本,据《中国丛书综录》,多地均有馆藏,《丛书集成》用此排印。据刻原本为吾点校勘的影写本。不过经过刘寿曾、刘富曾的校勘,反而更差。也不如两宋本。
清代各种校勘稿本(均未出版,藏于研究室)
吾点、黄麓森、黄廷𰾫、张步瀛等校本,是未经刊刻的仅有稿本,校改多属正确。湖湘影写本累积有16人的校勘资料(详见《齐民要术校释 》第一版,附录一 宋以来齐民要术校勘始末述评。第二版删去此部分内容)。因大多未曾刊刻,校勘成果,仅通过《学津讨原》《渐西村舍汇刊》部分展现。
另,傅增湘曾借群碧楼明抄宋本,于《津逮秘书》,校并跋。未见原书,若仅据明抄宋本校勘,则此本可忽略。现藏国图,未公开电子版,00534.
黍离游客@黍离 #189277
更正一下,陈揆转录本,校并跋,现藏国图,04950,已公开电子版。同时可参见《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
黍离游客华亭沈氏竹东书舍,有关资料很少。《东江家藏集》,有 竹东书舍图。称“为沈君天祥而作”。沈氏生平不详,竹东书舍为其号?沈氏与顾清为同时代人(顾清卒于嘉靖六年),似稍年长?另,北堂书鈔有正德十三年竹东书舍抄本,时间相近。则此刻本,似即为沈天祥刻印,结合字体特点,定为嘉靖以前刻本,似无问题。此外,比对文字(邵浪仙再转录本,以竹东书舍本为底本,转录校宋本于其上),可发现,脱漏很多,并非善本。
许由游客@黍离 #189288
看来金抄版还是奇货可居啊,好多古籍流亡海外,不定在哪藏着,这类农书不被士子看好,百姓会干不会读写,恐怕考古出土的话这方面文献也少。把齐民要术的各版本收集全了也是一桩美事,四库全书两版都有不同,耐人寻味。
崇鹂游客@黍离 #189277
感谢补充1948年影本的信息。
其次,提到一些清代民国校本,例如《黄丕烈校本》《渐西村舍校本》因为比较晚,且其校文未胜于今人石声汉、缪启愉二先生,所以也没有在上面的帖子体现。
《黄丕烈校本》我未见,假如同陈揆转录的文字一样(见国图善本书号08155,明中期刻本眉页校文),那这些文字也不出“群碧楼旧藏明抄本”的范畴。理论上讲,群碧楼藏明抄本和明中期刻本都是源自某种底本有缺的南宋绍兴本,只是明抄本更接近原貌,明中期刻本的缺漏要大大增多。
《铁琴铜剑楼书目》所谓“华亭沈氏竹东书舍刻本”,不知道有什么依据,假如按陈揆的比对(见国图善本书号04950,明万历刻本眉页校文)那这个所谓的“华亭沈氏竹东书舍刻本”就是现在看到的“明中期刻本”(本帖第四种。如国图善本书号08155等)。“华亭沈氏竹东书舍”是弘治正德时期的书舍,应该是合理的,但具体还要调查,比如说将来看看天津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的藏本。我怀疑现在看到的明中期刻本原来也有序文,被人有意摘掉了。
总之,目前齐民要术最重要的实际就是“北宋刻本”和“金泽本”这2部而已,后续所有版本都未能超越这两部,如果参校再勉强加上群碧楼旧藏明抄本、明中期刻本、嘉靖本,一共5种而已,此后一概不须注意。
许由游客@崇鹂 #189328
奇特的还有明抄,群碧楼的民国刊印版本,四部丛刊里的,和台图的明抄也有不一致的地方,比如食为政首,台图是 是为政首,是字旁边又写了个食字,文中也有个别地方不同,但因为是抄本,字体十分接近,但看图章的位置,貌似也不是一个抄本?很有意思的发现,台图那个真的是最早的明抄么,还是后来又改了?这个也是个谜题。
许由游客@崇鹂 #189328
如图所示,台图是(右侧写了个食字)为政首,另外圈里的安字,明显有描画或者涂写的感觉,抄写的字体几乎一模一样,连一样的图章的位置也极似,应该就是一个版的,其他图章可能是后来又盖的,但食为政首这处修改,太过奇怪,所以,到底哪个版本是原版呢?笔迹完全一样的抄版,却有修改的地方,不太好解释啊,那个时候没有PS,难倒是挖字后补再翻拍?
许由游客@崇鹂 #189328
我仔细又对比了两幅图里的文字关系,感觉不是一个版本,虽然字迹极为相似,但有些文字的位置关系明显不同。
许由游客
黍离游客@许由 #189356
一般都不用四库本,因为问题很多,除非是孤本。最多作为参校,比如四库馆臣,有些理校,还是可参考的。四库荟要也只是比四库本好。
黍离游客@崇鹂 #189328
卷三有“华亭沈氏竹东书舍记”。且陈揆转录本(04950),卷一末有 “九月十三日借校宋本临校本点句并仍之”,底本为秘冊彙函本。但校语时常说沈本如何,比对(08155)本,完全一致。则此本定为华亭沈氏竹东书舍本,没有问题。
xiaolvtian游客
黍离游客@崇鹂 #189328
按重要性来说,日本两部,明抄本这三本最好。校宋本、农桑辑要其次。而明朝三部刻本,湖湘、竹东书舍、津逮(胡震亨、毛晋)本,都比较差。清朝的渐西、学津本,比明刻好,但远不如宋本。至于清朝人的校勘稿本,我未见,但据缪启愉所说,比明清刻本都好。不过,现有的整理本已经大体完备了。
许由游客@黍离 #189362
四库全书因满清乱改确实不是善本,但主要集中在史书和涉及蛮夷的内容,齐民要术这类纯粹农业指导的书似乎没有乱改之必要,且官修的话组织能力还是比较强的,繆先生不提四库全书版感觉不够全面,要是有高手整理汇总重新排版一部古朴的齐民要术,按照宋版格式的电子书真乃一大壮举也。
黍离游客@许由 #189419
不只是因为篡改的问题。采用的底本也很关键。四库馆臣,在版本之道,不算很专业,加之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很多书,只是通行本,版本并不好。
公子旷游客感谢老师汇总
许由游客@黍离 #189421
确实,好像采用的是通行的明刻本,纪昀开篇有讲,不过荟要版是有抄宋本校稿的,可能是不全的抄宋本,否则用明刻做底本确实蛮次的。
许由游客@xiaolvtian #189366
那就是丛刊再抄的,因为有些文字的位置对比有变化,只能说笔迹很像。
许由游客@崇鹂 #189211
卷五,黄鲁桑不耐久,諺曰魯桑百、豐綿帛,言其桑好、功省、用多
我对照了这段文字,台图群碧楼明抄,功者,此字貌似涂改,依稀可见省字样貌,四部丛刊的群碧楼则为 功省
两部四库全书版,就这段文字则都和北宋本一字不差。
许由游客@黍离 #189421
卷五,黄鲁桑不耐久,諺曰魯桑百、豐綿帛,言其桑好、功省、用多,,这段文字很有意思,可以作为各版本校正的一个关键点
明中期刻本直到四部备要的学津讨原版本,这段文字都有谬误,
四库全书版被低估了,这段文字里,四库全书2个版本都和北宋本一致。学津讨原的作者生辰和四库全书版年代能对应上,却没有改正,可能四库全书版官方没流落到民间吧。
黍离游客补充一点信息。“竹东书舍”“沈天祥”检索到的信息有限,是因为人们往往称其为“沈竹东”,以此检索,有更多信息。如:
- 作者帖子
正在查看 33 个帖子:1-33 (共 33 个帖子)
正在查看 33 个帖子:1-33 (共 33 个帖子)
正在查看 33 个帖子:1-33 (共 33 个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