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帖子
yuntian游客引用请注明书格。
装裱形式:轴
创作时间: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印记资料:
鑑藏宝玺:嘉庆御览之宝
鑑藏宝玺:嘉庆鑑赏
鑑藏宝玺:石渠宝笈
鑑藏宝玺:三希堂精鑑玺
鑑藏宝玺:宜子孙
鑑藏宝玺:宝笈三编
鑑藏宝玺:宣统御览之宝
鑑藏宝玺:宣统鑑赏
鑑藏宝玺:无逸斋精鑑玺
收传印记:御前之印
收传印记:司印(半印)
收传印记:晋国奎章
收传印记:敬德堂图书印
收传印记:道济书府
收传印记:清和珍玩
收传印记:晋府书画之印
收传印记:乾坤清玩题跋:
李迪:甲午岁(西元一一七四年)李迪笔。
宋理宗:冒雨冲风两牧儿。笠蓑低绾绿杨枝。深宫玉食何从得。稼穑艰难岂不知。缉熙殿书。印记:御前之印
内容简介:李迪,生卒年不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为南宋孝、光、宁宗(1162-1224)画院画家,曾任祗侯。擅花鸟、竹石、走兽,画风写实清新。画芦岸柳堤,两个牧童遇雨赶牛返家的情景,牛只与人物的动态相互呼应,富戏剧张力。用淡墨晕染,在画面上罩了一层迷蒙的烟雾,表现风雨的晦暗阴沈。以中锋为主,叶细如针,浓淡相间,繁而不乱;牛腹以墨渲染,再丝出牛毛硬挺尖细的质感,具南宋典型风格。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Xj6ic4LRNQl02LDIWZfQg?pwd=4x5p
提取码:4x5p
dxx游客楼主你好,感谢分享!虽然尺寸挺大,但锐度较弱,彩色噪斑太厉害了
阿顺游客为何这幅画中间有明显的拼接呢,网上查过,大多也是这种疑似“拼接”的版本,买过一副号称高清复刻版本也是如此,网上也没查到相关的介绍。。
njzj99游客@阿顺 #147908
原作就是如此,画幅是由两幅绢拼接起来的。因为那时候绢的规格就是宽度60厘米左右,可能是受限于纺织机的宽度,或者织工高效纺织的手臂伸展限度吧。据纺织史记载,大约在南宋时才有改进到1米左右宽度的绢。此画宽102.8厘米,作于淳熙元年(1174),两幅拼接而成;《枫鹰雉鸡图》作于庆元二年(1196),宽209.5厘米,也是两幅绢拼接;可能改进就发生在这两幅画相隔期间,而一有改进画院就抢先用了。此前的溪山行旅图、早春图、万壑松风图、雪景寒林图、匡庐图、秋山红树、湖山春晓等巨幅画作无不拼绢;画家们苦绢窄久矣。
真实的虚拟游客@njzj99 #147961
您好!能否分享下链接。谢谢!
njzj99游客@真实的虚拟 #147971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GLB1bJGfK4qmhGurw_vu7Q
提取码:4um5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5的分享
真实的虚拟游客
njzj99游客@真实的虚拟 #148000
不客气,我也是转发的楼主yuntian先生的。
- 作者帖子
正在查看 8 个帖子:1-8 (共 8 个帖子)
正在查看 8 个帖子:1-8 (共 8 个帖子)
正在查看 8 个帖子:1-8 (共 8 个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