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帖子
薛撤退游客向各位老师请教一下这幅温州地图的出处?
guozibaba游客@薛撤退 #111682
www.doc88.com/p-187...48530.html
1877年瓯海关贸易报告 附件6
本图摄自南开大学图书馆珍藏的《Reports on Trade at the Treaty Ports, for the Year 1877》.
guozibaba游客@guozibaba #111685
[1]席会东,高望祖.古城新影:《1877年瓯海关贸易报告》中的温州城图[J].资源导刊(信息化测绘),2022,(第3期):40-41.
温州城的前世今生
温州古称瓯、越,始建于西晋永嘉年间,置郡于东晋太宁元年(323 年),据传,城址由训诂学家和堪舆大师郭璞选定,至今已近1800 年。在近代中国,温州是最早的通商口岸城市之一。在开埠通商的时代背景下,温州的海关管理制度发生重大变革,西方人开始主导温州海关贸易。瓯海关帮办代理税务司英国人马吉(Jas Mackey)收集整理温州海关贸易资料,编成《1877 年瓯海关贸易报告》(Reporton Trade at the Treaty Ports,for the year of 1877),上交北京海关税务总司英国人赫德(RobertHart),反映了温州乃至清帝国被动进入世界近代化的沧桑巨变。
温州城图的绘制背景与内容
《1877 年瓯海关贸易报告》中附有一幅折页温州城地图,纸本彩印,图框高约45 厘米,长60 厘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采用平立面相结合的形象画法,清晰描绘了温州的城市布局,是近代温州开埠之初的城市面貌缩影。图中用形象绘法描绘温州城府衙、寺庙、城关、街巷等人文地理景观,以皴笔表现城中山脉。温州城的街道巷弄标注详尽,绘注“寺”“店”“田”“行”等不同城市功能区。
该图还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绘注瓯江渊源流向,略述瓯江上自青田、中接楠溪、东至大海的流程,并以立体形象绘出江心屿上的寺庙,将“谢公亭”“关帝庙”与“江心寺”连为一体,突出表现江心屿因祈求航行平安而产生的宗教意义。该图还突出标示西方租界及其重要建筑设施,如“大英租界”“大英教书堂”“美益洋行”“大英公所”等,反映了温州开埠设租,西方因素影响和改变温州城形态功能的历史进程。
图中的温州城水网密布,与瓯江、东海相连,随处可见小溪与河流相互连接,又与城市、街道融为一体,使得温州犹如一座中国式的威尼斯城。马吉在《1877 年瓯海关贸易报告》中也折服于温州河道的繁密与清洁,赞叹温州“灰暗的古老建筑搭建在河道边,从美学角度看,这卡纳莱蒂(Canaletti)风景画般的景象为水彩画家提供了无尽的灵感”。温州少平原、多丘陵,古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语来形容可耕种土地的稀少,而这也应是温州商业较农业更为发达的先决条件之一,图中仅在城西内外与城东外绘出少数可供耕种的农田,反映了温州的经济结构特征。
薛撤退游客多谢guozibaba游客,谢谢!
- 作者帖子
正在查看 4 个帖子:1-4 (共 4 个帖子)
正在查看 4 个帖子:1-4 (共 4 个帖子)
正在查看 4 个帖子:1-4 (共 4 个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