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帖子
未來的曾法靈先生游客请教一个问题 刻本原书的著作时间可能会造假吗 比如此书本是光绪年间写成的 我把他说成是康熙年间写成的
崇鹂游客造假成风的时代,各种乱世、末期、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这种书太多了。篡改版式,篡改书商,篡改书名,篡改作者,篡改序文,篡改正文,伪造跋文,伪造名人藏书章。
通常会挑一些不太出名的人下手,伪托成名人著作,把一些明清仿宋刻本,削改后当宋刻本卖。把一些宋元时期才出现的坊间书,伪托成汉唐古籍。同一朝代,更容易,只是很多时候是不知道作者的身份,造成的无心之失。如果是经济驱动的造假,都会往远了托。明末伪托成刘伯温的那些书,算是一个特例,毕竟名气和盈利条件都很充足,不需要再往宋元托了。
未來的曾法靈先生游客@崇鹂 #137005
感謝解答 最近留心於一本風水古籍《辯論十三篇》此書成書於康熙庚申年九月 原書內容和一本較多為人知的《欽天監地理醒世辯論》幾乎一模一樣 欽天監辯論原書序文在抄本上是乾隆十一年寫成的 實不知原作者究竟是誰 此書參考過明朝書坊主余象斗的《地理統一全書》
未來的曾法靈先生游客
wd369游客古籍肯定有在时间造假的,刻书上也没统一的出版管理和记录。还有售书商造假,简单的做法像,去除年代晚的信息页,只留下最早的。
可以通过序文内容来判断相关度,相关度不高的就只能起个时间下限的作用。就是序文不一定是针对最早原版的。
有些序文也提到梓行,但可能是指很多年后的再版行为。所以就得具体看序文内容来具体分析。
夢夢游客自序的时间很大可能是完稿的时间,但也有当时没刻成书,很多年内都没流传过的可能性。这里面就有很多的操作空间了。
wd369游客之前有关注《林子全集》《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等。里面多篇序言署名时间是万历中期,但现存各版本可考的初版出版时间却模糊。估计最早也是万历末,至少跨度二十多年。像《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确定出版的时间是在崇祯年间。他们也不是没资金,当时官方也没打压,而且林弟子们也很有热情,所以难以想象他们会拖延这么长时间才出版。那反过来想,这作序时间甚至文章本身就有点问题了。
fenzi168游客现代也很多造假的。我经历过的西游记的情况,把中州影印版打印出来修一下当古书卖;新制作的用牛皮包上烟熏一下伪造成乾隆翰林院藏书(制作了多部);作家出版社1954年的书用民国的版权页手工修改后冒充民国的书。
崇鹂游客查《雪心赋辩讹正解》(前附:辩论三十篇),康熙十九年,宛陵孟浩天其甫注。
此书前后统一,印章具在。这部书,公家藏刻本极多(有标记为康熙十九年刻本,未目验,可能是工作人员误记),孔网各种版本极多(都是坊刻风格,出版商主要为道光至光绪,尤其是光绪扫叶山房刻本)
从刻本、存世数量、内容统一性来看,我个人更偏向于是《辩论三十篇》原创, 只是目前未能鉴定出哪个是康熙刻本,而且这书属于坊刻著作,始终有后伪性质。
查《钦天监地理醒世切要辨论》,乾隆初,内庭侍值钦天监漏刻科署博士、金蹊后学高大宾著,乾隆十一年赵大鲸等序。
此书从序文和官职来看,郑重其事,在真实性上是加分的。
查公私藏本,只见上海图书馆藏光绪抄本(即网上流传本),又香港心一堂自称乾隆五年稿本。数量太过稀少,且皆抄本,从真实性上是减分的。以个人经验,伪造的风险大大增加。
但因为涉及“疑内廷人员”著作,稀缺,始终有合理性。
第三,从两书内容辨伪。
在两书不同的地方,观察其疑似增删篡改的部分,个人不熟悉这一门类,就只能各大佬自行对比研究了。
未來的曾法靈先生游客@崇鹂 #137071
您說的很對 剛剛查一例《欽天監地理辯論》中錯 書籍正邪切要辯論 《辯論三十篇》並未把黑囊經列入不可讀之類 但是《欽天監辯論》中卻把黑囊經列入邪書之中 黑囊其實是一地理形家之經典 葉九升也認為這可以是入門第一書 欽天監應當不可能犯這麼大的錯誤
我這裡再臆斷一下 欽天監有這麼多的空閒時間去走訪仙蹤古墳嗎 我覺得不太可能 此書可能是托名欽天監所寫的 不然清朝的欽天監水平也太低劣了 另外我之前保存有心一堂的《欽天監辯論》電子檔 其實就是網傳本
路人甲游客民国版、本朝初年重印的书,往往撕去版权页,冒充民国印的。不过时间也相差不太远,因为基本上1957年之后私营出版社也就退出历史舞台了。
邦风游客一般情况下是伪托,著作时间自然就发生变化了
小曾游客求:雪心赋辩讹正解
辯論三十篇游客@未來的曾法靈先生 #137009
求助先生分享 辯論三十篇 谢谢!
書格書友游客现代的例子
温浚源的凡尔赛表演——读刘鉴泉先生学行年表
原创 竹子 竹子的读书笔记 2021年02月06日 12:22
《刘鉴泉先生学行年表》(下文简称《年表》)出版于2013年,题为温浚源著。到目前2021年为止,这位作者陆续出版了《下学上达——学行〈论语〉札记》、《汉书·艺文志讲要》,在这两本书的内页里列了十几个别的书名,只是还没有出版而已。想必能从中想见温浚源先生燃指瞑写、笔耕不辍的情景。
图一 慧一居丛书系列
言归正传。以下由该书自序、凡例、目录、正文一一品读温浚源先生的大作。
该书自序云《年表》草纂于丙戌年(2006年,后文会详说),此后“随时损益”,按出版于2013年为限,损益了七八年时间,自序里还引用《梦溪笔谈》里的典故“校书如扫尘,一书三四校”以自比,又谦虚的说难免“挂一漏万、树义未周”,要高明的人才能指正。在这个轻佻浮躁、物欲横流的年头儿,可见专心致志的温浚源先生用心之良苦。可是稍微覆按其文意,一点都经不起推敲,这些类似凡尔赛体的自说自话,该书所在多有。
图二《年表·自序》
短短一篇自序,抛开生搬硬凑的套话如后学宗师、学林雄尚等等(这与该书凡例一中说的学界甚少受到关注相矛盾),连刘先生的称呼都没有统一,还有明显的错别字,很难想象“一书三四校”的温浚源先生能容忍这么马马虎虎的错误出现在该书短短的自序里。谈何“仰止高山,唯心所向”。
图三《年表·凡例一》
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该自序记录写作时间以干支纪年而不附上公历,该书凡例五可是说“本编全改为公历”方便检索的,怎么难得温浚源先生发挥文采的自序就不给读者行方便要带点神秘感了!是不是故意给自己加戏呢?
温浚源先生在丙戌年开始编撰《年表》,查老黄历丙戌有1886、1946、2006这三个年份,只有2006年合适。戊辰冬十二月写了自序,按文意是在为《年表》的完成做一个回顾,再查老黄历则有1928、1988、2048这三个年份,仅有1988年比较合理,原来早在2013年的二十五之年前温浚源先生就预支了该书自序。发生在影视剧里的穿越桥段,在严谨细心的温浚源先生的书里出现了吗?以如此的学行,来阐扬刘咸炘先生的学行,会不会起到反效果?
目录的编排上,每一张插图都有目录和页码,占了目录的一大半,而最重要的《年表》的年表部分仅有三个目录,非常不方便学界查阅该书,严重背离温浚源先生该书凡例五说的“以便检索”。让人费解,温浚源先生到底有没有在编《年表》的时候,好好吸收现成的经验,中华书局的年谱长编系列是怎么做的。要编年表之前总得对年谱、年表有起码的常识先吧。
图四《年表·目录》上与《廖平年谱长编·目录》下对比
民清易代之后通行公历,而把农历换算到公历,用来给中国近代史上没有用公历纪时习惯的学者编年,常有不能相合的地方,这是历来给古代到近代的人物、事件编年都会遇到的情况。因此该书凡例五所言为本书最紧要处。也可由此检视《年表》的主体内容——怎样对刘咸炘的学行做的编年。
書格書友游客图五 《年表·凡例五》
刘咸炘先生的文字,他自己多用农历署时,这是温浚源先生该书凡例五也提到的。与刘咸炘先生同时代的学者大多也是如此,该书凡例三提到的《推十书系年录》亦用农历来展现刘咸炘先生的学术轨迹。《年表》却一反此一故例而以公历为主附农历,并说《推十书系年录》“考定未详”,忽视公历农历换算可能出现的误差现象,同时显现出温浚源对刘咸炘先生本人的书写习惯缺乏尊重。把自己的想法摆在该书主人公的前面,就给自己编年表呗,有更多凡尔赛表演的机会。
图六 《年表·凡例三》
温浚源先生自出心裁又以严密自诩,不能说没有超出前人的可能。看该书中随机选的几个年份的情况:一会儿单标公历,一会儿公历括出农历,一会儿单标农历,数字、汉字混用。这些细节性问题,充斥全书。同时不见该书指出的《推十书系年录》“考定未详”之处何在。好在查了查中国知网和豆瓣网及各大售书网站,学界和普通读者没什么人搭理该书,未见谬种流传。
图七 《年表·学行年表》
综上所述,该书不过一出借巴蜀名学者宣传自己的把戏而已,更不会因为温浚源的荒腔走板辱没了刘咸炘先生。
- 作者帖子
正在查看 17 个帖子:1-17 (共 17 个帖子)
正在查看 17 个帖子:1-17 (共 17 个帖子)
正在查看 17 个帖子:1-17 (共 17 个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