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帖子
子习善生游客品茶图 钱选
赵孟頫 《斗茶图》
汪承霈 《群仙集祝图》
未曾管理员好像是装泉水的砂瓶吧
子习善生游客
崇鹂游客首先要确认是竹器还是陶器,古画陶器也是条条缕缕的。
然后这几幅图其实都是一个系列,刘松年《茗园赌市图》、钱选《品茶图》、《斗茶图》《斗浆图》都是一个模子。后面仿画的人也未必清楚。
看《文会图》《撵茶图》、法门寺唐代茶具,可能这不是常规茶具,因为,不同工序用的茶具不同。可能是街头斗茶才用的。
看陆羽茶经文字描述、宋元的一些图谱,可能是竹罩子、陶瓶等等,但他这个画法也不常规易懂。
按照这幅图的结构,应该是每人一套相同的器具,专门走街串巷与人斗茶。
①竹篮(编织装),例如:腰部篮子(装茶具)、地上的大竹笼(插着一条条的未知物、铜筷子,猜测为竹炭料笼)
②注水壶,应该都是铜器,便于外出携带。
③注水壶一般放到大桶里,未知材质,疑铜疑木,个人猜测是烧炭加热铜壶用的。
④注水壶、大桶往往与一个长筒相连,未知材质,个人猜测是储存火源用的。
⑤有唯一的盒子,符合唐宋筛茶器的模样,但可能是储物箱,例如钱例如茶饼
⑥腰部(?)物,捆绳,似陶似竹,似帽似罩。使用时有可能尖在上,也有可能是尖在下。个人猜测,可能是丢到河、井里的舀水器
xiaopengyou游客@崇鹂 #78287
先生厲害,學習了,感謝。
子习善生游客@崇鹂 #78287
多谢多谢
dxx游客4楼的图不错,能分享吗,谢谢。
还有这个汪承霈 《群仙集祝图》 卷,网上都是这个图,但我找到的是花(注意尺寸),怎么回事?难道又是以讹传讹?
dxx游客还有这个图。好像是扇面,也找不到下载。
元.佚名,斗茶图。左边一排印,最上关中于氏是吴昌硕为于右任所刻,下边一枚荷屋鉴赏,是收藏家吴荣光的印,最下子孙永保属于项元汴。中间的皇十一子可能是成亲王,右侧一溜儿,瞻近堂收藏印的主人是吴三桂女婿王永清,下二枚皆项元汴。题签上有霜红楼印,这是徐燕荪的斋号
dxx游客再提供2个资料
北宋 刘松年 斗茶图轴 绢本设色 57x60.3 台北故宫博物院
Derron游客汪图是张冠李戴,应为姚文瀚卖浆图
Derron游客这套东西的源头应该是传刘松年茗园赌市(实际应为李嵩)
dxx游客有人说是雨伞。有的好几个圆环何用
何足道游客学习了!
小朋友游客是否为茶籯。
“籝【加追反】: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籝,《汉书》音‘盈’,‘黄金满籝,不如一经。’颜师古云:‘籝,竹器也,容四升耳。’】”
由唐陆龟蒙《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籝》说:“金刀劈翠筠,织似波文斜。制作自野老,携持伴山娃。昨日斗烟粒,今朝贮绿华。争歌调笑曲,日暮方还家。”中【今朝贮绿华】看是放茶叶的了。不过宋代斗茶多用饼茶,此形制显然不适合。
浸书游客赞同楼上的「茶籯说」。
皮日休〈茶中雜詠·其四 茶籯〉:
序:案《周禮》,酒正之職,辨四飲之物,其三曰漿。又漿人之職,共王之六飲,水、漿、醴、涼、醫、酏,入於酒府。鄭司農云:「以水和酒也,蓋當時人率以酒醴為飲,謂乎六漿。酒之醨者也,何得姬公製?」《爾雅》云:「檟,苦茶,即不擷而飲之。」豈聖人純於用乎?抑草木之濟人,取捨有時也。自周已降,及於國朝茶事,竟陵子陸季疵言之詳矣。然季疵以前,稱茗飲者必渾以烹之,與夫瀹蔬而啜者無異也。季疵之始為經三卷,由是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設其器,命其煮,俾飲之者除痟而去癘,雖疾醫之不若也。其為利也,於人豈小哉!余始得季疵書,以為備矣,後又獲其〈顧渚山記〉二篇,其中多茶事。後又太原溫從雲、武威段磶之,各補茶事十數節,並存於方冊。茶之事,由周至於今,竟無纖遺矣。昔晉杜育有《荈賦》,季疵有《茶歌》,余缺然於懷者,謂有其具而不形於詩,亦季疵之餘恨也,遂為十詠,寄天隨子。
筤篣曉攜去,驀箇山桑塢。
開時送紫茗,負處沾清露。
歇把傍雲泉,歸將挂煙樹。
滿此是生涯,黃金何足數。
准提门人游客细节是每个人腰间都有一个
田村卡夫卡游客其实,推断这是不是伞,要结合画作的年代和风俗。
引用某篇文章所述:
中国古代的伞,即商周时代的“盖”,最早同样也是用于遮阳和彰显王室贵族地位。但与古埃及、亚述人民相比,中国人当然更有动力发明能挡雨的伞。
蜡、漆、油先后被用来作为伞面的防水层。最迟在王莽时代,中国就有了可以开合的伞。但在宋代以前,伞主要是王公贵族所用,且有严格的尺寸、色彩、数量规定。普通人避雨,较多用的是斗笠、蓑衣。
由唐至宋,伞在民间逐渐普及。宋人诗词中常见由青绢所制的“青凉伞”,如晏殊的“青凉伞映红妆面”,欧阳修的“清凉伞上微微雨“。在当时,青凉伞不仅为有身份的人所用,还是嫁娶时必备。
所以古画上的所画的是伞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dxx游客如果是茶籯,为何不是方形?
如果是伞,为何无伞把?
好几个圆形箍何用?如果为了束紧,一个箍就行了吧。
小朋友游客故宫今日闭馆,链接打开困难就不附,形制用途变化可参考以下网文
任行游客涨知识了。
崇鹂游客其实这里@78287我标注的那个“某种盒子”,我一开始到现在都怀疑是“茶罗”,用来筛出细茶末用的。唐人喝茶的重要器具,也是宋代斗茶的重要器具,但是上图只画了一个人带了一个,可能也不是重要到人人必带。相似样貌见法门寺地宫出的那套茶具,但由于不同年代、不同阶层,不敢说一定是。
那个未知器物“人人都带”,确实是一个重要的思考点。
宋人外出斗茶,要带什么器具、茶饼怎么放、水怎么舀,古代也没有专书去讲,没了文献支撑(有待挖掘),这图又画得这么怪,后世盗版这么多(后来的瞎画)。可能永不可考了
崇鹂游客雨伞的话,肯定不是,图画右下只画着斜挂、椭圆、网状的那个“某种竹器物”,应该就是竹帽斗笠,这才是中国农村最广大的避雨工具,前些年我到粤西的村子里还戴着避雨,随手就拿。零几年我们这的老人甚至还带蓑衣避雨。《斗茶图》这些人是很底层的(后世仿作画出宽袍长衣,是文人造作)。
上面有朋友提到平民用雨伞是宋以后用的事,个人认为是准确的。现在结婚打伞的起源或也可以从此研究。从存世实物上看,我们这边沿海城镇,老雨伞不见踪影(可能是太易损坏)反而是新旧大小各式斗笠大量存世,清代的都很常见。
曾住西厢游客感觉应该是种类似雨伞可以开合,用于遮雨(人戴或遮盖茶具)
顾予安游客可能是席囊,以细竹篾编成的用来装米或茶的一种器具
晅游客按钱选《品茶图》与元.佚名《斗茶图》来看,则其物的确类似雨伞,为一端收束(品茶图中,下端以布蒙束。斗茶图中,则又精细,所束一端另有造型),另一端敞口可开合。而且据图来说,应当是以竹为骨,以纸或布为蒙皮。且收束的一端观其形制,则用时必然是朝上的,所以这玩意儿可能真的就是个类似雨伞的“罩”。
另,据楼上大佬们提供的好几幅图来说,有些图画的不精细,其物造型也教人瞧不个功用来,应当是作者本身也不知其物,只是据前人之图再临摹而已。
木木游客这些斗茶图里的这个东西的来源应该是李嵩,骷髅幻戏图里比较明显,就是伞,伞不一定挡雨,还可以遮阳。后面的人仿来仿去,越画越离谱。
- 作者帖子
正在查看 26 个帖子:1-26 (共 26 个帖子)
正在查看 26 个帖子:1-26 (共 26 个帖子)
正在查看 26 个帖子:1-26 (共 26 个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