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帖子
oldestman游客看到有的日历从农历的正月初一开始(今年癸卯年),有的从立春开始算起,不知道以哪个为准的,都有什么依据。请指教
蝈蝈游客每年的话题
若是用农历,那就正月初一(旧时候称:元旦)为新年伊始,但是不用干支记。
若是用干支历,则立春开始,交节换将。
另外:那种正月初一就把年干支换了,用来称呼新年的,打个不恰到的比方:
2023年为癸卯年。(2023年真的为癸卯年吗?)思考一下,大家都知道不是,不能等同,但是民俗上,可以大体如此叫,勉强用来记事而已。若干年后,说不定过了西历的1月1日,就开始换干支了,不用特别大惊小怪。
再比如:张姓地主,大家称他为张善人,张菩萨,真的是菩萨吗?知道的人都知道只是个称呼。外地来了新人,惊呼:出现了菩萨,信誓旦旦,姓张。
再比如:出马仙,很多人称之为大仙,仙,真的是仙吗?客气一下,勉强如此标记而已。
精髓在于:勉强
oldestman游客@蝈蝈 #78894
故宫出版社的《故宫日历》是正月初一开始改干支,而西泠印社的《篆刻日历》立春开始改的,所以才有这样的疑惑,谢谢指点
遁甲游客@oldestman #78895
西泠印社的《篆刻日历》好像不是立春改的。具体看颁发的农历国标。
崇鹂游客我家用的那种农村黄历(香港),将公元纪年的第一天(2023年1月1日)作为新册的第一页,但不改干支(壬寅)但只要到了农历正月初一元旦(2023年1月22),就直接改干支(癸卯),多少年来都不是等立春才改的。但有的地方的日历,确实等立春才改
本来学术来说,生肖干支都是立春之后才改的。但古人也不见得严格遵照,本身就是多种历法杂糅着用。比如立春、二十四节气,中原地区比较看重,可能比较遵照,但这套东西在南北边疆,气候差距比较大的地方,用来指导农耕就有点失效了,也就过着玩。
临游客年一般按照节气,以太阳光照计时比如农作物,八字四柱,
大小月,按照月潮汐圆缺, 农历是以阴阳历,有以太阳为主,有以月亮为主,所以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临游客真正那一天,历史上单单月份就改过几次不知道,可能立春节气与正月初一同日同时出初刻那时起吧
则安安游客一般都是大年初一,大伙开始出来拜年,没有听说过立春拜年的,这说明在民俗上大家是认可正月初一就是下一年了,毕竟每年央视春晚除夕都辞旧迎新嘛,hhh
但是到了术数可能就另当别论了,我看韦千里的《千里命稿》也是说遵照节气换四柱八字的,六壬也是按照节气换将(这里不谈岁差问题),这说明术数对节气是相当重视的
因此,我认可正月初一就是大年第一天了,总不能大家都正月初一过年咱立春过年吧(笑哭),还是遵照民俗
至于换干支,从术数的角度出发,遵照节气
guozibaba游客
大有游客日子佬都是立春后算下一年
星尘游客中国的历法是日月合历,农历是太阴历,按照月亮的盈亏定,节气是太阳历,按太阳在黄道的位置定。
传统上以到了正月初一换年干支,比如今年正月初一是公历1月22日,那到了这一天就是癸卯年正月初一。
以清代《康熙朝实录》的记载为例:康熙三年,甲辰,春,正月,甲子朔。上诣堂子行礼,还宫,拜神毕。庚午。世祖章皇帝三周忌辰,遣官祭孝陵。
查康熙三年正月初一是1664年1月28日,日干支为甲子,而立春是2月4日。这里把正月初一写成甲辰年正月甲子日。庚午日是2月3日,农历正月初七,也没到立春。这是官方给康熙修的实录,肯定是最权威的。
不过,推八字的时候是按照节气换年和月的,比如今年正月初一出生的人,八字前六个是壬寅年癸丑月庚辰日,只有过了2月4日10点42分,八字才能算作癸卯年甲寅月。
如果用紫微斗数推命盘,那是用的太阴历,只要到了正月初一,就是癸卯年。
注册登录游客年与岁的区别
崇鹂游客@星尘 #78920
学习了。如此,古人也是正月初一即改干支,确有文献支撑。至于说算命占卜各有规矩,别作他说。
公子旷游客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中国历法置闰的目的,即是使月与节气不至于太远,或者具体来说,使正月初一与立春尽可能贴近。
因此更换年柱这个话题中,何时更换区别在于,正月初一至当年除夕定义为一年,还是立春至下一立春定义为一年。楼上有位朋友说年与岁之区别,就是这个意思。
历史角度来看,唐宋时期我没有仔细查阅,明清的文人与其组成的政府机构,更倾向于用正月初一,民间通书则会含混过去。
如果不是术数类的,一般情况下都是正月初一,立春仅用在部分术数中。
对这一问题,有郑慧生老师发《认星识历》一书可以学习,其中第一编讨论了“年的开始”这一问题
震惊百里游客正统的干支纪年不是以立春为起点,而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为起点。看看清朝的时宪历就知道了。另外再举个例子:2010年2月14日是农历庚寅年正月初一,2011年2月3日是农历辛卯年正月初一,2011年2月4日立春。若以立春为起点,那么2011年2月3日正月初一仍然是庚寅年正月初一,庚寅年有两个正月初一?辛卯年没有正月初一?显然是错的。
以立春为干支纪年的起点,仅用于术数领域。
晅游客首先上面回复里已经有师兄提到了,楼主的问题实际就是“年与岁的区别”。
干支不是纪年序的,是纪岁次的。
所以正月初一换干支的说法并不准确,准确的写法应该是如“宋代开宝五年,壬申岁次”。
引《周礼·春官·大史》:正岁年以序事。
〔汉〕郑玄注:中数曰岁,朔数曰年。
贾公彦疏:中气帀则为岁,朔气帀则为年。
孙诒让正义:朔数者,谓自今年正月朔数至后年正月朔,月会日於十二次一周,是为一年十二月之数。最后,我在历法上就是个小白,所以岁和年的具体区别与算法,我也不知道,楼主可以自行考证。
星尘游客岁是指岁星,也就是木星,中国古代纪年最早是用的岁星纪年法,后来觉得不方便,改用太岁纪年法,其实还是岁星纪年,不过用了一个虚拟的太岁。岁星纪年也有十天干和和十二地支,但名字比较古怪,比如阏逢摄提格,可以对应甲寅。岁星纪年的问题是误差比较大,所以经常需要调整。太阳历沿用了岁这个说法,指冬至到冬至为一岁。不管是木星还是太阳,其实都属于恒星和行星系统。
古代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的干支是用来记日的,殷墟甲骨里的干支指的都是日。一般认为,干支纪年是从西汉末年开始,东汉开始定型的。因为皇帝年号纪年以新年正月朔(元旦)为开始,所以干支纪年要与皇帝年号一致。
《元史》卷三·本纪第三宪宗,”九年己未春正月乙巳朔,驻跸重贵山北,置酒大会“,对应公历1259年1月25日,已换干支纪年,而此年立春为1月29日。
《明实录》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八,”庚子春正月己丑朔 “,是1360年1月19日 ,而该年立春在1月28日,此时没有记录皇帝年号,因这时明太祖还未称帝。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十六,”乙巳春正月庚申朔“,是1365年1月23日, 而该年的立春在1月28日。
太阴历的好处是直观,月亮的圆缺大家都看得到,用节气太阳历是因为涉及到农时问题,耕种的事情如果早了晚了会出大问题的。
崇鹂游客其实就是肉眼可见的最亮的几颗星,观察它们的周期划分时间,最容易观察是主角。看得到但周期性不强的,如启明天狼之类,就只能沦为配角。
从地球的角度(河洛地区):
看木星,12年一纪,完成一周期,岁星回到原来标记的位置,又5纪60年,众星归位。这种干支,是大周期(岁星历法)甲子开始
看太阳,四季一年,完成一周期,太阳回到原来标记的位置,这种干支,是小周期(太阳历法)立春开始
看月亮,晦朔一月,完成一周期,大概12个周期,多几天,契合一年。(太阴历法)正月开始
只是古代各种历法混杂着用,年号多用六十甲子,平常耕种捕猎看太阳和月份,各种名称也混杂着叫。最终相互融合,本来是“岁次甲子”“一二三四年”“一二三四月”,但将天干地支,代表数字,用到年月日时,术数上比较流行。
通益游客@guozibaba #78917
明末开始掌握西历的传教士大量涌入,崇祯历书开始到清初期的时宪历都是以西历为主的历法,民国时期的历法本质上也是时宪历的延续。目前我们用的农历和二十四节气和古代的是不一样的。
追风游客立春为一年之始,是以二十四节气而定的,干支纪年是以六十甲子循环而定,即使有闰年闰月出现,干支纪年也是以新年伊始的第一天立春开始,二十四节气是永远不会变的,而农历纪年因闰月而出现不同。
- 作者帖子
正在查看 20 个帖子:1-20 (共 20 个帖子)
正在查看 20 个帖子:1-20 (共 20 个帖子)
正在查看 20 个帖子:1-20 (共 20 个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