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查看 31 个帖子:1-31 (共 31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89242 回复 ⚑举报 

    Nil
    游客

    禮緯含文嘉三卷本與傳統兩漢所稱的「禮緯含文嘉」不同,不屬於緯書範疇,而屬於五行占卜類書籍。

    據明代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卷一〈禮緯含文嘉〉:

    緯含文嘉三卷,共六十篇,天鏡經上篇卷之一,自一至十五;地鏡經中篇卷之二,自十六至三十四;人鏡經下篇卷之三,自三十五至六十。序云:紹興辛巳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東南第三正將觀察使張師禹受多言天文災異占驗之說,與各史五行志相類。

    朱彝尊《經義考》引詹景鳳:
    予先後見有二本,文各不同。一本畫雲氣星煇之象而附以占辭,一本分天鏡、地鏡、人鏡為三門,門各一卷,凡六十篇。後題:紹興辛巳十一月觀察使張師禹授。而前諸書所引之文,兩本皆無之,知非原書矣。

    又《四庫全書總目》:

    【禮緯含文嘉三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目錄後有題詞。曰:已上天鏡、地鏡、人鏡,皆萬物變異。但有所疑,無不具載。此乃三才之書,共六十篇,易名禮緯含文嘉三卷。紹興辛巳十一月二十九日,東南第三正將觀察使張師禹授。考宋兩朝藝文志曰:今緯書存者獨易,而含文嘉乃後人著為占候兵家之說,與諸家所引禮緯,乖異不合。故以易緯附經,以含文嘉入五行云云。則其書實出南宋初。然張師禹記,特稱易名禮緯含文嘉,則此名實師禹所改,原未稱即其本書。兩朝藝文志疑其乖異不合,蓋偶未詳核也。朱彝尊《經義考》既歷引諸書,所引《含文嘉》,證其不合。又云:所見凡二本,一本畫雲氣星煇之象,而附以占詞;一本分天鏡、地鏡、人鏡,皆非原書。而於《含文嘉》標目之下,仍註存字,則舛誤甚矣。

    從上引可知,南宋張師禹所見為天鏡、地鏡、人鏡三門本,合計60篇。但他將之分為三卷,更名為「禮緯含文嘉」。詹景鳳曾見二本,其第二種應為張師禹本系統。
    今僅知浙江圖書館、台北國家圖書館有藏,但後者缺天鏡,並非完整的三卷本。

    前年(2021年02月18日)曾有白澤徵求浙江圖書館藏本,未曾先生回應未見在線資源,二年過去,不知是否依然如此?
    台北國家圖書館連結如下:
    rbook.ncl.edu.tw/NCLSe...;HasImage=

    祈有仁人君子,可以下載,公諸大眾,銘感五內。

    @89252 回复 ⚑举报 

    崇鹂
    游客

    台图本: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6eamQTBQbIr0iCcOy_CxcQ?pwd=jbob

    @89255 回复 ⚑举报 

    淮南鴻烈!!
    游客

    感谢楼主介绍:

    浙图鬱岡齋抄本资源地址:http://history.zjlib.cn/yzfile/yunpan_file2/pdf/20220516/9d9b5950-c964-4039-98be-bd131fe1d7df/0001.pdf

    方法出自此楼,感谢墨云大神

    可惜台图本如今加了毁容水印,后悔没有趁早意识到此书的重要性。《礼纬含文嘉》《宝元天人祥异书》二书,我都很想存一份台图本,若有朋友保存过早期的小水印版本,还望不吝惠赐!

    @89257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據佐佐木聰《<礼纬含文嘉·精魅篇>的辟邪思想与鬼神观》,天津圖書館還藏有一本

    據龔麗坤《古鏡記——敦煌占候類文書中的“鏡”類文獻》,貴州圖書館也藏有一本(見《貴州省
    古籍聯合目錄》p482)

    另有北大藏本兩種,無資源。一種爲《禮緯含文嘉》七卷,一種爲《黃石公三才秘典》四卷(分爲《天鏡》二卷,《地鏡》一卷,《人鏡》一卷)

    此外,上圖藏有明代周文郁編的《天鏡》三卷,不知是否同源

    @89260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另外,還見過一種拍賣名冊著録的本子,誤題《天鏡》,其實是完整的《禮緯含文嘉》:2009年泰和嘉成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時間地點信息2009年泰和嘉成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古籍文獻專場

    @89261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拍賣場的這箇本子應該直接與上圖本同源(都誤題爲《天鏡》三卷,都有周文郁跋),由此可以確定上圖本也是《禮緯含文嘉》

    @89262 回复 ⚑举报 

    淮南鴻烈!!
    游客

    楼主的标题有个小错字:徵求,不是“征求”😂

    @89263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再補充杜老師《四庫存目標注》:

    p0297p0298

    @89314 回复 ⚑举报 

    崇鹂
    游客

    @淮南鴻烈!! #89255

    感谢,原来已经公开了。你的链接可以直接下就不补了。


    “征求”应该不误,征兵、征收、征召用“征”,“徵兆”用“徵”,指萌芽之端。一度以为我记混了。不过古人都是互用,见下方。

    搜狗截图20230418214533


    另百度百科的介绍不对,作一补充:

    版本:

    《礼纬含文嘉》此书,四库馆臣讲得比较复杂,但目验《台图藏本》和《浙江图书馆藏明王氏郁冈斋抄本》,皆天地人三镜合三卷的无图本。

    有周文郁跋的《天镜三卷本》为有占图的版本。

    至于《北大七卷本》、《北大四卷本》(天二卷,地一卷,人一卷)和贵州天津的藏本因未见到原书,有待研究。

    归类:

    此类书籍,或归属子部兵家类,或归属子部术数杂占类,或归属子部术数五行类,或归属子部天文历法类。问题都不大,因为其中条文各有混杂或军事或天文或术数,但有偏重,不能完全摘清。

    但就所见的《台图藏本》、《浙江藏本》、《周文跋本》数叶,行文用语更多提及行兵占卜,故定为军事占候类书籍,是确凿无疑的。若说《天元玉历祥异赋》还偏于宫廷占星天文学问,此张师禹授《礼纬含文嘉》与旧见《李卫公望江南》《运气占》并日本藏《蚩尤旗》和各种托名黄石公、姜子牙的绘图祥异、预兆吉凶的兵书,都是兵学占候系列。

    考源:

    同名《礼纬含文嘉》见《玉函山房辑佚书》,但玉函山房所辑本为汉代书籍,为汉晋时代以玄学注释儒家五经的产物。或为诸子百家先秦玄学的回光返照,至东汉道教兴起后,这些先秦玄学多有改换。

    今天地人三门六十篇的《礼纬含文嘉》序文记为绍兴间张师禹授。所称“天镜”“地镜”“人镜”即“军镜”“军鉴”之意,为古人行军打仗遇到特殊天气的参考手册,是古人排解军事压力、诡大密不可测的重要心理凭仗。唐宋间有大量这些书籍,名称百出。现在日本还保留大量这类军事占候类书籍。故此书当亦不伪。

    又其中或多有“鉴定精怪”预示吉凶的条文,此种条文起见于战汉时代的《山海经》一直到魏晋间笔记达到鼎盛,至隋唐以来有《白泽图》等记录,宋元以后,莽荒消退、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而衰亡。

    @89330 回复 ⚑举报 

    淮南鴻烈!!
    游客

    @崇鹂 #89314

    感谢指教!原来征召义也可以用“征”字,这确实是我以前不知道的。征徵二字读音相差很远,一个在清韵,一个在蒸韵,在中唐都以前的时代都很难混淆。我估计二字在征兆亦上仍有细微区别,看孟子用例,“征”所表的征召应该带有行政强权的性质,是官府行为。一般个人意义的徵集、非强制性的徵求,仍当以“徵”为是。

    @89332 回复 ⚑举报 

    Nil
    游客

     

    佐佐木聰論文腳注中提到他掌握的的其實有四本:

    1.台北本:有〈精魅篇〉,二卷,缺「天鏡」。

    2.北大本:節本;沒有〈精魅篇〉。

    3.津圖本:另一系統,與日、月、星相關的占文;沒有〈精魅篇〉。

    4.浙圖本:有〈精魅篇〉。完整三卷。

     

    龔麗坤論文提到五本,而以浙圖藏王氏鬱岡齋本為主,進行研究:

    1.台北本。同上。

    2.津圖本。同上。

    3.北大本。同上?

    4.浙圖本:王氏鬱岡齋本。

    5.貴圖本:紀錄「張師禹授三卷本《禮緯含文嘉》」。

     

    243518015提到四種相關文本:

    1.北大七卷本。應該就是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提到的抄本七卷一冊:天文、日、月、地、山石、草木、禽獸。

    2.《黃石公三才秘典》:區分為三鏡。

    3.上圖藏《天鏡》三卷:周文郁編、跋。

    4.《天鏡》:分為三鏡,周文郁跋。

     

    事實上,與占卜、五行相關的「禮緯含文嘉」,是南宋張師禹更名的,其所見原書本就是天鏡、地鏡、人鏡三卷。

    因此,周文郁編跋本《天鏡》或《黃石公三才秘典》都可能屬於這個系統。

    但2009年泰和嘉成春季藝術品拍賣會《天鏡》書影的文字內容,似未見於浙圖本〈天鏡上篇〉中。

     

    萬分感謝崇鹂、淮南鴻烈!!二位提供文本連結。

     

    @89340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崇文總目

    通志略

    這裏暫衹關心以占候爲主題的、含有“三鏡”的這種《含文嘉》,不討論那部已經亡佚的漢代緯書《禮含文嘉》。

    如上二圖,分别是《崇文總目》和《通志 藝文略》的著録情況,也是此書現存最早的著録信息。其中《通志略》襲自《崇文總目》,所以早期著録信息的源頭衹有一箇,即《崇文總目》。然則,此書出現並被張冠李戴安上“含文嘉”之名的時間,至遲也不晚於北宋中期。

    《崇文總目》把它放在一堆五行占候書中間,可知所著録的並非緯書含文嘉,而是我們討論的這部三鏡含文嘉。另外注意到,《含文嘉》與《三鑑書》前後相接,所謂“三鑑”其實就是“三鏡”的避諱,北宋官修書尤其嚴格,遇“鏡”字一般必須替換成“鑑”。《崇文總目》時有一書重收的情況,這裏就是一例。《含文嘉》與《三鏡書》其實應該是同一種書的不同傳本,題名有異而已,所以著録時把它們放在一起。
    這裏用的圖片是天一閣所藏的祖本《崇文總目》,兩書名緊密相接,是《崇文總目》的原始次序,與《通志略》相呼應。若用外間通行的《崇文總目輯釋》本,則次序紊亂,在二書之間竄入了好幾種其他書名,導致喪失了同書異名這項關鍵信息。可見《崇文總目》天一閣本之寶貴。

    關於三鏡含文嘉現存的版本系統,《四庫存目標注》梳理得最清晰。至少存在兩種不同的版本系統,分别對應朱彝尊所見的兩本。第一系是分爲三鏡的,帶有南宋張師禹的題識,此系是最主流的。第二系似乎不分三鏡,而“畫雲氣星煇之象”,無張師禹識語,而有明代周文郁的跋(結合拍賣本信息得知)。
    佔據主流的第一系包括浙圖本、臺北國圖本、明代李詡所見本、傅增湘所見本、四庫存目本(遞經曹溶、吴玉墀收藏,今已佚)。錢曾舊藏本也屬於此系(當亦佚,見《讀書敏求記》)。
    第二系包括上圖藏本、拍賣本。
    此外或許還存在著第三甚至第四、第五種系統,由於天津本、貴州本、兩種北大本皆未經眼,無法確知。可知的是,天津本肯定不歸第一系。

    《玉函山房輯佚書》裏的那箇《含文嘉》與我們的主題無關,他輯的是緯書含文嘉,不是占候三鏡。不過,《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一種《地鏡圖》,倒或許可與三鏡中的《地鏡》對照一下。

    041910031244_00001

    @89342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243518015 #89340

    说錯了一點,第二系沒有不分三鏡。從拍賣本的介紹信息來看,第二系也是分爲三鏡的。

    區别衹在於,第二系有圖,有周文郁跋語,無張師禹識語。

    @89386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淮南鴻烈!! #89330

    征、徵不光是韻母相差很遠,聲母相差更遠,一箇是章母,一箇是知母。韻母不同攝,聲母不同部位,可以說是讀音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箇字了。二者混淆成同音字,確實要等到唐末五代以後纔有可能發生。

    @89670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補充一條新見線索,昨天發現於CALIS OPAC。

    北大所藏兩本之一的《黃石公三才秘典》本,公佈了一頁預覽圖。從此頁內容來看,與張師禹題識本《含文嘉》完全不同,似乎根本不是同一種書。看來存在過好幾種三鏡書,彼此之間並無同源關係。calis 預覽圖

    @89674 回复 ⚑举报 

    白泽
    游客

    21年求资源的我路过。台本和浙本资源已经公开,本人已获得彩色电子版。但是《贵州古籍联合目录》所提到的“民国抄本”暂未寻得。另上海图书馆尚有题李淳风所著《足奔百怪》一卷,似乎也没有资源。

    @89705 回复 ⚑举报 

    崇鹂
    游客

    @淮南鴻烈!! #89330

    刚刚才看到不好意思,音韵学上不懂,我们这边方言读一下“证政贞蒸征徵”同音,且与“清英惊”发音很近,所以我猜测上古即或音声极近,尔雅孟子所用或即互通例,但学力有限,未及证明。所以,我反而觉得是因为上古音韵相近,导致含义差异巨大的两个字变得互通。

    我个人还是比较看重今人诠释甲骨文造字本义的一些研究的。紧紧抓住造字本义,徵表萌芽、谓事未起之预兆,征表行路、谓如军队之讨取收治,还是很清晰的。“征取”,正行去取,反而是用“征”为本字,战国时代以来两千年用“徵”为误用。

    隋唐科举以前,那些人都乱用,根本不管造字本义,那时文盲多、造字还没完全确定,也不能苛求 ,一直到清代民间手札还很多互通例,现在跑到台湾那群人也这样写,毕竟“徵”字确实为难底层百姓。郭沫若等清末民国的人在50年代扫盲运动时干脆都废除了复杂的徵字。

    查《康熙字典》,可以看出最迟在司马迁《史记》的时代就已经互通了

    征:

    又【韻會】征,伐也。【易·離卦】王用出征。【書·大禹謨】惟時有苗弗率,汝徂征。【孟子】征者,上伐下也。

    又【正韻】征,取也。【禮·王制】關譏而不征。

    又姓。【前漢·司馬相如傳】厮征伯僑,而役羨門兮。【註】仙人,姓征,名伯僑。

    又【韻會】通政。【周禮·地官·小司徒】施其職,而平其政。【註】音征,稅也。當作征。

    又通正。【周禮·夏官】惟加田無國正。【註】音征,稅也。獨加賞之田無稅。

    徵:

    又問也。【左傳·僖四年】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

    又斂也。【周禮·地官】閭師以時徵其賦。【疏】閭師徵斂百里內之賦貢。

    又求也。【史記·貨殖傳】物賤之徵貴。【註】徵,求也,謂此處物賤,求彼貴賣之。

    又【爾雅·釋詁】徵,虛也。

    又姓。【廣韻】吳太子率更令河南徵崇。

    又與懲通。【荀子·正論篇】凡 人之本,禁暴惡惡,且徵其來也。

    又與征通。【史記·三王世家】非敎士不得從徵。

    又叶陟隆切,音中。【班固·靈臺詩】乃經靈臺,靈臺旣崇。帝勤時登,爰考休徵。

    @89715 回复 ⚑举报 

    淮南鴻烈!!
    游客

    @崇鹂 #89705

    这两个字的上古音相差非常远,征在耕部,徵在蒸部,主元音彻底不同,比中古音里的差距还大。如果写诗、写韵文都没法用它们来押韵的。

    如今能区分这两个韵部的方言应该不多了,整个官话区都把征徵读成了同音字,因为这两个字从唐末就是同音了,相淆的历史已太久远。

    征本义为行,本字作“正”,甲骨文里上半为丁,下半为止。丁表音,止表义。后来“正”的意义虚化了,被借去表示端正的正,所以只好再加义符彳而造出新字“征”,来表示原先的“行”义。至于征讨、征战的意义都是从行这个本义衍生出去的。

    徵的本义,许慎认为是召,而徵兆义是由召义引申出来的。至于另一个义项徵收、徵求,自然也是由召引申的。许慎的观点我觉得应该没错,解释力更强。您提出“徵兆”才是徵的本义,请问这种说法出自何处呢?

    而《史记》混淆二字这个说法,恐怕也还可以商榷。《三王世家》:“非教士不得從徵”,裴駰《集解》云:“张晏曰:士不素習,不應召。”司馬貞《索隱》云:“韋昭云:士非素教者,不得從軍徵發”。由这两家最权威的史记古修可知,史记这里表达的就是徵召之义,不是现代人以为的征战义,所以用徵字并无问题,史记没有混淆过这两个字。
    从此例也可见网络词典不靠谱,撰写者水平参差,就和百度百科一样。我们使用时不宜轻信,一定要核对古书原本,参考古代学者的权威注解。

    @89716 回复 ⚑举报 

    淮南鴻烈!!
    游客

    @白泽 #89674

    目前确实只有这两个本子公开。请问白泽君,您拿到的台北是不是早期没有红字水印的那种?如果是,可否请您分享一下~现在的红字水印实在太煞风景了

    @89722 回复 ⚑举报 

    小朋友
    游客

    楼上几位讨论均有裨益。析字形壬、微皆草木(物)初生形态或称呼,没问题。许氏云,召也。段注:按徴者,证也,验也。有证验,斯有感召。有感召而事以成。又引士昏礼、礼运注,徴,成也。微壬,物既初生,当然已成。草木萌发,所感在阳春时日,破土而出是其应有验有证。与靈相类,巫祈呼于下,天应之以雨,是灵应有验。草木之生发于隐微,破土而出显著于外,左有彳右有攴(以手执杵击鼓,奔走宣召),孔子”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鸣鼓意在召众。唐前为古音,其后为今音。张守节史记正义论例谥法解·释音例言魏秘书孙炎始作反音,又未甚切,又未甚切反映出反切拼出的字音与实际读音有差,也即不准。又引郑康成“……仓卒无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受之者非一邦之人,其乡同言异字,同音异于兹,遂生轻重讹谬……。从金文”康龙四或“知或为国古字,从囗从戈,发戈音,从戈中小囗yu音后滋域(徐铉”或yu或作域,今无复或guo.huo音“),从戈音后滋国、或(huo,铉等曰:今俗作胡国切,以为疑惑不定之意),囗方言有读yu者,有读wei者,从狙、沮,祖、阻,且qie也可知且ju/zu古音异地各取所习并不统一甚至有点乱之一斑。

     

    把字典搬运到网络的人辛勤付出值得大家感谢,但也确实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即繁、异体笼统列出,义项不加区分,造成人们某字简繁异体意思完全相当的错觉。而辞海、源、中华大字典等会以”A字,B字(n义项)的繁、异体“格式加以说明。严格剖判。

    @89724 回复 ⚑举报 

    小朋友
    游客

    今言男童长有小鸡鸡,实自且ju来,呼妓为鸡,屄为逼也属此类。虽涉不雅却是实情。请谅请谅。

    @89726 回复 ⚑举报 

    游客
    游客

    @243518015 #89260

    你这个从哪里看到的

    @89762 回复 ⚑举报 

    白泽
    游客

    @淮南鴻烈!! #89716

    链接: pan.baidu.com/s/1C1...g?pwd=yya3 提取码: yya3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虽然没有水印,但清晰度差点。

    @89814 回复 ⚑举报 

    白泽
    游客

    名为《礼纬含文嘉》的书籍有如下几种:

    1、谶纬书籍,不在讨论范围内。

    2、张师禹授3卷60篇本。《四库总目提要》有介绍,今存台北国图残2卷(已公布)、浙图全3卷(已公布)、贵州某图藏民国抄本(见贵州古籍联合目录482页,根据《新编《贵州省古籍联合目录》概述》可知该目录收集对象为8个图书馆,但具体在哪个图书馆暂未查得)。

    3、7卷本,与3卷本应为不同书籍,今存于北大图书馆,只公布1张照片。

    4、3卷本,天津图书馆藏,这又是另一种《礼纬含文嘉》,未公布。

    至于周文郁跋《天镜》3卷,应该并不是张师禹本《含文嘉》,个人怀疑可能和天津本是一个体系。而北大藏《黄石公三才秘典》4卷本,应该是另一种以天、地、人镜为篇名的书籍。

     

    @89829 回复 ⚑举报 

    淮南鴻烈!!
    游客

    @小朋友 #89722

    感谢先生提示,段玉裁的说法确实非常启人耳目,我之前忘了查一下段注。徵以𡈼为声符,段氏认为其本义也来自𡈼字的“草木挺生”义,因声求义,逻辑周密,十分精到。

    @89831 回复 ⚑举报 

    淮南鴻烈!!
    游客

    @白泽 #89762

    感谢白泽君,这份资源就看着舒服多了,非常感激!

    可否再提一点得陇望蜀的请求:不知您是否下载过台北国图无红字水印版的《宝元天人祥异书》呢?

    此书为宋仁宗所亲自编撰,我觉得价值极高。南宋以前的占候典籍,除了《乙巳占》《开元占经》内的相关部分、《樵子五行志》和诸史五行志之外,如今剩下的就只有宋仁宗的《宝元天人祥异书》和天一阁公布的题为孙奭所撰的《彩绘天文图》(应当可信)。

    《宝元天人祥异书》目前确知的本子至少有5种,其中2种是公开的(日本宫内厅、台北国图)。但出于同样的原因,台北国图本资源如今已经被毁容了,所以我想试着向您求问一下,您之前是否关注过此书,是否保存过无水印的版本呢?再次致谢!

    @89841 回复 ⚑举报 

    崇鹂
    游客

    @淮南鴻烈!! #89715

    感谢回复。

    1、音韵学方面我是一窍不通,对其分韵原理和相关研究也未曾学习。

    2、征,本为正,表行义,并引申为征战义,我的意见是与你相同的。许慎的说法和今甲骨文研究也契合。

    3、“徵兆”才是徵的本义。这种说法基于今人对甲骨文的研究,因甲骨文象形绘画含义不明,形成很多派别,其中一派甲骨文学者认为“徵”字的绘图含义为“苗木微弱、从下往上破土挺出的样子”,故有藏隐显露之义,即徵兆为徵之造字本义。我认同这种说法,故用之。另有金文学者认为金文徵字的造字已经绘画为行动攻夺之象,亦有理,或许这也是甲骨文造字(商)与金文造字(周)“字义重造”的又一个例子。有待研究

    4、至于许慎说“徵”为召之义,确实不算错,在战汉时代的典籍来看,用作为“徵召”的例子无数且明确。战汉时代,征字,主要用作征战,也是明确的。

    5、至于“徵”“征”互通现象,似乎例证不多,在明清两代就很多了,影响至今。在我看来,“徵”为下显而上取之,“征”为上伐下而取之,是合理的,两者在含义上互通,矛盾不大。互通例如《孟子·尽心下》: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东汉赵歧注释为“赋也”。《礼记·王制》:“关讥而不征”旧也作税收解。《管子·治国》:“而上徵暴急无时,則民倍贷以给上之徵矣”。

    但本人确实没查到楚汉竹简之类,两字互通的实证文本,只能参考宋刻儒家典籍,或更多的保留战汉原文。

    搜狗截图20230423232952

     

    6、又引用《康熙字典》部分,皆为《康熙字典》原文写法,“非教士不得从徵”一句,当为清人误解误引,我亦受其误。

    《康熙字典》引《正韵》:征,取也。即明清“徵”“征“收取义互通的实例,亦未查正韵原书。

    征:

    搜狗截图20230424000654

    徵:

    搜狗截图20230423210316

    总之,凡“徵”“征”在用作“收取”、“招来”时,互通。凡“徵兆”只能用徵,凡“征战”只能用征。我是坚持这种看法的。

    @89846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游客 #89726

    读秀

    @89872 回复 ⚑举报 

    白泽
    游客

    @淮南鴻烈!! #89831

    因为我只关注和《白泽图》相关的精魅篇,所以对其他占侯书不甚关注,先生如果有此书PDF版,还请分享一下。

    @89873 回复 ⚑举报 

    小朋友
    游客

    @淮南鴻烈!!@崇鹂二位先生

    各抒己见问题也大致清楚了

    1、征取丁ding音,徴取壬ting音,大家无异议,韵部同,声所在即义所在,也可算二字假借的根据。形声字在秦汉季大量滋生,简单初文虽无声符,但既为文字其形必有声寄,鉴于图画文字辨形易辨声难,特以出 现频率较高的常用文来标音,便成声符,又以常用文作为字的组织部件来表类属,则成形符(约同于现今的偏旁部首)。

    2、关于徴字的徴兆、端倪义,物初生必显端倪,因有彳攴在,无论作支作攴,所执为棒为槌所击为鼓为铎,主体为太阳为时令其行走召宣义一样在。若有征战征讨义,则攴当作殳。个人理解是在阳春感召下初露端倪徴兆,亦为一验应,不撇开彳攴,义起于声也起于形。

    3、文字究形,以今揆古难免歧异,故前人通过加粗加大、加点强调而成指示,如天(头部加大免误大),上(一上加点免误一)等,至今书法补笔运用可见此风遗存,楷书王yu字加点以别王wang,行、草土加点以别士,当然神字行、䓍加点以补势足神或破板则另一功用。

     

    @121970 回复 ⚑举报 

    咸鱼
    游客

    淮南鸿烈先生好:

    君好!请问还能分享一下《礼纬含文嘉》浙图鬱岡齋抄本吗,现在打不开了,麻烦您了,谢谢!

正在查看 31 个帖子:1-31 (共 31 个帖子)
正在查看 31 个帖子:1-31 (共 31 个帖子)

上传图片

拖拽或点击选择图片(最多五张)

回复至:征求浙江圖書館、台北國家圖書館藏「禮緯含文嘉三卷」本
您的信息:



发帖/回帖前,请了解相关版规

0,邮箱地址尽量真实有效,随意填写的可能会被系统误判为垃圾内容。
1,不要开书单。单个帖子尽量发布一种书籍需求。
2,在搜索不到相关主题的情况下,尽量发新帖(发帖标题最好带上书名)。不要在他人帖子中回复某种书籍需要。
3,发帖提问标题尽量简单明了。发帖内容不要太过简略,请对书籍内容、版本或作者作简要说明。
4,出版于1973年以后的资源需求或分享将会被清理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