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帖子
问询游客上下结构,上面是“雨”,下面是“徵”
xiaopengyou游客只找到上雨下微的字,會不會刻工筆誤?
小朋友游客析字形,上雨下徴或徵,非微。应非霺。
结合上霉其字应为(雨【居上】+章【居下】)即瘴。(雨+徴【或徵】】,由汉字有主部首不变而音部有同近音互代现象,徴、章音近,臆其为瘴。
小朋友游客字书(雨+章)字读音虽失载记,其为形声无疑,取章音。义同瘴。
zheshijie游客楼主可以把整页图片提供一下
我是谁游客霺
[wēi] 播报编辑讨论上传视频
汉语汉字
霺 [wēi] [ㄨㄟˉ],1. 古同“溦”,小雨。2. 郑码:FVQM,U:973A,GBK:EC53。3. 笔画数:21,部首:雨。 [1]中文名
霺
拼 音
wēi
注 音
ㄨㄟ
笔画数
21目录
1 基本释义
2 古籍解释基本释义
编辑 播报
霺 [wēi] [ㄨㄟˉ]
1. 古同“溦”,小雨。
2.郑码:FVQM,U:973A,GBK:EC53
3. 笔画数:21,部首:雨。古籍解释
编辑 播报
康熙字典
《集韵》无非切,音微。小雨也。本作溦。或作㵟。 [2]
我是谁游客@我是谁 #92436
不好意思,看错了。请删贴。
问询游客@zheshijie #92404
这是前半段,后半段已有
小朋友游客霉(雨+徵)瘴,也就是霉潮毒湿之气。
问询游客@小朋友 #92445
结合上霉其字应为(雨【居上】+章【居下】)即瘴。(雨+徴【或徵】】,由汉字有主部首不变而音部有同近音互代现象,徴、章音近,臆其为瘴。
字书(雨+章)字读音虽失载记,其为形声无疑,取章音。义同瘴。
感觉你的说法是正确的,我最初在想是不是“霉斑”的意思
红字部分有出处么?字书??
小朋友游客@问海
出处康熙字典。“音未詳。【古三墳】(雨+章)川雲流 。【註】聖人以防備水患也。”
zheshijie游客看了上下文,这个字就是“霺”,查汉语大字典可知,霺同溦,溦通黴(霉),即上下两字都表示霉的意思。
小朋友游客郭释天元为轩辕也应不到书面依据,因他的根据是汉字通假规律和原则,反过来他的结论成了后人的依据。
除康熙外,我也再无其他根据,要有也就是六书规律。认字依据的基本型在人的意识里,除非字书在身,便于排照上传,否则脑中印象总不方便拿给人看。在其他帖中我就曾遭遇过这种尴尬,不禁感慨。
崇鹂游客在敦煌的手写卷子里,可以看到“微”“徵”互讹的例子很多,这种民间俗误字挺麻烦的。
所以各位朋友解作“霉霺”是很合理的。但如果作者本意非要说是“蒸”也同音。
埋頭苦幹的哲學系助教游客@问询 #92352
這是哪一本書?請問本圖出處爲何?
小朋友游客微、徵形近或致互讹,甚至霺、(雨+徵)互讹都兴许(前提:上雨,下都有彳山、一、攵形近)。
蒸音与瘴近同,从烝,烝从火,本指火气上行,蒸,段注以为麻骨棓(析去麻丝所余,即麻杆),引申则受热升腾之气、炊熟法之一等。保留烝字热气自下而上义,如蒸熟、子淫其母亦曰蒸。a.其形与霺、(雨+章)、(雨+徵)均远。互讹互假均难。b、个别音声近同字可假借,但非音近同字都需或都可假借。c、(雨+章)、(雨+徵)互训前提形近音近,形符不变而变音符。蒸字与二字除音近外无涉。d.用法不同。瘴有毒湿意,瘴厉、瘴气、湿瘴不用蒸,受热而上升才用如蒸腾、蒸汽等。e、前例换声符,形符雨同。蒸去声符,余艸部,与雨太远。f、某系男性,后来成了皇帝;佃农也是男性,所以将来也要成帝王。逻辑上不通。
个人看法许有不当,但误不在此。有高明正解,必欣然接纳,更正为盼。
小朋友游客略举二例:如稚与䄺,䄺段注以为从稊(小篆禾部无)音系从梯音之误,隹、梯韵含i,以夷代隹,都是鸡。建作㨴,聿(非楷书yu,津、建都从其声,手执杆立舟上以驻稳,建立义),㨴以乾代聿,并左移聿上彐(近似,打不出,手形)至左部。上述建、㨴,䄺、稚字义无二。
- 作者帖子
正在查看 17 个帖子:1-17 (共 17 个帖子)
正在查看 17 个帖子:1-17 (共 17 个帖子)
正在查看 17 个帖子:1-17 (共 17 个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