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帖子
崇鹂游客见2023年保利春季拍卖有《飞瀑连珠》,估价800至1500万。
这好像就是存世孤品,朱权所制中和琴,四川顾氏家物。他们家自清中期得张孔山传,乃成家学,自顾玉成至顾梅羹至顾泽长凡五世。收藏此琴也已经一百四十年。
2018年顾泽长先生逝后,后人竟将此琴售出,其家竟窘迫缺钱至此?其后人不复弹琴了?有没有了解内幕的大佬谈一谈,为之再三叹息,心情闷闷的。
星北游客前几天看到此琴的拍卖信息也是感到很诧异
崇鹂游客@星北 #97901
确实,别人家的东西,也不好说什么,遇到困难了变卖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但霁月难逢,彩云易散。五世旧物就此离散,心中且不痛快,长与戚戚
星星中的星星游客琴心不死即可,传承不灭。
都是凡夫俗子,再好的东西把玩十来天也不过如此了,况当世诱惑层出如云,兴许又迷恋上了别的可人之物事也难说。
清风游客收藏大家如项子京、梁清标、安歧等辈,他们的宝贝如今安在哉?后世子孙,旷达者,捐;窘迫者,鬻。即使家规祖训缜密严格如天一阁者,也差一点湮灭于兵燹等历史洪流中,能存留至今,已属少数难能。琴者,小众之小众也,能泽遗五世,已属不易。能有更好的归宿,于琴而言,未尝不是幸事。
崇鹂游客诸位有理
恩县布衣游客散为常,聚才是难得。一切有序都有归于无序的趋势,如果没有维护,一切人类的痕迹最终都会被泯灭。
蝈蝈-图书美容修复游客名人藏品现身拍卖行并不罕见,对藏品也是保护。
更多的情况,是后人顾及颜面,怕众人诘责,偷偷卖给二手贩子,导致缺损,或失踪。
疑似顾颉刚的藏书,现身拍卖会(不是很确定)
若后人不善保管,那么,进入流通渠道,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与大众印象不同,很多文物保管,是需要费用的,价格不菲,不是丢在那就行了。养护需要花钱的)
hardee游客真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恩县布衣游客哪有五世,你看历史上著名的藏书家,能传两世的都不多
任行游客家属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或动机,通过合法合理正规的渠道出售藏品,尽管感情方面可能有些波动,但社会意义仍是正面的,应该肯定。藏品流通有利于文化传播,这是我的观点。“富不过三代”表达的其实是家庭家族在历史洪流的脆弱性,尤其是本国这种变动频繁的历史环境。当然,希望藏品流通到有实力又开放的下家,除了满足自己收藏需求,也可多做些文化传播的活动,比如展览。
崇鹂游客仅代表本人的郁闷和对事件内幕的八卦而已,天下琴人无不受顾梅羹先生的恩惠,受其法脉乃尊作宗师,一如剑道祖师的生前名剑出现变动,且或失落,自然引发围观者的惊讶感怀。这对于我个人感官来说,是一种代表“名门衰落”的象征性事件。但对于广大琴人来说,自然跃跃欲试,问夺名器了。
例如民国间如果夏莲居不用藏琴开玩笑,还赌输了,管平湖也不会得到猿啸青萝,自无人琴合一震烁古今的一段传奇,管圣死后,神器蒙尘,如今安在?别墅墙上的装饰品而已。不过对于富豪来说,也不用他懂弹,放个风,大把名宿登门拜访。
炁游客
炁游客飛瀑連珠琴以4195.5万於2023年北京保利春拍成交。中國音樂歷史悠久,五聲音階、七聲音階、三分損益、五度相生、十二平均律等音律標準都在中國產生,這些標準被國外後來者吸收改造后,到如今成了西方音樂的天下,各位有沒有人思考過這樣的問題?國人對“琴棋書畫”這個成語基本都熟悉,然而真正的一張琴擺在面前,很多人可能會喊錯名字。單字“琴”特指古琴,民國時期為了區別再來的鋼琴,加了一個“古”字以區分。琴發展到漢代形制基本固定,七弦十三徽。整條絃自由振動的散音低沉渾厚、點按徽位分比例兩段振動的泛音空靈飄渺,按壓琴絃到面板,或定點或劃按彈奏而出的按音婉轉動聽,最獨特的曲譜漢字減字譜標誌琴樂就是土生土長的中國音樂。1977年先後發射的境外兩艘不回收式宇宙探測器攜帶的鍍金音樂唱片收錄了一首最早確定,最長樂曲的琴曲作為地球文明的代表之一,以電磁波形式在宇宙間循環播放,希望被地外文明接收,等於承認了中國音樂的地位。
- 作者帖子
正在查看 14 个帖子:1-14 (共 14 个帖子)
正在查看 14 个帖子:1-14 (共 14 个帖子)
正在查看 14 个帖子:1-14 (共 14 个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