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家注孙子(影宋本)

《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孙武编著的军事著作。此《十一家注孙子》是其重要的传本之一,汇集曹操、杜牧、李筌、梅尧臣、张预等十一家注释。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十三篇)始于:计篇,终于:用间篇。后附孙子本传、孙子遗说。此为 1961 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印(天禄琳琅旧藏)宋本并附郭化若撰《孙子今译》。

从汉魏到唐宋时期,《孙子兵法》的注本层出不穷。南宋刻本《十一家注孙子》是《孙子兵法》最为重要的传本之一,也是版本传承系统中影响最大的一部。它汇集了汉末曹操、南朝梁国孟氏,唐代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皞,宋代梅尧臣、王皙、何延锡、张预共十一家注释,具有保存宋以前古注的重要价值,其中影响较大的当属曹操、杜牧、张预三家。曹操的注解简练精要,据其御军多年的经验,对十三篇原意有所发挥,为后世所推重。杜牧的注最为详赡,多引战史以为参证,又敢于联系现实,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张预所注明易通达,能集众家之长,提出一家之言。(介绍参考

此书据上海图书馆所藏(天禄琳琅旧藏 [1] 天禄琳琅旧藏本中 “廓” 字避讳,知其为南宋宁宗(赵扩)即位之后的刻本。此本曾经袁埈、季振宜、徐乾学递藏,此后入藏清宫。)南宋本影印。是书首有当代著名军事家郭化若 [2] 郭化若(1904-1995),福建福州人。中国著名军事理论家。 代序一篇,书末附其撰《孙子今译》。

代序:论读孙子兵法(郭化若撰)、目录

卷上: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
卷中: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
卷下: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孙子本传、孙子遗说(郑友贤撰)

后记、孙子今译(郭化若撰)

此书除正文照录《孙子兵法》原文外,并小字辑录历代诸家注释。三国时期曹操为十一家注《孙子》之首,之后又有南朝梁孟氏,唐代李筌、杜佑、杜牧、陈皞(hào)、贾林,宋代梅尧臣、王皙、何氏和张预等人,相继注释《孙子》。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四 “兵家类” 依次著录曹操、李筌、梅尧臣等十一家注《孙子》,并对诸人注释的特点、主旨分别简要概述。此本则汇十一家注,合而为一。
十一家注孙子
《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孙武兵法》,是中国古代的军事著作之一,作者为春秋时期齐国人的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 “兵学圣典”。

孙武,妫姓,孙氏,名武,字长卿,春秋时期齐国人,陈胡公的直系后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兵家代表人物。兵书《孙子兵法》的作者,后人尊称为孙子、兵圣、东方兵圣。

  • 刊印信息

    1961 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印(上海图书馆藏)宋本

  • 责任人信息

    春秋 孙武 撰
    三国:曹操;梁:孟氏;唐:李筌、杜牧、陈皥、贾林、杜佑;宋:梅尧臣、王晳、何延锡、张预  注

  • 行款版式

    四册。半叶框 17x10.5 厘米,左右双边,白口单黑鱼尾。半叶八行行十七字(小字双行,行二十六字),《孙子本传》及《遗说》半叶十一行行二十字。

    书名页题:宋本十一家注孫子 陳毅署

  • 序文信息

    代序(论读孙子兵法):郭化若 一九六一年一月

    孫子遺說:滎陽鄭友賢撰

  • 钤印信息

    崑山徐氏家藏、季印振宜、滄葦、袁埈、袁氏珍藏圖書、長宜子孫、天祿繼鑒、乾隆御覽之寶、袁氏珍藏圖書、上海圖書館 [3] 原本无此印 “上海圖書館”,此为影印版后加

  • 版权协议

    CC BY-NC 4.0
    *本归档文件相对原始文件有适当修改

  • 内容修订

    如果你发现此页介绍的不足之处并愿意帮助我们完善,您可以 修订或反馈此页 内容

  • 文件名

    十一家注孙子. 三卷. 春秋. 孙武撰. 附十家注孙子遗说一卷. 孙子今译.1961 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印宋本

  • 存档目录

    书格文件\PDF\军事兵法

  • 文件格式

    PDF 高清
    PDF 文件包含分卷书签

  • 原色版文件大小:678M
  • 黑白版文件大小:44M

初步评估

版本价值
文件质量
综评

读者评价

版本价值
0
文件质量
0
  yasr-loader
4 回复
  1. njzj99
    njzj99 说道:

    此版《十一家注孙子》系上图与国图两部宋刻的拌合版,第一页版框外的 “上海图书馆藏” 印是此版后加的,原本没有,原本在第七行有长方形印章。以下是陈先行为中国书店影印上图本所写的说明,供参考。(其中说到 “廓” 字的缺笔,因汉字输入法原因,未能准确体现语义,需理解一下:即国图本该字的 “子” 部缺末笔,并非避讳,而是版裂所致;上图本相同,但经补笔,因此不缺)
    曹操之后,为《孙子》作注解者代不乏人,魏晋时期已有王凌、张子尚、沈友诸家,而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注本更是层出不穷。为便于传播、利用与研究,各种合注本亦顺应时需而相继产生,如晋有曹操、王凌的集解本,南北朝有曹操、萧吉之合注本,唐有曹操、杜牧之《曹杜注孙子》,曹操、孟氏、贾林、杜牧、陈皞之《五家注孙子》,宋有吉天保辑《十家会注孙子》等。然而,随着斗转星移,尤其宋代雕版印刷兴盛之后,人们重刻本而轻唐五代以前写本,这些旧时注本大多亡佚,时至今日,除现存敦煌写本残纸之注不详其撰者外(见罗振玉辑《汉晋书影》),可切实追踪宋代以前古注者,端赖幸传之宋刻本《十一家注孙子》。
    《十一家注孙子》乃集汉曹操、梁孟氏、唐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皞、宋王皙、梅尧臣、何延锡、张预之注汇编而成,亦分为上中下三卷,只是与《魏武帝注孙子》之分卷稍有不同(前者卷上由《计篇》至《形篇》,卷中由《势篇》至《行军篇》,卷下由《地形篇》至《用间篇》;后者卷上由《始计》至《兵势》,卷中由《虚实》至《行军》,卷下同),并附有《孙子本传》及宋郑友贤撰《十家注孙子遗说》一卷 。该书明代诸翻刻本题为《孙子集注》,其编辑者究竟为谁氏,宋本、明翻本皆未注明。曩昔清人孙星衍因得华阴《道藏》本《孙子集注》,认为即吉天保所辑之《孙子十家会注》;《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则谓郑友贤辑刻。由于杜佑之注,系其所撰《通典》引《孙子》文字之训释,而非别为专注,若不计杜佑,则与吉天保所辑无异,何况郑友贤之《遗说》亦称 “十家”,故当今学术界比较认同《十一家注孙子》是郑友贤据吉天保辑本重刻而增附《遗说》的说法。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因从客观反映原书面貌出发,于辑者不作判断著录。
    此宋本框高 17 厘米,广 10.5 厘米;半叶 8 行,行 17 字,小字双行,行 26 字;《孙子本传》及《遗说》半叶 11 行,行 20 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刻工有章珎、通、勉、中、庞、王等。玄、玹、弘、泓、殷、慇、匡、*(左 “炅” 右 “页”)、恒、贞、征、竪、树、让、 桓、洹、完、购、彀、慎字避讳;敬、境、镜、竟、惊、郭、廓、崞、敦字不避,当刊刻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尤袤《遂初堂书目》著录者或即此本也未可知。
    按宋本今存四部,版刻完全相同:此番影印之本,清初曾经袁埈、季振宜、徐干学递藏,后入清宫,即《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五著录者,钤有 “袁埈”、“长宜子孙”、“袁氏珍藏图书”、“季振宜印”、“沧苇”、“崑山徐氏家藏”、“乾隆御览之宝”、“五福五代堂宝”、“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天禄琳琅”、“天禄继鉴” 诸印,今藏上海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两部,其一足本,原为周叔弢自庄严堪插架之物,即印入《中华再造善本》者,另一部残存卷下;台北 “国家图书馆” 藏有一部,缺卷中,抄补使完,卷上、下也各有若干抄补之叶。1961 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今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将上图本付诸影印,成为《十一家注孙子》之通行本(1978 年重印,文本未作改动),深受学林称赞。但由于当时未将版本面貌作客观描述,有些编辑事宜也没交代清楚,不免使读者产生疑惑,在此有必要揭示而出。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印本的《后记》有言,“上海图书馆藏有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三卷,从书中避讳至 ‘廓’ 字推断,当为南宋宁宗时所刻”。由于其未言是否与国图本相同,而国图本一直被认为避讳至 “慎” 字,于是造成国图本刊刻在先、上图本刊刻在后的误解。虽然后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将两本作为同一版本著录,但只见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印本而未见国图、上图原本者,仍然以为是两个不同版本。因此,上图本与国图本面貌是否相同,“廓” 字是否真的避讳,有必要予以澄清。
    谛审该宋本,仅 “玹” 字之避讳出现或避或不避的现象,其他凡所避讳之字,无论大字、小字,其缺笔皆谨严一贯。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印本《后记》所言 “廓” 字避讳者,当指卷中第四十叶下半叶第六行小字 “廓” 作 “廓 (孑部缺末笔)”,但该字之缺笔系版片受损所致,并非避讳缺笔。理由有四:该本卷中第三十五叶末行大、小字 “廓”,第三十六叶第二、三行小字 “廓” 皆不缺笔,此其一也;宋本避讳之字,每缺末笔,常见者以 “廓” 为 “廓”,此本为 “廓”,颇为不类,此其二也;上图本该字看似不损笔,实经后人用墨笔描补,原与国图本相同,影印本编辑于此有所察觉,故据国图本修版成缺笔状。然而编辑未曾留意,上图本类似将点画缺损之字描补完整者尚多,就在同叶,上半叶小字第二行 “宗”,第三行 “杜”,第四行 “心”,下半叶小字第一行 “武”,第二行 “言”、“但”,第四行 “则”,第五行 “百”,第六行 “负” 等字,皆经描补点画,只要与小字未经描润的国图本相较,便可发现。由此可作出判断,该 “廓” 字之损笔乃版坏形成,不是有意缺笔避讳,此其三也;刻工章珎,又见于宋绍兴二年至三年(1132—1133)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刻本《资治通鉴纲目》、宋淳熙三年(1176)张杅桐川郡斋刻八年(1181)耿秉补刻本,故此本不太可能刊刻在宁宗(1195—1224)时期,此其四也。
    诚然,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印本之面世经过编辑精心整理,但其《后记》尚有涉及版本数事颇为重要却未作交代者:
    一、据《后记》称,卷上第四十一至四十五叶、卷中第一至十二叶及第二十二至二十三叶、《本传》(包括《遗说》)第一至四及第八叶,共计二十四叶,系据北京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配补,但未讲明配补理由。兹检原本,之所以配补者,或因破损,或因缺叶;卷上、卷中之配补是破损,《本传》(包括《遗说》)则是缺叶(原经抄补)。破损多在版心之处,旧时经修补后用墨笔抄补缺损文字。1961 年影印时,凡破损多者据国图本配叶,破损少者则据国图本修描付印,但修描之事,《后记》一字未提。
    二、影印本首有目录一叶,上图本无,也配自国图本;该目录刊刻过于草率,居然只有十二篇之目,脱漏卷中末篇即《行军篇》,所附郑友贤撰《遗说》也未著录,而《后记》于两者皆未言及。
    三、卷下第十二叶下半叶八行 “之” 字与 “先” 字之间因纸破缺损一字,恰巧国图本此字亦残损,影印本仅依国图本补了上下两笔,并不成字(明嘉靖谈恺刻本《孙子集注》作 “会” 字);《用间篇》“非主之佐也” 句,上图本因纸破损,“主” 字上一点缺失,修补后未作添描,遂成 “王” 字,影印本则据国图本修描为 “主” 字,《后记》同样不加指出。
    四、卷中首叶既为据国图本配补,所钤 “长宜子孙”、“袁埈”、“袁氏珍藏图书” 及 “乾隆御览之宝”、“天禄继鉴” 诸印并非国图本所有,系就上图原本配补套红;卷上末叶(即第四十五叶)下之 “袁埈” 及 “乾隆御览之宝”、“天禄琳琅” 三印也如此,颇显不伦,而《后记》也未作说明。
    从上述数端可见,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印本之出版,若不能对原本面貌看明白、将影印事宜讲清楚,很可能妨碍读者科学利用,影印本的价值就难以体现。其实当年上海涵芬楼将南宋刻本《武经七书》(旧藏陆心源皕宋楼,后流入日本静嘉堂文库)印入《续古逸丛书》,也存在类似问题。该本乃后印本,递经修版,漫漶之处经墨笔描润,若无版本学经验,不易从影印本上加以辨认,甚或有明显问题也会视而不见。譬如该本行款为半叶十行、行二十字,但在《孙子·地形第十》第一叶下半叶第四行却有二十一字,行首 “天地之灾” 四字挤在一起,颇疑原无 “地” 字,业经剜改与描润所致。连同前一行,其上下文原刻可能是 “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适与此宋本《十一家注孙子》同,惜乎许多专家学者于此并未注意到。当然,过往的印刷条件有限,影印本未能充分反映版本原貌,也是人们疏于识别的原因。
    有鉴于此,今以高清仿真技术影印天禄琳琅旧藏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便显得十分必要。从文献角度说,该影印本的问世,如同观览原本,客观上弥补了曩昔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印本的不足,可谓赋予其新的生命。若就文物角度而言,高清仿真影印之举是明清、近代仿宋刻本、影宋抄本的赓续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版本学意义与文物价值。(陈先行二〇二二年十月于上海图书馆)。

    回复
  2. 丹鹤九天
    丹鹤九天 说道:

    我下载首页《宋人溪山初雪图轴》是这样的:
    你要下载 “%E5%AE%8B%E4%BA%BA%E6%BA%AA%E5%B1%B1%E5%88%9D%E9%9B%AA%E5%9B%BE%E8%BD%B4.%E7%BB%A2%E6%9C%AC%E6%B5%85%E8%AE%BE%E8%89%B2%EF%BC%88181.9×101.9%E5%8E%98%E7%B1%B3%EF%BC%89%E5%8F%B0%E5%8C%97%E6%95%85%E5%AE%AB%E5%8D%9A%E7%89%A9%E9%99%A2%E8%97%8F.jpg” 吗?

    回复

发表评论

想参加讨论吗?
请尽情点评吧!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
如果你需要咨询其他问题,建议你从下面选择一个版块创建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