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栏为 明嘉靖时期刊本选页
疑 明嘉靖时期刊本(有配补)
此本玄、弘字等未避讳
^顶栏为 明嘉靖时期刊本选页
此本内含十种:王勃集、杨炯集、杨炯集、卢照邻集、骆宾王集、沈云卿集、宋之问集、陈伯玉集、杜审言集、孟浩然集、高常侍集。此种可能为明嘉靖云间朱氏刊本《唐百家诗》?零种(有配补)。
王勃集卷上、卷下
杨炯集卷上、卷下
(补抄)卢照邻集卷上、卷下
骆宾王集卷上、卷下
沈云卿集卷上、卷中、卷下
宋之问集卷上、卷下
陈伯玉集卷上、卷下
杜审言集序、杜审言卷上、卷下
孟浩然集、孟浩然集序、序
孟浩然集卷一至卷四
题跋(王澍撰)
高常侍集卷一至卷十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县(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唐朝文学家,文中子王通之孙,“初唐四杰” 之一。
杨炯,字令明,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唐朝大臣、文学家,常山郡公杨初曾孙,“初唐四杰” 之一。
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人,唐朝诗人,后因久病厌世,投水死。“初唐四杰” 之一。
骆宾王,字观光,义乌人。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初唐四杰” 之一。
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人。唐朝著名诗人。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人。唐朝著名诗人。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遂宁市射洪县人。唐代诗人,是唐诗革新、古文运动的先驱者。方回在瀛奎律髓说道:“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故有 “唐诗诗祖” 之称。因其诗 “风格激昂,词意高俊”,有汉魏之风,故被称为诗骨。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杜审言,字必简,唐朝著名诗人、官员。杜审言是诗人杜甫的祖父。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号盖山人,以字行,唐代襄州襄阳人,又称 “孟襄阳”,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属于山水田园派。孟浩然年轻时曾游历四方,故后人称他孟鹿门、鹿门处士。
高适(别称:高常侍),字仲武,号达夫 ,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
此本内含十种:权德舆集、严维诗集、唐灵一诗集、唐皎然诗集、戎昱诗集、刘沧诗集、于濆诗集、王周诗集、储嗣宗诗集、章碣诗集。此为清光绪二十一年苏州元和江氏灵鹣阁刊本。
目录
权德舆集卷上、卷下
严维诗集
唐. 灵一诗集
唐. 皎然诗集
戎昱诗集
刘沧诗集
于濆诗集
王周诗集
储嗣宗诗集
章碣诗集
江标,字建霞,光绪十五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博学工诗文,好藏书,重宋元刻本、旧校旧钞,所藏皆精品,喜刻书,多据宋元,此编据旧本影刊,字体敦拙,尚留古风。
权德舆,字载之,天水略阳人。 祖辈迁居润州丹徒。权皋之子。四岁能诗,七岁随父寓居阳羡,不到二十岁即以文章著称,韩洄、李兼、杜佑、裴胄争先聘请。德宗好文,闻其才,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贞元十年改起居舍人,知制诰;宪宗元和初,历兵部、吏部侍郎,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与李吉甫不合,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严维,字正文,号不详,越州(今绍兴)人。中唐时期诗人、文学家。生卒年不详,约七五六年前后在世。
灵一 [唐],诗僧。俗姓吴,广陵 (今江苏扬州) 人。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代著名诗僧,谢灵运的十世孙。
戎昱,出生于荆州(今湖北江陵),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刘沧(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蕴灵,汶阳(今山东宁阳)人。生卒年均不详,比杜牧、许浑年辈略晚,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
于濆,字子漪,自号逸诗,晚唐诗人,邢州尧山人(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约唐僖宗乾符初(约 876 年前后)在世。咸通二年(861 年)举进士及第,仕终泗州判官。
王周,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 年)进士。乾兴元年(1022 年)以大理寺丞知无锡县。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 年)知无锡县、又知明州、抚州。皇祐四年(1052 年)辞官归荆南。王周旧被误为唐朝人,《全唐诗》、《唐诗百家全集》、《唐人五十家集》皆录其诗。
储嗣宗,唐诗人。储光羲曾孙。润州延陵(今丹阳)人,《储氏总谱》(世德堂光绪廿二)载:“公柔,讳调宗”。《储氏宗谱》(世德堂 1989)载:“公柔,讳嗣宗”,《元和姓纂》记为 “嗣宗”。
章碣,字丽山,唐代诗人,睦州桐庐人。章孝标之子。乾符三年(876)登进士。乾符中,侍郎高湘自长沙携邵安石(广东连县人)来京,高湘主持考试,邵安石及第。
唐人小集
PDF 高清(嘉靖本)+普清(光绪本)
PDF 文件包含分卷书签
初步评估
版本价值 | |
文件质量 | |
综评 |
读者评价
版本价值 | 1 |
文件质量 | 1 |
![]() |
公众号:书格
关注了解最新动态
每个人都能自由地看到我们的文明
书格致力于开放式分享、介绍公共版权领域的古籍善本数字资源
CC BY 4.0:知识共享 署名 4.0 国际
目录
王勃集卷【缺『上』字】、卷下
每套各十种,包含:王勃集、杨炯集、杨炯集、【“杨炯集、” 为衍文】卢照邻集、骆宾王集、沈云卿集、宋之问集、
此本内含十种:王勃集、杨炯集、杨炯集、【“杨炯集、” 为衍文】卢照邻集、骆宾王集、沈云卿集、宋之问集、陈伯玉集
上面精彩的讨论,受益匪浅,感谢
未曾君,我受到先生启发,查了一下台北故宫善本书目,根据收录诗人和各集卷数,觉得台北故宫所藏另一套 “明正德间刊唐十二家诗集” 应和先生提到的 “明嘉靖間刊唐十大家詩集” 及此华盛顿大学藏本有版本上的关联。我现在连不上台北故宫网站,但根据这里
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62/5c.html
提供的《王勃集》卷首低清图,比较版面细节,似与华盛顿大学藏本同出一版。
另外,陈铁民先生在《王维集校注》附录的《王维集版本考》中,提到北大图书馆所藏的一个明刊《唐十二家诗》本,所收除此本十家外,多《王摩诘集》和《岑嘉州集》,并称 “各集均十行十八字,板式亦同,唯一的差异是:王、孟、高、岑四集版心无鱼尾,其他八集则有单鱼尾。除抄补总目外,卷内无任何《唐十二家诗》的标志,故可分可合,合之为《唐十二家诗》,分之可作别集单行。十二家集中,有的是据正德、嘉靖间的十行十八字本唐人诗集翻刻的,有的则是利用这些诗集的旧板重印的,所以卷内无《唐十二家诗》之标志”。对北大藏本版心情况的描述,正与华盛顿大学藏本合,陈先生还提到张允亮《故宫善本书目》和《西谛书目》亦著录有各集卷数同北大藏本的十二家唐诗(《故宫善本书目》所载应即前述台北故宫藏本)。
我觉得,华盛顿大学藏本、台北故宫藏 “明嘉靖間刊唐十大家詩集”、“明正德间刊唐十二家诗集”、北大藏《唐十二家诗》等几个明十行十八字本应该至少有很密切的关系,某些集很可能是同一版所印。我现在倾向于未曾君当时本有这么一套书的意见,认为这十二家诗集常合在一起,华盛顿大学藏本缺王岑二集,台北故宫 “明嘉靖間刊唐十大家詩集” 亦缺其中二种,故随所存家数命名。
以上很多是在未作具体比较的情况下,根据著录进行的推测,故难免有错误和遗漏,对版本翻刻情况等也不了解,请未曾君和书友指正。
补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十大家集》(故善 006443-006459)以供对比研究
唐十大家集. 十种. 四十二卷. 明嘉靖时期刊本. 普清
下载链接: nx.shuge.org/wl/?i…3kZcHs1vXk
感谢提供相关信息。继续查阅发现,确实台北故宫博物院还著录一套明正德时期《唐十二家诗》(未公布数字文件)
感谢先生整理上传,经比对各集,确与华盛顿大学藏本同版,唯于十二家唐人集中,“唐十大家集” 缺杨炯卢照邻二种,而华盛顿大学本缺岑嘉州王摩诘二种且抄补卢照邻集。
又,国图公布的郑振铎旧藏 “唐八家诗”,
mylib.nlc.cn/web/g…7d72035310
亦为同一版本,缺沈云卿宋之问王摩诘岑嘉州四种。
台北故宫藏 “明正德间刊唐十二家诗集” 根据现有信息,也很有可能是同版,但未公开不敢妄断。
举《王勃集》首页为例:
华盛顿大学本见本网页顶部选页图,“唐十大家集” 本见先生上传文件第 289 页,“明正德间刊唐十二家诗集” 本见前贴所引
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62/5c.html
“唐八家诗” 本见
mylib.nlc.cn/syste…733683/1/2
各本第七行 “目有” 二字,第四行 “春秋” 之 “春” 字,第五行 “坎壈” 之 “壈” 字,残缺情况均相同(“唐八家诗” 本 “目有” 二字似经描修),再比较页面其他细节,可知是一版所印。
窃以为,这一系列明正嘉间刊十行十八字的十二家唐人集,确实常以整体或其中一部分的形式共同流通,其中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伯玉、沈云卿、宋之问、杜审言八集版心有白鱼尾,而王摩诘、孟浩然、高常侍、岑嘉州四集无鱼尾,藏家各以所得种数命名为 “十二家”、“十家”、“八家” 等,但刊刻者是否自有命名尚未见确据,供未曾先生和大家参考。
未曾君,多谢整理此书,我近来正读高适集,用到这个明本,就浅见补充一点相关的版本信息。
书中的末两种,《孟浩然集》和《高常侍集》,版心样式与其他几种不同,似乎不是同一系列的刻本。我查了一下,这两部应该就是傅增湘先生所称的明正德十行十八字本(其中《孟浩然集》应即《四部丛刊》影印本的祖本),但各家著录常只称为明刻本,估计也是认为无法排除嘉靖本的可能。未曾先生著录为疑嘉靖本,我认为是很审慎的,也很赞同。
《高常侍集》此本分体编排,末卷倒数第二页《罢职还京次睢阳祭张巡许远文》中的两处墨丁,正与国图藏影宋抄不分体本《高常侍集》空格处相同,再参考诗文序次的继承痕迹,可知此本(或其祖本)源出宋不分体本,经分体重编并补阙诗(所补中有误收,并在重编时遗漏《淇上别业》一首)。
此本与影宋抄本突出的相异处,如卷六第五页《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登顿驱征骑” 一首置于第三(影宋抄及敦煌写本均置于第一,可知古本如此),又如卷五第七页《崔司录宅燕大理李卿》“饮醉欲言归【】【】,门前驷马光照衣” 墨丁位置(影宋抄作 “【】【】饮醉欲言归”,考虑版本源流及用韵,应以影宋抄本为是,此后明刻诸本或作 “饮醉欲言归剡溪”,疑为就此以意增补,非别有据),多与明铜活字本《高常侍集》及后出诸本合,可作为判断同一系统版本的线索,亦可见此本对其后版本深远的影响。
我觉得,现存高适集全秩,当以影宋抄本为第一(日本大东急纪念文库尚有宋刊残本,不得见),而刻本全秩,版本价值当以此本为首。限于学识闻见,所述有不当之处还请未曾君和书友指正。
感谢 @旧曾谙 参与讨论此本
以前我以为此书是几个唐人集的零本(明正德至清初)拼凑而成。
这几天我翻台北故宫博物院发现有一套《明本唐十家詩集》与此书大致相同(其著录为:明嘉靖間刊唐十大家詩集,故善 006443-006459)
其中与此本差异是补抄的一种,补抄的为:卢照邻集,台北故宫的刻本为:岑嘉州集
我在想是不是当时确实有这么一套书。稍后我补充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本子给你。其中你提到的《高常侍集》也是如此
对比一页
i.loli.net/2020/…BUswhT.jpg
先生的发现很有价值,我本也认为此本系拼凑而成,但台北故宫藏本是我之前未见的,正如先生在对比页中指出的,两处所藏《高常侍集》无疑为同一版本,若除补抄外其余各集亦多一致,将很难用偶然来解释,确很可能本就是一套书。
未曾先生,请问国家数字图书馆的书怎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