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纂医宗金鉴

此套《御纂医宗金鉴》是清乾隆帝敕命吴谦(宫廷御医)等编纂的大型综合性医学丛书。全书共九十卷,收医书十五种,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进行了考订诠解,对中医辨证、诊断、经络、脉象、针灸、运气等学说加以论述。对内外、妇幼、正骨等有详尽解说,书中还附有大量插图。此为清乾隆七年武英殿刻本。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国力鼎盛,宫廷医学也达到顶峰阶段。乾隆帝务求标榜文治,于乾隆四年(1739)下谕太医院编纂医书:“尔等衙门该修医书,以正医学”。由大学士鄂尔泰和亲王弘昼督办,任命御医吴谦、刘裕铎担任总修官(相当于主编),陈止敬担任该书的经理提调官。为保证医书的质量,选派有真知灼见、精通医学、兼通文理的学者共同编纂,设纂修官 14 人,副纂修官 12 人,武维藩等作为纂修官参加了编写。此外,还有审效官、誊录官等人员,共 70 余人参加了编写工作。编撰中,不仅选用了宫内所藏医书,还广泛征集天下新旧医籍、家藏秘籍和世传良方。清乾隆七年(1742 年),《医宗金鉴》纂修完成,乾隆帝赐名为《医宗金鉴》,并御赐编纂者每人一部书、一具小型针灸铜人作为奖品。自 1749 年起,清太医院将《医宗金鉴》定为医学生教科书。

本书对医学经典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进行了考订、修正、纠讹、补漏、注释诠解,对中医的辨证、诊断、经络、脉象、针灸、运气、方剂、药物等学说均分门聚类,加以系统的论述。对内、外、儿、妇、正骨等病症及治疗方法均予详尽解说。方论大多归纳成诀并加以注释,便于记忆诵读。书中附有大量插图,以便于读者领会。该书内容丰富实用,取材全面,论证周详,将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理论、临床经验加以整理和总结。(介绍参考

卷首:奏疏、表、诸臣职名、凡例、总目

卷一至十七: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卷十八至二十五: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卷二十六至三十三:删补名医方沦
卷三十四:编辑四诊心法要诀
卷三十五:编辑运气要诀
卷三十六至三十八:编辑伤寒心法要诀
卷三十九至四十三:编辑杂病心法要诀
卷四十四至四十九:编辑妇科心法要诀
卷五十至五十五:编辑幼科杂病心法要诀
卷五十六至五十九:编辑痘疹心要诀
卷六十:编辑幼科种痘心法要旨
卷六十一至七十六:编辑外科心法要诀
卷七十七至七十八:编辑眼科心法要诀
卷七十九至八十六:编辑刺灸心法要诀
卷八十七至九十:编辑正骨心法要诀

清乾隆四年(1739 年),高宗敕太医院修医书,由吴谦、刘裕铎为总修官,主持编纂《医宗金鉴》。
御纂医宗金鉴
吴谦(1689-1748),字六吉,清朝安徽歙县人。宫廷御医,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

刘裕铎(1686-1757),字铺仁,回族,约生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 年),卒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享年 70 多岁。

  • 刊印信息

    清乾隆七年(壬戌 1742)武英殿刊本

  • 责任人信息

    清代 吴谦、刘裕铎 等编纂

  • 行款版式

    九十一册。半叶框 23.5 x 15.5 厘米,九行行十九字, 白口单鱼尾,四周双边,上方记书名

  • 序文信息

    奏疏:乾隆四年錢斗保奏疏、乾隆四年鄂爾泰奏疏、乾隆五年弘晝奏疏、乾隆七年弘晝進書表

    诸臣职名、凡例十三则

  • 版权协议

    CC BY 4.0
    *本归档文件相对原始文件有适当修改

  • 内容修订

    如果你发现此页介绍的不足之处并愿意帮助我们完善,您可以 修订或反馈此页 内容

  • 文件夹

    御纂医宗金鉴. 九十卷. 清吴谦等编纂. 清乾隆七年武英殿刻本

  • 存档目录

    书格文件\PDF\医学类\御纂医宗金鉴

  • 文件格式

    PDF 高清+
    PDF 文件包含分卷书签

  • 原色版文件大小:9.54G
  • 黑白版文件大小:631M
  • 更新记录

    2025 年 3 月 29 日 更新  为清晰度更好的(原大)文件,并补一缺页

初步评估

版本价值
文件质量
综评

读者评价

版本价值
0
文件质量
0
  yasr-loader
0 回复

发表评论

想参加讨论吗?
请尽情点评吧!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
如果你需要咨询其他问题,建议你从下面选择一个版块创建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