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残稿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等编纂的记录战国至五代末历史的编年史巨著。此卷残稿为司马光手书,前一部分约二十九行,四百六十五字(残稿有多处改动涂抹),记载东晋元帝永昌元年一年的史实。后一部分是司马光手书的谢人惠物状。此卷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历经名家递藏,流传有绪。

残稿以中间空白为界,前一部分被称为 “幅纸三绝”。

此卷前一部分记载了自东晋元帝永昌元年 (322) 正月王敦将作乱起,至同年十二月慕容廆遣子皝入令支而还止,一年的史实。每段史事写开端数字或十数字不等,以下接 “云云” 二字,为今通行本第九十二卷内容,但有很多不同。有学者认为,司马光此稿可能是《通志》草稿或《通鉴》初稿。

在《资治通鉴残稿》后一段,是司马光用范纯仁写给他和长兄司马旦 (字伯康) 二人的书札起草而成,原札文字用墨笔抹去。但字迹尚可辨认:“纯仁再拜,近人回曾上状,必计通呈,比来伏惟尊候万福,伯康必更痊平。纯仁勉强苟禄,自取疲耗……”。明汪砢玉在《珊瑚网·法书题跋卷三》记录了范纯仁书札全文,在 “自取疲耗” 以下尚有 “无足念者……纯仁顿首,上伯康、君实二兄坐前。九月十一日” 等 79 字。但此段文字在清初时已被割去。

尾有司马光 “谢人惠物状”[1] 类似今天的感谢信 ,称:“右伏,蒙尊慈特有颁赐,感佩之至。但积下情,谨奉状陈谢,伏惟照察谨状。月日具位状。”

空白之后均为历代名家的题跋。

据明人汪砢玉的《珊瑚网》和清人卞永誉的《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资治通鉴残稿》卷后除有以上诸跋外,尚有元代韩性、吴莱、甘立三人题跋。但在清乾隆年间编撰《石渠宝笈》时,韩性、吴莱、甘立三人题跋皆佚。

《资治通鉴残稿》宋代曾为赵汝謮的插架之物;元代经赵孟頫、戴良收藏;元末明初由危素收藏,入明后由袁忠彻、王济、项元汴递藏;清初为梁清标所有。《资治通鉴残稿》入藏清宫后,倍受历代皇帝的青睐,乾隆皇帝不仅御笔题签,而且加盖了自己的宝玺。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 294 卷,历时 19 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 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 959 年)征淮南停笔,涵盖 16 朝 1362 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文学家、史学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人,自称是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裔。世称涑水先生,身后称司马温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行事都很严谨,黄庭坚谓:“余尝观温公《资冶通鉴》草,虽数百卷,颠倒涂抹,迄无一字作草。” 近人马宗霍云:“司马温公性端重,《通鉴》书稿,作字方整,未尝为纵逸之态,故十九年始克成书。”

  • 书写信息

    宋代司马光书

  • 形制尺寸

    横卷轴,纸本,作品尺寸 33.8 厘米宽,130 厘米长(全卷 800X34 厘米)

  • 钤印鉴藏

    卷前有印:長、神品、項元汴印、墨林項季子章、子京珍秘、子京父印、項墨林鑑賞章、明安國玩、寶峴樓、圖、瞻袞堂、墨林外史、桃莊、戴叔能印、岐國汝述明可圖籍、煮茶亭長、趙汝謮印、尚寶少卿袁氏忠徹印、長病仙、子京所藏、貞白子、後山珍玩、退宻、世家、袁氏秘籍之印。

    卷中幅有印:考古正今、忠徹、蘧廬;押缝有印:墨林子、忠孝世家、墨林山人、子京父印、忠徹

    卷后有印:墨林山人、項子京家珍藏、子孫世昌、趙汝謮印、墨林子、廷玉、趙子昻氏、玉比徳齋、忠徹、貞白子、梁清標印、無恙一鶴

    题跋钤印 [2] 前隔水有:棠村审定、蕉林玉立氏图书、蕉林书屋三印;后隔水押缝有:冶溪渔隠、河北棠村二印;拖尾任希夷跋前有:明安国玩、旡恙一鹤二印,又有:蘧庐、砚癖、斋记半印三。又柳贯跋后有:子京所藏、恵泉山樵、无恙一鹤三印。又宇文公谅跋前有:博雅堂宝玩印;后有:项印元汴。又朱徳润跋前有:子京、五公世家、虚朗斋三印。又郑元佑题前有:墨林、子京父印二印;后有:退宻、项墨林鉴赏章、檇李项氏世家宝玩、明安国玩、无恙一鹤、项氏子京、隐居放言诸印。又:苍巗子、蕉林秘玩、观其大略三印。诸跋中押缝有:云中;又:考古正今、忠孝传家、袁忠彻印、项墨林父秘籍之印诸印;清宫宝玺有 [3] 乾隆皇帝钤:乾隆鑑賞、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三希堂精鑒璽、御書房鑑藏寶、宜子孫;嘉庆皇帝钤:嘉慶御覽之寶;宣统皇帝钤:宣統御覽之寶、宣統鑑賞、無逸齋精鑒璽。

  • 题跋信息

    卷后有宋人任希夷跋 [4] 温公修《通监(鉴)》,起草于书牍间,可见当日用意之厪(“勤” 字的古体)。至《答送物状》亦自为检,前辈之不苟如此,可师也。已嘉定八年十二月十四日任希夷观于玉堂夜直。、赵汝述跋 [5] 温公起《通鉴》,草于范忠宣公尺牍,其末又谢人惠物状草也,幅纸之间三絶具焉,诚可寳哉。岐国汝述明可识。 以及葛洪、程珌、赵崇龢三人合跋 [6] 此属稿尔,而字画无一敧倾,惟公不欺之学何往而不在哉。葛洪、程珌、赵崇龢同观,因相与叹仰如此。 ;元人柳贯 [7] 四百五十三字无一笔作草,则其忠信诚悫根于其中者可知已。永昌元年其岁壬午晋元帝即位之五年也。自正月王敦将作乱至十二月慕容皝入令支而还每事苐书发端一二字或四五字,其下则以 “云云” 摄之。校今《通鉴》是年所书凡目,时有异同,此或初稿而后更删定之欤。始公辟官置局,前后汉则刘贡父;自三国七朝而隋则刘道原;唐讫五代则范淳父。至于削繁举要,必经公手乃定。此永昌一年事,公不以属道原而手自起草何欤?然则文正、忠宣之手泽所存,犹足企想元佑一时际会之盛,岂固以翰墨争长为可传哉。至顺二年岁次辛未夏四月乙丑,东阳柳贯题。 跋末钤:柳氏道传 、黄溍 [8] 温公于《通鉴》书晋永昌元年事,视此尤为详备。此特其初稿耳。而作字方整不为纵逸之态,其敬慎无所茍如此,宜其十有九年始克成书欤。今之文人类以敏捷为高,贵轻扬而贱持重,使温公复生,未必能与之相追逐也。展玩之余,惟有掩巻太息而已。至正元年夏四月二十三日后学黄溍书。 跋末钤:黄溍 、宇文公谅 [9] 张南轩跋荆公书,谓丞相平生何得有许忙事,此言深中其病。今观温公此稿,笔削颠倒讫无一字作草,其谨重详审乃如此,诚笃忠厚,气象凛然,见于心画之表。彼浮躁急迫者安能如是耶?后学宇文公谅书。 跋末钤:京兆宇文公谅子贞章 、朱德润 [10] 司马公《通鉴》编年一变班、马旧史之习,而国家兴衰、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备此书矣。故以事系月,以月系年,而不以日或以年不以月者,盖周岁之中,记事之要,总为一编。而君臣、父子、是非、得失之互见,使人得便观覧,有《春秋》之义例焉。此稿标题晋永昌元年事,是年王敦还镇、元帝崩,此江左立国之一变故,公不得不手书之。范忠宣与公继居相位,今获观二公手笔于一纸,岂胜幸哉。至正三年十月朔旦后学朱德润书。、郑元佑 [11] 典午渡江后,盗臣接迹起。由其创业初,所事不以理。温公成《通鉴》,善恶悉就纪。心画既严正,形见在稿纸。稿盖人所忽,敬慎不少弛。固宜公之心,天地同终始。郑元佑。 跋末钤:郑元佑印、遂昌山樵 等人题跋。

  • 收藏来源

    此卷现藏于 中国国家图书馆(图源

  • 内容修订

    如果你发现此页介绍的不足之处并愿意帮助我们完善,您可以 修订或反馈此页 内容

1
2
3
4
资治通鉴残稿
1

前一部分约二十九行,四百六十五字(残稿有多出改动涂抹),记载了自东晋元帝永昌元年 (322) 正月王敦将作乱起,至同年十二月慕容廆遣子皝入令支而还止,一年的史实。每段史事写开端数字或十数字不等,以下接 “云云” 二字,为今通行本第九十二卷内容,但有很多不同。

2

这里是两张纸的接缝。从上到下有五枚红色的骑缝章。

3

此稿草拟于范纯仁(范仲淹次子)致作者及其长兄司马旦书札上(被毛笔划掉的四行)。但字迹尚可辨认:“纯仁再拜,近人回曾上状,必计通呈,比来伏惟尊候万福,伯康必更痊平。纯仁勉强苟禄,自取疲耗……”。

4

最后一小部分是司马光手书的谢人惠物状。

右伏,蒙尊慈特有颁赐,感佩之至。但积下情,谨奉状陈谢,伏惟照察谨状。月日具位状。

  • 文件夹

    资治通鉴残稿. 一卷. 宋. 司马光书

  • 文件格式

    PDF 高清+
    JPG 超清 [12]JPG 图片尺寸:59447×6688 像素

  • 原色版文件大小:97.1M

初步评估

版本价值
文件质量
综评

读者评价

版本价值
2
文件质量
2
  yasr-loader
11 回复

发表评论

想参加讨论吗?
请尽情点评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
如果你需要咨询其他问题,建议你从下面选择一个版块创建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