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帖子
红运奇门游客公子旷分享过很多好书,我也因此受益过。
不知评论区中抨击他的都是些什么人,狺狺狂吠的嘴脸着实让人生气!
还望各位克制自己的贪欲,不要为了心中利益去伤害一个公益大家的人,积点口德吧。
丛林中的古木游客哪位大神有古版《风水一书》分享
公子旷游客《三悟》一书馆藏南京图书馆,今已免费公布在江苏省古籍数字资源集成平台,随时可以查阅:
除南京馆藏外,此书另有上海图书馆藏一册(上图本)、辽宁图书馆藏一册(辽图本)、澳洲国立大学馆藏一册(题《三悟真诠》,澳洲本)。
《三悟》,即《星悟》、《穴悟》、《心悟》(一作人悟),分别辨析天、地、人三才之说,《星悟》包括命籥、形母、經緯、摩盪、樞機、興亡、五行七篇,述天文、星命及五行生克之理。《穴悟》包括地勢、條理、探穴、流神、五星、理氣、占候寶物七篇,述堪輿之理。《心悟》包括體性、度情、惡似、審音、察色、詳言、察微、庸情、化育、運用十篇,述養賢教士之法。
南京图书馆所藏的这一本《三悟》,为赵能静于光绪六年(1880年)所抄,抄写底本是张纯卿的家藏。
赵能静十分喜爱《心悟》一篇,称“观人之法,颇能见微”。
正文内有“天放楼”钤印,版心写有“能静居钞”。其版式、尺寸、版心与《落花春雨巢日记》(赵氏能静居钞本)近乎一致。末尾有赵能静朱笔手写跋文一篇,其中提到了刘献廷《广阳杂记》。
查询《广阳杂记》,确有对《三悟》的记载。刘献廷说:
影余处有《三悟书》。三悟者,《星悟》、《穴悟》、《人悟》也,云其书出荣国姚恭靖手。《人悟》一书,为他人假去,余取《星悟》、《穴悟》二书观之。《星悟》则取《神道大编》天文实用之说,以地平环上星安命宫,而杂以中国五行生克之理而成之。《穴悟》则堪舆家言耳,而发端于地员经纬度,乃近时稍知西学者伪为之,托名荣国耳。术数之书,大抵太公、子房、武侯、药师辈无一得免,况荣国耶?向者止于奇壬风角禽星阵图等,今又灾及泰西之学矣。然惟《神道大编》出于洪武中,有吴伯宗之序(赵之谦按,《神道大编》,乃山阴周述学撰。述学生明中叶,不当又有洪武中吴伯宗序,此条有误)。天文实用及地球经纬图,皆利氏西来后始出,姚荣国安得有此一副学问耶?市井小人,被其愚弄,无足怪者;独是读书明理之儒,亦从而信之,凿凿言,真不可解也。
我对利玛窦、泰西学不太了解,并不能确认《穴悟》中是否引述了西学。至于《神道大编》与《星悟》的关系,留待有兴趣的朋友研究。
《三悟》篇首有永乐七年姚广孝序文,其中提到洪武十三年在相城遇席老人,拜而受《三才玉鉴》一书,后随朱棣就蕃,参与靖难之役等等。
考《明史》,姚广孝“事道士席应珍,得其阴阳术数之学……洪武中,诏通儒书僧试礼部。不受官,赐僧服还”。考《吴中人物志》,席应珍羽化于洪武十四年。姚广孝在席应珍羽化前一年得到了《三才宝鉴》,不过这个时间线且存疑。
篇末有王阳明序文一篇,王阳明说自己在金陵得一石函,其中正是《三悟》。自己多年平乱征讨,仰赖此书。
姚广孝、王阳明均有术数相关记载,但《三悟》序文所说是否为真,还需详查。台湾学者江灿腾教授在其文中说“只是《三悟真诠》倒底是谁的作品呢?恐怕还得等更高明的人来解答。”虽也持怀疑态度,但江教授评价《三悟》与姚广孝的思想是一致的。
同时江教授赞叹《三悟》:已大大摆脱外因论和宿命论的色彩,而颇能从动态中作分类和解说。
新加坡教授李焯然先生曾见过澳洲本,记载“今研究道衍之政术,当以其《三悟真诠》最为重要。《三悟真诠》 (清钞本,卷首有道衍永乐七年序)不分卷,主要由〈星悟〉、〈穴悟〉、〈心悟〉三篇组成,卷首道衍云是书乃席应真所传……卷后附王守仁之跋云……可见是书之重要。”
李先生所引述澳洲本的序、跋,与南图本一致。但澳洲本的篇末多了道光年间序文及观象杂录等。澳洲本除斯道山人 (道衍字)外,还提到了海滨逸叟、钦钦子等人名字。不知这些人生平行状,古籍传承如何。
(我已邮件联系了江教授,咨询澳洲本《三悟》的一些问题。江教授身体一直不太好,最新的消息已是一个月前参与某电台活动,其时声音嘶哑。愿先生身体康泰。)
辽图本也是抄本,其词句稍微通顺一些,有朱笔句读。辽图本中除了三悟正文,末尾附二十八宿入度、王秉元跋文。王秉元略述了自己生平,又说此书是他在乾隆年间游历宁江(今兴宁市附近)时,李虚静先生传与他的。
乾隆时期有商人名为王秉元,著有《生意世事初阶》一书,不知是否为同一人?
学习游客难道术数类就不是古籍?就不是文化结晶?为何不停的排挤呢?动了谁的利益?只有你们喜欢的才叫古籍?可笑至极
zhudw游客
公子旷游客《紫庭秘诀》新考
原文首发于公众号
关于《紫庭秘诀》,之前做过一些介绍,如紫庭秘诀、酒井市太郎(上)、酒井市太郎(下)、《太白兵备统宗宝鉴》再考。
旧文多泛泛而谈,这次对《紫庭秘诀》进行一次系统的学习。
版本考
1、本书见于历代书目情况如下:
◇《宋史·天文》载“《紫庭秘诀》一卷”
◇《千顷堂书目·五行类》载“……流光玉历八卷、胡(缺)武侯八门神书一卷、遁甲钩玄集、奇门大成、紫庭秘诀……”又见于《绛云楼书目·子类·壬遁类》、《玄赏斋书目·子部·壬遁》,均未题撰人和卷数。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太一》载“《太一紫经秘诀》三卷 唐 王希明”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天文类》载“《紫庭秘诀》一卷”
◇《崇文总目》载“紫庭秘诀一卷”,然归类于道家,或非式法。考道教类书籍有《紫微帝君紫庭秘诀》,应与本书无关。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李氏书目·子部·术数类·阴阳五行》载:“《紫庭秘诀》一卷,唐王希明撰,清初抄本,一册。”即李盛铎藏书。
◇沙元炳《志頣堂诗文集·题跋文》上编《紫庭秘诀跋》载“(旧钞本)《紫庭秘诀》,三卷,首题《太乙紫庭经》,唐王希明著,前有开元十二年(724)仲秋月希明自序并《写进表》。《序》称,初名‘秘要’,奉旨赐今名。卷下后附一卷,前有《太乙神明序》,题‘皇明永乐甲辰长平逸士陈宗周书于金台之精舍’。书中有《太乙正传君子》,以希明与李靖、徐勋、李淳风诸人并列。又有九贤述圣,首列玄女、太公,而以王希明殿其末,是当别为一书。写者并题为《紫庭秘诀》,误也。”
注:考今之《太白兵备统宗宝鉴》可知,《太乙紫庭经》、《太乙神明经》为两本不同的太乙古籍。《太白兵备统宗宝鉴》第一卷首题《太乙紫庭经》,第二卷无题名,从《二十四气入数并遁甲式》起始,第三卷首题太乙神明序(此卷含《太乙正传君子》一章)。沙元炳所记录的三卷本《紫庭秘诀》,应与《太白兵备统宗宝鉴》前三卷完全一致。兼采沙元炳的记述,可以框定《太乙紫庭经》的内容为《太白兵备统宗宝鉴》前两卷。
◇清代江藩《吴越备史》跋文还记载:“予旧弆《吴越备史》四卷,乃述古堂精抄本。乾隆壬寅年(1782),是书及《道藏》本李荃《注太乙紫庭经》为同门南沙程君在仁借去。”
注:未能查到《道藏》本李荃《注太乙紫庭经》
2、已知版本有五:
◇一为明代抄本,研易楼旧藏,封面题名《紫庭秘诀》。下文称明抄本。
◇二为哈佛馆藏的清代抄本《太白兵备统宗宝鉴》,其中全文摘录《太乙紫庭经》,下文称哈佛本。辽图的《武备经纬秘文宝箓》与此同版,不单独归类,下文称辽图本。二者统称清抄本。
◇三为《三诈门诀》,附于台湾省国家图书馆所藏的明抄《虎钤经》后,仅摘录了紫庭经的部分内容,有四叶单页。
◇四、五为北京大学馆藏《紫庭秘訣》一卷、《彚抄術數書四種·太乙紫庭秘訣》,互联网暂无资源。
比较而言,明抄本抄成于明代,其中增入了元明的年号、参数,至清朝时又被挖去一些讳字。而清抄本据序文自述曾有多次修补,亦不能保持原本面貌。所幸二者骨架未改,可结合参详。《三诈门诀》则可以用于特定章节的校对。
年代考
一表、一序、正文各有年代特色:
1、 表
明抄本無此段,清抄本有。李蘇老師認爲:此表語言極樸素,套用古語強行拼湊,並不合唐人寫文章的章法。文詞拙劣,不是王希明之作。中有“以草芥之微,求格天地之大”這樣明顯受朱熹影響的句子,疑作者处于程朱理學大行其道的明代。
2、一序
《太乙金镜式经》序称“开元皇帝陛下”及玄宗封山泰山事,知《金镜》在开元十三年十月至开元二十九年十二月。《紫庭》文中有引述《金镜》之处,如“金鏡言大㮣,今将秘訣詳陳于後”,知《紫庭》晚于《金镜》。然而《紫庭》序文竟称开元十二年,此为一大硬伤。
此序的清抄本中又有“恭授民時”一句,明抄本无。《尚书》原句为“敬授民时”,此避宋翼祖赵敬之諱。南宋孝宗登基、宋翼祖赵敬迁祧后不再避讳。故知此序约是北宋成书。
3、正文
明抄本的《釋二十四氣入数并遁甲法》章节(清抄本对应章节同)有,“每气十五日二千一百八十五分”。此为气策,指一节气的长度。紫庭经所引的气策,即《应天历》之数据,北宋建隆四年(963)由王处讷实测。历代实测的气策(分子)、通法(分母)均不相同,引用《应天历》的数据,可证此段成文时间与《应天历》大体一致。
气策:十五、小馀二千一百八十五、秒二十四。
《宋史·建隆应天历》明抄本《紫庭》的二十八宿度数(即黄道宿度),与唐代《麟德历》、宋代《应天历》之数据较为接近。清抄本对应数据则与元代《授时历》几乎一致。
清抄本《紫庭》前有一张《太乙九宫分野图》,中有四京名称,以北京最晚,于1042年设置。其他各州多为唐宋时设置,兴废参差,只能笼统认为此图约为宋时地图。
明抄本中有明正统年号,清抄本有明正统及万历年号。
作者考
关于紫庭经断代及作者,有以下几个线索:
1、最基础的,作者必然通晓太乙、遁甲,同时明抄本有一些六壬内容,可知作者也通晓六壬。
2、正文中亦有二十八宿占州郡灾祸、二十八宿度数,可知作者对二十八宿占非常了解。
3、据气策、二十八宿数据,作者活跃于北宋,并对《应天历》等历法十分熟悉。
4、《紫庭》使用的上元积年、推积年法数据,与《金镜》一致。作者熟悉王希明的历法。
可做一个大胆的猜测,《太乙紫庭经》的作者即《应天历》的作者王处讷:
1、据《通志》,王处讷著《太一青虎甲寅经》,在金镜经之后与其他太乙书同列,可知此书论述太乙,王处讷通晓太乙式。将甲寅(青虎)放在书名中,或可猜测与《金镜》推积年法中上元甲寅有某种关系。
2、据《湘山野录》记载,王处讷熟知壬、遁及占侯。
3、明抄紫庭经中,二十八宿章节有“始击临亢宿主郑宋兵起”。据《锦绣万花谷》,王处讷曾占庚申岁太阳躔亢,预言两日并驾,后赵匡胤陈桥兵变,陈桥驿旧属郑、宋。
综合来说,本书书名宜作《紫庭秘诀》,是宋初成书,作者疑为王处讷。历代增补,形成二卷。
【以下闲话】
感谢李老师对本文考据内容的大力帮助。
考据之后,我又对《紫庭秘诀》进行了文本校对,目前接近完成。虽然否定了《紫庭秘诀》为唐代文献,但其作为宋初遁甲,仍有巨大价值。
公子旷游客@zhudwi #136066
您之前提出的「笺、䇩、䒶」与天字问题,近日读书获得一些信息:
正统十年,进士登科录,凡天字皆作䒶,云出内阁意。——《殿阁词林记》
正统十年,登科录改天为䒶字……甚至承天寺亦改仁能寺,遂至正德中,郎中方天雨、参议倪天民、御史刘天和俱删腰名,内外纷纷,明年刘瑾伏诛,禁弛。——《罪惟录》
正统十年之前䒶字使用极少,正德之后亦少见使用。而《䒶元遁甲句解烟波钓叟歌》一书,据文末“弘治乙卯解至丁巳年春月,重解至正德戊辰年春,方X解,类编成册。章贡后学池本理书”。正德戊辰为1508年,刘瑾伏诛于1510年,本书编成正是天字禁期间,故知本书首字应为䒶/天字,而非笺字,䇩为䒶之误。
另外您说遁甲分天地人三元,而池氏不可能不通遁甲三元,偏重一元。考《遁甲折衷》“皆從遁甲上元宫起甲子,順逆推尋年月日時。其所謂上元者,以天地人分為三元之上元,非各氣候上中下之上元也。如坎宫統三氣,三氣之上一候皆起坎一宫,三氣之中一候皆起兑七宫,三氣之下一候皆起巽四宫。依式分順逆推之,每宫三氣皆用初氣為遁,所以重天元也。”
天元于书名处,应视为一种赞词,而非特定指称某事。类似“所以六甲皆称甲子者,六甲之始,支干之长。举上以明下,故六甲皆称甲子。”(《遁甲符应经》)
zhudw游客@公子旷 #174455
确实如此,感谢指出。天元应该是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书商加上的名字。
顺便请教一下,《紫庭秘诀》我有点小疑问,其中的遁甲篇,似乎不是同一个作者写的。
开篇讲太乙的时候,都是开门加主大加,开门加客小将之类的。换到遁甲篇的时候,讲三诈门,就是甲子时休门直使了。
按前文顺序,天蓬直符时,应该是下图这样的。
九 二 七 四 五 六 三 八 一(乾、开门)
乾卦永在西北,开门加乾一宫。甲子时天蓬应该是落乾一宫。此时值使,应是开门。但是,是书中讲三诈门篇,完全是用今天我们看到的遁甲排盘了。
公子旷游客@zhudw #174478
明本《推太乙遊遁甲術》,对应清本的《推太乙天乙游遁甲之术》。这一部分内容是纯粹的遁甲式内容,并无太乙式痕迹,应按遁甲地盘九宫进行理解。
公子旷游客对马王堆帛书中刑德大游图再解读
前言:本文冗长,学术性又强,没什么可看的。这是数年前学习刑德的一些思考,总结之后删除了遁甲式内容,敷衍成文。可惜文字浅薄,又非相关专业,四处向期刊投稿无果,今首发于公众号,以宜来者。
摘要:《淮南子·天文训》所记述的“刑德”规律,是将当年地支按一定方法,转化为五行或方位,以此规律对马王堆帛书所记载的刑德大游相关内容进行再解读,可知汉代刑德术的完整规律:甲子年刑德从木开始,刑以“木—金—火—水—木”为顺序循环,或按方位为“东—西—南—北—东”,德以“木—金—火—水—土—木”为顺序循环,或按方位为“东—西—南—北—中—东”。
关键词:马王堆 刑德大游 淮南子 汉代
出土与马王堆的帛书《刑德》,成书年代约在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至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1]。而后的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刘安将《淮南子》献给汉武帝,其编写起始时间大约是汉文帝末年,并在景帝时代完成[2]。可以推测,《淮南子》中所述的刑德内容,是与帛书《刑德》一脉相承的。借助《淮南子》中的内容,或可对帛书《刑德》缺失部分进行再解读。
帛书《刑德》分为甲、乙两篇,各有一幅刑德大游图[3],每幅刑德大游图由六十个绳钩图组合而成,六列十行,每一绳钩图旁注一个干支,应是对应每一年份的干支。
绳钩图是用以标记地支与方位的图示,十字二绳是东南西北四方,四钩是四角。《淮南子·天文训》[4](下称《淮》)对绳钩图的文字表述为“子午、卯酉为二绳,绳,直。丑寅、辰巳、未申、戌亥为四钩。”图示模拟见图1。

图1 绳钩图《刑德》甲本钩绳图组旁,有一段文字进行说明,乙本则无此旁注:
□□□□也。黑者德也。白者【刑】也。
每个绳钩图的线段之上,有两个大小颜色不一的黑色圆点。以其中“甲子钩绳图”为例(图示见图2),其中的两种黑点,一者略显中空的粗重黑点,在竖绳下部,一者为略小黑点。傅举有[5]、陈松长[6]等对此都进行过讨论,综合可知该图中两种黑点,是用来表示不同干支年中太阴、德、刑所在方位。
结合图1,粗重黑点在竖绳下部,对应旁注甲子的子,子即是北。略小黑点在横绳左侧,对应卯,卯即是东。其他绳钩图均类似。

图2 刑德大游图之甲子钩绳图(复原)
陈松长在研究中,认为太阴和刑是同一个点表示,这个点原来应该是白色。而根据程少轩[7]的进一步讨论,认为太阴原本用青色表示,在图中显示为更显粗重的黑点(下称大黑点),德用略小黑点(下称小黑点)表示,而标注刑的白点,其碱性颜料被酸性棺液中和溶解,已不可见。据程少轩补充,甲本大游图的旁注应为“青者太阴也。黑者德也。白者刑也。”
观察帛书中六十张钩绳图中大小二黑点,大黑点所在线段的地支,均与旁注的地支一致,而小黑点则存在一种对应关系,考虑戊、癸两种天干对应小黑点均在正中,与地支无关,也许叙述为方位更为合适,汇总其对应关系见表1:

表1 绳钩图旁注天干与小黑点关系
《刑德》乙本中,关于大游有一段具体的规则说明:
德始生甲,大(太)阴始生子,刑始生水,水,子。故曰,刑德始于甲子。刑德之岁徙也,必以日至之后七日之子午卯酉。德之徙也,子若午;刑之徙也,卯若酉。刑德之行也,岁徙所不朕(胜)而刑不入宫中<中宫>,居四隅。甲子之舍始东南以驯(顺)行,行廿岁而壹周,壹周而刑德四通。六十岁而周,周于癸亥,而复从甲子始。刑德初行,六岁而并于木,四岁而离,离十六岁而复并木。大(太)阴十六岁而与德并于木。
而《淮》中对刑德术的描述为:
太阴在甲子,刑德合东宫,常徙所不胜,合四岁而离,离十六岁而复合。所以离者,刑不得入中宫,而徙于木。太阴所居曰德,辰为刑。德,纲曰自倍因,柔曰徙所不胜。刑,水辰之木,木辰之水,金、火立其处。……凡日,甲刚乙柔,丙刚丁柔, 以至于癸。木生于亥,壮于卯,死于未,三辰皆木也。火生于寅,壮于午,死于戌,三辰皆火也。土生于午,壮于戌,死于寅,三辰皆土也。金生于巳,壮于酉, 死于丑,三辰皆金也。水生于申,壮于子,死于辰,三辰皆水也。
结合《淮》,可一窥帛书中刑德大游规则,并反推图形所示。现对刑德乙本的大游规则逐句分析如下:
①德始生甲,太阴始生子,刑始生水,水,子。故曰,刑德始于甲子。
德从甲开始,太阴从子开始,刑从水开始,水就是子,所以刑德从甲子开始。此处不言刑从子开始,而说“刑始生水”,又补充一句“水,子”。说明刑是与五行直接相关,而与地支是间接关系。“水,子”一句强调子是由水推导而来的。根据图1 地支绳钩图,子是对应北方的,而五行与四方对应关系中,水也是对应北方的。而对照图2来看,只有大黑点在北方,小黑点在东方。
②刑德之岁徙也,必以日至之后七日之子午卯酉。德之徙也,子若午;刑之徙也,卯若酉。
刑德根据太岁变化的规律,必从日至后第七日的子午卯酉开始,德是子或午,刑是卯或酉。这一句稍有费解,按《淮》中的观点:“日冬至则斗北中绳,阴气极,阳气萌,故曰冬至为德。日夏至则斗南中绳,阳气极,阴气萌,故曰夏至为刑。”
因此这里的“德之徙也,子若午;刑之徙也,卯若酉。”应理解为“冬至的运行,子或午;夏至的运行,卯或酉。”
又参考《淮》一句“日冬至子午,夏至卯酉,冬至加三日,则夏至之日也。岁迁六日,终而复始。”推断此处受上元积元观念影响,认为历法的第一个冬至是甲子日。尧典[8]中记载“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若第一年冬至为甲子日,一年366日,子日向后数366日正好是午日,再下一年366日又是子日,所以说德(冬至)是子或午日。而冬至后183日是夏至,子日向后数183日是卯日,同理推算,下一年夏至是酉日,再下一年是卯日,循环往复。冬至是子、午日,夏至日是卯、酉日,夏至冬至之后七日,则是午、子、酉、卯日,因此说“日至之后七日之子午卯酉”,刑德岁徙从这里开始。
③刑德之行也,岁徙所不胜而刑不入中宫中,居四隅。
“岁徙所不胜”,与《淮》描述“常徙所不胜”一致。德的运行规律是去所不胜处,五行相胜即是五行相克,所不胜是所不克,也就是克我之处,结合图1中汇总小黑点与旁注天干关系,可以确定德的运行规律:甲年德在东,东对应木,木不胜金,所以乙年行至金,金对应西。金不胜火,丙年行至火,对应南。火不胜水,丁年行至水,对应北。水不胜土,戊年行至土,对应中。土不胜木,己年行至木,对应东。
《淮》中亦有可以佐证之句:“太阴所居曰德,辰为刑。德,纲曰自倍因,柔曰徙所不胜。”太阴所在就是德,而且德是分刚、柔的,各有规律。参考唐代《开元占经》[9],“甲丙戌庚壬为阳,阳德自处;甲德在甲,丙德在丙,戊德在戊,壬德在壬,此谓自处。乙丁己辛癸为阴,阴德在阳;乙德在庚,丁德在壬,己德在甲,辛德在丙,癸德在戊,此谓在阳,取合为德也。”以甲为木为东、丙为火为南、壬为水为北,庚为金为西,甲、己之德,都在甲,而己为土,不胜于甲木,故属阴(柔)的己,合德在甲,即是东,其他类推。
综合而言,德运行规律从甲子年开始,为“(甲)木—(乙)金—(丙)火—(丁)水—(戊)土—(己)木—(庚)金—(辛)火—(壬)水—(癸)土”,与表1所汇总内容一致。
“刑不入中宫,居四隅”,此处指刑不入中宫土,而四隅不能理解成四角宫,而应理解成与中宫对应的四方,即东南西北四方。《淮南子·原道训》:“经营四隅,还返於枢。”一句,高诱注曰“隅,犹方也”。参考《淮》的“刑不得入中宫,而徙于木。”刑的运行顺序为:……木—金—火—水—(跳过土)—木—金……,这在钩绳图中并没有对应的点。
④甲子之舍始东南以顺行,行廿岁而壹周,壹周而刑德四通。六十岁而周,周于癸亥,而复从甲子始。
此句“东南”二字与前述的规则相互矛盾,从甲子绳钩图可以看出,两种黑点一在东一在北,并非始于“东南”。
二十年是一小周期,因为德行五个方位,刑行四个方位,二十是最小公倍数,二十年后再次相遇,此时刑德遍历所有方位,故曰“刑德四通”。六十年是甲子到癸亥一大周期,此时刑德回到甲子东方之处。
⑤刑德初行,六岁而并于木,四岁而离,离十六岁而复并木。太阴十六岁而与德并于木。
《淮》中对应下描述为“(刑德)合四岁而离,离十六岁而复合。所以离者,刑不得入中宫,而徙于木。”
这一句除“六岁”二字,其他与《淮》所述一致。“六岁”无法解释通顺,一说是衍文,另一说是“廿岁”。若预先假设“六岁”为衍文,则可知太阴在甲子的时候,刑、德都在东宫,“合四岁而离”,这里暗指前四年是不分离的,也就是甲子年的刑德在东方(木),乙丑年在西方(金),丙寅年在南方(火),丁卯年在北方(水)。
分离的原因是刑不入中宫(土),刑、德本应在戊辰年行至中宫(因水所不胜之处是中央土),但刑不能入中宫,而是去东(木),此时德仍在中宫(土),因此分离。分离十六年后又合在一处,甲子的二十年后的甲申,刑、德合于东(木)。
若假设“六岁”二字是“廿岁”之误文,即与上句“行廿岁而壹周”指代同一内容。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大游规则的几个关键点:
1、太阴所在(即青点),即是当年的地支所在,帛书中清晰可辨的钩绳图均符合此规律。
2、德所在(即黑点),从甲子年开始,规律为“木—金—火—水—土—木”,帛书中清晰可辨的钩绳图均符合此规律。
3、刑所在(或为白点,已不可见)。从甲子年开始,规律为“木—金—火—水—木”。纵观整个大游图,并综合《淮》《刑德》对刑德大游的描述,可以推断大游图中缺失的刑行规律。
前文摘录《淮》段落的最后一句“木生于亥,壮于卯,死于未,三辰皆木也。火生于寅,壮于午,死于戌,三辰皆火也。土生于午,壮于戌,死于寅,三辰皆土也。金生于巳,壮于酉, 死于丑,三辰皆金也。水生于申,壮于子,死于辰,三辰皆水也。”
此处看似在介绍不相关的生、壮、死,实则应注意末句“三辰皆……”,辰结合上下文,是指地支。意指亥、卯、未三个地支都是属木,寅、午、戌三个地支属火,巳、酉、丑三个地支属金,申、子、辰三个地支属水。
《前汉书·翼奉传》[10]也有类似论述,“北方之情……申子主之。东方之情……亥卯主之。南方之情……寅午主之。西方之情……巳酉主之。”
再结合《淮》“太阴所居曰德,辰为刑。……刑,水辰之木,木辰之水,金、火立其处。”中对刑规律的描述,太阴所居的地支是刑,刑的规律是“水辰之木,木辰之水,金、火立其处。”属水的地支在木,属木的地支在水,属金火的在本处不变。
即当年地支为申、子、辰的,属水而刑在木,对应东方。即当年地支为亥、卯、未的,属木而刑在水,对应北方。由于金火立其处,凡当年地支是寅、午、戌,属火而刑在火,对应南方。凡当年地支是巳、酉、丑,属金而刑在金,对应西方,列表见表2。
表2 《淮》中所言地支、属性与刑的方位

用上述规律补充入刑德大游规则,可以符合上述《刑德》中绝大多数描述:1、刑与土无关,土对应中宫,符合“刑不入中宫而居四隅”;
2、甲子年中,太阴居子,子属水,刑在东方,符合“太阴在甲子,刑德合东宫”、“刑始生水,水,子。”两句;
3、乙丑、丙寅、丁卯年,刑、德分别在西、南、北。符合“岁徙所不胜”;
4、戊辰年,戊德在中宫,辰刑在东,符合“合四岁而离”和“刑不得入中宫,而徙于木。”
5、甲子到丁卯四年,刑德同东宫,戊辰到癸未十六年,刑德不同宫,而后甲申年,申的刑方在东宫,刑德与甲子年相同,均在东方对应木,符合“四岁而离,离十六岁而复并木”、“行廿岁而壹周”的描述。
另外《刑德》甲本中,有一处刑德大游的举例,可以佐证。
刑、德之大游也,十年并居木,十一年并居金,十二年并居火,十三年并居水,十四年刑与德离,德徙土,刑居木,离廿岁而复并居水,德从水徙土,刑居木。
这里的十年、十一年等,是指高祖年号[1]。汉高祖十年,为甲辰年,根据前文所言规律,甲德在东,辰刑在东,所以说“十年并居木”。汉高祖十一年,为乙巳年,乙德在西、巳刑在西,所以说“十一年并居金”。汉高祖十二年为丙午年,丙德在南,午刑在南,所以说“十二年并居火”。汉高祖十三年为丁未年,丁德在北,未刑在北,所以说“十三年并居水”。高祖十四年为戊申年,戊德在中宫,申刑在东,所以说“十四年刑与德离,德徙土,刑居木”,所以说“十四年刑与德离,德徙土,刑居木”。
自此分离二十年后,是丁卯年,丁德在北,卯刑在北,所以说“离廿岁而复并居水”,再下一年戊辰年,戊德在中,辰刑在东,也就是“德从水徙土,刑居木。”
综上所述规律,可以复原帛书《刑德》甲、乙篇中刑德大游图所缺失部分,“青者太阴也。黑者德也。白者刑也。”下图3以灰点代表青色,表示为太阴,黑点表示为德,黑框白点表示为刑。
图3 刑德大游复原图

参考文献:
[1] 陈松长. 试论帛书《刑德》甲、乙本的撰抄年代[A]. 国际儒学联合会.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一辑)[C].:国际儒学联合会,2001:12.
[2] 高晓荣. 新时期大陆学界《淮南子》研究综述[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 000(002):307—310.
[3]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M]. 中华书局, 2014.
[4] 刘安. 淮南子译注[M].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0.
[5] 傅举有. 马王堆汉墓文物[M]. 湖南出版社, 1992.
[6] 陈松长. 马王堆帛书《刑德》甲、乙本的比较研究[J]. 文物, 2000(03):75—84.
[7] 程少轩.马王堆帛书“太阴刑德大游图”补议[J].古文字研究,2014(00):453—456.
[8] 屈万里注, 屈万里. 尚书今注今译[M].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9] 瞿昙悉达. 开元占经[M]. 九州出版社, 2012.
[10] 何若瑶. 前后汉书注考证.影印本[M]. 中华书局, 1991.
公子旷游客国图《秘微经》的卷首题“大理寺丞丘”,一直不确定是谁。最近读书,有了一些猜测。
研易楼藏太乙淘金歌(本站朋友分享),卷首有“宋庚申大理寺丞丘淆芟削参订”。
芟削,指删除,参订,指修订,因此淆可能是名,丘淆——但查无此人。
又找到了天一阁的清敦本堂抄本的《太乙淘金歌》,首页作“後大理寺丞丘濬復加参订”,知淆字误。
丘濬,生于1001,卒于1081。见过两次庚申年,1020和1080,20岁和80岁,合理推断的话,应该是1080年的庚申。
据弘治本徽州府志记载,丘濬写过一本《天乙遁甲赋》(明《经籍志》也提到过),可知淘金歌、秘微经极有可能是丘濬参与修订,目前暂未找到丘濬任职大理寺丞的记载,缺一环关键性证据,还不能肯定。(明代亦有名臣丘濬,与此条应无关系)。
史载丘濬,天聖中登進士第,任句容令、歷官至殿中丞,没有其他履历。包拯、苏轼出任殿中丞前,都走过大理寺丞这一阶,我对宋代官职不太了解,也许是必经之路?
近日又了解到一本《奇门心法》,封面题“宋邱濬撰”,或可作为证据链的一环。
八九玄功游客哈喽
公子旷游客聚玄经补缀工作的新进展
首发公众号
道藏中的《玄精碧匣灵宝聚玄经》,一直以来是我学习遁甲、研究遁甲的重心之一。
近日获悉,日本宮内庁書陵部馆藏的《正统道藏》、青岛市博物馆馆藏的《正统道藏》,相继公布数字化资源。在了解到道藏新版本后,我第一时间求得《聚玄经》的资源,比对研学。

一、三种道藏的概述与对比
⚪崂山本《道藏》,原藏于崂山上清宫,为万历二十六年(1598)重印本,后移交青岛市博物馆,经历代上清宫道士的维护,缺字部分有大量补缀、校对成果,对于《聚玄经》的完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宫内厅本《道藏》,原为毛利高标旧藏,该本存在很多字迹模糊和少量剜改处,柳存仁先生认为此是正统十年(1445)之后的重印本。其中配补有少量抄本,抄本有刻本所没有的万历二十六年牌记。
⚪白云观本《道藏》(我旧称国图本或内府本),原藏于北京白云观,是正统十二年(1447)明英宗颁赐,1950年移交北京市图书馆,其中少量是清代补修。这是我前一阶段校对《聚玄经》的重要底本。
⚪(涵芬楼本《道藏》,是民国十五年商务印书馆借白云观之道藏,翻印而成,由此引发了道藏研究的热潮,但版本上与今白云观本一致,故不考虑。)
以上内容,主要摘自于文涛老师的研究成果。下面我从《聚玄经》角度出发,对于三个版本做了一点观察和思考。
1、白云观本《聚玄经》有多处不存在于宫内厅本的裂痕,这种痕迹不太像印刷失误能够产生的,怀疑雕版本身出现了裂痕。同样的痕迹,在崂山本中没有出现。推测白云观本《聚玄经》印刷时间很晚。据相关研究和介绍,白云观曾在道光年间对《道藏》进行过系统性抄补,或许《聚玄经》是此时用旧雕版重印而来。

上图是《九皇直符部》的一个例子。2、崂山本《聚玄经》的《宿命因緣部》,原有“入离傷夫”四字,“夫”字为雕版印成,而非手写,白云观本、日藏本均无此“夫”字。
崂山本《聚玄经》在“夫”上贴纸,校作“子”,下文“夫”字旁写一“子”,又用紙片貼去。再下文“入”字旁写“子”,又涂抹删去。
考《周堂图》,离宫对应的的弟或笫,“夫”字误。
推测崂山本的校者见上下兩句為“入离傷夫,入坎尅夫”,知其一有误,故改第二字為“子”。
第一次将“子”误写在“入”侧,涂抹之后,又写在上方。后另一校者不知何种原因(可能是考虑韵脚),贴纸隐去后“子”,改前“夫”为“子”。但几次校注均不合周堂图本意。
类似的情况,还见于《雷霆风雨部》“乙丁出震”句。白云观本“出震”二字为后人补添,底本情况不明(褪色?漏印?雕版字损?)。崂山本、宫内厅本二字为原印。同类的现象尚有几处,不再一一枚举。
综合上述线索,推测崂山本《聚玄经》印刷最早,雕版仍保留“夫”字。宫内厅本《聚玄经》次之,白云观本《聚玄经》最晚。
以上只是针对《聚玄经》的一点想法,结合其他老师提供的信息,《道藏》颁赐时间与印制时间并不一定挂钩,同时其他经文的情况与《聚玄经》也不尽相同,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二、崂山本《聚玄经》重要性的评价
《聚玄经》的校勘使用白云观本《道藏》作为底本,缺八百余字。后世仅有少量书籍直接摘录过《聚玄经》字句。早期校勘阶段,我借助过这样的书籍,如《遁甲奇门秘传要旨大全》,其校勘成果曾分享在书格网:
www.shuge.org/meet/topic/78490/
这类典籍少之又少,其中引文更是凤毛麟角。残缺部分仅能补上百余,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在我校勘工作陷入停滞的时候,有多位好友关注到我的工作,纷纷慷慨解囊,共享资源。艰苦攻坚之后,聚玄经缺字被压缩至六十。
这一次崂山本道藏的《聚玄经》,其本首尾俱全,缺字部分经过一次系统的补缺。分析补校内容可以看出,校者通过遁甲学识、逻辑推理、文本辨析、韵脚凑对,综合判定文本的正误,补其阙文,俱是先贤心血结晶。
其补校工作应当至少有两人参与,一人字迹工整匀停,补字略少。一人笔力疏浅、字迹春蚓秋蛇,其人补校颇多,有的在原字旁注,有的在缺文空处书写,有的以白纸贴覆误处进行更正。
难以确定前人补校时是否有善本参考,从文本分析,部分地方是孔苏式的想当然,如“六己为直”句,补缺为“又曰遠途”,而实际应为“又曰地户”。部分地方非善本不能校出,如《斩绝地根部》有“殊不[尋根,葬必乖違]。四至不[交,甚妨离绝]”,此句不见于其他典籍,补字贴合原文旨趣,必有逸典善本在手。
三、崂山本《聚玄经》校勘内容
崂山本《聚玄经》的校勘,仅有一成与我旧校相合,每一处都需要反复琢磨、勘定,计划下一步借此版本进行厘定,减少个人补字的失误。本次暂且原貌录下,以供参学。
文件使用方式建议:执彩色笔,于白云观本《聚玄经》,一一誊写崂山本补校内容,两相参校,思考学习。
粗略统计,综合采用崂山本的补缺后,《聚玄经》缺字将降至十三。赞叹宝篆完璧!

这一份崂山本《聚玄经》的补校直录,约有三千余字,交流区不知道能不能上传。
也可以去“遁甲四足”公众号的后台回复【崂山】,获得这份校勘word文档。
完整的崂山道藏资源在交流区已经上传,同时几位师友正在整理、编制目录中,不日将于书格分享。感谢!
公子旷游客崂山本《聚玄经》补校直录
[]为崂山本增添内容
卷上·赤明開圖部
补缺:先[待以陰,為萬物之母。]、動靜不[可上運,得陽而施。]
补缺:天始覆[蓋,行全週運]
补缺:明而[既清,晝而既竭]。
森羅萬象部
无
雷霆風雨部
补缺:名曰[雷霆]
补缺:在[巽轰雷]、在坤並艮,[多主田芸]。
补缺:遇[有纎微]。
校作:風水火三神歸四正
据《崂山道藏》作“南辰宫制”,内府本印字漫涣,误作官字。
校“唯”作“巽”
补缺:不[可改更]
九皇直符部
补缺:求[道入山]。
补缺:隱形藏跡,[伏兵原野]。
补缺: [艮宫子韋],慶賀通達、[出逰求事],可保安寧。
八卦直事部
注:“友利行軍”,《崂山道藏》作“及利行军”,疑为白云观描改。
注:内府版作上穴下疋,考《崂山道藏》,为“突”。
校“輔殺”为“捕殺”。
校“以水得水”为“以水得木”,正。
补缺:损[傷失驚]。
补缺: [擅權司威]。
陰陽變化部
校“娛”作左扌右吴,不明。
校“退”作“艮”。
补缺:禍亂兵[興。戰陣]必北。
校“吝”作“各”,疑指格。校“合”作“各”,疑指格,天地之格,居者須移。
补缺:關隔[有差,財]亦遲遲。
补缺:天[乙則吉]。
校“主曰開時”作“主日開時”。
补缺:[事事皆宜]。第一“事”字贴纸下本有一字,不可辨。
补缺:宮[門不吉]。
补缺:[宜得]六甲。
校“執怨”作“報怨”。
校“羽水”作“弱水”,誤。
补缺:陰陽[所]職。為[之]者勝。
制伏神鬼部
补缺:呪[曰囗囗],仍缺二字。
补缺:步天罡兮[威武陈。趁威武兮氤氲以。]髣髴兮浮青雲。
补缺:歷斗[宿]兮[过]天關
卷中·六氣混元部
无
飛天法輪部
补缺:中來[避五]。
补缺:天[開乾健]。
旋斗歷箕部
补缺:赤雲[吉祥]。
补缺:祭[祝神妙]。埋葬[立吉]。
校“龍壽昇舉”作“春昇天衢”。
迴度五常部
校“入宮者遷”作“入官者遷”。
补缺:又曰[遠途]。
补缺:又曰[太白]。
校“三木”為“之木”。
补缺:不[知迴避]。固守主[和,戰陣]必戮,嫁娶[謀利]。
校:“利市必蹙”作“入市必蹙”。
受度歷關部
补缺:直[符]為主。
校“下兀”作“下元”,误。
补缺:若會休門,萬[事吉昌],並在“休門”旁注“坎宮”二字。
补缺:九地[無虞]。
补缺:勾陳上[臨]。
校“下兀”作“下元”,误。 並在“死門”旁注“坤宮”二字。
“傷驚”旁注“震兌”二字。
校“二兀”作“三元”,误。
戰鬬必勝部
补缺:戰[閗頻頻]。
补缺:軍器[必失]。
补缺:將[要知情]。
宿命因緣部
原有“入离傷夫”四字,而國圖本、日藏本均無“夫”字,可以嶗山道藏印刷最早,考周堂圖,此處應為弟/笫,《嶗山道藏》在“夫”上貼紙校作“子”,下文“夫”字旁寫一“子”,用紙片貼去。下文“入”字旁寫“子”,比劃塗抹。
可以推測,校者見上下兩句為“入离傷夫,入坎尅夫”,知其一有誤,故改第二字為“子”,第一次誤寫在後面,塗抹之後,寫在上方。后另一校者,不知何種原因(可能是考慮韻腳),貼紙隱去後“子”,改前“夫”為“子”。但幾次校註均不合周堂圖本意。
补缺:[以]此今生。
补缺:一子貴[人]。
补缺:兩兒[三陰]。
补缺:陰陽[定論]。
校“兄“作“男”。
补缺:妻尅五[人]。
补缺:運入[离]宮,[光麗明明]。
萬象開張部
校並补缺:奇乙[丙]丁,[門開休]生。又貼紙“門迎開生”。
补缺:修逢七赤,驚門之精。[官事是非,日月屯門]。腹中常患,連惹小人。修逢八白,生門之精。[百事順遂,干祿有升]。添人進口,家道隆興。修逢九紫,景門之精。[文明麗象,發於功名]。添財進喜,取驗分明。
斬絕地根部
校“邦“作“邪”。
校“故“作“坟”。
校“旺“作“彺”。
补缺:贵人[臨位,照耀登門]。
补缺:殊不[尋根,葬必乖違]。四至不[交,甚妨离绝]
校“亥子隔水”作“亥子陽水”。
补缺:丑為田[园,以避火坑]。
校“曾經”作“辰徑”。
擒神捉鬼部
补缺:五[行]備[至],降厄神[歸]。
补缺:不[然犯期]。在“鬼”字後補一“訣”字。
补缺:市[贾]求[利],仍有缺。
混合百神部
补缺:定無長[久]。
补缺:[六乙加壬]。此處底本似有多於內府本的印字。在“虚安”旁注“又主失物必主驚荒。”
补缺:飛[鳥]跌穴。
补缺:文書[有阻]。
补缺:墓[入]不明,星門合[吉,遇逆而凶],仍缺。
补缺:陽人[有厄,過旬不妨]。
补缺:遠行[則吉]。
补缺:常人怪[多]。
补缺:小人得依,若[逢凶,平平如倚]。
补缺:損財[不得,疾厄之苦]。
补缺:門順[則吉,門逆則凶]。
卷中末貼紙:
智在克寛。
中卷將禹步補之以培其全。
春逢戊己夏寅辛,立秋逢甲冬丙丁。四季不宜壬癸犯,尽是黃泉路上人。
子午卯酉多沉重,寅申巳亥眼昏矇。辰戌丑未病反復,誰人識得此玄机。
建除開破四不祥,十人得病九人亡,此是盧医真口訣,任憑妙藥有憂妨。
壬寅壬午及庚申,甲寅乙卯己卯藏,神位留下此六儀,看人病疾替人亡。
卷下·天地山澤部
校“識”作“淺”。
校“紅物前奢”作“紅物前奔”。
补缺:巧繪神[之]。校“太沖蛇武”作“太沖玄武”,校字不缺笔。
补缺:太沖下[降,霏雨淋漓]
补缺:太歲作[户]。
水火風雷部
校“火星所”为“火星臨暉”。
补缺:炎炎[火熾]。
补缺:菽麥[不收],空四字。
补缺:風從[震来,囗五谷囗],空二字。
补缺:風從[坎來,雪飄囗囗],空二字。
补缺:風從艮來,米穀倍收,[田禾攸攸。風從震來,雷電交加]。
补缺:身[疾]可止。
补缺:風從[离來],缺四字。
补缺:人[病可醫],仍缺四字。
补缺:[風從]巽來。底本原不缺,不必补。
补校“時雷不發”為“時雷有發”。
补缺:直符[為裹],仍缺四字。此句与下句“贵人为表,直使为始”相谐,疑缺字为某个神煞。
补缺:巽[震坤前],仍缺四字。
君臣父子部
补缺:傷門[不和,爭訟是非]。
补缺:貴[神八卦,事之吉昌]。[虫蜚]徧野。白[虎在佐]。
补缺:壬癸[之法,喜三吉門]。
补缺:得福[延生]。神不敢[干,鬼不敢嗔]。
补缺:魁罡太乙,[吉事]紛紛。騰蛇[在戶,春主婚姻]。神[后]絕音。勾陳[臨宮,土功必興]。
补缺:坤宮百[神,多主土宜]。神鬼[得時]。
靈寶聚玄部
补缺:文書[得路]。萬事[遂心,不可疑悮]。天后[臨宮,多主陰暗]。四將[吉神]。
补缺:騰蛇白虎,[事多爭差]。
补缺:所谋[必差]。
补缺:劫殺羊刃,[逢之必凶]。日破為鬼,[事事难行]。
补缺:加逢[玄武,多主盗贼]。
补缺:師巫不[離]。
补缺:神后在下,[婚姻重重]。
补缺:以之占[三,神明神明]。此处不可取。
通神九遁部
补缺:如逢生氣,[事事美全]。日祿在中,[官喜有遷]。
校“朱金”作“朱雀”,不合理。
补缺:日禄日合,[吉事忺逢]
补缺:更兼朱雀,[是事有爭,六合喜會]。仍缺。
补缺:雲雨不[生]。
补缺:巫師作梗,[山魈成凶]
补缺:天空太常,[化為吉神]
补缺並校作:九遁成偕,吉凶內藏。
尅敵制勝部
校“呈”作“星”。
补缺:如比白虎,[出則軍威]。
补缺:若犯青龍,[戰守不宜]。百戰百[勝,若遇]神后,[奸細敵情]。
补缺:或聞鼓[聲,一戰摧鋒]。仍缺八字。
补缺:勾陳刑[刑,伏藏得禍],仍缺。
补缺:遙有[血光,審擺陣所,孟仲季方]。
补缺:若持刀棒,[僮發行在]。酉午丑未,此[時方良]。
补缺:白入熒惑,[賊將退也]。日時在孛,[戰不利也]。留符行符,人[物發也],仍缺。返吟之格,[戰必急也],仍缺。
补缺:遠行婚姻,[得遇志利],仍缺。景門[最宜],仍缺。
校並補缺作:若得[生]蓋,[三奇最吉]。
补缺:若有靉昧,[不分雲雨]。
公子旷游客道藏与遁甲
大型丛刊是遁甲古籍的重要来源,如古今图书集成、道藏等。每一新版本道藏的面世,都意味着有新版本的遁甲古籍等待研究。近期公布的正统道藏原藏于崂山上清宫,为万历二十六年(1598)重印本,经历代上清宫道士的维护,后移交青岛市博物馆,现由青岛市博物馆数字化上线。
道藏之中,主要遁甲古籍简介如下:
1、《玄精碧匣灵宝聚玄经》
太玄部、取字、三卷。约为五代至宋时成书,为现存唐宋遁甲中,较为完整的一部。其主旨为遁甲占断,包括民间百事与军事兵法,部分章节结合六壬式进行阐述。公众号内有不少介绍。
2、《黄帝太一八门逆顺生死诀》、《黄帝太一八门入式秘诀》、《黄帝太一八门入式诀》
洞玄部众术类、五字。成书年代不详,内容重法术、轻吉凶、多科仪、少占断,遁甲类古籍中,八门、奇仪相关的符咒法诀多处于此。
3、《鄧天君玄靈八門報應內旨》
正一部、吹字。成书年代不详,内容以择日吉凶,符咒法诀为主。
4、《秘藏通玄变化六阴洞微遁甲真经》
洞神部方法类、履字。成书年代约在宋初,内容主要为道坛仪式,是书虽命名为遁甲,实并无奇仪门宫等遁甲内容。虑末尾有赵普进经表,其中自称得于道士刘罕。一般认为遁甲钓叟赋是赵普所注,而《握机经》末尾同有赵罕所作序文,姑列于此,兹以备考。
5、《灵宝六丁秘法》
洞玄部众术类、五字。内容主要为符咒法诀,无奇仪门宫等遁甲内容。遁甲类典籍中的丁甲类法术内容,多出自此书。
6、《貫斗忠孝五雷武侯祕法》
洞玄部众术类、五字。此书以诸葛亮为主将,关张黄马赵为副将,辅以三十六七十二雷将、六丁六甲、九宫八门八阵兵、五方遁甲铁甲将等,依直符直使运行轨迹,行法术科仪。是遁甲仪式化、孔明神秘化的重要标志。
7、《太上六壬明鑑符陰經》
洞神部方法類、履字。此书多为符咒法诀,少有日时择吉。虽名六壬,实则多用遁甲术语,卷四与许多遁甲典籍的法术同源。
8、《金虎铅汞篇》
收录于《道枢》(太玄部、笃初試美字)卷二十九。此篇言内丹修炼法,依遁甲阴阳二遁、三元七十二候,及朔望消息进退等,篇末引《黄帝手镜》,论三元符使等火候。此篇曾被《云笈七签》(宋初成书)引用,可知文字较古,大约成书于唐代。
9、《黄帝遁甲缘身经》
洞神部方法类、夙字。与遁甲实无渊源。
更为详细的介绍,可以阅读原文,或参考《正統道藏提要》(蕭登福.文津出版社)等专业书籍。道藏浩瀚,难免挂一漏万,略述大概面目,以资研究。
- 作者帖子
评论
- 《天后圣像》及《天后显圣録》等书...2025年11月07日 - 08:38 撰自 可以分享一下吗,链接已失效
- 感谢分享,好的诗词2025年11月05日 - 15:55 撰自 法阵
- 这个色调真好看,请问有人知道怎么能拍出来这种么?2025年11月05日 - 10:21 撰自 s
- 非常感谢老师!!2025年11月05日 - 10:18 撰自 niwa
- 真的强啊这网站,观感舒适、内容精...2025年11月05日 - 00:20 撰自 dada1998
- 您好,您分享的这个俄罗斯国家图书...2025年11月04日 - 17:42 撰自 东篱采菊
- 1、天主/基督教进入中国数百年间,...2025年11月04日 - 09:02 撰自 JOJO
- 玄字弘字都没避讳,你这个推断不太可能成立。2025年11月03日 - 19:01 撰自 未曾
- 明版的是伪造,满文翻译体,看行文伪造日期至少是1800年后2025年11月03日 - 18:30 撰自 y
- 北京故宫博物院,水深,试试吧2025年11月03日 - 17:12 撰自 未曾
- 功德无量!非常感恩!此外,书格先...2025年11月03日 - 17:08 撰自 铭心
- 最后一册图像好像不完整,可能原书...2025年11月03日 - 15:23 撰自 小逻辑
- 珍贵、稀有2025年11月03日 - 08:57 撰自 现实>历史
最新
热门资讯
图书馆推荐
博物馆推荐
近期回复
-
buwei1234 在 guozibaba 分享「牡丹亭还魂记.二卷.明汤显祖撰,明朱元镇校.明末玉海堂朱衙藏板.4册.首都图书馆藏.原色锐化」187m
-
书格书友 在 字刻本字库制作试验
-
霜霂薪苇 在 請求詢找《重修韓祠碑》、《韓文公祠堂記》的出處
-
霜霂薪苇 在 請求詢找《重修韓祠碑》、《韓文公祠堂記》的出處
-
爱好者 在 咨询大英图书馆敦煌项目写经抄本下载方法
-
江东草民 在 清代地图网站分享/康熙皇舆全览图,雍正皇舆全览图,乾隆皇舆全览图
近期话题
- 求助:国朝文类七十卷 重庆图书馆藏本,元刻,入选第一批珍贵古籍名录,名录号:01233 由
虎变
- 感谢先生,是否能求清代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 由
zonker
- 請求詢找《重修韓祠碑》、《韓文公祠堂記》的出處 由
霜霂薪苇
- 哪位老师看看 《新刻斷易天機》这个书那个馆藏地,或者谁有发一下,谢谢! 由
446767225
- 请教各位大神一枚盖在古籍上印章内容 由
游客
- 字刻本字库制作试验 由
赤霄
每个人都能自由地看到我们的文明
书格致力于开放式分享、介绍公共版权领域的古籍善本数字资源
CC BY 4.0:知识共享 署名 4.0 国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