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正在查看 12 个帖子:1-12 (共 12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113485 回复 ⚑举报 

    崇鹂
    游客

    此帖修订于2024年12月27日


    分类:小学类,蒙训类,儿童识字课本。

    书名:李氏蒙求(蒙求、标题徐状元补注蒙求、附音增注蒙求......)

    作者:唐天宝间 李瀚 撰注

    卷帙:唐写本不分卷,辽刻本分作三卷,宋刻徐子光注本分作八卷,或宋刻三卷,疑曾有四卷本,元明并日本主要流传三卷本。

    注本:李氏原注(难以确定)、唐佚名古注(混杂)、南宋徐子光注本(常见)、和注本、明清注本

    记载:

    崇文总目:

    《蒙求》三卷

    通志:

    《蒙求》三卷,唐李瀚撰。

    宋史:

    徐子光《补注蒙求》四卷,又《补注蒙求》八卷。

    李翰《蒙求》三卷

    文献通考:

    《蒙求》三卷
    晁氏曰:唐李瀚撰。纂经传善恶事实类者,两两相比为韵语,取《蒙卦》“童蒙求我”之义名其书,盖以教学童云。
    陈氏曰:本无义例,信手肆意杂袭成章,取其韵语易于训诵而已。遂至举世诵之,以为小学发蒙之首,事有甚不可晓者。余家诸子在褓,未尝令诵此也。

    遗山集:安平李瀚撰《蒙求》二千余言,李华作序,李良荐于朝,盖在当时已甚重之。迄今数百年之间,孩幼入学,人挟此册,少长则遂讲授之。

    《补注蒙求》八卷
    陈氏曰:徐子光撰。以李瀚《蒙求》句为之注,本句之外,兼及其他人事。

     

     

    存见版本:
    一、唐代古注系统

    唐代李瀚蒙求一部,不分卷,有良表,有李华序,题安平李瀚撰并注。成书以后渐有唐人各家增注,未必李瀚,唐本注文引书多唐代流行书籍,如前汉书作汉书,不用晋书用新语。

    今敦煌日本皆有唐五代传本,惜宋刻古注本不存。

     

    ①敦煌研究院藏本(敦研095)

    首略残,尾大残。存李良《荐蒙求表》(无年号题记),存李华《蒙求序》(无题与前相连)。大字正文并李瀚小字注释(首至“鸣鹤日下士龙云间”,后残)。不见分卷标题,当即不分卷。

     

    ②法藏敦煌 P.4877

    首尾大残,残去表序。大字正文并李瀚小字注释(“于公高门”至“李郭仙舟”)

     

    ③法藏敦煌 P.2710

    首略残,尾大残。存李良《荐蒙求表》(有年号,但省作“ 年   月   ”),存李华《蒙求序》。接标题称“蒙求一篇”。大字正文(首至“周处三害”,后残),无小字注释。

     

    ④英藏黑水城文献(Or.8212/1344)

    标题“蒙求”,无表,无序,无小字注释,大字(首至“杨朱泣岐”)

     

    ⑤和写本,残上,杨守敬旧藏、台北故宫藏

    疑日本平安时期写本,后归杨守敬,今在台北。残存序文及上卷,书末卷题作“注蒙求上”,似已分三卷。

    然此本表序与今见唐写本非常接近,无宋徐子光序,小字注释也很相近,如“鸣鹤日下、士龙云间”一句同敦煌本注文引《世说》而非南宋徐注本引《晋书》。

    或确为唐传,唐佚名旧注本。

    日本宫内厅藏写本残册,1794年宽政六年法眼谦宜跋,当从杨本描摹影写。

     

    ⑥和写本,残册,日本真福寺藏

    和写本残册,日本真福寺藏。存季札挂剑至束皙竹简。书首空白处,有日本文政四年题字。

    略对比,似与徐注不同。

     

     

    二、北宋本系统

    今见北宋本多无注文,如其正文作“江革忠孝”作“任座直言”,即可定作南宋徐子光以前版本。

     

    ①《蒙求》,上中下三卷,辽刻本

    出应县木塔辽代秘藏,或可归为北宋间辽刻本。

    蝴蝶装,左右双边,半叶10行,每行4句,约16字,中有空格,即大概每行19字。

    首残,故未见表序,纯大字正文,无小字注。书末附韵字。

    明确写出《蒙求》一部三卷,上卷至“王修辍社”结束,中卷至“张安三箧”结束,下卷即“相如题柱”至末“尔曹勉旃”结束。

    这个刻本,可以看出书志记载的宋刻本“《蒙求》三卷”的分卷样貌,也可以猜测,分作三卷,应该早于南宋。

     

    ②《蒙求》,不分卷一轴,1134年日本长承三年抄本

    日本东京博物馆藏

    卷子,首残,从匡衡凿壁始,至卷末完好。卷尾题曰蒙求一部,并有日本人长承三年抄记。

    不分卷, 纯正文,无小字注文

    日本长承三年,即我国绍兴四年。见其正文作“江革忠孝”作“任座直言”,皆同唐本,不同南宋刻徐子光本,可知即南宋徐子光以前,流传至日本的北宋本。

     

    ③《蒙求》,不分卷一册,1209年日本建永三年跋记

    日本藏刻印册子,若四天王寺大学有藏。

    虽似后印,然册末题曰“蒙求一部”,且有跋记曰“建永元年侍御读之第三年也,今此书(云云),翰林主人菅。”

    不分卷, 纯正文,无小字注文,然正文韵句上有二字评价标签。

    可知此后印册子从卷轴出,其跋记似说似说建永元年方侍御读此,读之三年乃记录。

    日本建永三年,即我国南宋嘉定二年,见其正文作“江革忠孝”作“任座直言”,皆同唐本,不同南宋刻徐子光本,可知即南宋徐子光以前,流传至日本的北宋本。

     

     

    三、南宋徐子光注系统(南宋元明清)

    唐天宝间李瀚作《蒙求》一部,初出李瀚注不分卷,其后有唐人诸家注释。北宋以来渐有分卷,古注渐亡。至南宋有徐子光增注,名《补注蒙求》分作八卷,而唐注亡。更有《标题徐状元补注蒙求》三卷,畅行元明,盛传日本。

    今学者郑亦宁考日藏本徐子光序“己酉仲冬”,又《补注蒙求》不见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见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故徐子光此书,或成于淳熙十六年(1189年),或成于淳祐九年(1249年)。 学者金程宇谓日本足利学校藏江户写本《标题徐状元补注蒙求》有刊记作“嘉熙己亥上元重刊于聚德堂”(1239年),可知徐子光《补注蒙求》初刊于淳熙十六年。

     

    详见:

    (感谢书格@guozibaba信息)郑亦宁:唐代童蒙读物《蒙求》研究

    (感谢书格@ln5信息)金程宇:记群碧楼旧藏宋刻孤本——蒙学文献《标题徐状元补注蒙求》

     

    ①《补注蒙求》,八卷,宋刻本

    上海图书馆藏

    避宋讳宋刻本,刻字有浙风,疑淳熙十六年初刊本。

    左右双边,半叶12行,每行20字。

    惜今见本残首,无宋人序跋,无唐人表序,明确分作八卷。正文标题作“补注蒙求卷第一”,次行标作“徐子光注”。

    正文与注释文字等大,正文自占一行,注释另行低一格。右列正文,左列注释,每两句一条,与后世常见版式同。

    例见其正文作“江革巨孝”,徐子光注释称“旧本作忠非”,然敦煌唐五代本、辽刻本、日藏南宋初写本皆作“江革忠孝”古注称江革为“忠臣孝子”,可知唐本正文与唐人古注,互相契合。徐子光径称旧非而改其正文,改其旧注,即分辨徐注本之处。

    又见其正文作“翟璜直言”,徐子光注释称“旧本翟璜误作任座”,然敦煌唐五代本、辽刻本、日藏南宋初写本皆作“任座直言”,古注引刘向《新序》魏文侯之问,为任座直言抗君,而翟璜巧言劝谏。唐本正文与唐人注两相契合。徐子光注则称旧本误而改其正文,改其旧注,改为翟璜直言,任座劝谏。考此事见于《吕氏春秋》《新序》《资治通鉴》,今见宋刻本通鉴,元刻本吕氏春秋,皆为任座直言抗君,翟璜劝谏,与唐本蒙求同。然今见宋刻本《新序》却为翟璜直言,任座劝谏,甚怪。南宋徐子光当即查考宋刻新序,而称旧误也。

    可知宋元书志将李氏《蒙求》三卷和徐氏《补注蒙求》八卷,分作两书,是符合当时状况的。

     

    ②《标题徐状元补注蒙求》,三卷,宋刻本

    西泠拍卖,群碧楼旧藏。

    避宋讳宋刻本,然避讳不严,刻字有浙刻与建刻意味,然多俗字。

    左右双边,约半叶11行,每行20字。

    今见本残首,无宋人序跋,无唐人表序,明确分作上中下三卷。正文标题作“标题徐状元补注蒙求卷上”,次行即正文王戎简要云云,正文大字自占一行,注释另起双行小字,且注释低正文一格。注释遇书名等,皆阴刻,故略带建安本增修意味。

    宋史载《补注蒙求》四卷,日藏后翻本更多宋人序跋,疑南宋徐子光《补注蒙求》初时为八卷,后改作四卷三卷之类。

     

    ③《重新点校附音增注蒙求》,上中下三卷,洪武刻元版

    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日本应安七年五山版。

    末有中国刻工陈孟荣题记,曰“龙岁甲丙年日,孟荣拜题谨置志之”。虽为洪武七年日本刊刻,但鉴于为中国工匠,且字体版式,一如元代书籍,可记为元版流绪。

    左右双边,半叶10行,每行20字。大字正文,小字注释,正文大字占两行,小字注释占一行,正文不另起,故小字注释前后围接之。

    今见本有唐人序表,无宋徐子光序,明确分作上中下三卷。正文标题占两行作“重新点校,附音增注,蒙求卷之上”,次行题“安平李瀚撰注”。

    李良《荐蒙求表》,表末作“或本云:天宝五年八月一日饶州刺史臣李良上表,良令国子监司业陆善有经为表,表未行,而良授赞,事因寝”。此句见于唐写本,但唐本为大字,且元版此句错讹已多。

    李华《蒙求序》末“每韵四字”一句后,作“凡五百九十八人尔云”。日藏唐注古本,有“每韵四字”而无“凡五百九十八人尔云”。 似乎是宋元新增入。 且“凡五百九十八人尔云”似不合,全文有596句,故日本人或校作“凡五百九十六句云尔”。

    读其正文,作“江革忠孝”作“鲍昭篇翰”,为唐本北宋本特征,然作“翟璜直言”为南宋徐子光校改特征,读其注释,亦南宋徐子光注,而略有删改,可知此本出于南宋徐子光本之后。版式粗疏,远逊宋版,疑即元代坊间再校,故正文注文,善恶杂糅。

     

    ④《附音增广古注蒙求》,上中下三卷,日本室町间抄本

    日本有大量抄本题作《附音增广古注蒙求》《古注蒙求》,常为室町时期抄本。

    如日本国会图书馆有大永五年题记抄本,日本实践女子大学有永享四年抄本,日本东京大学有天文四年抄本。日本内阁文库亦有藏

    见其标题版式,并正文作“江革忠孝”作“翟璜直言”,可知皆洪武七年版之流绪。

     

    ⑤《标题徐状元补注蒙求》,八卷,江户初期写本

    日本足利学校藏,未见。

    按学者金程宇文章称:李良进表后有“嘉熙己亥上元重刊于聚德堂”刊记,八卷,江户抄本,足利学校藏。

    又查日本九州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承应三年刻八卷本,未见不明

    又见日本藏《头书蒙求》,亦八卷,承应三年刻,但未见有嘉熙刊记

     

    ⑥《标题徐状元补注蒙求》,上中下三卷,日本文禄五年活字本(清初)

    日本内阁文库等藏

    这是日传刻本里较古的一种,三卷,有唐人表序,有徐子光序。

    特点是:徐子光序后有"光禄大夫行右散骑侍臣徐子光序",常为后世校对引用,可能为某种南宋徐本特征。

    然亦必多新误,远逊宋刻。

     

    ⑦《标题徐状元补注蒙求》,上中下三卷,日本庆长时期活字本(清初)

    日本内阁文库等藏

    日传古活字本,三卷,有唐人表序,有徐子光序。

    特点是:徐子光序后,有咸淳年间宋秉孙跋记曰“咸淳戊辰菊月前进士宋秉孙书于挂月精舍”

    见其标题,见其序跋,可知此版,掺有咸淳戊辰版,惜不存宋刻原书,亦必多新误,远逊宋刻。

    ------

    若按分卷书名排列,则应该为上海图书馆藏《补注蒙求》宋刻八卷本最早(当为淳熙十六年1189年),其次为日本足利学校藏《标题徐状元补注蒙求》嘉熙己亥重刊八卷本(1239年),再为群碧楼旧藏宋刻三卷本《标题徐状元补注蒙求》,与日本古活字咸淳戊辰宋秉孙跋三卷本(1268年),再次为日本五山版洪武七年《重新点校附音增注蒙求》,再次为日藏室町时代抄本《附音增广古注蒙求》

     

    四、明刻本

     

    ①《标注蒙求》,三卷,万历改元顾起纶校刻本

    首有万历顾起纶序,次分卷标目,次补辑引注书目,次正文。

    正文标题作“标题补注蒙求卷上”,次行作“唐李翰撰、宋徐子光补注、明顾起纶补辑”,亦有刊本分列三行。

    正文大字,每句下有二字评价标签,注释另起双行小字。

    正文作“江革巨孝”、“翟璜直言”、“鲍照篇翰”,又其注文即徐子光注,且较完整同宋刻本徐注。似桓字缺笔。

    可知此书即同南宋徐注本,所谓顾起纶补辑之处,有待对比研究。此种带评价标签的徐注本,或为某种宋元版特征。

    此版有奇字斋刻本似最早,有朝鲜翻刻本,有其余坊间刻本多种,有待研究。

     

    ②明内府刻本

    国家图书馆、台图或有,全书未见不明,从展示页上看不古。

     

    五、清代注本
    ①《李氏蒙求补注》,六卷,金三俊新注

     

    首有乾隆癸卯梁同书序,次姚江邵晋涵序,次乾隆四十八年金三俊识,次例言,次李氏蒙求总目,次正文。

    正文标题作“李氏蒙求补注卷一”,次行作“后学仁和金三俊元李辑”

    正文大字自占一行,注释另起单行小字。

    正文作“江革忠孝”、“翟璜直言”,既有古本“忠孝”特征亦有南宋徐本“翟璜”特征,与洪武七年版较接近。但注文为清代金三俊新注,较为独立。

    见日本内阁文库藏,道光九年重刊本。

     

    ②《蒙求笺注》,十卷,谭静山新注

    未见不明

    详见《郑亦宁:唐代童蒙读物<蒙求>研究》第31页

     

    ③《李氏蒙求集注》,八卷,杨迦怿集注

    首道光十四年李宗传序,次道光四年左基序,次道光十年王梦庚序,次道光三年杨迦怿序。次旧志分章,次总目,次正文。

    正文标题作“李氏蒙求卷一、后学北新城杨迦怿集注”,次行作“山左尹竹农先生鉴定” 云云。

    此版注释似从各经史新集,每卷后有补注。

    见天津图书馆藏。

     

    各版本总合链接:

    pan.baidu.com/s/1Bh...t/path=%2F

    @113504 回复 ⚑举报 

    凡人
    游客

    崇兄非常用心

    @113514 回复 ⚑举报 

    琴走弦上
    游客

    楼主辛苦!功德无量!

    @113536 回复 ⚑举报 

    guozibaba
    游客

    [1]郑亦宁. 唐代童蒙读物《蒙求》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5.

    此论文值得一读。

    @113552 回复 ⚑举报 

    清醒
    游客

    感谢!

    @113602 回复 ⚑举报 

    崇鹂
    游客

    @guozibaba #113536

    感谢推荐。


    相关文章免费,已补入链接内,不过我是在图书联盟邮箱传递的,他发过来的格式很难转换,建议到知网阅读
    文章篇幅很大,尤其是对注释的排查部分,非常好。可惜的是文章似乎没有意识到存在宋刻本和元末明初刻本,有很多比对,居然是用清代的去对照的。网络信息的流通改进生活

    原来日本学界曾将“应安、五山版”《蒙求》称为“韩本蒙求”,并且据此改刻(并有误刻),而且我国研究时也继承性的认为是朝鲜刊本系统,并将其地位置于较后。导致文章似乎也一直没意识到国会图书馆藏“应安、五山版”《蒙求》不是“韩本”,而是我国元末福建地区刻工陈孟荣(最早1367年已到达日本刻出《禅林类聚》)东渡日本的刻书。

    另外:
    1、昨日认为唐写本的注释即李瀚原注,实际也有争议,姑且更正作“古注”以别宋代徐注
    2、日本宫内厅藏“平安时期”抄本的原件在台故,已经补入
    3、日本真福寺藏本,疑镰仓抄本,有待研究,亦已补入
    4、实际还有一两个室町抄本。没有下载,因为日本人的这个室町跨度很大,大概对应我国的元末到明中后期,日本人对于那些没有年号题记的抄本(看着在明代),都叫室町,虽然很多卷轴装,但未必古老。大家可自行下载

    @113606 回复 ⚑举报 

    guozibaba
    游客

    @崇鹂 #113602

    清代自注本:

    金三俊和楊迦懌可在國圖(天津圖書館)下載,譚靜山的找不到。

    @151297 回复 ⚑举报 

    崇鹂
    游客

    补充(2024.9.16)

    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收集日藏《蒙求》(相关文件,详见一楼链接内)。

    日本人抄传此书,版本尤其复杂,对此书的喜爱程度,令人震惊。由于中国明清两代不太喜欢此书,版本比较简明。

    日藏本作《蒙求》《蒙求一部》,多古,作《附音增注蒙求》大概在明代中晚期,作《徐状元补注蒙求》即在明末了。

    相关书籍的下载,断断续续,时增时删,未免赘帖、干扰评论区,所以新下载整理了,之前也没有补充说明。最近又细细梳理了一些信息,颇有体会,所以加以说明:

     

    ①发见日藏,疑似又一种唐代古注抄册

    日本真福寺藏,该地多孤稀唐写本、宋刻本,刚好此册也公开了

    该抄册,不分卷,与常见的日传本分作三卷不同(蒙求分作三卷应该在北宋)

    残首,大概存有三分之二的内容。

    真正让我怀疑是唐注系统的原因是,该册注文《前汉书》作《汉书》(作《前汉书》是南宋徐子光注的习惯)。

    且经与上图藏南宋刻本《徐子光补注蒙求八卷》对照,注文多不同。

     

    ②发见日藏,疑似北宋系统古本《蒙求一部》(南宋徐子光注本盛行之前,假设用淳祐九年1249年划定)

    查找日藏传本的过程中,我发现日本有一部分传本,只题作《蒙求一部》,经常为不分卷、卷轴装。

    通常没有小字注文,只有大字正文。即不能确定为唐注系统,也不能确定为南宋徐子光注系统。

    蒙求一部,长卷、不分卷、无注,疑似为北宋时期流传《李氏蒙求》的一种习惯。

    今见辽代刻本,也是没注释,只有正文。虽然分作三卷,亦题作蒙求,虽为蝴蝶装册子,但前后相接的卷轴意味还很浓厚。

    搜狗截图20240916110519

    (↑辽刻本)

    1134年,日本长泽三年抄本(南宋初绍兴四年),首残、卷轴、不分卷、无注。东京博物馆藏。

    搜狗截图20240916112139

    1209年,日本建永三年跋记(南宋嘉定二年)。后刻册子,卷轴貌,不分卷,无注,查到四天王寺大学有藏。

    而且这个版本,带有小标题(亦见于中国明刻本),可能受到某种宋元坊间刻本的影响。

    搜狗截图20240916112445

    ③关于徐子光《补注蒙求》八卷,著作时间(当即南宋淳祐九年1249年)

    日藏元禄庆长年间刻本,但称“己酉仲冬”,时间不确。

    郑亦宁《唐代童蒙读物<蒙求>研究》:

    考南宋一共有三个“己酉年”,分别为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淳熙十六年(1189年)和淳祐九年(1249年)。

    文章作者依据,晁公武(约1104年—约1183年)《郡斋读书志》未收此书,而陈振孙(约1186年—约1262年)《直斋书录解题》已经著录,认为徐子光为南宋中后期人。

    实际,除日本文禄五年刊本外,更需要注意日本庆长时期刊本,《徐子光序》外更有一篇《宋秉孙序》,称“咸淳戊辰”(1268年),称“徐君”。徐子光与宋秉孙,疑似为相知相交的友人。在南宋三个己酉里,应该是最晚的己酉淳祐九年(1249年),与宋秉孙的咸淳戊辰(1268年)最接近,只相差了19年。而上一个己酉淳熙十六年(1189年)与宋秉孙序时,相差了79年。

    可惜,古人序跋的臭毛病,喜欢东扯西扯,徐子光与宋秉孙的“友人关系”,只是用一个“徐君”来表明,不是很可靠,但用淳祐九年己酉,还是比前两个靠谱的。

     

    ④日藏元末明初《附音增注蒙求》的错讹(南宋徐子光注本系统,中国刻工陈孟荣东渡日本、1374年洪武七年刻出)

    李华《蒙求序》末“每韵四字”一句后,作“凡五百九十八人尔云”。

    日藏唐注古本,“每韵四字”后无“凡...”一句,似乎最早就是日本五山版(陈孟荣洪武七年)有。

    或许,有这句话的,都是 南宋徐子光注系统、元末洪武刻本,东传日本交融的结果。

    而且“凡五百九十八人尔云”应该是错误的,应该是“凡五百九十六句云尔”,按四字一句来数,全文有596句,不清楚598人是怎样算,似乎是残缺导致误刻。

    应该是中国元末明初,坊间改刻“南宋徐子光注”的产物,其原貌可能是小字注释“凡五百九十六句尔云”。

    由于明初东渡日本,最终结果就是,日本在室町的大量抄本,都是受到五山版(元末明初)的影响,都是作“凡五百九十八人”。到江户时代才有日本学者注意到并校正。

    南宋至明代的一系列“徐子光注”的抄刻本,暂时收集到如下:

    搜狗截图20240916115706

     

    ⑤日藏“南宋徐子光注系统” 抄刻本的一些特殊语句

    由于,今上海图书馆藏南宋刻本、徐子光《补注蒙求》无序文从正文开始,导致宋刻徐子光《补注蒙求》这里的原貌不明。

    而日藏有大量特殊条文,举例如下:

    1、《日本元禄五年刻本》(清初)

    “凡五百九十八人尔云”。

    序首作“子光序”,序末作“时己酉仲冬之月辛卯吉日徐子光序”。

    又接一行作"光禄大夫行右散骑侍臣徐子光序"。

    2、《日本庆长时期刻本》(清初)

    “凡五百九十八人尔云”。

    序首作“子光序”,序末作“时己酉仲冬之月辛卯吉日徐子光序”。

    接,南宋咸淳戊辰、宋秉孙序。

    3、《古注蒙求》(大量日本室町时期抄本、明代)

    如:实践女子大学藏,日本永享四年抄册(1432年,明初宣德七年)

    “凡五百九十八人云尔”。

    无徐子光序,但实际是徐注本。

    作《蒙求表》“饶州刺史李良上表”后接

    光禄大夫行右散骑常侍、臣徐贤等(或作等,或作等撰,或作等選)

    这句话的徐贤,未能查验何人,且少见,且插入唐代《蒙求表》“饶州刺史李良上表”后,很奇怪。

    而且与《日本元禄五年刻本》的"光禄大夫行右散骑侍臣徐子光序"尤其相似,情况不明。

     

    @163775 回复 ⚑举报 

    ln5
    游客

    您好,今天在微信公众号看见金程宇教授的文章,记群碧楼旧藏宋刻孤本——蒙学文献《标题徐状元补注蒙求》,其中提及“西泠秋拍古籍专场群碧楼旧藏本为存世唯一的三卷本宋刻《标题徐状元补注蒙求三卷》,凡三册,全书几近完整(原缺一叶,当为宋时所遗漏)”,有需可以参考一下。

    @163779 回复 ⚑举报 

    崇鹂
    游客

    @ln5 #163775

    感谢信息。

    按古代书目:

    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补注蒙求八卷

    元人托克托《宋史》:徐子光补注蒙求四卷,又补注蒙求八卷,......,李瀚蒙求三卷。

    从敦煌唐代卷子,原本一卷,到北宋辽刻无注三卷本,到南宋刻徐注八卷本,中间确实有缺失,日藏庆长时期刻本,如带“南宋咸淳戊辰宋秉孙序”之刻本,都是三卷本,洪武七年陈孟荣东渡日本刻出的版本也是三卷,证明宋元之际,确实应该有一种三卷的徐子光注,这个宋刻本的复现,就补足了这个空缺。

    其定位如下:

    ①唐代古注一卷→②北宋辽刻无注三卷→③南宋刻徐注三卷本、南宋刻徐注八卷本→④洪武七年刻徐注三卷本,或⑤日本古活字宋人序徐注三卷本

    我在抖音看了一下拍卖介绍视频,这个南宋刻徐注三卷本,应该原来是有序文的,但也如上海图书馆藏宋刻八卷本一样残去了,比较可惜,还是要用日本刻带南宋序跋的版本补充,但日藏本翻刻晚了几百年,序跋未必靠谱。

    其次,三卷与八卷的区别,向来只是分段原因,目测徐子光的注释是一样的。从展示页字体上看,也都是有点浙刻有点建刻的味道。

    但是,上图藏八卷本,正文与注释刻字一样,单行等大,注释低一格。这次拍卖的三卷本,是正文大字,注释双行小字,且注释内凡遇书名及一些特殊字词,都是阴刻,有空格符号○,谁先谁后很难评。

    目前来看,徐子光注《蒙求》成书之己酉仲冬,疑在淳祐九年(1249年),在晁公武之后,与陈振孙(约1186—约1262)记载此书为同一时代。这个宋刻三卷本与日藏宋秉孙咸淳戊辰序(1268年)三卷本,可能有较深联系,但由于陈振孙已经记录有八卷本,证明上图藏八卷本也是诞生于这数十年间的。将来应该将上图藏宋刻八卷本,与拍卖宋刻三卷本,与日藏古活字本,相互对照,尤其是小字注文的异同,可能对其版本先后更有发现。

    @163852 回复 ⚑举报 

    未曾
    管理员

    感谢先生修订~

    @163883 回复 ⚑举报 

    崇鹂
    游客

    辛苦管理员更新信息

正在查看 12 个帖子:1-12 (共 12 个帖子)
正在查看 12 个帖子:1-12 (共 12 个帖子)

上传图片

拖拽或点击选择图片(最多五张)

回复至:李瀚蒙求版本举例
您的信息:



发帖/回帖前,请了解相关版规

0,邮箱地址尽量真实有效,随意填写的可能会被系统误判为垃圾内容。
1,不要开书单。单个帖子尽量发布一种书籍需求。
2,在搜索不到相关主题的情况下,尽量发新帖(发帖标题最好带上书名)。不要在他人帖子中回复某种书籍需要。
3,发帖提问标题尽量简单明了。发帖内容不要太过简略,请对书籍内容、版本或作者作简要说明。
4,出版于1973年以后的资源需求或分享将会被清理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