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帖子
井底鸟游客读书的时候,注意到有两种偏见,散布在各种典籍及我们当前社会。如果认真地分析它们,会发现其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其中一种:读圣贤书,人便可成为圣贤。另一种:某人幼读四书五经,长而卓有成就。为有成就,你应当读四书五经。
前一种称之为偏见,是因为忽略了心的存在,机械地唯物地理解人类的学习。禅师说塔檐的风铃响,不是风动,是心动,未免唯心。风动心亦随之动,则较合理。与之类似,人早期的经历,会在内心打上烙印,如果偏见已经形成,那么圣贤之言诵千遍也吸收不了。
后一种用现代逻辑学的理论,叫错把关联性当作因果关系。四书五经只是贤人可吸收的东西,而未必是因之而成为贤人。有句话说得好: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
古书古文诚然很好,但是希望大家在读的时候能够分辨清楚这个道理,择其善者。
流云逐月游客偏见与傲慢。相辅相成。如果把人心灵只作两个似类,有种说法我比较赞同。"贫瘠和丰盈"。
望月游客风动心亦随之动?
你梦见塔檐的风铃响,是风动,还是心动?
流云逐月游客无为之空,至知论德。门人后叙续,皆比路于阐悟于祖枢。
流云逐月游客若是细品,则强论文坛。若是拎干处台案。这个嘛...
个人观点游客第一,禅宗之唯心不是你认为的唯心。
第二,若真圣贤书,说明了圣贤之行为,完全照做则非圣贤也亦近之,此非真逻辑耶?
流云逐月游客嘴把式多。
格物致知,还有知行合一。还有致良知。
懂。做到。有良心。这就已经过滤很多人了。
贫瘠和丰盈。代表了人的一生。若是喜乐,悦游。就是好说。若是久怨,难平。难免气血两亏。
性,命。人,时间。业,果。都是自体和产业。业不止是身口意的净。业是我的所致所知,有缘于悟有感于德的自在长生。
前述一字之差。命。
命。不只是别业。最大的是共业 共感。
飞雪锁窗寒游客禅宗的法脉断绝已久,放眼望去,只存师承关系,不存般若。
封宸圀岢游客圆觉实行
无字真经
晨秋游客读圣贤书不一定成为圣贤,可以了解圣贤之思。某人幼读四书五经长而卓有成就,那我可以效仿读四书五经。
禅师的例子不太合适。坏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好人九九八十一难才成“佛”。说的是两回事。
寂茂游客低估了人因心种。出于自保和社会性策略。了心稳了,恶种子还可以存在。种应境,行生物化。
寂茂游客懂,做到(假设是了心稳了),有良心(致良知不一定就完美)。
寂茂游客链接 caiyun.139.com/m/i?1L5BUXY2X36DY
提取码 qVu8
- 作者帖子
正在查看 13 个帖子:1-13 (共 13 个帖子)
正在查看 13 个帖子:1-13 (共 13 个帖子)
正在查看 13 个帖子:1-13 (共 13 个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