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优质分享
- 作者帖子
崇鹂游客日本藏,周进隆本
前阵子看到日本有一种《历代君臣图像》,似明刻,但整体风貌像日本翻刻,版心是花鱼尾,又像是朝鲜刻本的习惯。
序文顺序是:
1、成化廿三年(1487)莆田周进隆《续刊圣贤图序》
2、正统三年(1438)东吴张洪力《题圣贤像》
3、嘉靖四年(1566)李荇《历代君臣图像序》
君:伏羲至宋宁宗。末昭明太子、闽王王审知
臣:仓颉至许鲁斋。
朝鲜藏,周进隆本
其后,在韩国奎章阁看到一种墨拓本,似乎是在木板上拓的,其序文顺序,即将正统置于成化之前,较为合理。且最晚的嘉靖四年序文,李荇为朝鲜人,其序文今见于文集,故猜测,奎章阁所藏版本,即朝鲜嘉靖四年原刻本,才是这部书的原貌,日本藏大量活字本,将序文倒置,是传入日本后翻印的结果。
朝鲜本(奎章阁藏本):
君:伏羲至宋宁宗(昭明太子在梁武帝后,未见王审知)
臣:(待寻)
今按朝鲜本顺序,抄其文如下:
1、正统三年(1438)东吴张洪力《题圣贤像》
题圣贤像
洪尝于巩昌府学见《诸圣贤画像》,彼皆施之绘事,目彩照耀,至今使人了了不忘。今见高宗哲《集圣贤像》,镌诸琬琰,可谓极备。求宗哲之用心,盖为其祖高太尉居多。太尉讳瑷,宋朝名将。当将北虏入寇,太尉亲拥真宗车驾过澶州北门桥,大呼曰六军心胆尽在陛下身上,北虏见其轻出若不加意,为之夺气,和议遂成。今其子孙宗哲,光昭前烈,乃自伏羲以下集为一卷,略具事实于各人之上,俾后之人考知其详可尚也。已以宗哲与上虞郭公世南为姻戚,托求数语,故略序其后。嗟夫,人生在世,必为后人所称道如卷中诸公可也,若虚死如蓬麻,岂不惜哉。
正统三年夏六月致行在翰林院修撰、同修国史事、承务郎,东吴张洪力疾书
明初张洪力序,明确在巩昌府学见到一些圣贤画像(我猜测、疑似宋元时代君臣像的遗存)。至正统时期,郭世南的姻戚,高宗哲搞了一部《集圣贤像》(集字,似乎是说高氏为收集重绘,是有前代版本作底本的),并镌诸琬琰(按张序所说是刻到石头上?)内容为伏羲开始(可惜未说明有多少个人,只说一卷,即一部)。
2、成化廿三年(1487)莆田周进隆《续刊圣贤图序》
续刊圣贤图序
绍兴郡斋旧有《圣贤图》一卷,自伏羲以下迄于元鲁斋许氏,凡一百有二人,人各图一方,每方左列仪像,右载事迹。其起人景仰式刑之心兼备,而于风敎之禆,不浅矣。第以经历岁深,摹本剥落,不甚明白,予于成化丙午夏,膺命来司理郡狱,腵间取而观之,慨然有感,乃以重用镌石,谋于同寅华亭陶君质夫,质夫钦袵肃然曰:诚盛事也,宜当举行。遂协心命工聿新刻本,其规模仍诸旧,而明白过之。今其仪像俨然,有以动人心之景仰,事迹昭然,有以来后学之式刑,而风教之裨,托斯图以无穷,贤圣之名,藉斯图而不朽。呜呼,此则刻图之意也,图(阬?)成,书此以记刻之之岁月云。
成化二十三年岁舍丁未夏四月吉旦,赐进士承事郎绍兴府推官,莆田周进隆识。
明中期周进隆序,说在绍兴郡斋见到《圣贤图》一卷,伏羲开始,到元代许鲁斋结束。图像在左,事迹文字在右。并因时间久了有剥落(不确定周进隆所见绍兴郡斋《圣贤图》是什么材质,似乎实在说画卷,但不排除为石刻拓本)。所以周进隆又翻刻了一部(似乎是刻石,又似乎是木刻),规模仍诸旧,而明白过之(规模应是指人数如前,明白过之,似乎在说格式有所调整)。
今见本即从伏羲开始,到元代许鲁斋结束。但图像在右,文字事迹在左。
3、嘉靖四年(1566)李荇《历代君臣图像序》
历代君臣图像序
谨按,语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夫见其贤与善则思齐而从之,不贤不善则自省而改之,是二者皆我之师,而为学切已之功,无过乎此矣。
一日,内出《孔圣画真》一轴,《历代君臣图像》一帙,命揀弘文馆员,制赞以进,仍命臣荇序之。臣伏念圣上以缉熙精一之学,日与士大夫讲劘切磋而不自满,暇又欲尚论古之人,以为思齐自省之地,而或从或改,皆在于微隐之中,必求止乎至极之域,其用功之切,独自得于圣衷,而有非愚臣之所赘也。
窃惟凡人之品,自非大圣不能无少疵,自非至愚亦或有一善,于一人之身,取其善而去其疵,则不必三人行而后为可师也。凡人之性,闻人之善,虽在千百载之上,莫不歆艳而兴起,闻其不善,虽于千百载之后亦莫不唾骂而贱恶。不必于吾身亲见之,而后思齐而自省也。然若因图以观像,因像而求心,则可法可戒者。开卷了然,而如亲见之也,如与之同行也。其所以思齐自省而从之改之者,岂不尤为深切著明也哉。
我圣上慎独日新之功,其在兹乎。臣(阬?)飏言以赞圣学切已之功,而又以慎独日新为圣功之终也。
嘉靖四年闰十二月日,崇政大夫、议政府左赞成、兼判义禁府事、知经筵事、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知春秋馆成均馆事、世子贰师,臣李荇,奉教谨序
明末,嘉靖四年,朝鲜人李荇序,说某日(朝鲜)宫内出示《孔圣画真》一轴《历代君臣图像》一帙,要求“制赞以进”。可以明确,嘉靖四年朝鲜刻本,是增加了朝鲜人新撰的赞辞。
总之,通读序文可知朝鲜、日本地区的同一传本,为明正统时期,高宗哲所为《集圣贤像》的流绪。成化二十三年,周进隆在绍兴郡斋见到一种图左文右的《圣贤图》,自伏羲始至元许鲁斋终,感怀摹本剥落,于是重刻一部,似稍有更改布局。此书后来传到朝鲜,嘉靖四年,朝鲜内廷命李荇等馆臣制赞辞重刻。即今见朝韩日本藏本。君自伏羲至宋宁宗,臣自仓颉至许鲁斋,图右文左,末附赞辞。
按理,明初刻木或刻石,乃至明中期刻拓版本,不至于孤绝,或有存留,但国内似乎未见,有待调查。
万历益藩刻,古先君臣图
万历十二年益藩重刻《古先君臣图鉴》,末有潘峦《跋》(国图、哈佛、韩国学中央研究院有藏,各有优劣)
跋文提及宋元君臣图、明初高宗哲本、成化周进隆本,乃至益藩改刻。可知明末中国尚有周进隆本。
益藩刻本,收录人数增加,图像与周本不同,更精致,事迹文字与周本不同,亦有赞辞,亦不同。
君:伏羲至元世祖,(昭明太子亦在梁武帝后,可知为原来样式),末附项王、李后主、闽王(似参考了某种传本)
臣:仓颉至许衡,后增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姚枢、刘静修
又一种木刻本(国图、哈佛有藏),国图本似缺后,哈佛本又不见跋文。未知先后,似乎是拓本在前,木刻在后。
台北故宫,佚名绘画册
今名:《历代帝王半身像册》《历代圣贤半身像册》。
君:伏羲至宋宁宗(闽王、李后主在宋太祖前)
臣:仓颉至许衡(昭明太子在此册中间)
翻读该画册,可知:
1、绘图精细,远胜诸刻拓本。
2、事迹文字同成化周进隆本。
3、无赞辞(即无嘉靖朝鲜李氏新刻赞辞,亦无万历益藩新刻赞辞)
4、图像在左下,事迹文字在右上,又与成化周进隆、嘉靖朝鲜刻本、万历益藩刻本(图右文左)有别。
总之,怀疑此图册,即明初高宗哲原编本,符合周进隆于绍兴郡斋所见样式。
崇鹂游客但是画册,有的不见了,似乎少了几十张,例如曹操和武则天的
- 作者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