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帖子
魔云精灵游客
魔云精灵游客
gsyrzjy游客@九靈 #19756
好啊,天体运行论也是一本伪书!
看看那些官科,嫌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不好使,使用八重证据法,说竹书纪年不同于史记,因而史记是伪书。
以此类推,高一志的《空际格致》没有日心说,充分说明1629 年时还没有日心说,那么80年前的《天体运行论》只能是30年后的人伪造的
九靈游客@gsyrzjy #19782
欧洲一直到16世纪末才有十进制位值记数法哦!
见#19749 楼:
1585 In his book “The Tenth” Simon Stevin suggests that a decimal system should be used for weights and measures, coinage, and divisions of the degree of arc.
十进制是利玛窦到了中国(1582)以后才在欧洲出现的(我注:真正欧洲弄明白的时间可能还要晚两年,算上路上邮寄的时间一年吧!)。果然那时候度量衡都还没有搞定哦!
然而这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里面却早就有了,甚至还有了分数~所以说伪作《天体运行论》的真实伪造时间应该在17世纪上半页,估计约在1635左右,可能还要晚几年!
九靈游客@九靈 #19785
因此,你可以任意想象一个没有固定的记数法,混乱的度量衡制度的社会能够有什么样的文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怎么进行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能有多高?还想进行天文历法计算?鬼都不信啊!
洪荒时代游客我在百度查牛顿,他有三大贡献 一曰微积分,二曰力学三定理,三月光学,光的折射光的粒子性云云,,其中微积分最精彩,就是他和莱布尼茨的斗争,牛顿说他在1693年以前他几乎没有发表任何微积分的内容,并直至1704年他才给出了其完整的叙述。其间,莱布尼茨已在1684年发表了他的方法的完整叙述。观察这个时间 和楼主关于南怀仁的介绍,他们在时间上具有高度的继承性,即南怀仁刚刚给欧洲带去大量中国天文学,力学,弹道学,机械学,光学,音乐等14类书籍,随后的几年,对中国文化极度崇拜的莱布尼茨,牛顿 就发现了微积分,真是巧的很呀!!!!!我怀疑 这些书里面是不是有微积分的表述或例题????牛顿把变动的量称为流量,把流量的变化率称为流数,他把这门技术称为“流数术”,“术”这个词正是中国古代数学对解题方法解题思路技术等的称呼。希望楼主找找中国古籍 有没有类似需要微积分知识才能求解的问题。至于莱布尼茨 可能是他也有这些发现 他对于微积分 发明了一套沿用到现在的符号系统。
牛顿的力学贡献 应该出自南怀仁翻译中国的力学知识,这个力学知识体系 其实中国古代《墨经》中也有表述。至于光学,中国宋明两朝时候就有眼镜,放大镜和缩小镜等。。。。。
gsyrzjy游客@九靈 #19785
好继续加油!把西史的谎都批出来
现在地动已经有了,只要再发现日心思想,就可以彻底宣布《天体运行论》是伪书
我前面猜想:十天干的戊甲丙庚壬是一顶帽子,还有中和、中庸思想,都符合日心说。也许五大纬书里有日心思想的明确表述,可惜我目前没有精力遍读
不过按照中国官科的标准,凡是没有史载、艺文志著录、书目题解可考的,一律打为伪书,收监待查,秋后问斩
九靈游客@洪荒时代 #19787
很有道理,我尽量留意。但是我个人力量有限,也请各位帮忙留意一下,人多力量大吗!
卜子夏游客@洪荒时代 #19787
牛顿是英国人啊,“流数术“是Fluxiones翻译的术语吧,这能说明啥。。。。
九靈游客@洪荒时代 #19787
(待补充!)现代欧洲的开端——是什么引爆了17-18世纪欧洲的科学革命?!
1669年-1679年:
南怀仁把14 种更多?不同的数学和机械科学领域的书籍搬运回欧洲。见#18874楼它们分别是日晷测时术、弹道学(与铸炮)、水利工程(水文学)、机械学、光学、反射光学、透视法、静力学、流体静力学、水力学、气体力学、音乐、钟表技术和气象学。
约1670年:
(反射光学)牛顿就已经依照自己的构想制造出第一架实用的反射望远镜。
约1679年:
(机械)法国物理学家丹尼斯·帕潘制造了第一台蒸汽机的工作模型。
1684年:
(数学)莱布尼茨发表了现在世界上认为是最早的微积分文献:《一种求极大极小和切线的新方法,它也适用于分式和无理量,以及这种新方法的奇妙类型的计算》,其中含有现代微分符号和基本微分法则。
1686年:
(数学)莱布尼茨发表了第一篇积分学的文献。
1687年:
(天文学)南怀仁在欧洲迪林根出版拉丁文版《欧洲天文学》。
1687年以前,牛顿没有发表过微积分方面的任何工作。
(数学、物理——天体力学,地面力学,流体力学)牛顿出版拉丁文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阐述了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奠定世界物理和天文学的基础,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1713年:
牛顿出版第二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769年:
(机械)瓦特改良蒸汽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相对无限的动力。
尼古拉·约瑟夫·居纽首次展示“蒸汽车”。
1789年:
(化学)拉瓦锡就把当时所确认的32种元素分为气体、非金属、金属、土质四大类。
1807年:
(机械)罗伯特·富尔顿第一个成功地用蒸汽机来驱动轮船。
1808:
(化学)道尔顿出版了《化学哲学的新体系》一书,该书是化学史上的奠基之作。
1864年:
(化学)德国化学家迈尔提出了“六元素表”,已有了周期表的轮廓。
1869年:
(化学)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总结发表周期表(第一代元素周期表)。
九靈游客@九靈 #19810
此楼欢迎大家一起补充!
洪荒时代游客我总感觉中国明末清初所用历法用来预测日食月食其误差竟然只有几秒钟。要达到这个精度必须有几个前提,精确到秒级的计时工具;成套的高精度天文仪器,有可能有望远镜;对天体运行有高度认识,比如知道天体椭圆轨道;再就是有高度发达的数学知识;发达的光学知识;
清初西洋人应该是用的明末尚未来得及使用的历法预测交食。所以这些前提条件应该在1640年明灭亡前就由中国人实现了。
洪荒时代游客希望各位大佬共同努力找出古籍方面的证据。
心靈的憩息游客感謝雲端朋友們的無私辛勞~能夠享有古籍眼福~藉此修行~如能再有所成就~必定功德迴向!
gsyrzjy游客@九靈 #19810
歪下楼,如果从1807年轮船算起,到1840年,中国只落后33年。然后中国搞洋务运动,日本搞明治维新,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强国,到1895年甲午海战前,中国的战力是超过日本的,到1900年日本也不敢单挑中国,英国60年前敢单挑中国,40年前已不敢单挑了,改双挑,到了这时已改八挑,可以认为中国的战力是超过英国的。到1937年,日本才敢单挑中国。这些基本事实说明,大清并不弱,真正中西差距拉大,是1911年后。
科学狗们常常嘲笑义和团,实际上义和团时并没屠都,反而是科学狗当道时被屠都(1937)。当年儒教徒、进士蔡元培下海前恶补物理、化学、生物、电学、数学,自以为得计而洋洋多年,可曾想到亲历1937年南京屠都,头颅是否依旧高昂,声音是否依旧飘扬?!以天下自任,可天命不归,笑
gsyrzjy游客@洪荒时代 #19814
据说明中期偏后,歪果仁开普勒总结三大行星轨道定律,就有椭圆、扫过面积相等,后者包含了速度时快时慢的变化,因而几秒的误差是可以做到的。
问题是那些耶稣会传教士,不是普通的传教士,竟然不知道开普勒,甚至不知道哥白尼,只能说明开普勒、哥白尼是后人脑补的。那么三大行星轨道定律只能是中国秘传的,然后你的猜想成立
九靈游客
卜子夏游客@gsyrzjy #19818
大清末年还不弱,是什么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领土怎么大量丢失的??
洪荒时代游客@九靈 #19822
那段文字我的表达有些问题,我想说的意思是,清朝初期清高层曾经有一次修改历法,那一次修改历法,最后采纳的历法方案名义上是西方历法,实际上是直接照搬明末中国大量天文学家新修订的历法,这部历法到明灭亡都没有来得及使用,是被洋教士盗用的。
洋教士盗用新历法和旧历法曾进行过一次观测比赛,预测精度都只有几秒的误差,我是根据上述所有事实,推测至少明末中国就已经出现包含微积分在内的高等数学萌芽,精密天文仪器,光学知识等等,今天的中国人早已遗忘,希望散落在古籍里的点点光辉,早日重现世人眼中。
gsyrzjy游客@卜子夏 #19828
请问大清丢了哪些领土?
卜子夏游客
gsyrzjy游客@卜子夏 #19856
台湾、香港真没丢,你不要被洗脑了
外东北而内东北,西北而外蒙,而上海,而南京,而武汉,那还真不是大清能干得出的
你们学科学,学到了重庆,可真够有出息的。当然有汽车嘛,能跑。但这是救自己,跟救国无关。所以科学救国,不过是谎言。当然传销也是有用的,可以挣月薪、挣稿费、挣验收金,一条龙,“层累地造成了”
九靈游客清代曲阜孔继涵(1739-1784)校订的的《算经十书》中收录了戴震(1724-1777年)遗著《策算》一卷。戴震的《策算》序全文如下:
《汉书·律历志》:“算法用竹,径一分,长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❶ gū,为一握。”古算之大略可考如是。其一枚谓之一算,亦谓之筹。《梅福传》指《汉书·梅福传》福上书曰:“臣闻齐桓之时,有以九九见者。”所谓九九,盖始一至九,因而九之,终于八十一。《周髀算经》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是也。以九九书于策,则尽乘除之用,是为策算。策取可书,不曰筹,而曰策,以别于古筹算,不使名称相乱也。策列九位,位有上下。凡策或木或竹,皆两面:一与九,二与八,三与七,四与六共策,五之一面空之,为空策,合五策而九九备。如是者十,各得十策。别用策一列,始一至九,各自乘得方幂之数,为开平方。策算法虽多,乘除尽之矣。开平亦除也,平方用广,立方罕用。故策算专为乘除开平方。举其例,略取经史中资于算者,次成一卷。俾治《九章算术》者,首从事焉。
图 《策算》之策式
这就是说,梅文鼎所说的“一筹备九数”见#18440实际上这个筹叫做策,实际上是把九九表写于木片或者竹片上,根据不同的计算要求和输入活用九九表。
《老子·第二七章》:“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汉书·卷三一·陈胜项籍传》:“坐运筹策,公不如我。”
古人一字一意,所以“筹”和“策”绝不是指同一样算具。又《左传·序》疏:“单执一札谓之为简,连编诸简乃名为策。”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记事著书,成编的叫做策。而戴震在《策算》中说:“合五策而九九备。”可见成套的木片或者足片就可以称为“策”。有很多人把筹策等同起来,说筹和策是一样东西,即只能表示一个数字的一根算筹。❶ 《说文解字》竹部段注:“筹犹策,策犹铆……故曰铆、曰筹、曰策,一也。”这明显是错误的理解。
由此可知,实际上策的历史非常久远,从《老子》的内容看,早在最晚春秋时期策已经和筹一样,不是稀罕物,已经经常用于日常计算了,而并非如梅文鼎所说的“起于徐李诸公”。更不用说什么是西洋纳皮尔于17世纪初发明的了,真是笑话!
注:
❶,六觚, 古代算具,即算筹,长短粗细皆有定分。一握271枚,成六棱柱形,称“六觚”。六觚一握,截面呈六角形(如下图)。六觚分六瓣,其一瓣所涉及之全部算筹,计五十五枚,此“天地之数”也。
九靈游客算策就是活用的小九九
清华简《算表》是公元前305年战国时代的算器文物,是目前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十进制立成算表文物实物。被全世界公认为最早十进制算器。
图一 《算表》局部
图二 清华简算表示意图。青色部分为小九九,黄色部分为大九九。
我们看上图,青色部分的小九九,是什么呢?把这个小九九表(用丝线串起来的竹简)一根一根拆开来,每一根竹简上的内容就是一根“算策”见#19931策式图,所以说这就是“一筹备九数”的算策啊!这个小九九从左往右依次从策一到策九。所以算策实质上就是活的九九表!
gsyrzjy游客v587
gsyrzjy游客何子2012年曰:
2、我鄙视20世纪以来中国流行的“科学”迷信。
(---注:批科学迷信,是没打中要害。因为科学反对的是迷信。科学的原罪是:骗子。科学只有有限的正确性,但他让你误以为、脑补为有无限的正确性,然后他说我并没说有无限的正确性,是你自己脑补的,然后他说你上当的损失自负,因果报应在我这里失灵。因此鲁迅说:科学不过是有意无意的骗子。欺骗性是科学永远无法根除的:因为科学是验证的,验证是具体的,具体是有限的,有限是欺骗的,验→骗是孪生的。)5、实际上,“科学教”,即对所谓科学的迷信和崇拜,也是启蒙运动以来近代共济会意识形态所制造的一种新的邪教。
6、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那些自17世纪以来创生近代科学体系的西方发达国家中,这种崇拜所谓“科学”的邪教并不流行。
西方国家的政治家、学者、科学家很少不是持有神圣宗教信仰的人。在西方,一个人如果公然声称自己为无神论者,会被社会主流看做心怀邪恶。
(---注:一个人可以宣称自己是无神论者,但决定了不能被选为总统、议员、市长)9、“五四运动”以来浅薄理解西方启蒙文化的中国知识界,制造了两个迷信即民主迷信和科学迷信——对所谓"二先生"德先生、塞先生的迷信,此乃是中国百年以来不断发生人文悲剧——包括文化大革命的重要原因。这也是自清代300年来,中国文人多世代地持续传递无知的一种可悲的精神文化表现。
(---注:值得注意的是,何子不仅否定了民国的胡适,而且否定了清代的段玉裁,以此类推,明末的徐光启也在延伸射击之列。自明中期基督教传入500年来,中国的任何学者、学术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不纯。包括观点不纯、动机不纯。不注意这一点,以为这些学者是天才、创见、怪才、胡说,都会上当和走弯路。)
九靈游客续#19024,
徐版《几何原本》书格链接 卷一,“界说即定义,约定三十六则”,第一界对点的定义:“点者无分,无长短广狭厚薄。”
这句话“无分”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看徐版卷五第一界对分的定义:
“分者,几何之几何也。小能度大,以小为大之分。以小几何度大几何谓之分。”❶
“曰,几何之几何者谓非此小几何?不能为此大几何之分也。如一点无分亦非几何,即不能为线之分也。一线无广狭之分,非广狭之几何,即不能为面之分也。一面无厚薄之分,非厚薄之几何,即不能为体之分也。”❷
曰,能度大者谓小几何,大几何能尽,大之分者也。如甲为乙、为丙之分,则甲为乙三分之一,为丙六分之一,无赢不足也。若戊为丁之一即赢,为二即不足,己为丁之三即赢,为四即不足,是小不尽大,则丁不能为戊己之分也。以数明之:若四于八、于十二、于十六、于二十诸数皆能尽分,无赢不足也。若四于六、于七、于九、于十、于十八、于三十八诸数,或赢或不足,皆不能尽分者也。本书所论皆指能尽分者。故称为分。若不尽分者,当称几分。几何之几如四于六,为三分六之二(即三分之二),不得正名为分,不称小度大也,不为大几何内小几何也”。❸
截图 几何原本. 六卷. 徐光启编著. 明万历三十五年. 初刊本
这段话的第三部分见❸举例阐述了什么是几何。如果一个数可以被另一个更小的数整除,那这个被除数就叫大几何,除数就叫小几何。若不能整除,就 “不为大几何内小几何也”,换言之,就不叫几何。
比如徐举例说,4对于8来说,两个4叠加,可以得到8。或者说,用4去度量8,只要2次,就可以正正好好量得8。所以4就是小几何,而8就是大几何。同理,3个4相加等于12,4个4相加可得16,因此对于12,16来说,4就是小几何,而它们就是大几何。
又比如,6不能被4整除,有余数2。也就是说,用6去度量1个4,就多出2;如果用6去度量2个4的话,6又短了一节,少量了2,所以6不能被4整除,6不是4的大几何,反之,4不是6的小几何。
而“分”就如❶中定义的“以小几何度大几何谓之分”,就是大数能够被小数整除。而“不尽分者,当称几分。”不能整除的叫“几分”。
也就是说,在徐版《几何原本》中,“点者无分”的意思就是点不可以(被任何精度的单位)度量。那么什么不可以被度量,只有0不可以被度量,0就是没有。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物都可以被不同精度的单位度量,哪怕无限大或者无限小,都不是没有,都不是0,所以都可以被度量。换句话说,“点”是想象的一个概念,并非这个物质世界中的实有。
那么什么时候不可以被叫做“分”呢?看徐在❷中接下去解释道:点是0,哪怕无数个0相加结果都是0,不可能变成1或者2或者3,所以“点”不是“线”的分,所以点不能构成线,点也不可以度量线;而线也和点一样是一个想象的概念,只有长短,没有宽度,所以线不是“面”的分,所以线不能构成面,线不可以度量面;面没有厚薄,所以面不能构成体,体不能以面来度量。
魔云精灵游客@九靈 #20115
哦,您好呀
九靈游客拉丁语的“天” Caelum 就是华夏的“祁连”,就是对华夏古语“天、乾、颠等”的异读和口传
——转载天涯网友吴公2020的对拉丁文的精彩解读。
看书不思考,等于白看。就怕一思考,看破了天。
刚才,随手翻到了拉丁语的“天” Caelum,马上把人惊得跳了起来。
拉丁语的 caelum,除了指天空,还指大气、空气、气候、水土、风土;同词族的拉丁语词汇还有:caelicola(上帝)、caeles(上帝,天主;神圣的,绝世的,秀丽的,天空的,天国的)、caelestis(上帝,天主;光荣的,壮丽的,辉煌的,天的,神的,神圣的,至上的)。
拉丁语 Caelum,发音近似“开仑”。
有心的朋友想到什么没有?这不就是我国青海与甘肃相交的“祁连山”之“祁连”的对音吗?
祁连山,在汉代曾称天山。我摘两条注释大家就明白了。
《后汉书·明帝纪》注引《西河旧事》:
白山冬夏有雪,故曰白山,匈奴谓之天山,过之皆下马拜焉。
《史记·李将军列传》 :
祁连山,又云天山,一名白山。
原来“祁连”,即天也。祁连山,就是天山。
我们从音义的对比上,还看不出来吗?欧罗巴“拉丁”语里表示“天”的 Caelum,与我典籍里的“祁连”,是完美对接的。
祁连的音义,就是华夏周边游牧民族(匈胡、鲜卑)等,对我华夏古语“天、乾、颠等”的异读和口传。
巧不巧和,惊不惊喜?
世上那有这种巧事,冥冥中有天意呀。世界上的真相犹如尘烟,并不复杂,一吹即开:
其实“拉丁”语的底层语言,就是古华夏汉语,天地日月的音义都在骨子血液里,永远改不了;讲“拉丁”语的人的先人们,就是一、二千年前盘桓我西北被我华夏赶跑的无数游牧民族。
九靈游客
gsyrzjy游客@九靈 #20204
我也有一个语言上的重大发现,不知该不该在网上发出,本来想将来出书的
九靈游客@gsyrzjy #20206
🤗🤗🤗 请发,没关系!
gsyrzjy游客@九靈 #20205
哈哈,我不看我不看,打谎我不看
gsyrzjy游客@九靈 #20208
因为很重大,比Caelum更重大,所以发不发还没想好
九靈游客分析四:大地是个球面还是平面。
——转载天涯网友叮当风云 town 的帖子
当阳光直射赤道的时候,在任一地点立表测影,得到的日射倾角度数,与当地的北极星出地仰角求和,都是90度。这是因为北极星对应的地轴垂直于赤道平面。
如阳光直射点北移到北纬10度,在直射点北方任一地点的日射倾角就会增加10度;
如阳光直射点北移到北纬20度,在直射点北方任一地点的日射倾角就会增加20度。
你会说:这不是很正常吗?——这是与大地是滚圆球面对应的很正常。
在所谓的平面大地上,日射倾角可不是这样变化的。
我们假设在平面大地的北纬45°处有一个天文台,当太阳直射赤道的时候立表测影。日光如箭,如日影角度也是45°,可绘制下图:
太阳高度距离平面大地的距离L,等于这个天文台到赤道的距离L。
对这个平面大地,如阳光直射点北移到北纬10度,计算日射倾角等于arctan(45/35)=52.125°,增加了7.125°;如阳光直射点北移到北纬20度,计算日射倾角等于arctan(45/25)=60.945°,增加了15.945°。
推论:中华天文人,通过日影长度变化计算日射倾角变化,就可推算出脚下的大地是个球面,不是个平面——平面大地上的日射倾角和日影长度与实际测量值不相符。
见下表:
对每日观测日影的中华天文人来说,要确定大地是个球面还是平面,就是这么容易。
九靈游客@gsyrzjy #20210
好的~
九靈游客见 #18874楼,
西方在17世纪下半页搬运回去的华夏科技天文科技知识之一:日晷测时
续 #20212 楼,
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指向测定时刻的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表的作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方正石台上。
赤道式日晷的“晷面”的摆放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球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按日出日落时辰,刻划出大格对应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再刻划出八小格对应八刻。
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就能显示白昼的时刻。
对赤道式日晷,由于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球赤道的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球赤道的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
赤道式日晷的“晷面”与安装平台的夹角,对应春秋分时的日射倾角。低纬度地带春秋分日射倾角大,“晷面”与安装平台的夹角大。高纬度地带春秋分日射倾角减小,“晷面”与安装平台的夹角减小。
以之前的“正方案”图,把“晷面”摆放在“正方案”上,晷面平行于天球赤道面。
赤道式日晷的“晷面”倾斜角度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再次说明中华古人很清楚大地表面是一个球面的形状。
九靈游客续 #18788
分析二:天圆地方
作者:天涯网友叮当风云 town
今天网络上轻薄为文的,总拿“天圆地方”这个词说事,说中华古人认为大地是平的,连大地是个圆球都不知道,还总是贴出这个“盖天说”的“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出来。
殊不知中国的盖天说起源于殷周(我注:可能更为久远,在伏羲之时就已经有了)。在汉朝之后,浑天说成熟,盖天说成了被浑天说打击的对象。
《隋书•天文志》(又名《开元占经》)记录的张衡著作《浑天仪注》中:
张衡《浑仪注》曰:“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 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 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一百八十二度八分之五覆地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之五绕地下。故二十 八宿,半见半隐。其两端谓之南北极。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则北 极上规,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南极,天之中也。在南,入地三十六度,南极下规七十二 度,常伏不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强。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 浑天也。赤道横带,天之腹;去南北二极,各九十一度十九分度之五。
译文:
天球像一个鸡蛋,天体像弹丸一样圆;而地就像鸡蛋黄,独处在蛋内部。天大而地小,天球表面里有水。天球包裹地球,像蛋壳包裹蛋黄。天与地都靠气支撑着,都装载着水而飘浮。周天划分为365.25度;中分得182.625度覆盖地上,182.625度绕在地上,因此二十八宿一半出现一半隐。天球两端谓南北极。北极星,是天球的中轴。处在正北,出地角度是36度(相当于360度下的35.48度),在北极处使圆规画范围七十二度的天球是常见到不隐。南极星,是天球的中轴。处在正南,入地角度是36度,在南极处使圆规画范围七十二度的天球常伏藏不见。两极距离182.625度。天球转动像似车轴的运转,圆周旋转无起终,形状浑然,因此叫浑天。赤道中横一带,是天球之腹,距离南北两极,各是91.3125度(分数部分应是5/16,原文却是5/19)。
关于浑天说给出的天地模型,“天体圆如弹丸”,说日月星辰跟弹丸一样圆,跟着就说“地如鸡子中黄”,大家自己说,鸡蛋黄的形状是不是球形的?弹丸的形状是不是球形的?前后句同读,就是地球跟所有天体一样是圆球形的,没有妄解的理由。
中华古人的浑天说里的日月大地是不是就是现代人的理解水平?误读古人的轻薄为文者,连鸡蛋黄是什么形状都可以装做不知道吗?
把“天表里有水”,和“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放在一起读。这里出现的“表”字,绝不可以忽略掉,天球的“表里有水”,解释成天球的表面里有水也好,解释成天球表面内外都有水也罢,是针对遥远天球那想象出来的薄层在做解释。天球薄层的水,是在描述“银河”?那些忽略了“表”字的人,居然能说出半个天球里都是水,妄解天地模型了,后患无穷。 “天地各乘气而立”,天球与地球,有如御气驾云的神仙一样,借着气场来支立(万有引力场?)。“载水而浮”这里的“载水”,是装载水的意思。外形像个鸡蛋黄的地球装载着水,在气场中飘浮。而装载着银河的天球,也在气场中漂浮。在此同情一下那些丢了“表”字,却认为半个天球里都是水的家伙,把“乘气而立而浮”的飘逸给丢个干净,却把半个天球及半个地球搞得湿淋淋的。
关于浑天说对盖天说抨击嘲笑,在 《隋书•天文志》中,有“难盖天八事”,引其中两条:
其三曰:日入而星见,日出而不见,即斗下见日六月,不见日六月,北斗亦当见六月。不见六月,今夜常见,何也?
(在浑天说中,北极星为中心范围七十二度的天球常见到不隐。北斗处在这个范围内,夜夜可见)
其六曰:天至高也,地至卑也,日托天而旋,可谓至高矣。纵人目可夺,水与景不可夺也。今从高山之上,设水平以望日,则日出水平下,影上行,何也?若天体常高,地体常卑,日无出下之理。於是盖天无以对也。
(登山望日,发现太阳的高度比山顶水平线高度低)
在元朝 赵友钦 写的《革象新书》中,还专开“盖天舛理”一章(舛:本义错误、错乱 ):有“葢天之说以天愈低而愈逺,今北斗近南则髙而小近北则低而大,由是观之北极之北天虽愈低郤与中国相近,如此则葢天之谬明矣”说法。
一个被汉朝之后的中华天文人嘲笑打击上千年的“盖天说”,却被轻薄为文的家伙频频拿出来说事,说中华古人“天圆地方”,不知道地球是圆的,西人来了中国人才能知道。我又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
九靈游客@九靈 #20207
想证明坤舆万国全图中的天文地理信息都是中国人自己收集的,这里就要证明中国明朝人知道地球是圆的。
分析一:
《授时历》中的西域仪象:
苦来亦阿兒子,汉言地理志也。其制以木为圆球,七分为水,其色绿,三分为土地,其色白。
画江河湖海,脉络贯串于其中。画作小方井,以计幅圆之广袤、道里之远近。
地理志,最早来自《汉书•地理志》。包括全国地理总述和各区域分述,内容丰富简明扼要。这里是用地理志描述地球仪。
1、 “以木为圆球”,已经说明元代天文学家开始把大地信息画到一个球上。可以证明中国人知道地球是圆的。
2、 “七分为水,三分为土地”,《授时历》出现这个水地比例更加让人吃惊:这不但要知道地球上所有大陆的存在,还要知道每块大陆形状范围,才能得出“三分为土地”。要是问今天的人:地球上的陆地占比多少,百度一下就有: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2%,总面积1.489亿平方公里。要是追问:陆地总面积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只能回答:不清楚——总有人做累加算好的面积。要是把这个回答套用到元朝去呢?西域仪象上的地球仪表面三分为土地——总有人做累加算好的面积。元朝之前的人已知道地球上所有陆地的形状和面积了吗?吃惊,存疑。
3、 “画作小方井,以计幅圆之广袤、道里之远近”。这是把“计里画方”的比例尺绘图模式,给用在了地球仪上了。元朝人要是有地球仪可用,想绘制出南北半球图又有何难?
《授时历》○西域仪象
世祖至元四年(1268年),扎马鲁丁(西域波斯人,生卒年不详。元代著名天文历法学家, 元世祖继位初,任职司天台,创制浑天仪、地球仪等7种天文仪器)造西域仪象:
1、 咱秃哈剌吉,汉言混天仪也。
2、 咱秃朔八台,汉言测验周天星曜之器也。
3、 鲁哈麻亦渺凹只,汉言春秋分晷影堂。
4、 鲁哈麻亦木思塔余,汉言冬夏至晷影堂也。
5、 苦来亦撒麻,汉言浑天图也。
6、 苦来亦阿兒子,汉言地理志也。其制以木为圆球,七分为水,其色绿,三分为土地,其色白。画江河湖海,脉络贯串于其中。画作小方井,以计幅圆之广袤、道里之远近。
7、 兀速都兒剌不,定汉言,昼夜时刻之器。
这七种天文仪器,除了地理志(地球仪)是新鲜出炉的仪器,其它六种,跟中华天文仪器一脉同传。
公允说法是:扎马鲁丁以木制圆球,绘制大地大洋,江河湖海,经纬度,成了最早的地球仪。郭守敬将地球仪的详细信息记录在《授时历》中,说明郭守敬也是认可地球是圆的。
地球与天球的对应,及经纬对应,在《授时历》中得到说明。更重要的是:《授时历》将地球仪列作了天文仪器。这说明1280年之前,在元朝天文台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已经认可大地是个圆球,可以用作天文观测。
而明朝人使用的《大统历》,依据就是郭守敬的《授时历》。明朝观测天文的人同样也知道大地是个圆球,无需等待利玛窦来教。只有知道了大地是个圆球,在太阳照射下,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才知道“太阳出入赤道纬度”表格的太阳直射纬度,可以用来计算北极圈各纬度的长昼时间。
《授时历》中为“日躔chán,天体的运行”:
日之丽天,县象最著,大明一生,列宿俱熄。古人欲测躔度所在,必以昏旦夜半中星衡考其所距,从考其所当;然昏旦夜半时刻未易得真,时刻一差,则所距、所当,不容无舛。晋姜岌首以月食冲检,知日度所在;《纪元历》复以太白志其相距远近,于昏后明前验定星度,因得日躔。今用至元丁丑四月癸酉望月食既,推求得冬至日躔赤道箕宿十度,黄道九度有奇。
上面说的是,太阳当空时,所有星宿都看不见了。而古人却想确认太阳行进到二十八宿的哪一宿的什么位置了,只好在半夜的时候用正南方的中星来推算太阳在哪儿。然而夜半的时刻有可能偏差,推算很容易出误差。
晋姜岌首以月食冲检,知日度所在;为什么他想到通过月食来确定太阳所在位置?这是知道了大地处在了月亮和太阳之间,三点一线,造成了月食。用这条线反推星宿位置,就可知道太阳所在位置。
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在将地球作为一个天体这一问题上,中国古代的先哲们,是把地球和木火土金水五大行星等同看待。认为“地体”与五大行星是同一类物质。
如《素问》就明确指出:“观五星之东转,则地体左行之理昭然可知也。”、“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是“太虚之中一物尔。”
《尚书•考灵曜》也指出:“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牖而坐,舟行不自觉也。”地就象一条航行着的大船,人坐在船中,关着窗户,船在行驶,人却觉不出来。
《列子•天瑞》则说:“运转靡已,大地密移,畴觉之哉!”地球是不断地旋转着,只是人的感官不能觉察。
九靈游客续 #20207
《坤舆万国全图》下方,有“太阳出入赤道纬度”表格,解释一下“太阳出入赤道纬度”表格是什么,它就是每季度90天太阳直射位置的纬度数表格。
春分之后,及秋分之后,这些正着写的字,按右排序的从上往下数第一到第十五天。例如橙色圈的春分之后第一天,及秋分之后第一天,公用数字:零度,二十四分。春分之后指的是北纬0°24',秋分之后指的是南纬0°24'。
夏至之后,及冬至之后,这些倒着写的字,按左排序的从下往上数第一到第十五天。例如红色圈对应的夏至之后第一天,及冬至之后第一天,公用数字:二十二度,三十分。夏至之后指的是北纬22°30',冬至之后指的是南纬22°30'。
满满得过了头了的中国风,把度给写在右一格,把分给写在左一格,度和分的数字都是从右往左念。这就是个中国人在制表,制给中国人看的。
在表格右边的使用方法中,举了个例子:
测出小暑后第三天北京的日影角度,来计算北京的纬度。我把小暑后第三天的太阳直射纬度用蓝色圈圈出来:二十二度二十五分(北纬)。
北京纬度例子的计算一:小暑是夏至后的一个节气,太阳直射位置还在北回归线附近,北京的太阳出地角度很大:72°25'。先减去蓝色圈圈出来的纬度值:22°25',得50度,还得再用90度减50度,得出北京纬度40度。
整理计算式:
若在春分到秋分期间某一天,太阳直射纬度已知,测量地点的纬度=90-(太阳出地角度-太阳直射纬度);
若在秋分到春分期间某一天,太阳直射纬度已知,测量地点的纬度=90-(太阳出地角度+太阳直射纬度)。
再进一步思考,一年365天的太阳直射纬度数值是怎样得到的:
春分到秋分期间的某一天,太阳直射纬度(北纬)=测量地点的纬度+太阳出地角度-90=北极星出地角度+太阳出地角度-90;
秋分到春分期间的某一天,太阳直射纬度(南纬)=90-测量地点的纬度-太阳出地角度=90-北极星出地角度-太阳出地角度。
看懂了吗?只要在一个固定的天文台,每天测量记录北极星出地角度和太阳出地角度两个数值,连续一年365天后,通过以上公式,就可计算得出一年365天每一天太阳直射位置的纬度了。
中华古人的天文测量数据,就这样整合完成了。
计算说明文字的最后,是“傲此”两个字,那个完成“太阳出入赤道纬度”计算表格的人(无名)也非常骄傲啊!
又回复“传教士选择性删除崇祯改历时期交食记录,掩盖西法失败”见#17983楼:“月行九道”决定日月交食发生时刻,西方人连月球轨道的运行轨道都要到二十世纪才真正掌握。欧洲传教士要计算日月交食发生时间,必须要中华天文人手把手的教,学没学到手还不一定。
九靈游客续 #20218
在“太阳出入赤道纬度”表格的正左方角落,有篇科技短文。如果“太阳出入赤道纬度”表格怎样使用你看懂了,那这篇科技短文与“太阳出入赤道纬度”表格说的是同一件事:不同节气的太阳直射纬度。
中间小圈代表地球观察者位置,大圈是日月星辰的天球。用水平线和天顶给观察者定位,北极星出地40度对应的是使用方正案及墨斜观察北极星,确认记录观察者所在纬度。赤道面与北极轴线垂直也在文中体现。
这篇科技短文内容如下:
右图乃周天黄赤二道错行,中气之界限也,凡算太阳出入皆准。此其法以中横线为地平,直线为天顶,中小圈为地体,外六(大)圈为周天,以周天分三百六十度。假如右图在京师地方,北极出地平线上四十度,则赤道离天顶南亦四十度矣。然后自赤道数起南北各以二十三度半为界。最南为东至,最北为夏至。凡太阳所行不出此界之外。既定冬夏至界,即可求十二宫之中气。先从冬夏二至界相望画一线次于线中十字处为心,尽边各作一小圈名黄道圈,圈上均分二十四分,两两相对,作虚线各识于周天圈上,在赤道上者即春秋分,次北曰谷雨处暑曰小满大暑(注:以上四节气文字顺序正确,图的标注顺序错了)曰夏至,次南曰霜降雨水曰小雪大寒曰冬至。因图小,止载中气其节气,仿是就中,再均分一倍即得之矣。而其日影之射于地者则取周天所识,上下相对透地心,斜画之。太阳所离赤道纬度所以随节气分远近者。此可略见凡作日晷带节气者皆以此为提纲。
欧罗巴人名为曷捺攞焉云。
短文看到最后,大家注意了!有个不要脸的欧罗巴人署名抢著作权了!吊起来打!
一、这个欧罗巴人会用文言文写科技短文?
二、这个欧罗巴人会用毛笔从右上往左下写小楷文?
三、这个欧罗巴人熟识二十四节气和中气怎么回事,哪个在先哪个在后?也懂周天黄赤二道相交?
四、这个欧罗巴人指导中国人怎样造日晷?还是怎样去造带节气的日晷?
五、《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华第一张世界地图,是份重要而机密的文件,会允许一个欧罗巴人争取个版块发表科技论文并署名?
六、1602年的欧洲,连个值得一提的国家名都拿不出来,不敢说自己是哪国人,用大洲名来充数,真丢人啊!
日晷是中华特色,用每天日影方位来表示时间。欧洲那高纬度地带,在1602年有日晷可用吗?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欧洲人,能指导中国人制造日晷?还是能表示一年二十四节气的特殊日晷?能在《坤舆万国全图》上之乎者也地发文?
这分明是看这二十四节气文章写的好,打个文字补丁就来抢著作权的(补丁的字体还短文大了一个字号!)。打个文字补丁强抢二十四节气文章著作权的欧罗巴人,卑鄙无耻不要脸!
二十四节气是属于中国人的农业历法,对指导中国农时一等一的重要。明朝有专业的天文官员发布每年历法。什么时候轮到欧罗巴人来指手画脚了?
九靈游客续 #20219
再来说坤图中“太阳出入赤道纬度”表格的自古以来:
《授时历》中提供了《黄道出入赤道内外去极度及半昼夜分》表格。
这个表格是从冬(夏)至起算,提供了地球公转一个象限91.31天,每一天的太阳黄道位置与赤道位置的夹角(太阳直射纬度),还提供了冬(夏)至后91.31天,每一天的太阳黄道面位置到北极星的夹角,另外还有半个白昼和半个夜晚的时刻长度。
这就是《坤舆万国全图》两边时长标注的“自古以来”。
天文计算,代代相传。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授时历》中前人载下的树,又高又准,纬度的角度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4位。
而《坤图》中的“太阳出入赤道纬度”表格,是按节气后多少天来计算,纬度的角度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简略而实用。
关于中华的纬度计算的“自古以来”,再分析一个证据:
在6楼贴出的《授时历》步中星第五部分,除了冬至和夏至的昼夜时长,还有冬季去极度数,和夏季去极度数。
在步中星第五这里,记录的冬至去极115度21分73秒,及夏至去极67度41分13秒。计算标准是:周天度数是365.2572度,一度一百分,一分一百秒。
即:
冬至去极115.2173度,夏至去极67.4113度。
二者求和115.2173度+67.4113度=182.6286度,乘以2对应的就是周天度数365.2572度。
二者求差115.2173度-67.4113度=47.806度,除以2就是在周天度数365.2572度下的黄赤交角23.903度。如果改用今天的360度角度体系来表述就是23°33'32"。
这就是中华纬度计算的“自古以来”。因此,明朝人沿用《授时历》,通过观测北极出地角度,就可以计算得出昼长线和昼短线的纬度数值。
九靈游客续 #20215
分析三:中华古人没办法认为大地它是个平的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文中:
尝闻之夫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圆曰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内景,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内景。”
“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天圆”就是“天道为圆”的缩写,“地方”就是“地道为方”的缩写。天道和地道,是认知天地道理的哲学概念。古人做天文观测,要以天球的坐标体系记录日月星辰的环绕轨迹,古人用圆规来绘制天球上的圆。
古人做大地测量,要在地面上建立地平坐标系,“地道为方”,指的是东西南北四方。要认知大地上的道理,依靠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才能顺利出行和返回,把远方的消息带回中央。
“地道为方”也可指大地上的人造事物,不管是制砖,砌房,修院,建城,丈量田地,画地图,都要方正,古人用矩尺来确保方正。
就算揪着“地方”这个词来研究,它也从来就不包含“地平”的含义。在产生“盖天说”的殷商时代,中国人还没有走遍世界,还没资格说大地及海洋是个方形的。
古人走遍四方观察自然形成的大地,大地上只有圆,没办法找到一个“方”。
中华从大禹治水的上古开始,就是西高东低,有中国地理三大阶梯在,有青藏高原在,江河自西向东流。中国人看中华大地它就不是个平的,又怎可能认为全部大地它是个平的?
而“地平线”这个词,本身就因为大地是个曲面,曲面以下看不到了,天与地的交界线交出来的一个圆,不方,不平。后人妄自给古人断一个“平”字,古人该有多冤枉?
上古奇书《山海经》里面画出来的大地,它也是个圆,不方,不平。有地,有海。
gsyrzjy游客你这汇集的都很重要啊,建议缓几天再发新主题,容大家慢慢消化,我有些观感也不能发,因为这两天忙
九靈游客@gsyrzjy #20222
好哒~
广州牙雕即广州象牙雕刻,历史悠久,秦汉时期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广州象岗西汉南越王墓中,出土文物就有象牙制品。至宋代,广州牙雕开始形成独具风格的地方特色,被称为南派牙雕。据《格古要论》载,宋代广州就已出现了3层象牙套球作品,到清末象牙球已达到25层。
图 荷兰国立美术馆藏清代牙雕套球
遊客游客@九靈 #20280
记得这个这个象牙球的工艺是借鉴德国的,台湾故宫里有藏着一份。
遊客游客@遊客 #20287
有言论曰象牙套球是自欧洲的车床加工技术的,且自清朝引进,但似乎并不准确,因为中国自明朝就出现这种工艺了,不过这个工艺确实要求很严苛的数学知识呀。
郎寰游客@九靈 #17343
推荐高成鸢先生相关文章,关于中国饮食哲学的,其中涉及阁下探讨相关方面。
九靈游客@遊客 #20289
可见网络世界造谣成本有多低,效果有多好!真的是低成本,高收益,一本万利!
“有言论曰象牙套球是自欧洲的车床加工技术的。”——可能工艺品象牙球是用车床加工的。但艺术真品应该都是手工雕刻的。
“记得这个这个象牙球的工艺是借鉴德国的”。——从没见过德国有什么牙雕,更不见德国有这个传统手艺!
事实上,中国象牙雕刻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而象牙套球应该最晚宋高宗时期也已经有了。明代曹昭曾在《格古要论·珍奇·鬼工毬》中写道:
“尝有象牙圆毬儿一箇,中直通一窍,内车数重,皆可转动,故谓之鬼工毬,或高宗内院中作者。”
《格古要论》是明初曹昭根据家藏和所见古物撰写而成。后由王佐对此书作了大量的增补为《新增格古要论》书格链接。
图一 《新增格古要论卷之六·珍宝论、古铜论》之“鬼功毬”
图二 象牙镂雕福寿宝相花套球 清代 广州博物馆藏
- 作者帖子
- 话题“中国古代数学书多美啊!”已关闭,不接受新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