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帖子
博学伯乐游客希望 经常关顾爱好国学、古籍的,有能力的领导多给政府相关部门国家图书馆、文化部、古籍保护相关部门提提建议,这里不仅仅需要爱好古籍及国学文化的企业家的资助,也需要政府对国学、古文化、古籍的大力支持!!
希望有能力说上话都领导和专家人士多给上级相关部门提一提建议,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有未曾老师的主导的书格,然更多的国学爱好者、好知人士聚到一起进行国学文化交流,学知部分高低贵贱、不用花钱你能看到你未曾认识的古籍和文化,这是中国史上的文化进步又一进程,这是认识格格局较高且利国利民的一大善事。
也就此对未曾老师无私的奉献表示感谢,对老师宽广的胸襟和高知的远见为,对国学普及做出的贡献表示致敬!
y游客太单纯了
未曾管理员感谢先生的提议和对书格项目的关心。
其实这种“好运”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几率不大,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我们并非书籍资源的拥有者,或可说属于搬运。按照现行标准评估时上不了台面。
2,项目为个人运作,而个人(无学术背景)是基于爱好而非学术研究。
3,古籍本身受众群体很小。我们的项目更只是小众群体关注和喜爱。加之我们也没有大数据,元宇宙,人工智能等高大上的概念加持。没有啥宣传的价值和意义。
当然,即便是有资助必然受到干预。
这些年,感谢民间爱好者对我们的支持和鼓励。这样基于自我约束,不受其他干扰的项目发展,我们也是更乐意的。
古籍热爱学习者游客@未曾 #182381
未来肯定大爆发,当年我出版古籍彩色影印出版的时候,那时国内国学书籍都还反对,都还不流行,现在书店文科六成以上是国学。当年我看的很准。
现在我依然很准:未来,我国必将全面恢复孔孟之道,作为一切的指导思想。因为这是必然规律。古籍,是孔孟之道的唯一载体,那些白话文,排印的书籍,必然作为垃圾一扫而空之。
态环游客政府拨了款,未曾先生每年要不要写总结报告?
拿了人家钱,要不要听从统一管理?
钱款的去向要不要监管?汇报?
宗教类资源是不是应该下架?
上传资源要不要审核?
交流区需不需要改为注册?需不需要实名制?
发帖提及台湾地区等重大问题,用词有错误的,需不需要纠正?
硬盘直递要不要开发票?
长吏马肥,观者快之,乘者喜其言,驰驱不已至于死。
未曾先生这个乘者很清醒,是我们的幸运。
上嘴片碰下嘴唇,张嘴都是正确的大义,琐事总不问。
博学伯乐游客@态环 #182387
上面也说了有能力说上话都领导和专家人士,既然有这些爱搞国学,他们是可以推动,补贴就是只要说明使用到哪里有个明细就行,发票不是问题,主要是推动国学及古籍归类共享学习,相信在书格出来前,你没有看到过很多古籍和国学文化,因为没有途径和平台去认识和了解。很多打着所谓的国学文化推动者的旗号目的只为守着古籍复制买卖敛财,无法推动国学文化发展。网络图书馆管理方式不是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模式,他的存在形式就是图书(古籍)免费征集、上传、归类、交流学习。上面提出问题的,不是不存在,是要解决问题,不是有问题就不去做。 实名制会员制没有意义,会给未曾老师带来更多的麻烦,管理环节越简单越好,重在内容不在形式。政府补贴不是搞政治化,是为了国学及古籍交流文化可持续发展,民间资助(除非能有爱国学的真正大知的企业家),否则资助总是有限的,民间资助其实也是发展普及发扬国学文化,但发展普及发扬国学文化也是政府的责任。
层身游客任何得到都是有代价的,必然会失去些什么,个中利弊不是一言两语可以说的清楚。
易经中说一动就有四分之三是坏的结果,书格维持现状就挺好
guozibaba游客@博学伯乐 #182395
拿国家补贴就有验收,麻烦着呢。
白身游客为了政府那一点鸡零狗碎,你可能很多资源都得审个政治正确,还有书格上面主要是基于开源和爱好,被政府收编后,估计大家有资源也不会分享了
黍离游客@古籍热爱学习者 #182386
孔孟之道,还指导思想。白话文都是垃圾,搞笑呢。这些话私底下说说就算了。公开说,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有麻烦
博学伯乐游客看了老子、孔、孟之道,註解參考,自己再根據原時代和向時代結合,自己可以得出很多東西,思想境界完全不一樣。譬如:
朱子曰:中者不偏不倚,无过而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受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注释:朱子认为:中就是不偏不倚,中要正,不可偏袒,就是公平公正。禁止发生偏袒过错过的行为的总称。庸就是平常的做事。中庸就是公平公正做事是平常做事的本要要求。子程子认为:不偏偏向某一方就是中,公平公正做事,永不不变化就是庸;公平公正做事就是天下最正确的方法和过程。庸就是按天下已经掌握了的规律办事是亘古不变的要求。这些内容是孔子传授门生点心法,子思恐怕时间长了出现认识的偏差误导后人,所以记录在书中,并传授给孟子。这书中开始就是只说一个道理,在中间通过大量事例解释和说明,最后综合分析总结这一道理。展开内容就弥漫到四面八方(六合即前后上下左右六个方向),收敛内容就像隐藏到最秘密的地方,看不到始末。学习后让你回味无穷,都是实实在在的学问。经常拿出来读一读,探索体味一方就会有所得,并能终身受用,没有人能够把所有其中的道理都推演到尽头。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命尤令也,性尤理也。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解释:天生下来自自然然的样子就是本性,统帅本性行事就是探索规律就是道【道为道行,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修正探索规律的过程就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就是教【教就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命就是必须本来的样子,是A而不是B,做事必须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性就是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必须按规律办事就是。说到道,就是片刻都无法离开和中断的探索事物发展的过程,如果能片刻离开,那就不是道了【就像生命过程不能中断一样】。正因为这样,君子时刻警惕自己,行事谨慎不就这样吗?难道人不愿看到就没有恐惧吗?难道人不愿意听到就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隐藏起来莫非是不太显眼或变得比较小而已,所以君子谨慎且独立的行事。喜怒哀乐控制住不表现出来,这也是中;表现出来且秉持正义和中正不变,这就是和【和并非怕和服软】。说到中,是天下最本质的东西,是治国执政之要;说到和,就是在天下要达到某一目标必不可少的方法。要做到了中和,天地就位【就是要权有权,要钱有钱,要民有民,天下无不成之事】,万事万物都能顺风顺水的按自已的规律发展。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注释:仲尼认为:君子秉持中庸之道【公平公正,后同】,小人反对中庸之道,君子做事秉持中庸,小人做事秉持看情况是否秉持中庸之道【看人下菜】。小人所秉持的中庸,就是小人毫无底线和忌惮而已。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注释:孔子认为:中庸能真正做到的时候,就是人民长治久安,阖家幸福的时候。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注释:孔子认为:无法秉持按规律办事,我认为,就是之道规律的人过错,再愚昧的人也比不上,就是没有把掌握规律正确明白的告知大众。我认为,就是能治理国家的人的过程,在不肖子孙也不比不上,就是不把人是要喝水和吃法看成是第一件大事,就是不能让人们真正的当家做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人不吃饭不喝水怎么能之饭菜之味道】。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注释:孔子认为:道其不行就是上面的原因【知者不明、贤者不治】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注释:孔子认为:舜是帝王中的大知【知中之大者】之一,因为舜善于问官员问题,并经常视察左右亲信所说的事情是否属实。惩处减少恶行【恶行霸道】,鉴赏发言善行【好人好事】。赏罚分明作为作为办事的手段,普及用到人民群众中。他的行为就是我认为舜是大知的原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护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注释:孔子认为:人人都在说做事前要学会预测做事的结果。前行就走入别人设置的网和陷阱之中,并非不知道别人会在偏僻的地方设置陷阱【偏袒他人】。人人都学会了预测可能会存在的陷阱,是否选择公平公正的行事【君子、小人未明】,就不要有期望的按期达到目标。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
注释:孔子认为:转回来看作为人,是否选择公平公正行事,因为一件善事,就出拳义愤填膺,这也不失为是一件好事。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注释:孔子认为:无论是天下还是国家利益是可以做到均衡的【利民】,爵位和俸禄是可以被辞掉的【惩贿】,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是手足舞蹈的【惩恶】,但要做到真正的中庸是不可能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圣贤也有小失,所以古人日行三思,有过则改之】,并非不道中庸知行。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注释:子路【孔子的弟子】问孔子强大有什么区别,孔子回到说:南方最强的是谁?北方最强的是谁?能控制或压抑别人就算强大吗?胸怀宽广温和的教导别人,让无道之人得不到好处,就是南方的强大之处,所以君子就会往南方聚集。地位高的官员多,兵强马壮,金甲披身不怕死,这就是北方的强大之处,喜欢打仗和当官的人就会聚集到北方。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注释:所以君子说君子在乎和【行事秉持正义和中正不变】而不随波逐流,强大在于纠正错误!中立不偏不倚,公平公正行事,强大在于纠正错误!治国有道,政令畅通无阻,强大在于纠正错误!治国无道死了也不回头,强大也是在于修正错误!【不修正错误,所以亡国】任何事物要强大就必须修正自己的错误,修正错误是强大的本质。.......
很多還可以可以在加深推演
夢夢游客要进入公家体系,那么所有操作必须完全正规。使用工具获取的文献不能有,必须向图书馆申请,由图书馆提供数据才可以。
古今对游客搞不好给你整没了……要是能支持各馆资源全部开放并自由下载不就行了……
oldestman游客现在这样很好,单纯。有了其他的东西纠葛百分百出问题。
谢谢@未曾 #182381的付出。
火生土游客@古籍热爱学习者 #182386
你有建一个QQ群吗 ,你的QQ号多少 ,讨论不太适合在书格,我也有这方面的想法
未来不必恢复孔孟之道,只要恢复古文,不让古籍束之高阁,文化出现断层,那些白话文,排印的书籍,大部分真没用。
新文化运动导致古籍束之高阁,现在的教育与古籍相去甚远,再过一百年,国人更加不认识古籍,如古籍为天书,现在出版的书籍都是废话连篇,都是鸡汤文,即使把古籍译注现代文,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译文,自相矛盾,掺杂私人的低级观点,长此以往离古籍的原貌越来越远,网络无聊的玄幻小说,抖音等视频平台的低级趣味,慢慢腐蚀国人的精神食粮
书名:诗经译注
作者:程俊英译注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这翻译的什么啊?(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翻译成“纯洁美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琴瑟友之)应该是用琴等乐器友好地对待她,(钟鼓乐之,)同样道理。竟然翻译成“敲锣打鼓娶回家”,这水平也敢出书?太可笑了吧!
黄寿祺周易译注:六二,不耕获,不菑畬,则利有攸往。
【译文】
六二,不事耕耘、不图收获,不务开垦、不谋良田,这样就利于有所前往。这种翻译就是提倡不劳而获,注解翻译的人是贵族子弟,从没有劳动。还有推出一读就懂系列的书,这是在侮辱读书人的智商,作者的底本都是古籍经典,然后自己解读,用自己的话去说,都是鸡汤文字,经典难道就能这么容易看懂吗,周易是群经之首,自汉至民国,注解书不下几千本,几千年都没有研究透,现代的人就想着出名写书,如果写写鸡汤文字也就罢了,还要用古籍借壳,这是国家文化界的悲哀。
凡是估计古籍,压根不能白话文全译,只能看民国以前的注解
architc游客相比另一个帖子,这个话题虽然在鄙人看来依然属于幼稚而单纯,但倒也不必说什么其他难听的留言。说几句正常的。
楼主你可以大力推进,怎么推进?你努力进入体制内,高层,然后你决策,拍板,成立个政府新部门,其中就包括给书格投资。
你做了么?所以读书人的特性,就是自己不动手,就指望别人做?
如果这样搞,很容易给书格以外的人留下印象,这读书人似乎都是些没担当的。其实咱翻翻古籍,多得是有担当的,先努力30年,先到了能决策的位置,然后不是发帖,而是直接联系书格站长,商谈怎么资助,怎么管理。
读书,所以都是空谈家?其实应该不是吧?对吧?
术士泓易游客贵州的村超,草根生长的很好,足协去指导了一下,没了。
江苏的苏超,足协说去指导,被强烈抵制。
书格就是森林里自然生长的大树,不折腾就可以继续长的很好
书不在多少游客我觉得不如提议大家每月都捐点,这种比较实在、可行。
游客游客@博学伯乐 #182412
所以谓之中庸者,致中和也!
中者,性也;和者,理也。
去偏执偏见,一念澄清时,就是“中”。这是叫人复见我“本性清明”。性中平,所以能体天下万物之理。
庸者,用也。用之以求致于和也。和者,言当下之时、事、物皆自有其理,而我能以性中处于其间,慎思之、明辨之时、事、物各方之理,在不违理的前提下做出合乎当下情况的行为,就是和。
中和,不仅仅是孔门的心法,而是国学的心法。明白上面讲的那个道理,则儒、释、道、老、黄、易无书不可读!
未曾管理员再次感谢大家的关心。
其实不必为我们的运营担忧。确实如果需要更高速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外力支持。如果只是这样维持一个缓慢的增长,目前问题还是不大的。
有问题我和大家一起面对,有困难我们也会去解决。一步一步的走,不偏离大道,向前即可。
世寿所许,定当坚持。
麦的壳游客桃李无言,下自成溪。或曰: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篱笆墙游客@黍离 #182408
那应该什么是指导思想呢?世界上哪个国家的基础基于不是在宣扬自己的民族文化,唯独我们把自己几千年的文化排除在外,你认为这是正确的?
篱笆墙游客@未曾 #182381
我最近体验了下头条的识典古籍
这些大公司能做这些事,已经从侧面验证了国家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以及文化自信的觉醒,书格在资源筛选、社区定位上仍然具有优势
1 首先社区用户群体多样,但目前大部分用户参与的都是资源贡献,这种贡献的力量是非常薄弱的
2 另一个是版权问题,大陆对于版权的管理总是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这也导致了古籍传播很难被民间力量推动
3 传统文化已经被割裂了几十年,重拾文化自信并不易,单纯依靠古籍整理也许无法从根本上推动文化的传播,可能需要全民级别的运动让国人感受到这种文明的坚韧和优秀,当然这种运动形式可以以娱乐形式、科技产品作为实现的载体
不得不说,现在的国人整体素养上还是非常欠缺的,盲目崇洋、自以为是、自私自利、刚愎自用,这些在社会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只是这些问题已经让阶层分化的非常严重,还有做文化传播任重而道远!
徒心游客认可篱笆墙的想法,第三条内容值得深思熟虑下一番功夫。
leo游客@博学伯乐 #182395
有能力说上话,也搞不了一言堂,什么事儿扯上政府,最终都纯粹不了,会给你制定各种条条框框,政府办事效率很低,这种事各种上报审批,不搞几年没个结果,然后再派个监管的人,现在这样大家自由交流不好吗?非要给自己找不自在
黍离游客@篱笆墙 #182735
我的话虽然不太好听,也不好直说。你要知道现在是新时代,新时代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如果不知道,那就去网上搜一搜。
篱笆墙游客@黍离 #182772
时代是新,人的本性几千年来有什么进化?有些东西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固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是宗教文化,这点在历次工业革命未曾改变,你有没有深思过,中国一直在提复兴,那复兴的到底是什么呢?难道复兴的是生产力?复兴的根本是文化的复兴,对比西方文艺复兴不难得出结论,老祖宗留下的都是最好的,孔子主张是恢复周礼,唐古文运动复兴的是古朴的文风,那在新时代我们复兴的是什么?
恩县布衣游客
封宸圀岢游客三十六部尊经
隐显应时之需
秉持初心
回向文明普惠不可思议功德
唯此
士可以弘义
z3243游客
海东青游客有心维护、爱护书格者,可以捐点钱,无需太多,随心随缘即可。在下也是书格的拥趸,几乎每天必来,经常下载各种古籍,受益良多,实在不好意思了,就捐了两次钱。
炁游客先贤将经典用正式的书面语——文言文书写,用意就是为了传承的更久远,期望让千年甚至万年之后的后辈能读懂。先秦时期的著作,现代人有文言素养的,或者稍加训练就能读懂,而几十年前的白话文已经很晦涩了……而白话文就是直白的时兴口语,语言的演变有很大不确定性,更有甚者词义转变甚至会变成原来的反义词。而文言文言简而意赅,有固定格式,不易随语言的演变而有太大变化,有利于经典传承。
书不在多少游客智慧化平台成立后,书格归档的书籍快速增长,书格在抢时间下载、存储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马云、刘强东们没有给予书格帮助之前,我建议大家给予书格适当捐助,双层 PDF版的发布,已让大家精神为之一振,受益不少了吧。总之,帮助书格就是在帮助自己。另外,智慧化平台的书,技术不高的尽量不要去下载,留给书格去下,因为更多好书在后头,大家待书格发布就行了。言多必失,勿怪。
玄玄烂柯游客
岭南散人游客目前来看,国学古籍还处于小众
lantingyimeng游客还是保持现状比较好,捐助者自发。引入共有资助我想就没有这么大的自由度和活跃性了
tigershuai游客建议楼主好好看看最近比较火的《长安的荔枝》这部电视剧,并仔细品味。主人公李善德千辛万苦找到了一条从岭南运送荔枝到长安的道路,然后回到长安求官方来投资运作,最后官方倒是投资了,但换来的却是荔枝园被连根拔起
- 作者帖子
正在查看 37 个帖子:1-37 (共 37 个帖子)
正在查看 37 个帖子:1-37 (共 37 个帖子)
正在查看 37 个帖子:1-37 (共 37 个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