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帖子
Bob游客《小品方》又称「经方小品」,小品相对大品而言,是模仿佛经,大小品般若经。小品的意思是节录。
小品对数百卷经方的摘要是模仿葛氏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方便使用,类似「工具书」,但并不进行深入的理论讨论,而是强调方便,拿来就用,适合对象是偏重临床,有一定基础的学者。
《小品方》最推崇的医家,是张仲景。「汉末有张仲景,意思精密,善详旧效,通于往古,自此以来,未闻胜者。」
就是说华佗等等,都是无法跟张仲景相比的。那么到底张仲景在哪些方面更强呢?首先是思维缜密,古代的旧法方证被梳理的很清楚,就是说张仲景其实是对前人理法的总结,在分类以及实现疗效,这一点上,「至今无人能及」,也就是说,要精通经方,基础还是在《张仲景辨伤寒》。有了《辨伤寒》的理论和基础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深入,首先是《张仲景杂方》八卷,即相当于《金匮要略》的杂病编排,但《金匮要略》是残本,《小品方》可以补充《金匮要略》残本的不足,比如小儿方,虚劳方,痈疽皮肤病等等。
作者陈延之。生卒年代籍贯履历不详,因为该书引用《秘阁四部目录》成书于432年,所以小品方成书在432年之后,南北朝始于420年。假设陈延之写书大概在30岁左右,其生存年代大约在400-480年之间,也就是生于东晋晚期,南北朝初期。
陈延之的经方概念,指的是经验方,不是汉代经方,水火之剂的意义。因此,实际上经方的概念是被陈延之改写的。也就是说,陈延之之后但凡提到经方,都不是汉代经方的概念,而是经验之方、经典之方。
据宋高保衡、林亿等考证,齐、梁间陶弘景编辑葛洪《肘后百一方》时,已将《小品方》的一些内容收录在其中,而陶氏书是在「太岁庚辰」(公元500 年)定的稿,说明南齐以前《小品方》早已盛行。
北宋新校正在校《校正备急千金要方后序》说:「臣尝读唐令,见其制,为医者皆习张仲景《伤寒》、陈延之《小品方》。张仲景书今尚存于世,得以迹其以为法,莫不有起死之功焉。以类推之,则《小品方》亦仲景之比也,常痛其遗逸无余」。
「张仲景、《集验》、《小品》最为名家」(《校正外台秘要•孙兆序》。
小品方在唐代,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仅次于张仲景,与姚僧垣《集验方》齐名,唐代最有名的三家经验方。作为官方指导教程,在唐代是非常受重视的。小品方在北宋已经散佚。但是大体内容还可以在肘后、外台、千金里面找到。
以上内容引自 mp.weixin.qq.com/s/UCT...ecztKAgRUw ,略调整段落次序使文意通顺
Bob游客《小品方》共计:序+十二卷
引自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未曾管理员@Bob #28931
目前的是辑佚本吧。这个书内容似乎已亡佚(约自宋代)。1985年从日本尊经阁发现了残卷,存序和总目录。
后据相关引书(《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诸病源侯论》《医心方》及《东医宝鉴》等)辑成。
抱歉暂无。
Bob游客@未曾 #28933
感谢站长帮忙查询,没有辑佚本电子书真是遗憾。
请问站长能否帮忙找姚僧垣编著的集验方?之前在论坛发过帖子,topic是28932。按照版规是一本一贴,所以分两帖。
我在Z-library 上搜了下,发现没有,五十年代的中医验方搜出一堆
Nil游客目前常見的輯本有:
〔晉〕陳延之編撰,高文柱輯校,《小品方輯校》(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一版)
〔晉〕陳延之編撰,湯萬春輯注,《小品方輯錄箋注》(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一版)
〔晉〕陳延之編撰,高文鑄輯注,《小品方輯注》(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5一版)
抱樸之士游客可以自己在高文柱辑本的基礎上再搞一個辑本,孔网有舊書 但是都不便宜
- 作者帖子
正在查看 6 个帖子:1-6 (共 6 个帖子)
正在查看 6 个帖子:1-6 (共 6 个帖子)
正在查看 6 个帖子:1-6 (共 6 个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