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查看 9 个帖子:1-9 (共 9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104448 回复 ⚑举报 

    青龙乘风
    游客

    首先感谢未曾先生提供这个优良平台供书籍爱好者分享交流,又有之余水乐园这种子板块供大家畅抒己见,未曾先生实是大功德。

    本人喜好玄学,无奈学识浅薄,人微言轻,于书格资源未立建树,也不敢轻易信口胡诌。开此帖也是有感书格诸多有识之书友,并未持门户之见与高下之别,均对求书、求知者尽可能的告知详情并引经据典,答疑解惑。本人亦感之深切,希望就一些话题与诸位同好、老师作一些交流,以通本人疑惑,也可飨其同好。

    玄学于传统文化之中,以《易》为群经之首,也为上古之典籍。既大禹结绳记事后,方有符号,既之则是八卦与六十四卦用于记述。此观点有良渚文化出土玉琮与大汶口出土象牙梳佐证。继之卜筮案例,先秦有《左传》为证。后世有阐述谶纬却有别于《易》者,均纳入方术范畴。《易》经天纬地且包罗万象,其中“象、数、理、占”四字已足以涵盖天地人之规律,并无象外之辞,此时尚且用大衍蓍法,而无五行生克与干支克应之明文。

    直至西汉,焦京易“爻辰纳甲法”现世,配五行生克并世应飞伏。后世则有《火珠林》《黄金策》等完善理论,至明朝钱币简筮法,六爻法至此完整,并于清朝进一步升华。不过清华简《筮仪》某些部分是焦京易的方法,这个有待论证。

    目前此帖仅对原始象数演变作一个梳理,并未参考术数科目。例如“占星”“命理”“堪舆”等需要天干地支作为参考的科目。同时也并未参考宋朝“先天八卦”“皇极数”等体系,也就是“梅花易数”等体系。因为原始象数,并无明文讲究所用河图先天八卦。《说卦传》云: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用洛书九宫排列可以完全符合。

    因此,于实际占筮的层面,六爻的干支体系是否适用于原始象数易?

    以上潦草言论只是一家之言,论据不充分,立论不严谨。但是也是学《易》之路不能绕过之问题,所以希冀与诸位书友进行良好交流,多提出本人见解之不足,并提出不同见解。

    @104453 回复 ⚑举报 

    青龙乘风
    游客

    本人论据有误差,就“明朝钱币简筮法”作个更正:

    《火珠林》最早可追溯为唐末宋初,而《火珠林》为钱币简筮法之开端,因此金钱卦最早应于宋朝开始。

    @104455 回复 ⚑举报 

    路过
    游客

    mmexport1691254284539易学发展至两汉时期,开始了一段研究的鼎盛时期,除了上至孔子一脉传承的,偏重阐释理义的“义理易”,西汉中期又出现了以“孟喜卦气说”为代表的“象数易”。

    象数易的产生,在实现了预测灾异变化的同时,更是在解读原经原文的依据上,多给出了一个“以象言事”的途径。

    到了西汉末年,各种天启、预言大兴,谶纬之说开始流行。

    而有了《易经》,匿名学者更是搞出了《易纬》。

    以《经》、《传》导《纬》;以《纬》补充《经》、《传》,《经》、《传》、《纬》三大系统,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的《易》学体系。

    而《易纬》将“孟京卦气”、“邹衍五行”和董仲舒今文经学的“天人相应”等说学融为一体,将《易》更趋于神启化、正治化,用之以代天言事。

    汉朝后期的易学研究,象数解释愈演愈繁。

    经郑玄注释发挥的《易纬》理论变得更加完备、烦细。汉末荀爽创乾升坤降说;虞翻主张卦变说,以卦变、旁通、互体、半象等来解说《周易》,等等增加取象,成为了两汉以象数解《易》的一大特征。

    至此,汉易已走向了繁琐象数之路,哪怕只是原经的一词一句,都要演绎出卦象来以之解读。

     

    汉易象数虽繁,但其成就并不能抹杀。如果说两汉时期出现了诸如孟喜、京房、焦延寿等象数开派大家,那么易学发展至三国两晋时期,就可以说到了奇人辈出的时代。

    三国两晋时,炉火纯青的掌握了象数易、术数易的人,在正史野史中都不胜枚举。管辂、郭璞、淳于智...这些闪亮的名字,在术数史上都有着一个个传奇的故事。

    比如,用撒豆成兵骗了个媳妇跑的郭璞,如果我不说你会知道?

    而这时期,不得不说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是“王弼扫象”。

    由于两汉时期官学上的独尊儒术,两晋朝堂上反弹的兴起了“清谈”之风,崇尚老庄学说。又加之两汉易学越来越多的繁复卦象,易学的研究方向在此际到了一个新的拐点。此时年轻的王弼以自己对老庄深刻的领悟,援道入易,提出了“得意忘象”说,主张注释解读不必字字究其繁琐易象,或得其真意,杂象不必过于执着。

    时至今日,王弼本的《周易注》,仍然流传最广,影响巨大。

    到了隋唐时期,易学的研究以总结前人的成果为主。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偏于义理,李鼎祚《周易集解》偏于汉易象数,都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汇集整理。

    ——————————

    早年洗稿刘大均教授《易学发展史》发公众号的文字,可以作为研究脉络。

    @104469 回复 ⚑举报 

    栴檀羽客
    游客

    以錢代蓍法

    以錢代蓍法俗称“摇卦法”,又称“火珠林法”。唐代於鵠的《江南曲》記載“偶向江邊采白蘋,還隨女伴賽江神。眾中不敢分明語,暗擲金錢卜遠人。”說明在唐朝此法已經非常流行,故應該形成於唐代以前。

    (唐)賈公彥《儀禮注疏·士冠禮》:“筮法依七八九六之爻而記之,但古用木畫地,今則用錢。以三少爲重錢,重錢則九也。三多爲交錢,交錢則六也。兩多一少,爲單錢,單錢則七也。兩少一多爲拆錢,拆錢則八也。”此處“多少”當以錢幣兩面的字數而論。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一·筮用錢》:

    考賈公彥疏,本於北齊黃慶、隋李孟悊二家,是則齊、隋、唐初皆已用錢。重、交、單、拆之名與今不異,但古人先揲蓍而後以錢記之,其後術者漸趨簡易,但擲錢得數,不更揲蓍,故唐人詩有“眾中不敢分明語,暗擲金錢卜遠人”之句

    到了元朝,已經在卦書裡形成了完善的占卜禮儀,並附有祈禱祝辭。

    (元)李道純《周易尚占·以钱代蓍法》

    以錢三文,熏於爐上,而祝心事,呵銜至至敬而祝,祝曰:天何言哉,扣之即應,神之靈矣,感而遂通。今有某事,罔知休咎,罔釋決疑,克神克靈,惟蓍而龜,禱於爾神,亮垂報知。若可若否,尚明告之。祝畢,擲錢於盤中。一背為單畫“、”,二背為拆畫“、、”,三背為重畫“O”,純字為交畫“X”。自下而上,三擲內卦成。再將錢爐上熏過,復求外卦,圓成一卦,而斷吉凶。至敬至誠,無不感應。

    以丸代錢法

    隋唐流行的以錢代蓍法到了南宋時期便出現了爭議,關於錢幣哪一面為陽,哪一面為陰的問題產生了巨大分歧。南宋學者儲泳發明了以丸代錢法,省去了對銅錢陰陽面的糾結。而後此法在明朝被楊向春、曹九錫等人在各自著作中轉載,曹九錫還給木丸起了“太極丸”的名字,《道藏》版《易林》亦引用此法。

    (南宋)儲泳《祛疑說·易占說》:

    筮易以蓍,古法也。近世以錢擲爻,欲其簡便要,不能盡卜筮之道。自昔以錢之有字者為隂,無字者為陽,故兩背為拆二畫也,兩字為單一畫也。朱文公以為錢之有字者為面,無字者為背,凡物面皆屬陽,背皆屬隂,反舊法而用之,故建安諸學者悉主其説。或謂古者鑄金為具,曰刀,曰泉,其隂或紀國號,如鏡隂之有款識也。一以為隂,一以為陽,未知孰是。大抵筮必以蓍,求為簡便,必盡其法。余嘗以木爲三彈丸,丸各六面。三而各刻三畫,三面刻二畫。呵而擲之,以盡老少陰陽之變。三丸各六面,十有八變之義也。三面爲三,乾之九也;三面爲二,坤之六也,此用九、用六之義也。三者,乾之一畫函三也;二者,坤之一畫分二也,此參天兩地之說也。三丸擲之皆三,則成九,老陽數也;三丸皆二,則成六,老陰數也;兩二、一三,則成七,少陽數也;兩三、一二,則成八,少陰數也。所用者,乾坤之畫,以成八卦,是乾坤生六子之象也。丸象太極之一也;三三為乾,二二為坤,象兩也;三丸者,象天地人之三才也。毎丸得數十五,《洛書》、《皇極》數也;合三丸之數而為四十有五,河圖九宫數也。上二則下三,上三則下二,動静皆五,故五藏於用,參以四十五數,大衍之數五十也。三丸成九於上,則三丸伏六於下,此老陽變陰之體也;三丸成六於上,則三丸伏九於下,此老陰變陽之體也。二三相對,每丸各具三五,此參伍以變、錯綜其數之旨也。體圓而轉,變動不居也。六位相乘,周流六虛也。三丸六擲而成卦,亦十有八變之義也。既無錢背、錢面隂陽之疑,又合老少隂陽之變。

    經川大朱越利教授《周易參同契注者儲華谷考》研究發現,儲華谷,名泳,字文卿,號華穀,雲間(亦稱華亭,今上海松江區)人。為南宋中後期人,蓋生於紹熙三年(1192) 左右,卒於淳祐十二年(1252)。

    (明)杨向春《皇极经世心易发微·代筮法》

    用木鏇如大彈者,三丸共六方,三方三數,三方二數。每一擲成爻,六擲成卦,以代十八變之策法最妙。(按:一次拋擲三枚。)木用雷驚木或檀香亦可。

    (明)曹九锡《易隱·制太极丸法》

    用霹雳枣木,如无霹雳枣木,则可用香木、玉、牙,制极圆弹三丸,走盘不定者,方取面务要平匀。如骰子形,但骰面大,而此弹面小,取其圆滚之义也。每面上刻三星,底面刻二星,三面刻三,三面刻二,六面共刻十五星,三丸俱如式制。

    @104470 回复 ⚑举报 

    栴檀羽客
    游客

    “於鵠”当為“于鵠”

    @104478 回复 ⚑举报 

    青龙乘风
    游客

    @路过 #104455

    感谢分享,刘大钧教授的《周易概论》也是易学发蒙之佳作。

    阁下图上的分支源流很详细,田何及施梁都是承袭古易,图上用义理来分类也有道理。而汉易最鲜明的变化就是五行和干支,从原始《易》到汉易的变化,节点应该就是孟喜得《阴阳灾变书》后,以季节配六十四卦产生。而焦赣京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大成,承袭“阴阳灾变”一派。汉易的变化应该即此节点产生义理与象数的区别。

    即是五行与干支克应,于六爻占法是有可考之处。

    纯象法解读也适合原始易经。

    @104480 回复 ⚑举报 

    青龙乘风
    游客

    @栴檀羽客 #104469

    感谢阁下分享,原来最迟于唐时已有以钱代筮,谢谢指正。

    阁下引用的历代代筮法很清晰,也很有意思,不知隋唐时是否受《灵棋经》造棋的发展?后世的牙牌数肯定是代筮法的演变了。

     

    @106305 回复 ⚑举报 

    铁蛋
    游客

    老师,你好,这是我的QQ:209500362 可以加一下,交流

    @106339 回复 ⚑举报 

    青龙乘风
    游客

    @铁蛋 #106305

    你好,都是同学。我没有使用QQ,可以留下你的其他联系方式。

正在查看 9 个帖子:1-9 (共 9 个帖子)
正在查看 9 个帖子:1-9 (共 9 个帖子)

上传图片

拖拽或点击选择图片(最多五张)

回复至:玄学贴:欲与诸书友交流关于象数之源流与效用
您的信息:



发帖/回帖前,请了解相关版规

0,邮箱地址尽量真实有效,随意填写的可能会被系统误判为垃圾内容。
1,不要开书单。单个帖子尽量发布一种书籍需求。
2,在搜索不到相关主题的情况下,尽量发新帖(发帖标题最好带上书名)。不要在他人帖子中回复某种书籍需要。
3,发帖提问标题尽量简单明了。发帖内容不要太过简略,请对书籍内容、版本或作者作简要说明。
4,出版于1973年以后的资源需求或分享将会被清理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