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帖子
村长游客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辅行诀25味药精五行互含定位解密20241216.pdf
链接: pan.baidu.com/s/1MA...M1aDNqcl7g 提取码: eusx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8的分享
村长游客五行互含的正确读法:前一个五行代表五味,后一个五行代表五脏或归经,“中”读作“作用于”。“五行互含”读作“五味作用于五脏”。
例如在小补肝汤中:桂枝是木中木,读作“桂枝是辛味作用于肝”,故为补肝君药。通顺又合理,这样理解了之后,就不会被“体味、用味”绕得晕头转向了。(同理,泻肝君药当为“是酸味且作用于肝”,换成五行互含就是“金中木”。)
干姜是木中火,读作“干姜是辛味作用于心”,为补肝臣药。小补肝汤的干姜作用于心,类似大补肝汤在小补肝汤基础上再增加小补心包汤作用于心。都有“子能令母实”的意思。都是由母及子,方向是顺转,暗合图中“箭头顺时针转,阳进为补”的意思。
小补肝汤是2补味+1泻味+1急食味组成。君药“木中木”,臣药“木中火”,君臣都是补味:辛味。“木中木、木中火”共同点是第一个都是木,明显说明前面的木代表补肝的辛味。换句话说,即前面的五行代表五味。
已知前一个五行代表五味。肝的急食味为甘,为土,为“土中木”,和君药“木中木”放在一起看,可知“木中木、土中木”后面的木代表肝脏。换句话说,即后面的五行代表五脏或者归经。
肝的急食味是“土中木”,读作“甘味作用于肝”。甘味有补脾、泻肾、缓肝三个功能。甘味要作用于肝,就只能是缓肝,即薯蓣定位为肝之急食味。
小补肝汤的反佐是“金中水”,小泻肝汤的反佐是“木中水”:
已知前面的金和木分别代表酸和辛,酸补肝,辛泻肝。后面都是水,肾水是肝木之母,水生木,有生生不息之意,以防补泻太过。
其它四脏准此。
村长游客小泻汤涉及10味药精,小补汤涉及15味药精,合计25味药精。
五方五味,各有定位。
五行生克,各负其责。
完美自洽,兼容诸本。
依组方规律可以还原出本来面目。
将25味药填入下面的汤液经法图,补泻各用其药,
泾渭分明,可以100%完美匹配大小补泻汤配伍格式。
中华生游客整理得很好!支持!同行!
方技家游客辅行诀的用药理论来自
黄帝内经 -> 素问 -> 藏气法时论
而藏气法时论,第一段“急食”,跟正文“补写”是矛盾的,跟最后一段“宜食”也有矛盾的,但仅限于脾。
且“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也有错误。这个根据
尚书 -> 周书 -> 洪范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能推出来。藏气法时论的理论来自
黄帝内经 -> 灵枢经 -> 五味
而这篇的理论更多,
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
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最后一段也是“宜食”
五味篇的理论本来就多重且矛盾。结论,藏气法时论的“急食”来自五味篇的“宜食”,还把脾的写错了。
而中医用药的理论,就是性味,这也是为什么伤寒论里面为什么有那么多性味的原因,但是里面还是有错误。
但是性味理论,跟后来的归经理论都有稍稍的不足之处,拿来用是可以的,但是很多药的性味归经都是错的。但是辅行诀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薯蓣是酸的?
枳实是酸的,但不是酸入肝的酸,换句话说,性味的味不是嘴巴尝出来的味道,而是其在人体的作用的表达。五行没有生克
五行不是物质,也不是性质,而是变化趋势,怎么可能生克。这么跟你说吧,内经并没有给出用药的理论。而辅行诀就是歪门邪说。
村长游客
村长游客更正:上文用的小泻肺汤治咳。
- 作者帖子
正在查看 7 个帖子:1-7 (共 7 个帖子)
正在查看 7 个帖子:1-7 (共 7 个帖子)
正在查看 7 个帖子:1-7 (共 7 个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