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帖子
地天泰游客网络热炒的教材争议,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 是人也,究竟有没有人对照古籍查查看?
未曾管理员几乎所有古籍都是 “是人也”
所以,没啥可争议的~
xiaopengyou游客可能是被「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所誤導。
公子旷游客这个热议要区分来看,网上多数在讨论自己“所学”为哪一字,那么就和古籍无关了,教材选用某字,其影响范围广远,而教材本身对错,并不是讨论重点,讨论重点应该在教材本身,各地各版教材拿出来,证明有“斯”这个字的版本即可,然后讨论“斯”版多还是“是”版多。(你所发的那个斯版现代书籍,是新课标推荐丛书,即教辅,并非教材)
如果讨论古籍方面,首先古人反复引用,并不严谨,明清之后的笔记、话本等,偶有“斯人”,但所有官修的,以“是”为准。其次,现代使用“斯人”影响最大的传媒作品,我个人认为是港台电影,以周星驰的苏乞儿为代表,多用“斯人”。
waxbooo游客这个话题最近讨论的挺激烈,看看大侠们怎么说!
九靈游客反正,我清清楚楚地记得自己学的是“斯人”!——关键,我对我的这个记忆非常肯定!
医者仁心游客别的不说,儿时的记忆是“斯人”。查阅到的古籍,也不知道是否有改动的,版本太多,混淆不清。
地天泰游客曾记得儿时的课本中是“斯人”,近来见出版社宣称及课本中大多是“是人”,怀疑难道是“是”字是多音字,还是古时读作“斯”的?还是口语中把“是”读作“四”进而误传为“斯”了呢?😇😇😇
崇鹂游客课本里的是“是人也”。我记得很清楚,当年我提前打印了这些古诗,文本是“斯人也”。结果背了半天,一发课本才发现是“是人也”。
斯是,音近意通,争论意义不大。保不准哪天就挖出套战国竹简,作斯、时、实、事。
就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种千古名句,我当时也是背了半天,发课本才发现是“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wd369游客忘记这篇是初中还是高中课本上的必背名篇。记忆中一直是“斯人”,印象中很少有看到“是人”的版本。个人感觉这种现象很有趣,或许其中有些玄机奥秘。
看Google搜索,“斯人”的结果是 5,310,000 “是人”的结果是 685,000 。差别还是很明显的。
吃饺子不沾醋游客唯一遗憾的是我把以前曾经用过的初中语文课本买了不然可以翻看一下自己的记忆
注册登录游客以前的课本确实是“斯人”,是编写教材的弄错的
问题不大游客约定俗成了。
- 作者帖子
正在查看 13 个帖子:1-13 (共 13 个帖子)
正在查看 13 个帖子:1-13 (共 13 个帖子)
正在查看 13 个帖子:1-13 (共 13 个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