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查看 12 个帖子:1-12 (共 12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93597 回复 ⚑举报 

    遁甲迷
    游客

    因该文章涉及明朝历法,请大家辅助该历法网站查询:https://www.wangjiarong.com/2021/ChineseCalendar/index_chinese.html

    奇門之術以超接置閏爲要,而今術家以爲符先節到則用超,節先符到則用接,超過旬餘則置閏,如是而已。葢以意論,而無一定之凖。程余心疑之,而又無以易也。呂鴻臚需嘗謂余,當以拆局補局爲是,且自言久於兵間,得於逹人,而屢試之。後聞欽天監進《御壬遁曆》亦用此法,而又不能無顚倒之疑。及晤易水梁山人,然後得其法。葢三百六十五萬二千四百二十五者(3652425秒),歲周之日也。以歲周之數減去十萬零八千七百五十三分八十四秒(108753.84秒),而以其餘十二歸除之,得二十九萬五千三百零五分九十三秒(295305.93秒),爲朔策。

    案:《果老星宗·度數所在過宮圖》曰:「度數過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分配十二宮,其過宮,分秒具于圖中,百秒爲一分,百分爲一度。」太陽一年走一周天,一日走一度,如此一日便得一萬秒。依《果老星宗》一回歸年爲3652500秒,而王肯堂認爲一回歸年爲3652425秒,一個朔望月(朔策)爲295305.93秒。12個朔望月組成一個陰曆年,總計:295305.93×12=3543671.16(秒),則與回歸年的差值爲:3652425-3543671.16=108753.84(秒)。上文中的「分」,相當於小數點。

    以歲周之數二十四歸除之得一十五萬二千一百八十四分三十七秒半(152184.375秒),爲氣策(一節氣的長度)。以一歲三百六十日爲率,餘五日二千四百二十五分爲通餘(52425秒,此分字相當於份),分以一月三十日爲率,朔策所不及者,四千六百九十四分零七秒(4694.07秒),爲朔虛分。

    案:一個回歸年有二十四節氣,王肯堂以平氣法均分一回歸年爲24份,即氣策=3652425÷24=152184.375(秒)。他將回歸年分爲兩部分,整年爲360日(即3600000秒),通餘爲52425秒。360日均分給12月,每月得30日,即300000秒,與朔望月(朔策)295305.93秒相比,差值爲朔虛分=300000-295305.93=4694.07(秒)。

    以半月十五日爲率,氣策所餘者二千一百八十四分三十七秒半(2184.375秒),爲氣盈分。倍氣盈加一朔虛,而得九千零六十二分八十二秒(9062.82秒),爲一月之閏。以十二乘之得十萬八千七百五十三分八十四秒(108753.84秒),爲一年之閏。

    案:360日(即3600000秒)均分給12月,每半月爲15日。則通餘52425秒均分給12月,每半月所得爲氣盈分=52425÷24=2184.375(秒),每一月所得通餘爲52425÷12=4368.75(秒),加上朔虛分4694.07秒則可得一月之閏=4368.75+4694.07=9062.82(秒)。於是,一年之閏=9062.82×12=108753.84(秒)。實際上,360日與回歸年(3652425秒)的差值爲:3652425-3600000=52425(秒),360日與12個朔望月的差值爲360000-(12×295305.93)=56328.84(秒),二者相加之和即爲閏餘分:56328.84+52425=108753.84(秒)。

    若以歲周數累減朔策,則不及減者亦十萬八千七百五十三分八十四秒(108753.84秒),所謂閏餘分也。

    案:閏餘分108753.84秒即第一段案語所列回歸年與12個朔望月的差值。

    故以歲餘分求來年冬至超神之數,爲陽超策,半之得二萬六千二百一十二分半(26212.5秒)。52425÷2=26212.5(秒)

    求夏至超神之數,爲陰超策,以氣策之餘二千一百八十四分三十七秒半(2184.375秒),累加之得各節超神之數,爲氣餘率。

    以閏餘分爲閏期,以閏期加半歲餘,得一十三萬四千九百六十六分三十四秒(134966.34秒),爲閏限。

    案:閏期+半歲餘=閏限:108753.84+26212.5=134966.34(秒)

    在閏期已下用超局,在閏期已上用接局。過閏期未滿閏限,則當置閏。率於二至前大雪、芒種節內重用三局,過此卽在閏期已上,亦無閏矣。其滿閏限已上及在閏限以下者無閏,可知也。其三歲一閏,十九年而七閏,與曆法置閏畧同。乃知超神接氣固自然不易之數,而世罕有知者。何哉?古歌云:閏奇閏奇有妙訣,神仙不肯分明說。又云:超神接氣若能明,便是天邊雲外客。其鄭重如此。余懼夫瞶瞶者之誤世無已也,而不惜洩之。

    求冬夏二至超接法,以弘治戊申(弘治元年,A.C.1488)爲元(1487年冬至日爲甲子日),置歲餘分五二四二五(52425秒)在地,以距年積算減一乘之,得數加入超凖,滿六十萬則去之。如不滿,以十五萬累去之,餘不及去者,便是所求之年天正冬至超接之數也。

    假如萬曆戊戌年(萬曆二十六年,A.C.1598)距弘治戊申(弘治元年,A.C.1488)一百一十一年(110年),減一算置五二四二五(52425秒)在地,以一一乘之得五百七十六萬六千七百五十(5766750=52425×110),加入超凖二千五百七十五分(2575,疑爲湊數之用,此數與52425合爲55000秒,爲5天半),得五百七十六萬九千三百二十五分(5769325=2575+5766750),以六十萬去之,餘三十六萬九千三百二十五分(5769325÷600000=9,餘數爲369325,600000秒爲60日一甲子),又以十五萬累之,去一次起己卯,去二次起甲午(從甲子日到己卯日爲15天,己卯日到甲午日爲15天)……存六萬九三二五(369325÷150000=2,餘數爲69325,150000秒爲15日即三元),是節氣未到符頭先到,超過六日(69325秒约6日)乃庚子日,方交冬至節也(以平氣法推算,1597年12月21日明萬曆二十五年十一月十三庚子日交冬至,15日爲甲午日)。

    作者假設這110年每年都是360日,把每一年的通餘都集中在最後以方便計算,看其包含多少個甲子,如果正好整除,則110年後的冬至還是甲子日。如果沒有整除,然後再看餘下的包含多少個三元。如果整除的話,則冬至日可能是己卯日、甲午日、己酉日。如果沒有整除,餘幾日便是超過符頭幾日。

    图片1

    表中甲子、己卯、甲午、己酉爲四大上元符頭。之所以除以15日,是爲求得上中下三元之後的餘數。比如上面算得369325÷150000=2,餘數爲69325。這表明,36.9325日有兩個完整的三元,第一個三元爲甲子到戊寅,第二個爲己卯到癸巳。

    置冬至超接數在地,加入陰超策,卽夏至超接之數也。如求萬曆戊戌年夏至(1598年6月22日),置冬至數三十六萬九三二五(369325)在地,加陰超策二萬六千二百一十二分半(26212.5),得三十九萬五千五百三十七分半(395537.5),是超過九日,乃癸卯日方交夏至節也。

    視二至超過之數在閏期以下用超局,在閏期已上用接局。二至用局旣定,則其餘諸氣以十五日實挨。如求戊戌年夏至次氣,置九萬五五三七五(95537.5)在地,以氣餘率二千一百八十四分三十七秒半(2184.375)累加之,

    小暑九萬七七二一八七五(97721.875=95537.5+2184.375),

    大暑九萬九九○六二五(99906.25=97721.875+2184.375),

    立秋十○萬二千○九十○六二五(102090.625=99906.25+2184.375),

    處暑十萬○四二七五(1004275=102090.625+2184.375),

    白露十萬○六四五九三七五(1006459.375=1004275+2184.375),

    秋分十萬○八六四三七五(1008643.75=1006459.375+2184.375),

    寒露十一萬○千八百二八一二五(110828.125=1008643.75+2184.375),

    霜降一十一萬三○一二五(113012.5=110828.125+2184.375),

    立冬一十一萬五一九六八七五(115196.875=113012.5+2184.375),

    小雪一十一萬七三八一二五(117381.25=115196.875+2184.375),

    大雪一十一萬九五六五六二五(119565.625=117381.25+2184.375)。

    置閏法,視二至超接之數在閏期(108753.84)以下則無閏,在閏期以上則當置閏。若滿閏限(134966.34)已上,則又無閏矣。若冬至當閏,則於前大雪節重用三局。若夏至該閏,則於前芒種節重用三局。除二至外,餘氣超數雖在閏期以上,亦不置閏也。如戊戌年大雪(庚寅)數在閏期以上,合於十三日(萬曆二十六年臘月十三甲午日)甲午符頭起,重用三局。置大雪數加一氣餘率,得十二萬一千七百五十(121750=119565.625+2184.375),爲己亥年天正冬至之數,在閏期以上用接局,以十五萬爲率,所不足者三萬有奇(150000-121750=28250)。故交節後三日而後用己酉符頭入局謂之接氣也。

    @93602 回复 ⚑举报 

    遁甲迷
    游客

    王肯堂自述得自易水梁山人,在书中该人又叫梁止菴。大概是当时的道家人物。王肯堂以回归年与12个朔望月的差值作为闰期,这一点原文貌似没有解释个中原因。不过该材料解释了什么叫“通余”。即:

    以一歲三百六十日爲率,餘五日二千四百二十五分爲通餘(52425秒)。

    《太白阴经·遁甲篇》也曾使用通余一词。

    五日六十时为一元,五日竟一气,一气用一元。上、中、下,阴、阳二遁,三百六十日当一岁之用。其五日,四分之一,各用中元,以通余闰,始终用之。然则冬至闰余二五八。
    经曰:以通闰余,始终用之。各用二五八,是已五日之内与日合者。

    以此观之,李荃似乎主张,用通余为期限进行置闰,即超过符头达到通余以上则应该置闰。但是后面又说“以通闰余”,那么似乎有传抄之误。闰余一词,早已有之。《千字文》有“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之句。“通余”一词則更少見。

    @93607 回复 ⚑举报 

    烈阳
    游客

    有心之人呐,若是通解了太乙和遁甲二式的定局之法,那么接下来就是与之相关的气应变局了,气应变局是遁甲式布局的重要一环,遁甲式分定局,布局和演局三步。而后面的局式分析则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神通啦:-D

    @93609 回复 ⚑举报 

    烈阳
    游客

    @遁甲迷 #93602

    其五又四分之一日,各用中元,以通余闰。这里的通余二字貌似不应组词,与上文王肯堂的通余分不是一个概念。余闰似乎更为合适。这么以来李荃的原意更像是把这五又四分之一日用中元来消化掉。

    @93610 回复 ⚑举报 

    烈阳
    游客

    另外太白阴经这篇内容,无论是最早的明抄本还是后来的清刻本,都有文句脱落的嫌疑,所以有些地方让人费解也在常理之中。

    @93612 回复 ⚑举报 

    公子旷
    游客

    清末有一套《李氏遁甲四字经》,其中有类似《太白阴经》“各用中元,以通余闰”的论述。

    “李氏:五日六(十)时,是为一元,以竟一气,上中下全,三百六十,一岁之用。二遁已周,归奇于闰,五日四分,各用中元,以通余闰,始终用焉。冬至闰余,是二五八。中元以之,定限赅括,五日之内,与日合者。用遁之要,先置闰也。”

    可惜我学识浅薄,看完之后更糊涂了。

     

    @93613 回复 ⚑举报 

    烈阳
    游客

    李荃与大唐永泰四年(公元768年)进呈太白阴经,到明成化中后期,将近700年的间隔时间,这部太白阴经一直以秘抄本形式极少的流传着。古人的书大都以抄本流传,雕版印刷到后来的活字印刷那都是官家权贵和世家富豪才能玩的起的时尚活动,当然还有一些所谓的秘抄本,这种是不愿意让大家都知道内容的秘本只能是秘密传抄,比如这本太白阴经就是,年代久远而战乱频仍(整个中国历史像今天这样七十多年的太平景象是极为罕见的,这要归功于我们在朝鲜战场上为立国之战而英勇奋战的先烈们和两弹一星背后无数的英雄们,敬礼!),原件抄本的损毁和虫蛀在所难免。而收藏者和持有者一般都是请善书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专业抄手进行滕录抄写,由于抄生素质参差不齐,那么传抄过程漏句或者错字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93634 回复 ⚑举报 

    游客

    冬至交冬至一年,365天,24节气,一节气管15天,上元中元下元各5天,这样余5天,三年就多15天,所以大雪有闰就多15天来调节,超正接闰

    @93657 回复 ⚑举报 

    遁甲迷
    游客

    抱歉原文標點有的不是很恰當,糾正兩處標點。

    餘五日二千四百二十五分爲通餘分……《筆塵》

    五日四分之一,各用中元,以通余闰……《阴经》

    王肯堂雖然自以為得到真傳,但是他的置闰法并不一定正确。毕竟明代与唐代相隔多年。而且王肯堂似乎将置闰的理解成了阴历的置闰,本来遁甲术几乎不涉及朔望月的问题,这一点至少在《阴经》中未曾见到。但是王肯堂引入了阴历置闰的閏餘,作为奇门遁甲的閏期,有一種畫蛇添足之嫌疑,把本來就複雜的遁甲術更進一步複雜化了。

    @93800 回复 ⚑举报 

    公子旷
    游客

    @遁甲迷 #93657

    赞同您这个结论

    @93877 回复 ⚑举报 

    飞雪锁窗寒
    游客

    据我所知,凡陷入历法盈余加减之间的所谓遁甲,算是走入歧途了。遁甲布局虽涉及四时八节,目的只是为了定位“甲”的位置与“乙”降临的“窗口”,乙丙丁的轮回,在六十甲子体系背景下,把握住一个冬至点就可以了,剩下的都是各层周期的嵌套与换算,比如在六十甲子体系中,一个甲子日,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地球自转一周而已,这就是”天道时“的算法。而年月日时的轨道周期盈缩,是”地道时’算法,很多流行于世的书有意无意的混淆了这个部分的内容,以地道时去平替天道时,以日局为例,甲乙相会的时间,始终存在三到九个甲子日无规律的漂移误差。宋元明时期的历学算法,不太稳定,不过只要不陷入以地道时替换天道时的误区,历法精度再烂都没什么大问题。

    @93970 回复 ⚑举报 

    遁甲迷
    游客

    有網友提及“氣應變局法”,該法出於北宋楊惟德《景祐遁甲符應經》。王肯堂生於明末,所用起局法已非古傳。若欲探求唐代古法,除《太白陰經》外,研讀《符應經》不失為一明智選擇。宋仁宗酷愛式法,命天文官楊惟德編撰此書。當時去唐未遠,又為宮廷御用,想必不會胡亂臆造。其中有兩處涉及起局法的條目值得注意:一為“超神接氣拆局補局法”,一為“氣應變局法”。此兩條中文字皆因抄寫錯訛,令人讀之如墜迷霧。目前收集到此書的四個版本,除天一閣法本之外,其餘三種分別為北京國圖藏明萬曆刻本,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明末朱絲欄鈔本(感謝站長分享),以及清嘉慶《宛委别藏》叢書本(愛如生數據庫底本)。國圖本校對不精,訛誤頗多。《別藏》本亦有衍文,致使句意不通,網上所傳多襲該本,遂致以訛傳訛。綜合比較之下,當以美國國會本為魁,今據之轉錄於此。

    《遁甲符應經·卷上·超神接氣拆局補局》 :
    (書附朱籤:置閏較拆局補局合理,緣節氣遲早不一,然符頭有定。)
    [案:此籤為讀者所加。]
    假令甲己之日季局,第二日乙庚遇立春,便使立春下局,只得四日,至十五日甲己却補足下局,共五日六十時足,其雨水氣准此,此拆補局,超接之氣明矣。
    [案:“第二日乙庚遇立春”,國會本與國圖本皆同,《別藏》訛作“第二十日乙庚遇立春”。“其雨水氣准此”,國圖本訛作“進此”。國圖本在此後又附有《煙波釣叟歌句解》中詮釋置閏法的部分,為明代演禽家池本理所撰,限於篇幅茲不贅錄。]

    我們參考下表便能明白文義,表格內按紅、黃、藍次序排列上、中、下三元。

    图片1

    楊惟德舉立春日為例,“假令甲己之日季局,第二日乙庚遇立春,便使立春下局”,這是說4個下元分別以甲戌、甲辰、己丑、己未四日為符頭,如果它們的第二天乙亥、乙巳、庚寅、庚申是立春日,就應當使用立春下元對應的陽二局。“只得四日,至十五日甲己却補足下局,共五日六十時足。”那麼立春下元局就只能用4日,表中藍色部分即為下元,可見自乙亥、乙巳、庚寅、庚申開始,下元便只剩下四天了。那麼立春下元應有5日,還有一天不夠怎麼辦?楊惟德在15日後的甲日或己日又用立春下元局補上了一天。如果乙亥立春,則乙亥、丙子、丁丑、戊寅4天都用立春下元局,然後過了15天,到了己丑日則又用一天立春下元局。於是立春下元局總共用了5天,按每天12個時辰算即是60個時辰。
    該段文字雖提及超神接氣,但縱覽整體卻是講述拆補之法。或許本書語境下的超神接氣法即為拆局補局法,末句言“此拆補局,超接之氣明矣”可見一斑。再結合書中所列《布上中下局法》便知,楊惟德所倡導之法乃是拆補局法。查詢全書前後皆未見置閏之語,國圖本與國會本私自加入置閏內容,此舉與楊氏主張頗不相符。

    《遁甲符應經·卷上·氣應變局》:
    且如甲子日巳時交冬至中氣,方得作陽遁天元上局也。其辰時已前,只作隂遁大雪上局。

    這是說,甲子日為上元符頭,理應用上元之局。但是當天上午巳時才交冬至中氣,於是在此之前仍處於大雪節氣期間,那麼就用大雪的上元陰遁四局。“天元”與“地元”“人元”相對,從冬至開始24節氣依次為天地人三元,順序挨排。
    此外,關於“氣應變局法”的論述還有兩處與之相表裏:

    《遁甲符應經·卷上·一順一逆應節變》:
    葛洪曰:冬至氣應,陽使順行,隂使逆行。夏至後氣應,隂使順行,陽使逆行。應節變者,今用算法合求冬至夏至加時氣應以明之,二十四氣各求加時,用遁甲超神接氣法,精要之微,但使吉凶有憑,用之無悮也。

    “氣應”大概是指與節氣相符合的用局方式,需要用算法推得二十四節氣各自的交節時辰,然後用超神接氣法準時更換新局。此處又提及“超神接氣”,很可能也是指拆補局法。

    國圖藏抄本《金樞符應秘文·卷上·釋氣應变局》:
    式云:“氣應变局者,當分子午遁冬夏二至,得時加取用之,局变運行之。”
    (假令甲己之日中庚午時冬至,氣應加時方得陽遁天元上局用之,所有戊辰、己巳之時節為陰遁大雪上局用之。)

    文中所言“子午遁”應指子月午月,即葛洪所說“冬至氣應,陽使順行,隂使逆行。夏至後氣應,隂使順行,陽使逆行。”這裡的教學案例與《符應經》類似,只不過把交節時辰換成了庚午時。結合上文可知,這也相當於拆補了大雪的上元局。因此氣應變局法應當從屬於拆局補局法,是對運用拆補法的進一步細化。
    奇門歌訣《煙波釣叟歌》有各種版本註解,比如明人茅元儀《武備志》註文、明人王鶴鳴《登壇必究》註文、明人池本理句解註文、清人丁愷曾直解註文等。大多以置閏法解讀“接氣超神爲凖的”一句,唯獨丁愷曾用茅山法解之,此法大概源自明代道士陶仲文,又叫陶真人無閏法。但是並未見人以拆補法解此,《釣叟歌》原文無一閏字,如何起局皆是後人附會。有趣的是,至少在宋朝,奇門遁甲的宮廷起局法是拆補法,據王肯堂所言即使到了明朝也是如此(《筆塵》:呂鴻臚需嘗謂余,當以拆局補局爲是,且自言久於兵間,得於逹人,而屢試之。後聞欽天監進《御壬遁曆》亦用此法。),但是到了清朝,宮廷所藏《御定奇門寶鑒》則又以置閏法為宗了。

正在查看 12 个帖子:1-12 (共 12 个帖子)
正在查看 12 个帖子:1-12 (共 12 个帖子)

上传图片

拖拽或点击选择图片(最多五张)

回复至:分享一下对(明)王肯堂《鬱岡齋筆塵 · 奇門之術以超接置閏爲要》的个人注解
您的信息:



发帖/回帖前,请了解相关版规

0,邮箱地址尽量真实有效,随意填写的可能会被系统误判为垃圾内容。
1,不要开书单。单个帖子尽量发布一种书籍需求。
2,在搜索不到相关主题的情况下,尽量发新帖(发帖标题最好带上书名)。不要在他人帖子中回复某种书籍需要。
3,发帖提问标题尽量简单明了。发帖内容不要太过简略,请对书籍内容、版本或作者作简要说明。
4,出版于1973年以后的资源需求或分享将会被清理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