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目 子部, 宋遼金, 應用科學類 註解傷寒論撰自 未曾/2024年10月26日/6 評論此《註解傷寒論》由金代成無己著。全書共十卷,二十二篇(約三百九十七法)始於:辨脈法。終於:辨發汗吐下後病脈證並治。作者以晉代醫學家王叔和撰次的東漢張仲景所著《傷寒論》為藍本,使用《内經》《難經》理論辨析並逐條注釋。此為日本天保六年躋壽館覆元刊本。閱讀或參與評論直接下載
類目 清代, 繪畫, 藝術類 送葬圖卷撰自 未曾/2024年10月24日/9 評論此《送葬圖》卷共兩段,作者不詳。畫卷分別描繪清代官紳家喪禮、送葬場景。其中包含火把引路、過橋儀式、樂隊開路,和尚念經、靈柩起運等環節。畫卷繪製風格應屬於清末外銷畫。此兩卷現藏於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閱讀或參與評論直接下載
類目 中國史地, 史部, 明代 兩鎮三關通志撰自 未曾/2024年10月19日/暫無評論此《兩鎮三關通志》傳為明代尹耕編纂。全書共二十三卷,凡五紀、二表、四考、三傳(此本存前十三卷:五紀)。其内容介紹了兩鎮(宣府、大同)三關(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地區的歷史沿革。其中還重點闡述了明朝初期至嘉靖年間,長城的建造史以及西北長城沿線的明蒙關係。此為明嘉靖時期刊本。閱讀或參與評論直接下載
類目 清代, 繪畫, 藝術類 福壽齊天圖冊撰自 未曾/2024年10月11日/暫無評論此《福壽齊天圖》冊應該是清宮廷畫師為向皇帝獻壽而作。畫冊共十四開,描繪十二幅歷史人物故事:八仙慶壽、進獻瑞芝、老子過關、三蘇齊美、至道九老會、嘉祐四真、商山四誥、陳摶望氣、四世三公、睢陽五老、思邈延師、師事名賢。此冊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閱讀或參與評論直接下載
類目 宋遼金, 社會科學類, 類書 新雕皇朝類苑撰自 未曾/2024年10月07日/6 評論此《新雕皇朝類苑》(宋朝事實類苑)由宋代江少虞等編撰。這部私人編修的雜纂類類書,其内容涵括廣泛,輯錄了宋太祖至宋神宗約一百二十餘年間大量的朝野事跡。全書共七十八卷,二十八門,始於:祖宗聖訓、君臣知遇。終於:詐妄謬誤、安邊禦寇。此為清宣統三年武進董康誦芬室刊本。閱讀或參與評論直接下載
類目 清代, 繪畫, 藝術類 四時歡慶圖冊撰自 未曾/2024年10月01日/一條評論此《四時歡慶圖》冊由清人繪製。全冊共十二幅,按照時節順序描繪了燈節、花朝、曲水流觴、浴佛、插榴、賞荷、乞巧、品桂香、試馬、探梅、添線、等歲時活動。全畫用筆設色鮮明細緻,為典型畫院之作。此冊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閱讀或參與評論直接下載
類目 宋遼金, 繪畫, 藝術類 豐年民樂圖卷撰自 未曾/2024年09月22日/2 評論此《豐年民樂圖》(村社圖)卷傳為南宋李嵩繪。畫卷内容主題為秋收時節,村社鄉民相互問候,踏歌歡慶豐收之年的景象。雖卷末題款:邨社圖 李嵩製,但應為明清畫坊託名之作。此卷絹本設色,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閱讀或參與評論直接下載
類目 清代, 語言文學類, 集部 紅萼軒詞牌撰自 未曾/2024年09月21日/2 評論此《紅萼軒詞牌》(詞壇雅政)由清代孔傳鐸輯。全書收錄歷代詩詞名家作品(詞牌)一百二十篇,每半葉一詞,其中小令四十首,中調三十首,長調五十首。該書雕板設計精美,四周雙邊且花邊每葉不同,或魚蝶、或花草、或梅蘭、或竹菊、或博古。此為清康熙時期孔府家刊本。閱讀或參與評論直接下載
類目 清代, 繪畫, 藝術類 古玩圖卷撰自 未曾/2024年09月19日/2 評論《古玩圖》是清内府畫師繪製的圖錄類畫卷系列。其繪製内容為清雍正時期宮内收藏的青銅、陶瓷、玉器、寶石、漆器等精選古玩圖錄。目前已知存世兩卷:一件(卷六)收藏於大維德基金會,另一件(卷八)收藏於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兩卷共繪製近五百件器物。閱讀或參與評論直接下載
類目 元代, 宋遼金, 語言文學類, 集部 景刊宋金元明本詞撰自 未曾/2024年09月17日/2 評論此《景刊宋金元明本詞》是近代藏書家吳昌綬《仁和吳氏雙照樓景刊宋元本詞》十七種、陶湘《武進陶氏涉園續刊景宋金元明本詞》二十三種的合編詞集叢刻。其所據版本俱佳,包含宋本二十種、金本一種、元本十四種、明本五種。此為清宣統三年至民國十二年吳氏雙照樓及陶氏涉園刊本。閱讀或參與評論直接下載
類目 四九後, 繪畫, 藝術類 白蛇傳年畫冊撰自 未曾/2024年09月14日/暫無評論此《白蛇傳》年畫冊由天津榮寶齋印繪。全冊共十六幅,描繪白蛇傳故事,依次為:傳說、下凡、游湖、還傘、開藥鋪、遇法海、端陽、見蛇、盜仙草、救夫、扣許、水漫金山、逃寺、斷橋、合缽、倒塔。其繪畫風格應為楊柳青年畫。此冊現藏於華沙國家博物館。閱讀或參與評論直接下載
類目 清代, 社會科學類, 類書 異號類編撰自 未曾/2024年09月13日/暫無評論此《異號類編》由清代學者史夢蘭輯著。全書共二十卷,分作:稱美、隱諷、嘲謔、嗤鄙、憎畏、誣詆、自表、帝王、宮閨、釋道、盜賊、聯稱、耦舉、家世十四大類。其内容輯錄先秦至明代近三千位古人的異名或別號,並註明來源出處。此為清同治四年止園刊本。閱讀或參與評論直接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