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查看 23 个帖子:1-23 (共 23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140664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分享一箇從五月開始、到本月初基本完成的校勘成果。《太白隂經》最末兩卷是此次校勘的主體目標,外加卷首進書表、卷末列位,及卷一前三篇的試校(作爲分析版本源流的樣本)。用的底本是上圖所藏的翁同龢、黄裳遞藏清鈔本,工作方式是在底本原件上直接加注出校。另録了兩箇txt文檔,方便檢索(也算是製出了網上首箇質量可靠的點校本),但還是要以pdf上的校語爲主,那邊的信息纔最全。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Be_REh-eRa-DNlg4MxhIw?pwd=6666
    提取码:6666

    下面也發一下我校書時零星記録下來的一些心得,是録在一箇txt文檔裏給自己備忘的(接下來相當一段時間不會碰這箇了),基本都是隨見隨記,結構可能有點混亂,還請見諒:

    本次校書之役的緣起,是上圖的黄裳舊藏清鈔本《太白陰經》網絡資源的流佈。它的面世,爲《太白陰經》版本譜系的梳理、最末二卷的校勘,都帶來了顛覆性的轉折。我獲得此本之初,首先粗略翻看的是第十卷的六壬部分,竟驚喜地發現它與已見的一切版本都不同源,屬於一種全新的版本系統。經過卷九、卷十的通校,確認這一新系統的文字質量遠勝過脫誤累累且遭明人妄改的史氏跋本,全書的整體結構也更存唐宋舊本之真容。

    圍繞《太白陰經》展開的文獻學研究,尚未見有前人展開過系統化的版本梳理,衹有一些零星研究見於諸位學者的序跋、論文中。若管見無重大遺漏,那麼已有成果中較有意義的僅爲下述這些:1、錢曾《讀書敏求記》及管庭芬、章鈺、傅增湘等人批注(合見於《藏園批注讀書敏求記校證》);2、四庫提要及余嘉錫辨證;3、孫星衍跋(在北大藏孫跋本上,又收入《平津館文稿》卷下);4、墨海金壺本張海鵬刻書跋文;5、守山閣本錢熙祚刻書跋文;6、瞿目提要(瞿鏞《恬裕齋藏書記》《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録》);7、孫繼民《李筌<太白陰經>瑣見》;8、宫海濤《<太白陰經>相關問題研究》的第一章。還有其他學者的一些零星但重要的觀點,已見轉引於余嘉錫的辨證、宫海濤的論文中,就不單獨表出了。遍觀以上八種,應可掌握《太白陰經》的文獻學研究史之梗概。而我們坐擁今日可見的網絡資源,可以將前賢的工作再向深處略微推進一步。

    首先是關於祖本,即北宋初期秘閣寫定本的探討:

    《太白陰經》今存諸本皆源出於一種寫定於淳化五年(994)九月—大中祥符二年(1009)十月之間(即太宗末或真宗初)的北宋秘閣寫本。祖本的體式可以得到復原:開篇爲李筌的《進少室書表》,後接無名氏的題記“夫《太白隂經》者,有唐少室書生李筌……以爲將家之軌則也。”再後爲《神機制敵太白陰經目録》。以上爲卷前内容,接下來就是《太白陰經》正文,自卷一的首篇《天無陰陽篇》,迄卷十的末篇《兵家心術》。正文全部結束後,在卷十的末尾還有六行文字,是北宋秘閣的寫書列位:

    “秘閣楷書臣羅士良寫/御書祗候臣錢承灝勘/入内黄門臣張永和監/入内黄門臣朱允中監/入内内侍高班内品臣譚元吉監/入内内侍高班内品臣趙誠信監”

    祖本的年代區間994-1009正是依靠這六行重要信息而劃定出來的,相關人物的史料詳見PDF内對應處的批注。這裏可以簡單概括一下推理梗概:有宋代史料顯示,“入内内侍”之名始於994年九月,因此今本《太白陰經》的祖本必寫成於此時間之後;另外,就其中的監寫人張永和,有金石文獻顯示,其職位至遲在1009年十月之前已陞爲内侍高班,且此人一生仕途順利未遭黜降(是北宋宦官群體中極爲顯赫的名人),因此他以初階的黄門身分監寫《太白陰經》的時間必定早於1009年十月。
    錢曾舊藏本即有這六行列位,錢氏在《讀書敏求記》中已懷疑他們是宋朝内府工作人員,但限於當時條件,未能定讞亦未能深考,連是南宋北宋都不知。瞿目就質疑了錢說,轉而誤信遭人竄亂的史氏跋本,以爲這六人是唐人。後來張鈺在《錢遵王讀書敏求記校證》中反駁瞿說,考證諸人的職名皆爲北宋官制,有力支持了錢說。整箇論辯的原委,今人孫繼民的《李筌<太白陰經>瑣見》一文已作梳理。如今我受惠於現代便利的資料檢索條件,得以具體考索四位宦官的生平,進一步縮小了年代區間,更直接證實了錢、孫論斷之不謬。

    (還須糾正一點前賢的疏失:關於書末的那六行北宋秘閣寫書列位,孫繼民《李筌<太白陰經>瑣見》云:“入内黄门、入内内侍高班,均是入内内侍省官制”,果如其說,那麼寫書列位的時間上限就可以劃定到1006年了,因爲入内内侍省始設於此年。然而這一觀點并不正確,其實早在入内内侍省成立之前,就已存在“入内内侍高班”一職:《大中祥符法寶録》卷十一收録了印度入華高僧法賢的上表:“今月二十二日,入内内侍高班趙誠信奉傳聖旨”,這份上表的時間在咸平二年(999)秋,而入内内侍省成立要等到七年之後的1006年纔成立。實際上,帶有“入内内侍”的職名肇始於淳化五年(994)九月設立的入内内侍班院,無需遲至入内内侍省成立之時。這就是我將傳世《太白陰經》祖本的時間上限定爲994而不取1006的原因。)

     

    現存已見的版本,可大致分爲以下五箇系統(包含十五種版本):

    一、最接近祖本原貌者,是刻本《守山閣叢書》所據爲底本的那箇舊鈔本,當時即僅存前六卷。此本原物未聞存世,或許今已亡佚,其面貌僅憑守山閣刻本前六卷的翻刻而得以傳存。從這六卷文字看,此本是最精善的一種。然而,守山閣刻本雖聲稱前六卷據守山閣舊鈔本、卷七八據文瀾閣四庫本、卷九十據墨海金壺本,但其實尚多有以私意妄改底本而不出校之處(取其末二卷與墨海金壺本對讀即可見),令人不禁疑慮前六卷是否也有妄改,守山閣刻本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保存守山閣舊鈔本的文字面貌。不過,傳刻失真而尚且能精善如是,可以想見那箇原始的舊鈔本必當更佳。
    此系總體上仍最古老精善,對《太白陰經》祖本面貌的復原至關重要。據守山閣刻本提供的信息,舊鈔本的卷首正好有李筌的進書表,而無史氏跋本卷端所謂的“序”,可印證上圖黄裳本在整體構造上忠實繼承了古本。但卷首的李筌進書表、全書總目,守山閣舊鈔本都比黄裳本更爲完整,往往可訂補後者的缺憾,更顯寶貴。
    這裏需要澄清一箇概念,守山閣舊鈔本並不等於守山閣藏書刻本。舊鈔本已亡,如今衹好以守山閣刻本充當舊鈔本的唯一載體。守山閣刻本是一箇雜燴,卷首既收録了來自舊鈔本系統的進書表,又收録了四庫本系統的四庫提要,還收録了來自墨海金壺本(史氏跋本系統)的僞序及脫訛累累的北宋寫書列位。很多清人及今人不仔細讀錢熙祚標注的各部分文獻來源,而將整箇守山閣本當作一箇整體混爲一談,實屬不該。卷首那篇來自史氏跋本的僞序可謂是“一眼假”,全不似一篇序言該有的面貌;但由於守山閣本在編排上將實際不僞的進書表與這篇僞序放在一起,很多人不免殃及池魚,因疑“序”之僞,轉而懷疑進書表也是後人僞造,這就失之武斷了。如今存古程度相當高的黄裳本面世,持與史氏跋本對讀,可以清晰地看出進書表和僞序分别來自兩種互不相干的版本體系,再次警醒我們重視錢熙祚注語,對守山閣刻本中各自異源的文字要善加離析。
    本次僅校勘九、十兩卷,故不涉及守山閣舊鈔本一系。

    二、四庫本一系。四庫的底本爲天一閣進呈本,今已不存,衹能以唯一全文公開的文淵閣四庫本爲該系的代表。四庫本所據的天一閣本僅存不到八卷,且卷一缺失開頭兩篇,自然也不會存有進書表、書末列位,看不出全書原本的整體結構。
    異文方面,四庫本似與守山閣舊鈔本有某種親緣關係:例如在各本皆存的卷一部分文字中,出現異文時,常會看到四庫本與守山閣舊鈔本共作甲、黄裳本與史氏跋本共作乙這樣的情形。而在親密的同時,四庫本又常常劣於、殘於守山閣本,一如史氏跋本殘於黄裳本那樣(下將述)。
    目前已公開的四庫本除文淵閣外,還有守山閣刻本卷七、八所翻刻的文瀾閣本。但經局部抽樣校勘發現,它與文淵閣之間的異文所在多有。凡歧異處,往往是文瀾閣本更勝,合於古老的彭紫符本(此由卷六《總序》的校勘得出);而文淵閣本則與史氏跋本一系同誤。不禁猜想,文瀾閣本或許更好地保存了天一閣舊鈔本面貌,而文淵閣本曾被館臣用史氏跋本一系的某種鈔本校改過,底本不誤,改而轉誤。將來定當尋訪已被影印出版的文瀾、文津二閣本,以探討《太白陰經》四庫諸閣本之間異文的來源,儘量復原天一閣本的原貌(孫星衍曾從北京翰林院抄出一箇八卷本,則亦天一閣本之苗裔,據《宋元舊本書經眼録》,1865年莫友芝曾在上海從蔣敦復手中借觀此本,不知今尚存否)。
    通過對第一卷的局部校勘發現,此系與守山閣舊鈔本之間有密切的親緣關係,但訛誤亦不少,遠劣於守山閣舊鈔本。一些異文往往是四庫本同與守山閣舊鈔本,黄裳本同於史氏跋本,因此四庫本歸屬於一箇比黄裳本、史氏跋本更爲原始的派别。可惜四庫本僅存前八卷(且卷一之首也有缺失),此次校勘卷九、卷十,亦不涉及該系。

    三、彭紫符舊藏明人節鈔本(以下簡稱彭紫符本,國圖索書號18033,未曾先生歸檔於書格討論區),僅一卷。起首所謂的“太白陰經總序”,其實是《太白陰經》卷六之序。此書的前半部分皆爲陣圖,似乎與《太白陰經》卷六的陣圖也不同,但未經詳細比對,暫時不敢多言。後半部即摘録兵占内容,主要出自卷九(遁甲)的《向背擇日》篇,及卷十(雜式)。正是這部分摘録之文給本次校勘帶來了莫大的幫助,其文本面貌十分古老,黄裳本及史氏跋本脫訛難通處,屢憑此本而見柳暗花明。唯惜篇幅太小,所存文字總量無多。
    例如《太白陰經》卷十開列的三十六禽,是學界探討三十六禽絶對繞不開的一處重要史源,常與上博所藏六朝銅式盤、《五行大義》《本生經》《摩訶止觀》《小止觀》等中古早期文獻中的三十六禽並列對讀,探究其流變。可惜《太白陰經》卷十在過去僅有史氏跋本面世,學者們也衹能引用史氏跋本中訛脫衍倒累累的文本,并不足以代表李筌原書所載三十六禽的真正面貌。此次我注意到彭紫符本的三十六禽要相對完善得多,原先史氏跋本中很多明知有誤卻不敢逕改之處,如今都能彭紫符本有效地訂正過來,并使人豁然解悟史氏跋本的致誤之由,恢復出一套更加逼近李筌原書面貌的三十六禽。

    四、此次校勘的主角,被用作底本的翁同龢、黄裳遞藏清鈔本(以下簡稱黄裳本,據諱字可知抄成於乾隆以後,去年末網盤資源流出,上圖索書號:線善804620-21)。其實,與此本同屬一系的還有Princeton大學所藏清鈔本,據僅有的一頁預覽圖校勘可知,此本與黄裳本文字、行款毫無二致,當出同源(且Princeton著録其避諱情況亦全同於黄裳本)。
    此系由於抄成年代較晚,其實訛誤也不少,但可貴之處在於,其全書結構十分存古,文字内容也較史氏跋本更爲完整(見了此本纔意識到史氏跋本的脫文有多嚴重),相對忠實地傳遞了《太白陰經》北宋寫定本的整體風貌。其實,清代已有多位學者注意到史氏跋本的前八卷(他們用的基本都是墨海金壺)相比於四庫本、守山閣本是存在大量闕文的,衹是九、十兩卷一直衹有史氏跋本這麼一箇孤系,難以得知它的這兩卷到底有多少脫誤。現在有了黄裳本,更可看出史氏跋本的末兩卷也實在稱不上善本。
    黄裳本的保存了李筌的進書表,可與守山閣舊鈔本相印證。黄裳本進書表的首尾均有殘缺(表尾殘文還有後人妄改之跡),而守山閣舊鈔本不殘,可資補全,十分珍貴。
    黄裳-Princeton這一系本子還有一箇特徵即,全書均不見李筌之名。無論是卷首的進書表之末、表後的無名氏題識,還是正文各卷的卷端,均不載撰書人之名(其實古本原皆有之,觀守山閣舊鈔本可知),僅知作者爲少室書生(黄裳本甚至連“生”字亦誤脫,然瞿本增録之文尚不脫,可知黄裳本所據的底本原應有“生”字)。這一特徵值得留意,將來若得見更多其他體系的版本,可進一步探究北宋以後的某位傳寫者爲何要刻意隱去李筌之名,而造成黄裳本的此種面貌。

    五、史氏跋本系統,亦可稱通行本、俗本。在黄裳本出現之前,甚至包括黄裳本尚未引起廣泛關注的當前,這一系可以說是整箇《太白陰經》一書的代表,今人一提《太白陰經》,指的幾乎都是史氏跋本或守山閣刻本。衹因此史氏跋本一系本子數量最多、流佈最廣。
    目前網絡上可公開獲取的史氏跋本有十種:1、北京大學藏孫星衍跋明鈔本(以下簡稱孫星衍跋本,北大索書號4276,《四庫提要著錄叢書》063册影印);2、上圖藏王禮培題識明鈔本(以下簡稱上圖王禮培本,去年末網盤資源流出,上圖索書號21708-09);3、瞿氏恬裕齋-鐵琴銅劍樓舊藏明鈔本(簡稱瞿本,國圖索書號03679,未曾先生歸檔於書格討論區);4、日本内閣文庫所藏淺草文庫舊藏康熙、雍正間鈔本(以下簡稱淺草文庫本);6、加州大學Berkeley圖書館所藏乾隆以後鈔本(以下簡稱Berkeley本,未曾先生歸檔於書格討論區);7、十萬卷樓舊藏乾隆以後鈔本(以下簡稱十萬卷樓本,今藏靜嘉堂,子海影印本已被Collector先生分享於書格);8、墨海金壺刻本(此本最易得。清代又有長恩書室刻本、半畝園本,皆從此本翻刻,不另立;作爲雜燴的守山閣刻本之卷九、卷十亦出自此本);9、咸豐四年八月國子監肄業生程祖慶鈔本(簡稱程祖慶本,此本謄寫精善,但内容最不可信,主觀無據的妄改甚多,且改動之後文從字順很難察覺,故此本是偏離古本原貌最遠的極劣本;《故宫珍本叢刊》第352册影印);10、乾隆以後平安館鈔本(臺北國圖索書號302 05715),僅八卷,今番校勘不涉及此本,因闕最末二卷,自然也不存史氏跋尾,唯憑内文校勘而得知屬於史氏跋本一族。
    此系的標誌性特徵,除了卷末的史氏跋尾以外,還包括卷首有一篇僞造的“序”(其實是取古本《太白陰經》全書最末一篇《兵家心術》改竄而成),並署上一箇根本不存在的年份:“永泰四年”(永泰年號實際衹用了兩年),且給李筌安排了一箇很可能也是明人捏造的身分:河東節度使。其文的内容固不僞,原本作爲《太白陰經》正文篇目之一,確出於李筌之手,但拿它當序這一配位則純屬僞妄。陳尚君先生的《全唐文補編》偶失察考,誤將此僞序與(不僞的)進書表一併收入了,今既已辨明僞序的來源,則將來修訂時務當删去。
    僞序之後是僅存五行的北宋秘閣寫書列位。如前所録,此列位原有六行,而史氏跋本闕失錢承灝之名,將宦官張永和的姓名誤置於原屬錢承灝的職銜之下,從而六行被併爲五行,内容也顯得張冠李戴不倫不類。其餘人的姓名、職位還有數處訛文,持與上揭標準形式的列位對照即知。史氏跋本之所以把寫書列位誤置卷首,大概是由於其底本闕失了李筌進書表,此系鈔本的始作俑者既已決定挪用末篇《兵家心術》來冒充序言,便將緊接其後的寫書列位也連帶移至卷首。
    至於《太白陰經》正文,史氏跋本止於《山岡營壘》篇(且此篇所存文字亦極殘,對照黄裳本即見),過去我們都以爲它就是《太白陰經》的末篇;今始知,真正的末篇因被明代庸妄愚人改竄成僞序而備受質疑,長久蒙塵。

    在史氏跋本系統中,衹有一箇本子的結構稍顯特殊,就是瞿本。首先由正文校勘可知,此本屬於標準的史氏跋本,書的正文并未羼入黄裳本系統的特徵。但此本的卷首,在抄完史氏跋本應有的僞序、五行訛脫列位之後,竟還增録了來自黄裳本一系的《進書少室表》、無名氏題識、史氏跋本所闕的末篇《兵家心術》(自被改充僞序之後,史氏跋本的正文中就再無此篇之名;如今瞿本既保留了以此篇炮製的僞序,屬於源自史氏一系的文本;又增録了原始形態的末篇《兵家心術》,屬於源自黄裳本一系的文本)、以及完整無闕的北宋秘閣寫書列位六行。也就是說,當年抄成瞿本的那位明代人,既以史氏跋本爲底本,又見過一種屬於黄裳本系統的本子,所以他專門將異本較史氏跋本多出的文字增録到卷首,作爲擴充資料。可惜此人無學,不知注明史料來源,導致史氏跋本原有文字與他自己增録的文字混而不分,誤導了此本後來的瞿目作者。更可惜的是,這位明代人沒能有耐心校勘一下手頭的那箇異本的正文内容,將其與史氏跋本間的差異批注出來,爲後人多保存一箇早期珍本的面貌(當然這是我奢求過高了)。
    如前已述,《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録》卷十三著録的正是此本,瞿氏在那篇提要中反駁了錢曾原本正確的斷代結論(提要未必是瞿鏞親撰,不排除可能由他人代筆,這裏姑且籠統以“瞿氏”稱之)。而瞿氏自己正是因受了瞿本的欺騙,見寫書列位緊接在僞序、僞署之後,故誤以爲列位所記的寫書團隊也與李筌本人關係密切,全爲唐人。由此可見,瞿本的增録部分保存了更多文獻信息固然可貴,但這種不標出處的混抄方式極不嚴謹,容易誤導後人。
    前述黄裳本進書表的首尾均有殘缺,看來殘缺並非清代纔產生的。瞿本抄成於明代,而其表首的闕文、表尾遭人妄改之跡全同於黄裳本,可見黄裳本留存的是此系統自明代以來的面貌。瞿本抄録的六行列位中,“錢承灝”之名可與《讀書敏求記》相印證,由此確定黄裳本的“錢承顥”是壞字,應以錢曾、瞿本所録的“灝”爲準。
    (其實在史氏跋本中除了瞿本,還有程祖慶鈔本也在卷首録入了李筌進書表,但程本是從守山閣本過録的,并無獨立的文獻價值,不值一顧)

    在黄裳本卷端所加的跋文中,黄裳認爲自家這箇本子即出自錢曾《讀書敏求記》著録的那箇舊本。這固然很有可能,但也說不定二者衹是共同保存了宋寫本原始體式而已,未必有直線遞承關係。畢竟,如錢曾本、守山閣舊鈔本、瞿本增録部分所據異本、黄裳-Princeton本這種保留宋本原貌的子孫,元也是理所應當的;而像俗本(史氏跋本)那樣破壞體式的,本非主流。奈何入清以來俗本氾濫成災,驅逐了良幣,這些史氏系統之外的更存古的異本反倒成了稀見的清流。

    (補記:
    上文提到,前人因守山閣刻本將僞序、真表放在一起,而連帶質疑真表。羅振玉正是將序表一併否定,但他在對進書表的懷疑中還是提出了一些從文本内部著眼的貌似較硬的論據,故有必要專門作一箇回應,爲進書表洗冤。
    茲據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轉録的羅振玉爲敦煌殘卷《閫外春秋》而作的跋:“至進表,前有‘臣少室書生,才非武職’;而後又有‘臣自風塵悖亂,牧☐邊陲,兵行天機,戰伐常勝,雖坐篇裨之職,未展縱横之謀’云云,前恭後倨”。羅氏質疑的關鍵點是“前恭後倨”,但其實,後倨則或爾,前恭則未必。李筌稱自己才非武職,衹是說自己是箇文人,無武將身分,撰作兵書本非自己分内之事,“但我最終還是不嫌麻煩,越俎代庖爲你們寫了這樣一部巨作”。全表皆頗爲洋洋自得,除了形式上的必要謙辭之外,整箇文意上看不出“恭”到哪裏去,通篇的筆調并無自相矛盾之處。至於前面說自己非武職,末尾又自署幽州防禦使的職銜,那是因爲“才非武職”講的是開始撰書之初的事,上去獻書時間已有十年之久,還處於未亂前的天寶盛世,李筌其時尚未入仕,是以少室山布衣書生的身分動筆寫作的。
    此外,李筌自謂“牧☐邊陲”,而進書表末自署幽州刺史,羅振玉便又質疑“幽州去兩京密邇,並非荒裔”。這就純屬無事找茬了,幽州爲安史叛軍的巢穴,已是抗戰前線,不算邊陲還算什麼?當時的情勢,連兩京都快要成爲邊陲了。
    至於後來羅氏又發難:李筌自言常勝,史書爲何無一語記其戰功,這也是在擡槓。李筌又不是直面叛軍主力的唐軍大將,衹不過擔任幽州刺史兼防禦使而已,主要職責在保境安民,面對的敵人很可能衹是從主戰場流竄出來的小股流寇,表中所謂“戰伐常勝”指的若是這種小勝,自非足以記入正史的赫赫大功。
    進書表的文風平實幹練,與《太白陰經》整體風格相協,又時帶駢儷,全爲唐人風格。羅振玉竟還嫌其“文辭鄙拙,當是僞託”,眼光也未免太高了吧,難道非要寫出如李善《上文選注表》那般的華美辭藻,纔配被確信爲唐人筆墨?
    總之,羅振玉是受了僞序的影響,先入爲主地作好有罪預設,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進書表,纔提出上面這些發難。其實無一條能夠成立。余嘉錫附議羅說,亦誤。宫海濤《<太白陰經>相關問題研究》已對羅振玉的疑僞作出一些反駁,但反駁力度尚嫌温和;今更以愚見而加申說,望能爲宫說助力。此外,唐長孺未曾見過黄裳本,已能敏銳地注意到必須離析守山閣刻本中的異源文本,實屬難能可貴,而宫海濤也在論文中選擇支持唐說。如今黄裳本的公佈更爲唐、宫二位的觀點提供了最堅固的實證。)

    太白陰經首次刊刻於清嘉慶時期(墨海金壺),已是非常晚近了;而明代人著作中常引《太白陰經》之文,所據必爲當時見到的古鈔本,往往文本更古更全,能補正今本之脫訛。例如卷一的《人無勇怯篇》,李筌對“汧隴之人勇”的反駁文字,存世各本全脫,而明代《武備志》卷13-15中選録《太白陰經》三十二篇,正好可補足此佚文(《經武勝畧正集》《康濟譜》《古今圖書集成》所引《太白陰經》之文皆襲《武備志》而來,無獨立性)。此外,明朝開國之初官修的《大統通占》第五册所引“李佺曰”、明末人所修的《講武全書 兵占》第八册,均收録了《太白陰經》天文占候部分的不少文字。總之,明人著作中的引文仍是一箇需要長期開發的寶庫,在明人編撰的遁甲、六壬兵占書中一定還存有大量抄自《太白陰經》末二卷古本的文字,能訂正一些我們目前倍感棘手的謬戾難通之處。《太白陰經》的校勘決不能僅滿足於史氏跋本、黄裳本等幾種晚近訛本之間的對校,還應繼續開發他校資源。需要做的工作遠未結束。
    (另外,《通典》《太平御覽》《虎鈐經》也多有轉録或借鑑《太白陰經》,對恢復前八卷局部文字的唐本原貌必有重大幫助。但與此次對式占部分的校勘無關。)

    (追記:前說有疏。其實《武備志》所選録的《太白陰經》三十二篇之文,常見有後人妄改妄補之跡,其中《人無勇怯篇》所補的反駁“汧隴之人勇”的文字也未必可靠,很可能是好改古書的明代人胡亂竄入的。程祖慶鈔本也補入了這段文字,來源正是《武備志》。)

    @140665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太白陰經》至今尚無任何一種學術性的的整理本。就目前可見的信息,將來的第一種正規整理本《太白陰經校注》,已規劃進中華書局的“新編諸子集成續編”中,會在2035年之前面世。見《2021—2035年國家古籍工作規劃重點出版項目(第一批)》。不知整理者會是哪位學者,又將選擇哪箇本子爲底本。這裏若有師友認識新編諸子集成編輯部的編輯,或是直接認識那位既定的整理者,還請提醒他們,選擇底本不可不慎重。

    一般的點校都會選用已經通行的舊刻本爲底本,但《太白陰經》情況特殊,它首度刊刻的時間太晚,刻本在整箇版本譜系樹種并不佔有重要地位,而是已居於末梢,此書的整箇傳存史幾乎都是鈔本史。并且,既有的刻本自身也都不足以擔負起底本使命:墨海金壺本是史氏跋本系統的最末裔,行款變亂,訛誤增多,用它還遠不如用史氏祖本孫星衍跋本,且整箇史氏跋本系統連足本都稱不上,更不配當底本;守山閣本不是一箇本子,而是三箇本子的拼合,自身内部就不均質化,最末二卷屬史氏故劣不堪用,斷非合格的底本,倒是一箇相當優良的校本(價值也衹在前六卷)。

    這兩種刻本都可以排除了,而其餘清代刻本均爲墨海金壺的後裔。若無其他更好的選擇,黄裳本倒是一箇勉強合格的底本,其整體面貌忠實於古本,脫文遠少於史氏跋本一系,完整度很好;唯一的缺點是訛字不少,可能導致校記過於冗長(但也不會比史氏跋本更壞了,二字的訛誤頻率大致相當,唯所誤之處各不同,可互爲訂正)。不過我相信,在國家重點項目經費的支持下,一定還能在各大館藏裏發掘出比黄裳本更古老更優質的舊鈔本來當底本。衹請整理者和責編務必注意,千萬不要掉進兩種現成刻本的陷阱,它們都決非合格的底本。

    @140668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附記(抱歉主樓裏忘了放各版本的下載鏈接,順便藉這層來補一下):

    史氏跋本傳播最廣、對世人影響最深,學界已有的一切對《太白陰經》的討論全是基於史氏跋本的文本,故有必要再就此系已見的諸版本間的關係作一番梳理:

    僅就當前最關注的九、十卷來討論史氏跋本系統内部的派系,故暫時排除僅存前八卷的平安館鈔本(一種乾隆以後的本子)。另又排除妄改妄竄最多、最不可信的程祖慶鈔本

    在抄寫年代上,孫星衍跋本上圖王禮培本瞿本皆屬於明鈔本,不避清諱;淺草文庫本爲清初鈔本,玄字缺筆,弘字不避亦不缺。這四種都屬於早期本,它們之間不僅時代相近,而且在文本面貌、行款上也都高度一致。其中,上圖王禮培本、瞿本這兩箇本子在正文文本上更是幾乎毫無二致,如孿生一般(若排除瞿本卷首增録的黄裳本一系文字的話)。

    Berkeley本十萬卷樓本墨海金壺(及其衍生出的諸刻本如長恩書室本、半畝園本、守山閣本之末二卷等)爲晚期本,“玄”字或缺筆,或改爲元;“弘”字或缺筆,或改爲“宏”,表明它們都是不早於乾隆朝的鈔本,屬於清後期。其中,Berkeley本、十萬卷樓本仍能嚴守行款,而墨海金壺(及其後裔諸刻)由於是刻本,已經改變了行格,不再遵守史氏跋本的原始行款。而在文本面貌上,這三種晚期版本(墨海金壺本的衍生刻本歸入其下不另立)確實也屬於同一家族,有一些共同的特徵,也與早期鈔本之間形成了幾處清晰的疆界。

    據不完全校勘(畢竟晚期本的價值不大,不值得通校)發現,史氏跋本的早期、晚期兩大類之間的分水嶺至少有以下一些:

    卷九,“凡六合之中六己,謂六己之位皆為六合之中也”,史氏跋本一系早期諸本皆如此(亦合於黄裳本)。晚期諸本“為”字皆訛作“在”。

    卷九,“凡九天之神在六甲”一章,其玄武、九地二神的方位,早期諸本皆作“玄武之神在六  地之神在六癸”,闕文,空二字位。至晚期諸本則妄補作“玄武之神在六辛,入地之神在六癸”。如今得見來源更古的黄裳本則可以證明,正確文本其實是“玄武之神在六壬,九地之神在六癸”。史氏跋本晚期諸本經無知淺人臆補二字,二字全謬,不如不補。早期鈔本至少能保持闕疑的態度,更可信任。

    卷十,《推三陣法》:甲子旬的旗幟名稱。早期鈔本皆作“幟曰  臨”,“臨”字前闕二字。晚期鈔本則據其他材料補作“幟曰孔琳臨”。

    史氏跋本大致分爲上述兩大派,晚期本的價值遜於早期。而早期本内,最引人注目者是孫星衍跋本。此本的文本面貌又更勝餘本一籌,很可能是整箇史氏跋本一系的共祖。

    有了上件幾種判别標尺之後,不妨再回顧一下開頭被置而不論的程祖慶本,可以發現此本所據的底本也是一種晚期鈔本。程祖慶本對底本所作的改動中,少數亦非全無依據,如卷一,程祖慶一定是參考守山閣本及《武備志》卷13-15所選録的《太白陰經》之文而對底本作了校改,其文字之異於史氏跋本處,往往同於此兩者之一。但其餘卷則沒有這麼幸運的條件,程氏所作的基本都是無知庸妄的臆改(其中自有一些地方訂正了史氏跋本原有之誤,但也不能改變其出自主觀臆測這一本性),覺其不通處則大幅删削,其抄寫過程幾乎可視爲二次創作了,毫無文獻保存意識(當然,以我們今日享有的條件來看,其底本作爲區區一箇晚期史氏本,也確實沒什麼值得保存的)。

    (在尚未得見真容的存世古本中,可確定屬於史氏跋本系統者,還有傅增湘跋汲古閣本,據傅跋描述可以確知屬於此系,唯不知藏於何處。汲古閣舊藏《太白陰經》不止一種:北大有一種汲古閣清初鈔本,館方著録僅言李木齋跋,不言傅跋,當非此本;山西省文物局有一種汲古閣明鈔本,不知是傅跋本否。)

    另須說明,我們如今搜到的一切《太白陰經》網絡文本,就管見所及,全出自守山閣叢書本,録成文檔的過程中又新增了少量錯誤;守山閣本的九、十兩卷是翻刻自墨海金壺本(且并非忠實翻刻,箇别字有主觀妄改,文獻價值又等而下之);墨海金壺是史氏跋本中的晚期本,已較早期本有所增訛(甚至較其餘兩種晚期鈔本亦更多訛);而整箇史氏跋本系統,其本身也不是一種十分理想的善本,脫誤累累,甚至有整章整章的文字缺失。由此可以體會到前人所云“書不校不可讀”之語的分量。
    過去沒有選擇,我們通過網絡收集到的本子全爲高度同質化的史氏跋本(此系内部各本間的一致性還是很高的,尤其早期幾種,傳鈔十分嚴謹),即使花再大精力也校不出多少有价值的成果。如今黄裳本驚艷出世,加上彭紫符本節録文段的輔助,終於可以將末二卷的校勘水平推進到一箇新境界了。但這遠不是結束,目前主要僅限於對校,更複雜的他校還未展開。而且黄裳本十分晚近,它所屬的這一支裏必定還有更古更善的上游版本。畢竟《太白陰經》還有大量的國内外館藏舊本尚未面世(僅已查明者即不少於20種鈔本),都是將來有待開發的資源。

     

    **************************************************************

    又附:
    北大孫星衍跋本最接近史氏跋本之共祖的理由(非窮舉):

    卷之九、遁甲
    序文:“再拜受符”孫星衍跋本不倒,同於黄裳本。史氏一系餘本皆誤倒作“受符再拜”。
    《課式》:“以甲子常為六戊”,孫星衍跋本如此,同於黄裳本。而史氏其餘諸本“六戊”皆衍作“六戌戊”(例外:墨海金壶、程祖慶二本亦不衍。但此二本在性質上即非史氏跋本的嚴格轉抄,行格已變亂,且皆有主觀改易原文之跡,遇此種顯誤時自然都會加以訂正)。
    同篇,“十時皆以天蓬加干”,孫星衍本“干”不誤,合於黄裳本;史氏一系其餘諸本全訛作“午”。
    同篇,黄裳本存古本原貌:“及諸吉凶成敗”。孫星衍跋本“諸”訛“請”,此即開啟史氏跋本一系謬誤之源。孫跋本以降,其餘史氏跋本更增訛作“謂”,顯爲由“請”增誤而來;墨海金壺(及其裔守山閣)更就“謂”音訛作“為”,其失彌遠。

    末尾跋文獨異於其他史氏跋本。這位“宋公”並非姓宋(子孫絶無以姓氏稱呼先祖之理,否則一家上下全是“宋公”),而是史氏的某位顯赫先人,獲封宋國公。但此跋尾並未標明“史氏”,證明此本正是史氏内部傳家之本,自然無須注明自家姓氏。直到此本流出,被外姓人抄去,纔删去反復叮嚀自家子孫的“至囑”二字,而加注上“史氏珍藏尾跋”字樣以標示來源,這纔誕生了其餘各種史氏跋本的形態。另外,孫星衍跋本作爲史氏族内傳鈔的本子,平闕式亦甚謹,祖先尊號“瑞南宋公”、國朝“聖明”皆平出一行以示敬;而其餘史氏跋本的其餘傳鈔本跋尾則全無平闕,一氣連書。凡此均可顯示,北大所藏孫星衍跋本處在整箇史氏跋本系統的源頭地位,堪稱“《太白陰經》俗本之鼻祖”。

    @140669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上一層的發言因外鏈過多被吞了,還煩請未曾先生通過一下~🙏

    @140673 回复 ⚑举报 

    和畅
    游客

    感谢分享 赞

    @140674 回复 ⚑举报 

    公子旷
    游客

    好文振玉,下酒

    @140682 回复 ⚑举报 

    蝈蝈
    游客

    《太白阴经》民间藏本较多,努力挖掘,肯定会有惊喜。

     

    @140690 回复 ⚑举报 

    小蜜蜂
    游客

    我虽外行,然览读此文,先生之一丝不苟、呕心沥血已跃然纸上,先生拳拳为民之心不亚于杜甫,拳拳泽民之功犹胜于杜甫

    @140703 回复 ⚑举报 

    ken
    游客

    《太白阴经》之前应该有更早的遁甲文献,里面有“经曰”,大概是《三元经》。

    @140717 回复 ⚑举报 

    zhudw
    游客

    假如,從唐朝以來,《陰經》在抄本過程中,一字未改。這樣我們就能看到原貌了。

    現存的幾個版本《陰經》很容易發現。即使錯,也是原字保留,幾個本子錯誤一致。

    我個人認為,這是一種良好的學術精神 ,如果按我們近一百年的研究習慣,都按自己的理解改一下。

    不出三百年,誰也不知道原貌是什麼樣子。(也不是說不能改,你改了自己看可以,不要影響後人。)

     

    試舉一例:

    凡一千八百局,名曰「天一遁甲式」。「三門發,五將具」。

    你把它校正後,就有可能是錯誤的:

    凡一千八[十]局,名曰天乙遁甲式。

    【「一千八十」元訛作「一千八百」,史氏跋本一系同誤,有悖於其餘早期典籍,今逕改】

    這一段雖說是托神話故事,但不至於離譜到八十和八百都分不清。1080局遁甲和720局六壬,剛好是一千八百局。這一段神話,應該不止說遁甲,而是把太一、遁甲、六壬全都說了。或者說,它說的是【史前】神話,在太一、遁甲、六壬之前的歷史背景。

    例如:【三門發,五將具。】這裡說的是【太一式】,而不是遁甲。五将者,大将、客大将、小将、客小将、参将。

    一家之言,供參考。

     

    @140731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感謝指正!所言極是,txt雖然不那麼正式,但畢竟算某種形式的定本了,在既非顯誤、又沒有版本依據的情況下絶對不能直接改字,“百→十”這箇地方是我處理失當,自亂體例了,十分抱歉!

    遁甲1080局+六壬720局=1800這箇思路倒十分新穎有趣,不過具體到《太白陰經》這裏,作者原意真是如此的可能性還是很小。遁甲和太一確實有天然的親緣關係,這段傳說文字裏的“五將”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後世認知中的太一式。但畢竟遁甲的早期面貌已經不清楚了,也難說這裏的五將三門講的就一定是太一而非某種古遁甲。讀《太白陰經》卷九、卷十的序可見,在李筌所撰書所據的古式經裏,遁甲的起源傳說是天帝使者授符、黄帝命風后據符文演成遁甲;而六壬是玄女所造(李筌講六壬時未涉及黄帝,但玄女造式傳說的來源應是《龍首經》等漢代古式經,其經中明言玄女授黄帝)。六壬和遁甲(及與遁甲親近的太一)即使在起源傳說上也是各講一套故事,即使卷九這篇神使授符的傳說是把太一與遁甲合併而論,也沒理由再把源頭迥異的第三者六壬牽涉進來。而且太一畢竟與遁甲同源,都是基於八卦八門九宫這種基盤,但六壬從底層設計上就跟它們不是一路,關係要疏遠得多。

    從内心我還是相信這裏的“百”是被後人由“十”妄改而來的,但目前確實沒有直接的版本依據。卷九、卷十能見到的版本還是太少了,實質上我們衹能見到兩種本子:黄裳本和史氏跋本(別看史氏跋本底下有十箇具體版本,歸根結底也衹能算一箇)。你校一下第一卷和第十卷就會發現,黄裳本和史氏跋本的親緣還是很密切的,錯也經常錯到一起去,可以視爲一箇廣義上共同體,同時發生“百→十”這種訛誤不算離譜,黄-史共同體中比這離譜得多的錯誤一抓一大把。在黄-史共同體之外,還有守山閣舊鈔本、彭紫符本等真正古老的本子,好幾處在黄-史共同體全軍覆沒的訛誤,都是靠共同體之外的這些古本纔得以糾正的。例如卷第十的《推四課法》,黄-史共同體把幾乎所有的“日、辰”都訛作“干、支”,導致出現了“剛干以干上神為用,柔干以支上神為用”這類離譜的奇葩句子,全靠彭紫符本纔得以糾正回來。遺憾就在於,無論彭紫符本還是守山閣舊鈔本,均未存有録遁甲部分的文字,所以其實我們的校勘資源至今仍是高度貧乏,很多極可能有誤的地方,未得古本爲證也還是不敢妄改。

    無論如何,“一千八百”這裏逕改肯定是不對的,也說不定將來找到了與守山閣或彭紫符同系的卷九,發現人家還是作“百”呢?未得古本之前,再怎麼覺得像也衹是我的箇人猜測,録文時不應改動原文,不然就淪爲跟程祖慶鈔本一路貨色了(它那邊也改爲“十”,但這就是典型的無據妄改)。正文還是應該保留“百”,最多再出箇按語“百疑十之訛”就可以了。總之感謝指正,非常中肯!

     

    也一併致謝樓上的諸位,十分慚愧沒什麼高尚的,校書之上發現異本之後心癢難耐滿足一下自己的版本潔癖,校到感覺不用再大改的程度就發出來,也是想收集反饋幫助改進,萬萬不敢作比古人。感謝鼓勵!

    @140741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關於史氏跋本再補充一點:公子曠先生此樓中已敏銳指出,在卷十的龜卜篇,正文上方還畫出了八種兆形,而淺草文庫本是八兆俱全的最早一種本子。作爲史氏跋本之祖的孫星衍跋本,卻闕了前兩兆;早於淺草文庫本的明鈔本,還有上圖王禮培本、瞿本,前者僅存前兩兆(正好與孫星衍跋本互補),後者則八兆全無。自淺草文庫本以下,清代諸鈔本均爲八兆俱全。爲何會有這種歧異,也是一箇費解之處,孫星衍跋本若真是史氏祖本,內容的完整性不應該反倒不如後裔之本。但孫星衍跋本的影印質量堪憂,看不清原件的紙張狀態,或許原紙在所缺兩兆之處有殘壞,亦未可知。

    但除了兆畫之外,孫星衍跋本在其他地方也有一些獨訛之處,其餘史氏跋本均未襲其誤:卷九的遁甲序言,“使黄帝行蚩尤之暴、蚩尤行黄帝之道,則蚩尤得符而勝黄帝矣”句,孫星衍跋本“得”字獨訛作“行”,餘本皆不誤;後面正文“當遊三避五,可以名天道”,孫星衍跋本“道”字獨訛作“遁”,餘本皆不誤;“時下得天心,宜避疾求仙”,孫星衍跋本“疾”字獨訛作“疫”,餘本皆不誤。由此可知,孫星衍跋本亦非史氏祖本本身,它自身仍衹是祖本的一箇傳抄件,衹不過比其餘本子更接近祖本形態而已。或許孫星衍鈔本傳録之時,祖本已有慘壞,卷十已缺失了兩箇兆形。

    @140743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附加幾條當時順手記録下來的史氏跋本的部分硬傷(僅擇其要者,細誤不計,若窮舉,體量較此增長二三十倍不止),證明前面說的“史氏跋本連足本都稱不上”并非虛言:

     

    卷九

    五日四十分,脫“十”字,後文又脫“五日之内,與日合者,八用之”。導致文意全失。

    凡諸“黄昏”,史氏跋本皆訛作“寅戊”。黄寅形近,昏先壞作氏,又形近而訛作戊。

    “他倣此。陰遁則逆”以下直至“旺相休廢”,史氏跋本全脫,脫文極多

    “三奇之靈”,史氏跋本訛“三奇之日”,連帶後文“故言靈耳”亦遭妄改爲“故無凶耳”。

    “天乙直事在巽四宫”,史氏跋本訛“直事”爲“直符”,又脫“巽”字

    “三奇與吉門合,又得此時者”,史氏跋本訛作“三奇為吉門合,得此時者”,大義無異,但讀不通

    “即其方之門為吉道清虛”,史氏跋本於“道”下衍“路”字,黄裳本不衍。《符應經》可證此字不當有。

    “凡三奇遊于六儀”處,“甲寅有乙卯”、“甲子有庚午”之間,脫文甚多。同章,天三門加地四户,“太衝”在史氏跋本中訛作“勝光”,黄裳本不誤。“當背六儀而向其衝也”一句,史氏跋本全脫。“六庚加六癸,名曰大格,此時不可舉百事,凶。逃者來不得,求人者不在。”諸句,史氏跋本全脫。

    “凡六儀擊刑”末尾“一曰”之說,史氏跋本全脫

    六庚加歲月日時處,史氏跋本脫“加時[干],為時格。甲申為直符,常為時格。”諸字。刑格處,又脫“中道而止”。

    “五不遇”之文,史氏跋本全脫(凡三十七字)。

    “遊三避五,塊然獨處。謂三為生氣,五為害氣”諸文,史氏跋本全脫。“食時為戊辰五”,史氏跋本脫“食時為”。

    自「咎。謂六己之時,時下得己,吉也」,至「時下得天英,宜道行出入、進酒作樂、嫁娶筵宴,吉神也。」凡二百八十餘字,史氏跋本一系全錯亂誤置,必史氏跋本所據底本葉序裝訂倒亂。今見黄裳本始得歸正。

    “凡九天之神在六甲”一章,史氏跋本訛作勾陳之神在六乙,據黄衣裳本可知其實在六戊。又玄武之神,史氏跋本系統中的早期版本脫其方位(據黄衣裳本可知實在六壬),而史氏跋本晚期本則妄補作六辛。

    “凡時加六甲”一章,必直出古經,韻文皆合漢代古音,觀黄裳本可知。而史氏跋本一系多經竄亂,以後人所作淺俚韻語添足,既失古韻,又失古經本意。

    自《利主時》篇至《定主客勝負時》篇,凡一千三百餘字,史氏跋本全脫。

    《推五星所在法》,午上為熒惑、未上為鎮星,而史氏跋本脫文致誤作“午上為鎮星”,全無熒惑。

    《閉六戊法》檢驗作法是否成功,取母牛在營中,犢子在營外,犢不敢入;若去掉一箇戊位上的土,犢子便能從所缺處入營。前後兩箇步驟都得到驗證,纔算作法成功。史氏跋本一系脫“去一戊上土,犢便從無土戊上入”之文,以致驗法程序直接缺去一半的關鍵步驟。

    玉女反秘局中諸訣,史氏跋本多脫文,皆可依黄裳本補足。其中,丑上算移置卯上之訣,黄裳本作“牛入兔圖食時草”,其中“圖”爲“園”之訛。而史氏跋本增訛作“牛入兔塗食時草”,“塗”顯爲“圖”之音訛。可見黄裳本保存了史氏跋本之祖本的一些珍貴信息,史氏跋本是在這箇本有訛誤的祖本上進一步增訛。

     

     

    卷十

    三十六禽,彭紫符本最善,可最大程度恢復《太白陰經》三十六禽的原貌。

    “推四課法”,異文不多,但凡相異處,黄裳本大都較史氏跋本更善

    “十二神將法”,黄裳本較史氏跋本增廣,且更合於他書旁證

    “察情勝敗篇”內的田螺占,史氏跋本脫關鍵的“即通靈矣”四字

    “推賊兵數法”,“老氣,如數;囚氣,減少”八字,史氏跋本全脫

    “推陰陽兵法”,自“戰上”以下諸文,史氏跋本皆脫

    “推雌雄法”所收古經的關鍵歌句,“威不強”、“兵自傷”、“衆莫貴”之“莫貴”二字,史氏跋本皆脫

    “推水軍法”,史氏跋本一系脫關鍵四字“觸江河龍”

    “推迷惑法”,“過水無津梁,從神后下得過。又”諸字,“又以勝先加行年,頭戴式行,則不迷。若渴,向天井,必得泉”諸字,史氏跋本全脫

    “主客向背篇”,史氏跋本有兩處“兩人相見”,其中第二處實應正作“兩人同車”,史氏跋本蒙上而訛。此篇之末,史氏跋本蒙上而衍“客利”二字,導致文義混亂,據異本刪去則通順無礙。

    “推向背法”,其中“耀武衆心”,史氏跋本訛作“輝映衆心”,不僅平庸,且失原文之對仗

    “推歲支干德法”,其中的干德部分,史氏跋本脫誤極甚,全不可讀。

    “推孤虛大殺天狗大時法”,史氏跋本的章名脫“大時”、内文講“大時”的部分亦殘缺極甚

    “推天道黄道法”,史氏跋本大幅殘缺

    “推三元法”章末文字,史氏跋本亦有殘壞

    “推五將法”,史氏跋本整章全脫

    “推亭亭白姦法”,史氏跋本脫章首、章末之句。

    “推生死神法”,史氏跋本脫後半章

     

     

    再附上一段關於《太白陰經》的周邊八卦作爲延伸讀物,出自唐末作家羅隱的《廣陵妖亂志》:061402244658_00004

    @140812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蝈蝈 #140682

    民间确实有惊喜!我今天搜了一下,很多民间卖的钞本都是墨海金壶转抄没价值,但这个十五年前被人买走的本子不同:Lot0613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古籍文 - 雅昌拍卖图录APP

    这就是我在帖子里最期待的,与黄裳本同系但更为古老的上游版本!从介绍资料看,写书列位里有“钱承颢”,应即属于黄裳-Princeton一系,但同时又是吕留良的旧藏,则必定抄成于明末清初,比乾隆以后的黄裳本、Princeton本都要珍贵得多,可惜流落民间不知被谁拍走了。

    @140968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再作一点補充:

    1、@243518015 #140668 此層將史氏跋本二分的處理方式不妥,改進一下,應作三分:祖本類(孫星衍跋本)、早期類(上圖王禮培本、瞿本、淺草文庫本)、晚期類(保持不變)。

    2、同一樓層提及的李木齋跋汲古閣清初鈔本(北大索書號:李278),如今已在《木犀軒藏書題記及書録》(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5)第161頁看到李盛鐸的完整跋文,可以確定此本并非傅增湘所跋的那箇汲古閣本。且從李跋得知,此本同樣屬於史氏跋本一系的早期類(因爲是清初鈔本故必非晚期類,又觀李盛鐸從書末過録的史氏尾跋,亦非祖本類)。傅跋、李跋這兩種汲古閣鈔本均爲史氏跋本,估計汲古閣根本也沒有其他系統的《太白陰經》,山西文物局的那箇汲古閣本也無須再期待(史氏跋本見得夠多了,對我們而言已無價值)。

    3、在讀秀裏瀏覽時發現,自清人至今人都常用“平津館影宋抄本”這一誇誕不實的名號來稱呼北大的孫星衍跋本。我們已知其底細,今後就不用再被這種謬稱唬住。史氏跋本這樣的劣本若有資格稱“影宋”,黄裳本是不是可以叫“影唐”了?

    4、@243518015 #140731 關於卷九的遁甲總序,我此前曾說,相信“一千八百”是後人妄改(是黄-史兩系的大量共同訛誤之一),李筌原文應作“一千八十”。如今找到確切的版本依據了:俞正燮在嘉慶十二年所作的《書武經總要後》(收入《癸巳類稿》卷十)一文中,談到他親眼見過一種明初的《太白陰經》寫本,其卷九之遁甲序文正作“陰陽二遁,凡千八十局,曰天一遁甲式”。俞正燮是享有盛譽的考據家,其著作引書十分嚴謹,不會以私意妄改,可知《太白陰經》明初的本子尚不誤,是被明代愚人妄竄爲今本的“一千八百”。pintu-fulicat.com-1718499127501 (1)

    5、前面說的目前已查明的館藏鈔本不下於20種,應補充爲21種。“浙江省歷史文獻數字資源總庫”的檢索系統過於奇葩,其内明明收録了王芑孫跋舊鈔本《神機制敵太白陰經》四册(浙圖索書號:善002442),但在系統裏搜書名卻完全搜不到,以致我前面統計時漏掉了浙圖這一家館藏。今已由其他方式搜出,當補爲至少21種館藏鈔本。

    @140970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243518015 #140968

    21種也不對,應補爲22種,浙圖其實有兩種鈔本:一種十卷2册一種十卷4册

    同樣的關鍵詞,前一次搜出的結果都能和後一次不同,我徹底看不懂浙圖這箇系統了…

    @141034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243518015 #140968

    昨天發現俞正燮曾目驗并引用過一種明鈔本《太白陰經》之後,我就在他的著作中蒐集了關於《太白陰經》的所有引文,嗣又發現兩處較有價值的信息:

    《癸巳類稿》卷十之末,俞氏的《六壬古式考》中,更節引了這一明寫本的後跋有“國初許先生傳此書,佐太祖定天下”,僅録此二句,惜不知全文。但既稱“國初”,那麼作跋之時必然已非明初,整箇本子也就未必是明初的,但其爲明鈔則無疑。俞氏大概也意識到了不妥,在《書武經總要後》之外其餘引及此書處也再未稱過“明初”。得窺此本跋文中的兩句也很寶貴,未來若見含有此跋的明鈔本重現人世,我們便能認出它是俞正燮曾經引過的那箇古本。

    在俞正燮逝世後刊出的遺稿《癸巳存稿》中,卷六有一篇題爲《煙波釣叟歌》的短文,其實是俞氏引經據典對《煙波釣叟歌》開頭神話部分的幾句歌句所作的疏證。其中兩度引及《太白陰經》遁甲篇序的黄帝蚩尤故事,較前揭《類稿》引文更詳,可以看出是對手頭那箇明鈔本的忠實轉録。從俞氏録文來看,此明鈔本文字整體更接近史氏跋本(但也有合於黄衣裳本而可糾正史氏跋本之謬者)。又,《類稿》《存稿》兩處録文相證,更可確定這箇明代古本就是寫作“一千八十”,能作爲可靠的校勘資源,據以訂正黄裳本、史氏跋本的共同訛謬。

    @141819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關於《太白陰經》與李筌的考辨,我後來又發現一篇重要文章:岑仲勉《跋敦煌抄本唐人作品兩種》(《中華文史論叢》 1981年第1輯,總第17輯),當補入前列8種參考文獻之間。此文是岑氏去世之後纔被後人整理出的遺稿,發表的位置十分隱僻,又無他刊轉載,故長期湮沒無聞。文中對唐代文獻所見李筌仕履的考索、對羅振玉王重民諸誤的批評、對四庫館臣“《通典》取《太白陰經》”之說的辨駁(實爲同源而非相承),皆極爲嚴謹精當,盡顯大家治學風範。(還要感謝功能強大的google圖書,幫我披沙瀝金發現此文,若光靠讀秀就錯過了)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apQTIfkNJhM1V8l-QpNIQ?pwd=6666
    提取码:6666

    此文其實不是對《太白陰經》其書的文獻學辨析,而是從史學方面去研討李筌其人及《太白陰經》序表的真僞,其中精義迭出。岑文指出的李筌署銜與當時當時官稱的矛盾確實指的注意,這是我的知識盲區,此前未能留心。然則即使進書表爲真,表末的李筌署銜也可能是後人僞造的,這點確實必須承認。
    但反過來說,雖然署銜爲僞,卻不能由此推出整篇進書表亦全僞,岑氏衹因一箇署銜而將整篇表文一棒打死,失之太悍。畢竟《太白陰經》成書時間上去今本祖本的寫定時間已有兩箇半世紀,中間已經歷了中晚唐五代宋初的無數次傳鈔,署銜很可能已被人篡改過,“幽州刺史”等很可能出自後人杜撰,并非李筌進書時的真實職位(而且岑氏自己也列出,對李筌仕履的記述早在唐代就已是衆說歧互,有荆南節度判官、鄧州刺史、江陵節度副使、荆南節度副使、仙州刺史等多種雜亂難稽的傳聞版本)。
    至於在肅宗的生前尊號裏羼入廟號“肅”字這種荒謬現象,也證明這篇表的局部文字已遭後人妄改,但這并不足以構成對表文整體真實性的質疑,宫海濤《<太白陰經>相關問題研究》的第一章辨之已詳。

     

    前言明初的《大統通占》以“李佺”之名引用《太白陰經》天文占候部分,但其實這并非一手引文,而是直接剿襲南宋初年的《乾象通鑑》(後者在引用時即已誤作“李佺”)。《太白陰經》第八卷的校勘,於《乾象通鑑》引文應多加留意。

     

    @243518015 #140968 此層的第3條說錯了,第161頁是李盛鐸書目裏的解題。李盛鐸真正專門爲汲古閣本而作的題記,其實見於同書的第14頁,內容更加豐富詳細。

    @141826 回复 ⚑举报 

    guozibaba
    游客

    @243518015 #140812

    此章很可能是商贾书商伪造的,因此此抄本肯定不是清初的。

    原因:此章和我最近共享的一个美国国会藏《新疆地舆总图》内的印章一致。

    如下文章作者认为《新疆地舆总图》的吕留良印章是伪造的。

    王耀.台北“国家图书馆”藏清代《新疆地舆总图》研究[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4,(第3期).

    该图中有“吕晚邨家藏图书”朱文长方印。吕晚村,即是明末清初的吕留良(1629—1683),号晚村,清初顺治、康熙年间不出仕于清廷;死后,雍正十年被剖棺戮尸,为清代文字狱之首,轰动一时,其著作多毁。在该图中出现康熙年间人士吕留良之印章,殊为不合时宜。因为乾隆年间方才统一天山南北,且图幅绘制的内容基本是清中期的新疆状况,该书不可能为康熙朝的吕留良所收藏,所以推测该图应该曾经流传于坊间,商贾书商特意伪造、盖印吕留良的印章,借其大名,谋取厚利。据此可知,该图可能曾经流传于民间书肆,在民国期间收入国立中央图书馆,后转运至台湾。

    对比图如下:

    屏幕截图 2024-06-24 014548

    @141829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guozibaba #141826

    感谢指教!学习了🙏十分厉害~原来清末民初的书商还有过伪造吕留良印章的风气,那这个拍卖本也真有可能是伪的,看起来确实与美国国会那枚伪印完全一致。可惜拍卖本《太白阴经》只放出一页目录、一幅阵图,仅能判断属于黄裳本一系。如果能翻看原书就好了,专门翻到原文应有玄、弘等字的页面,看看避讳情况就好确定是否明末清初(一般造伪印者也不太会顾及与本书内文的时代矛盾)。

    不过还有一点细微差别:“吕”的两个口字、“圖”框内下部的“回”字、“書”的下部“曰”字,拍卖本《太白阴经》都更近于弧线矩形,而美国国会《新疆舆地全图》更接近直线矩形(尤其内轮廓),不知是不是拍卖本像素太低造成的

    @141914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綜合當前從網絡上查到的館藏信息,共有二十多種尚未面世、值得探訪的明清鈔本。但其中被判定爲明鈔本的,僅有山西文物局所藏汲古閣本、軍事科學院所藏明代揚州鈔本、原先定爲呂留良舊藏的拍賣本。其中山西的本子基本不值得期待,因爲汲古閣所抄應該都屬史氏跋本一系;拍賣本的藏書印有造僞嫌疑,則年代也無從斷定,且沒入民間石沉大海,不值得係心了。那麼,值得關注的明鈔本就僅剩下軍事科學院這唯一一箇。軍事科學院藏明揚州抄本

    先把線索掛出來,萬一將來某位神通廣大的網友路過看到此帖,正好有背景能借閱到軍科院的古籍,還請留意一下這箇所謂“明揚州抄本”的《太白陰經》🙏

    其實關鍵衹需弄清它是否屬於史氏跋本系列,如果發現是,今後就也不用再對此本抱有期盼了,又能減少一箇心頭掛礙。

    @141918 回复 ⚑举报 

    243518015
    游客

    @243518015 #141819

    十分抱歉🙏前面的鏈接發錯了…這篇纔是岑仲勉的文章: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1EVteKRMVoDBbnoVSX9cpg?pwd=6666
    提取码:6666

    @142024 回复 ⚑举报 

    游客

    @243518015 #140664

    感谢分享

正在查看 23 个帖子:1-23 (共 23 个帖子)
正在查看 23 个帖子:1-23 (共 23 个帖子)

上传图片

拖拽或点击选择图片(最多五张)

回复至:《太白陰經》版本源流札記,及末二卷遁甲六壬諸篇的校勘
您的信息:



发帖/回帖前,请了解相关版规

0,邮箱地址尽量真实有效,随意填写的可能会被系统误判为垃圾内容。
1,不要开书单。单个帖子尽量发布一种书籍需求。
2,在搜索不到相关主题的情况下,尽量发新帖(发帖标题最好带上书名)。不要在他人帖子中回复某种书籍需要。
3,发帖提问标题尽量简单明了。发帖内容不要太过简略,请对书籍内容、版本或作者作简要说明。
4,出版于1973年以后的资源需求或分享将会被清理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