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查看 13 个帖子:1-13 (共 13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141185 回复 ⚑举报 

    玄默
    游客
    @141190 回复 ⚑举报 

    未曾
    管理员

    这个书可以使用Adobe Acrobat去除浮动的水印

    或直接下载已去除的版本
    www.alipan.com/s/8TLWiLSVA8y

    @141192 回复 ⚑举报 

    玄默
    游客

    @玄默 #141185

    《后汉书》卷末有毛晋跋:辛巳,余借牧翁宋本繕寫幾二周而未及列傳。后其本為四明謝象三攜去,遂不克全。迄今幾十年矣。偶翻閲舊㠸,因為誌其始末。若此後之觀者,慎弗視為殘編斷簡,而叨諒余之苦心也。己丑仲夏望日毛子晉記。

    _20240618_125356

    該抄本《兩漢書》与据説覆刻宋景佑本的明正統八年本字体神韵相似,但行款略有差异,未知是底本本來有异還是明本覆刻時有改動。自嘉慶二年乾清字大大燒光了“天祿琳琅”藏書,天壤間唯有此抄本保存了原書的一部分神韵!

    @141196 回复 ⚑举报 

    玄默
    游客

    @未曾 #141190

    学習了,感謝!

    @141201 回复 ⚑举报 

    guozibaba
    游客

    @玄默 #141192

    补充此书相关资料:

    孙天琪. 国家图书馆藏李盛铎题跋辑释[J]. 图书馆研究, 2023, 第53卷(5):103-110.

    2 两汉书(存六十卷,清初影宋抄本。书号:18135)
    此景宋写本两汉书惟缺列传,经藏大兴朱氏、常熟翁氏,笔墨精妙,字画蔪方,真印钞之极工者。相传出自汲古阁,但无毛氏图记,为可疑耳。然开卷标题师古结衔、行款、字数皆与景祐本及福唐本为近,决非三刘《刊误》以下所能比拟。偶捡高纪二年六月置中地郡,服虔注“中地在扶风”,宋祁曰“注文‘在’字改作‘右’”,此本正作“右”,可为源出景祐本之一证。矧如此巨帙阅二百余年完好如新,岂非毛氏所谓“在在有神物护持”者耶!当定为三琴趣斋景宋本之冠。李盛铎识。(下钤“李氏木斋”朱文印)

    按:此本半叶十行,行十八字至十九字,小注双行二十七字至三十字,黑口,左右双边。《汉书》存帝纪十二卷、志八卷,计二十卷;《后汉书》存帝纪后纪十卷、志注补三十卷,计四十卷。经大兴朱氏、常熟翁同书、袁克文、陈澄中递藏,今藏在国家图书馆。《后汉书》卷末有“毛晋”、朱锡庚、翁同书、袁克文、李盛铎跋语。李盛铎之前的诸家跋语有较多因袭成分,在版本鉴定上贡献不多。李盛铎率先指出毛晋跋语恐不足据,值得重视。袁克文在李盛铎跋后注曰:“木斋师题时惟见首册,谓无图记为可疑,盖未知有毛晋手跋也。”然全书确无毛氏汲古阁钤印,《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未著录。细审毛晋跋语书迹,与国家图书馆藏汲古阁抄本《清塞诗集》等附毛晋手跋相差甚大,颇疑为后人伪作。

    《寒云日记》1916年正月初五日载是书为“钱葆奇自上海购得”[6]155。袁克文两跋皆作于1916年,李盛铎跋则是当时受袁克文嘱托另纸撰写并贴于书后的[7]。“毛晋”跋语中言“借牧翁宋本缮写”,故袁克文、傅增湘皆以为从绛云楼所储景祐本影写。经赵万里、尾崎康两先生研究,两汉书之“景祐本”实际是北宋末南宋初之覆刻本。国家图书馆藏北宋递修本《汉书》即“景祐本”,曾经毛氏汲古阁收藏,《中华再造善本》据以影印。细勘“景祐本”与袁克文旧藏影抄本,行格虽同为半叶十行,但各行大小字排列并不一致,且存有诸多异文。如《汉书·高帝纪第一下》“入蜀汉定三秦者,皆世世复”句下,颜师古注曰“复音方目反”。“景祐本”无颜师古注,而影抄本有。又如《汉书·高后纪第三》“夏五月辛未,诏曰……高皇帝兄姊也”句下,张晏注曰“高帝兄伯也”。“景祐本”无张晏注,而影抄本有。另外,“景祐本”因剜改版面出现的诸多拥挤或稀疏之处,在影抄本中并未出现。“景祐本”版心有刻工姓名,而影抄本无。现存“景祐本”“福唐郡庠本”、庆元本、明正统本皆为半叶十行,版式特征相近,源流关系十分密切,影抄本应当属于此一系列。李盛铎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明言“与景祐本及福唐本为近,决非三刘《刊误》以下所能比拟”,并通过校勘认为源出于景祐本。可见,其在古籍版本学上是有一定造诣的。至于影抄本与“景祐本”一系的具体关联与差异,仍需细考。

    @141202 回复 ⚑举报 

    未曾
    管理员

    @guozibaba #141201

    感谢补充

    @141203 回复 ⚑举报 

    玄默
    游客

    @未曾 #141190

    按毛晋从辛巳1643年抄到癸未1643年共两年,该书为明末抄本更确切。

    @141204 回复 ⚑举报 

    基督山伯爵
    游客

    @未曾 #141190

    老师好!可否一并发百度盘分享。或哪位老师转存一下再百度盘分享。万分感谢!

    @141205 回复 ⚑举报 

    玄默
    游客

    @guozibaba #141201

    不愧是术业有专攻!学无止境。

    @141208 回复 ⚑举报 

    玄默
    游客

    @guozibaba #141201

    本文原载《天一阁文丛)(第20辑),浙江古籍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此处文字据word文档刊载,标题文字略有改动,征引还请参考正式出版物。

    摘 要:王世贞和钱谦益等名家曾经收藏过的宋版两《汉书》,后来进入内府,成为天禄琳琅御藏,并于嘉庆二年毁于大火。国家图书馆藏清初藏书家胡介祉未刊稿本《谷园文钞》中有《宋雕两汉书跋》和《宋雕汉书记》两篇文字,记载了此书在进入内府以前一段不为人知的流转经历,可以为这一藏书史上著名的轶事续添细节。此外,胡介祉的跋文中还提及了其购入黄虞稷千顷堂藏书一事,也为千顷堂藏书的最终归宿这一藏书史上的未解之谜揭示了答案。

     

    关键词:胡介祉 钱谦益 宋版《汉书》 藏书史 黄虞稷

     

    藏书家胡介祉与宋版两《汉书》旧事

     

    罗韫哲

     

    胡介祉撰《谷园续集》,清康熙间刻本。(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本)

     

    王世贞和钱谦益收藏宋版两《汉书》的故事,是中国藏书史上为人津津乐道的掌故。这部被誉为“宋椠之冠”的宋版两《汉书》后来进入内府,成为天禄琳琅御藏。嘉庆二年(1797)昭仁殿失火,宋版两《汉书》与众多善本同归一烬,使后人无缘复睹,成为永远的遗憾。虽然清代至今许多著作都曾谈及该事,但对于此书如何辗转入藏清宫,却一直语焉不详,仅据钱谦益的题跋略知在其以后此书又曾经谢三宾和张缙彦之手。近来读到一部清人胡介祉的未刊稿本《谷园文钞》[①],发现其中有《宋雕两汉书跋》和《宋雕汉书记》两篇文字,详述了他曾经收藏这部宋版两《汉书》的经过,适可为这段藏书史添一注脚。

     

    所谓宋版两《汉书》,实际上是南宋重刻景祐刊本《汉书》和《后汉书》的合称[②]。二书合璧同传,前有赵孟頫小像,为其旧物,后又经陆完、顾光禄等名家递藏。明人张应文曾于王世贞家中见到此书,称其“墨光焕发,纸质坚润,每本用澄心堂纸为副,尤为清绝”[③]。如此奇书,自然也价格不菲,《藏书纪事诗》有句“得一奇书失一庄,团焦犹恋旧青箱”[④],即记王世贞以一座庄园换得此书之事。王世贞晚年又将此书传予长子王士骐,可惜士骐却未能宝用,将其典当流出。此后,钱谦益以一千二百金从书商黄尚宝手中购得,极为珍视,数次为之作跋。友人李维柱告诉他,如果能得到此书,应该“每日焚香礼拜,死则当以殉葬”[⑤]。故陈寅恪先生言:“牧斋平生有二尤物,一为宋椠两《汉书》,一为河东君。”[⑥]然而在“藏弆二十余年”后,崇祯十六年(1643)钱谦益为了营造绛云楼,割爱将书折价二百金售予谢三宾。钱氏因为失去此书造感万端,作跋言:“床头黄金尽,生平第一杀风景事也,此书去我之日,殊难为怀。李后主去国,听教坊杂曲'挥泪对宫娥’一段,凄凉景色,约略相似。”[⑦]十五年后的顺治戊戌(1658)孟夏,钱谦益游杭州,在张缙彦手中得见这一旧年所藏心爱之物,又再为之跋,此时他已“劫灰之后,归心空门”,而于此书“忽然覆睹,记忆宛然,皆是藏识变现,良非虚语。”[⑧]终以佛教藏识之理来释怀宿缘。

     

    宋版两《汉书》此后的下落,宋荦《筠廊偶笔》言:“顺治时,归新乡某公,近已携往塞外。”[⑨]王世禛《分甘余话》云:“此书后又归新乡张司马坦公。康熙中有人携至京师,索价甚高,真定梁苍岩大司马酬以五百金,不售携去。后不知归谁何矣。”[⑩]线索皆在张缙彦(号坦公,新乡人)之后遽然中断。

     

    读《谷园文钞》中的胡介祉题跋,始知此书原来在张缙彦之后乃为其所藏。《宋雕两汉书跋》云:

     

    曩从钱牧翁宗伯集中见所题《宋雕两汉书跋》二则,心艳此书。……雪客书致余,复言此书在其故乡,海内钜公物色数十年,莫能得此异宝,如遇之不可失也。雪客居金陵,而籍汴,两地文献知之最真。余同忆牧翁重题此书于坦公张氏,张故家新乡,雪客言殊有根抵,兴始勃然。迨康熙甲戌季冬,大梁臬署之暇,市贾来告,此书在近地,可购求。余跃起亟询其实,果尚在张氏,徵价一千六百金。时方岁晏,囊中颇空乏,顾深嗜难舍,遂悉索敝赋,并典质妾辈衣饰之属,得金如其数以往,不逾月而异宝乃来。……书凡十函,共八十四本,精致完好。牧翁跋及所引前人题辞,松雪、弇州、坦公诸公像,开卷俨然具在,更付能手装池什袭,加韫匮焉。起敬起爱之思,不能自已也。……积书贻子孙,子孙虽未必尽能读也,倘犹有先泽之思,吾知免矣。或又曰:此书流传不千载,中更十余姓,或以废庄得之,或以逋赋失之,是亦穷人之物,且不可为久计。吁!彼珍奇玩好,珠玉锦绣,独不能贫人家而破人产乎?其为计更不旋踵,孰与题卷诸公,名列班、范之次,附此书永不朽耶?装竟,书此以见余志。[⑪]

     

    胡介祉字智修,号循斋、茨村、谷园,顺天府宛平县(今北京市)人。吏部尚书胡绍龙之子,以荫补官,康熙三十年(1691)仕至河南按察使。其人工诗文、精曲学,好藏书、刻书,《藏书纪事诗》记其循斋藏书云:“连屋书囊当屋䪜,碧云窗外绕书檐。平生燕越皆桑梓,此意荛翁未解拈。”[⑫]

     

    据上跋,胡介祉最初因为读到钱牧斋集中两则宋刻两《汉书》的题跋而心艳此书。而致书告知其宋版两《汉书》下落所在的“雪客”,是周亮工之子周在浚(号雪客),亦为清初有名的藏书家。跋云“雪客居金陵,而籍汴”与周在浚生平行迹相符,胡介祉《谷园续集》中有《赠周雪客四首》[⑬],可见二人有往来。周在浚故籍河南开封,精熟当地文献,而钱谦益跋言此书后归坦公张氏(张缙彦),张氏故家新乡,正与开封隔河相望。通过这一线索,胡介祉认为周在浚之言“殊有根抵”,也因此“兴始勃然”。果然在康熙甲戌(1694)季冬即获市贾来告此书尚在张氏手中(张缙彦康熙十九年卒,此时书当为其后人所藏),徵价一千六百金,他“悉索敝赋,并典质妾辈衣饰之属”,凑足其数,终于得获异宝。胡介祉得书后为之“装池什袭”,珍重之余,并作书跋,期以能够“与题卷诸公,名列班、范之次,附此书永不朽”。跋语记“牧翁跋及所引前人题辞,松雪、弇州、坦公诸公像,开卷俨然具在”,可知的确是赵孟頫、王世贞、钱谦益等曾经收藏过的真本。又记“书凡十函,共八十四本,精致完好。”亦与《天禄琳琅书目》著录的“《汉书》五函四十四册”“《后汉书》五函四十册”完全相合。

     

    然而“是亦穷人之物,且不可为久计”竟一语成谶,胡介祉大概也难以预料他与这部“物色垂十年”之书缘分甚浅,《宋雕汉书记》记录了他“珍藏未周岁”即迅速失去此书的心绪:

     

    余得宋雕《汉书》因缘,详见前跋矣。既珍藏未周岁而余去官,家酷贫,累且重,不能作归计。生平复无长物,图书之外萧然也。会李朗庵方伯力索此书,同官雅旧之情,余既重违其意,又适当困厄,慭然后畀之,盖余于此书造感非一端矣。……虽然,余与此书有两不相负者,自余得此书以来,珍藏即未周岁,而开函展卷之次,俨然列余姓名,后之览者传千秋勿绝,此书固不负余,抑自余得此书以来珍藏即未周岁,而装池什袭,把玩摩挲。余之精神,兴此书之精神,亦既两相凭籍。虽惜此再阅十年二十年以至百年,传之一世二世以至数十百世,不过如此已耳。[⑭]

     

    因为去官归乡,家累且重,胡介祉不得不卖掉珍藏的宋版两《汉书》。而所售予之人李国亮(字朗庵),康熙三十五年(1696)任河南巡抚,故称其为“方伯”。李朗庵并无藏书之名,也无著述传世,因此未能找到此书在他手中的更多记载。李氏卒于康熙四十五年,此书是否由其进献内府,也不得而知。乾隆九年(1744),谕令内廷翰林检阅秘府藏书,择其宋元明之精善者,别于昭仁殿设架庋藏,题为“天禄琳琅”。同年仲秋,乾隆御笔书跋于宋版两《汉书》后。乾隆四十年,诏于敏中等编成《天禄琳琅书目》,于宋本史部首列此书。嘉庆二年,昭仁殿大火,所有善本,俱付丙丁。

     

    对宋版两《汉书》流转经历的追溯,暂时只能到此为止。虽然此书最终如何藏入清宫,依旧未能考知,但令人意外的是,胡介祉的跋语中居然还牵涉到另外一桩不为人知的书林旧事。《宋雕两汉书跋》云:

     

    周子雪客寓书于余,言金陵藏书家首俞邰黄氏,今俞邰殁,书且不保,公亦有意乎?余感动,罄囊属雪客买得,其大半多好本。[⑮]

     

    俞邰黄氏即明末清初著名的藏书家和目录学家黄虞稷,与其父黄居中二人皆有藏书之名。黄宗羲《天一阁藏书记》记载:“屈指大江以南,以藏书名者不过三四家。千顷斋之书,余宗兄比部明立所聚。自庚午讫辛巳,余往南中,未尝不借其书观也。余闻虞稷好事过于其父”[⑯]。黄氏千顷堂藏书最多时达八万余卷,可担“屈指江南”之名。黄虞稷晚年为协助徐乾学纂修《大清一统志》,不惜焚膏继晷,最终积劳成疾,于康熙三十年(1691)卒然离世。而黄虞稷无子,仅有一女亦不幸早夭,其身故后千顷堂藏书的归处,据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记载:“监丞锐意藏书,手自抄撮,仲子虞稷继之。岁增月益,太仓之米五升,文馆之烛一挺,晓夜孜孜,不废雠勘,著录凡八万册。坟土未干,皆归他人插架。深可惋惜也。”[⑰]仅言“皆归他人插架”,而具体去向如何,一直湮没无闻。据此跋方知,原来是经由周在浚的介绍,为胡介祉买得。

     

    众多善本中的藏书印可以证明黄虞稷藏书的确曾归胡介祉所有。如杨绍和《楹书隅录》著录《宋本详注东莱先生左氏博议》中有“温陵黄俞邰藏书印”、“燕越胡茨村藏书印”[⑱];缪荃孙《清学部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皇朝大事记》《中兴大事记》中有“黄虞稷印”、“燕越胡茨村藏书印”[⑲];叶启勋《拾经楼䌷书录》著录明抄本《建康集》中有“俞邰”、“胡氏茨村藏本”印[⑳];罗振常《善本书所见录》著录元泰定二年庆元路刊本《困学纪闻》中有“楮园图书”、“燕越胡茨村藏书印”[21];今南京图书馆藏明抄本《须溪先生评点简斋诗集》中有“千顷堂图书”、“胡氏茨村藏本”印;国家图书馆藏明成化本《长安图》中有“黄虞稷印”、“燕越胡茨村藏书印”。黄虞稷字俞邰,号楮园,胡介祉号茨村,这些善本中的藏书印一前一后,递藏关系可见一斑。

     

    与宋版两《汉书》相同,胡介祉购得黄虞稷的藏书也是通过周在浚这位掮客。黄虞稷平生与周亮工、周在浚父子交契最深。周亮工晚年卧病时,黄虞稷“时往起居”,随侍终老。而周在浚与黄虞稷同为书痴,志趣相投,还合编有《征刻唐宋秘本书目》。然而周在浚却在他“坟土未干”之际,即寓书胡介祉,使黄虞稷一生沉毅刻苦,访求抄聚之书,须臾之间“皆归他人插架”,让人唏嘘不已。钱谦益《黄氏千顷斋藏书记》曾说黄氏父子藏书历经丧乱而无恙,分明是有神鬼护持。但如今回看千顷堂人去书散的结局,始知“晋江父子藏书处,石户分明有鬼诃。”[22]也不过是一句虚语罢了。

     

    胡介祉的藏书并未能保有太久,可能在其生前即已散出,他也因此没有在藏书史上留下大的声名。大藏书家黄丕烈也曾经收藏过胡介祉的旧藏,其抄本《安南志略》跋云:

     

    是书原本为胡茨村藏书,余所藏他书亦有胡茨村印记,必好书之人矣。顷友人携徐昂发诸抄本,中有《题胡茨村画像》二首,急录之以著其人之时代,并识茨村果好书者云。“金泥小字刻牙签,连屋书囊当画䪜。尽日细翻黄白本,始知闲味十分甜。”“银鱼焚却几经春,种竹开池寄此身。窗外碧云高百尺,此君清态最宜人。”前一首可见校书之勤,后一首可想闲居之乐。令人企慕无已。惜姓名罕传于世,赖所藏书及赠诗人以见之,亦危矣哉。复翁。[23]

     

    时代相隔不远的黄丕烈却已完全不知这位前辈藏书家,只能通过抄本中的题诗,才识其为好书者,并对其闲居之乐企慕无已,又惋惜道“惜姓名罕传于世,赖所藏书及赠诗人以见之,亦危矣哉。”

     

    胡介祉在晚年赠诗给经常帮他买书的周在浚时感叹:“万卷缥缃小印藏,传钞一一手亲装。自从家破书都失,辛苦谁人念侍郎。”[24]他曾千金购得“宋椠之冠”的宋版两《汉书》,也曾罄囊买入“屈指江南”的千顷堂旧藏。两段尘封的书林旧事原来系于一人之身,却又聚散须臾,陈迹磨灭。书事人事,令人感怀。如今揭出藏书史上这不为人知的一角,不知是否可以聊慰胡介祉“余与此书两不相负”之意。

     

    注释

     

    [①]胡介祉:《谷园文钞》,国家图书馆藏清初稿本。

     

    [②]于敏中等撰:《天禄琳琅书目》卷二《宋版史部·汉书》,《清人书目题跋丛刊》本,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86页。

     

    [③]张应文:《清秘藏》卷上《论宋刻书册》,清光绪间《翠琅玕馆丛书》本。

     

    [④]叶昌炽:《藏书纪事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336页。

     

    [⑤]钱谦益:《钱牧斋全集》第三册《初学集》卷八五《跋前后汉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780页。

     

    [⑥]陈寅恪:《柳如是别传》,北京:三联书店,2020年,第439页。

     

    [⑦]钱谦益:《钱牧斋全集》第三册《初学集》卷八五《跋前后汉书》,第1780页。

     

    [⑧]钱谦益撰,潘景郑辑校:《绛云楼题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2-14页。

     

    [⑨]宋荦:《筠廊偶笔》卷下,清康熙刻本。

     

    [⑩]王世禛撰,张世林点校:《分甘余话》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6页。

     

    [⑪]胡介祉:《谷园文钞》卷八,国家图书馆藏清初稿本。

     

    [⑫]叶昌炽:《藏书纪事诗》,第551页。

     

    [⑬]胡介祉:《谷园续集》卷一,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清初刻本。

     

    [⑭]胡介祉:《谷园文钞》卷五,国家图书馆藏清初稿本。

     

    [⑮]胡介祉:《谷园文钞》卷八,国家图书馆藏清初稿本。

     

    [⑯]黄宗羲著,陈乃乾编:《梨洲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02页。

     

    [⑰]朱彝尊编:《明诗综》卷五五《黄居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763页。

     

    [⑱]杨绍和撰,傅增湘批注,朱振华整理:《藏园批注楹书隅录》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34-35页。

     

    [⑲]张廷银、朱玉麒主编:《缪荃孙全集·目录1》,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年,第480页。

     

    [⑳]叶启勋撰,湖南图书馆编:《拾经楼䌷书录》卷下,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3月,第119页。

     

    [21]罗振常撰,汪柏江、方俞明整理:《善本书所见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04页。

     

    [22]叶昌炽撰,王欣夫笺证:《藏书纪事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388页。

     

    [23]黄丕烈撰,余鸣鸿、占旭东点校:《黄丕烈藏书题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04-105页。

     

    [24]胡介祉:《谷园续集》卷一,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清初刻本。

     

     

     

    钱谦益旧藏宋本《两汉书》在流归张缙彦到进入清内府之间的过程,以前是不清楚的,这篇文章写清楚了。

    @141244 回复 ⚑举报 

    未曾
    管理员
    @141256 回复 ⚑举报 

    基督山伯爵
    游客

    @未曾 #141244

    谢谢老师!

    @141277 回复 ⚑举报 

    玄默
    游客

    《国家图书馆藏汲古阁钞本丛书》收录文献87种,包含经、史、子、集四部,每种文献前均有解题,详细描述该书版本形态,厘清其版本系统与源流,说明递藏经过。收录文献分为三类:1—28册为汲古阁钞本,收录文献51种,为汲古阁毛氏父子根据古本旧刻钞写的副本,其中不乏以宋元孤本为底本的影钞本,如《汉上易传》《诗经解颐》等;29—47册为汲古阁藏钞本,收录文献36种,为汲古阁所藏明清时期名家钞本,或经名家收藏、精心校勘的钞本;第48册为汲古阁藏钞本图录,对全书收录的87种文献,每种选取钞工精良、能反映版本特点的书页进行四色印刷,让读者从宏观上更好地了解汲古阁藏钞本的概况。收录文献具有以下特点:
    (1)底本为旧佳刻,尤其是影宋、影元钞本。这些钞本保存了丰富的古本原貌,如《汉上易传》《班马字类》《鲍氏集》等。
    (2)名家抄本,如钱谦益手钞《汪水云诗抄》、钱?Y手钞《南唐书》等。
    (3)历经名家手校、收藏,保存了不少校勘资料的钞本,如《干禄字书》《金壶记》《姚少监诗集》《诚斋集》等。
    (4)原始的稿本,或所据底本不存、版本价值极高的钞本,如稿本《野航杂抄》、海内孤本《浦江郑氏家范》等。
    (5)较存世其他版本内容更完备的钞本,如《汉上易传》《云林石谱》等。
    整理影印工作包括确定书目、底本复制、图片编辑、解题撰写等方面。由国家图书馆版本学、目录学领域的专家陈红彦等精心选目;对底本逐页拍摄高清数码照片,保证底本呈现的完整性;以还原底本原貌为标准进行图片编辑,编辑工作包括图片切割、修图排版、理清图片顺序;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每种文献撰写解题,描述《国家图书馆藏汲古阁钞本丛书》版本形态特征,厘清版本系统与源流,叙述《国家图书馆藏汲古阁钞本丛书》递藏情况。
    作者简介
    陈红彦: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主任,研究馆员。论著有《中国版本文化丛书-元本》,并主编《芸香阁丛书——冀淑英文集》,点校出版《刘克庄诗集》《花间集》等。主要论文有《敦煌遗书近现代鉴藏印章辑述》《名家写版考述》《冀淑英与版本目录学》等。

    SBN:9787301322048装帧:一般胶版纸册数:暂无重量:暂无开本:26cm页数:48册出版时间:2021-06-01条形码:9787301322048 ; 978-7-301-32204-8

    本书特色

    抢先发售大规模整理影印汲古阁钞本,多方面展现汲古阁钞本的面貌与特点;名手摹写,名家收藏,名人校勘。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文献87种, 包含经、史、子、集四部, 每种文献前均有解题, 详细描述该书版本形态, 厘清其版本与源流, 说明递藏经过。

     

    目录

    總目録 册一 漢上易傳(卷一—卷五) 册二 漢上易傳(卷六—卷一〇) 册三 三山拙齋林先生尚書全解(卷一—卷九) 册四 三山拙齋林先生尚書全解(卷一〇—卷二二) 册五 三山拙齋林先生尚書全解(卷二三—卷三二) 册六 三山拙齋林先生尚書全解(卷二四—卷四〇) 册七 詩經解頤 瑟譜 干禄字書 佩觿 册八 班馬字類 字鑑 册九 牛羊日曆 契丹國志 舊聞證誤 虞鄉雜志 册一〇 小學五書 家訓 浦江鄭氏家範 石藥爾雅 藏一話腴 册一一 宋氏文房譜 宋氏閨房譜 膳夫經手録 雲林堂飲食製度集 頤堂先生糖霜譜 酒經 閑居録 寅齋聞見 册一二 鮑氏集 碧雲集 清塞詩集 禪月集 册一三 梅花衲 剪綃集 翠微先生南征録 金臺集 韓山人詩集 存悔齋詩 册一四 誠齋集(卷一—卷九) 册一五 誠齋集(卷一〇—卷一九) 册一六 誠齋集(卷二〇—卷二九) 册一七 誠齋集(卷三〇—卷三八)誠齋集 册一八 誠齋集(卷三九—卷五七) 册一九 誠齋集(卷五八—卷七〇) 册二〇 誠齋集(卷七一—卷八三) 册二一 誠齋集(卷八四—卷九一) 册二二 誠齋集(卷九二—卷一〇四) 册二三 誠齋集(卷一〇五—卷一一二) 册二四 誠齋集(卷一一三—卷一二三) 册二五 誠齋集(卷一二四—卷一三三) 册二六 唐中興間氣集 西崑詶唱集 九僧詩 增廣聖宋高僧詩選 前賢小集拾遺 册二七 酒邊集 閑齋琴趣外篇 虚齋樂府 唐宋諸賢絶妙詞選 絶妙好詞 册二八 樂府補題 天下同文 三家宫詞 十家宫詞 新刊張小山北曲聯樂府 册二九 三國志(卷一—卷一二) 册三〇 三國志(卷一三—卷三〇) 册三一 三國志(卷三一—卷六五) 册三二 戰國策注 册三三 南唐書 翰苑群書 册三四 宣和奉使高麗圖經 古器款識 册三五 新編醉翁談録 珩璜新論 新刊朝溪先生捫蝨新話 册三六 廣客談 金壺記 虞山毛氏汲古閣圖 雲林石譜 江淮異人録 仙苑編珠 疑仙傳 册三七 貞白先生陶隱居文集 司空表聖文集 玄英先生詩集 增廣音注唐郢州刺史丁卯詩集 册三八 劉賓客文集(卷一—卷一六) 册三九 劉賓客文集(卷一七—卷三〇) 册四〇 姚少監詩集 石林居士建康集 册四一 汪水雲詩鈔 磻溪集 册四二 張光弼詩集 忠義集 永嘉四靈詩 册四三 巴西鄧先生文集 揭文安公文粹 宋策選 册四四 宋元明三十三家詞(片玉集—耐軒詞) 册四五 宋元明三十三家詞(金谷遺音—姑溪詞) 册四六 宋元明三十三家詞(玉田集—晦庵詞) 册四七 野航雜抄不分卷 詩式 梅磵詩話 碧雞漫志 册四八 國家圖書館藏汲古閣鈔本圖錄

     

    书格内未曾先生及guozibaba等已分享了其中几部,接下來的日子里希冀其余鈔本能有緣再飽眼福。

正在查看 13 个帖子:1-13 (共 13 个帖子)
正在查看 13 个帖子:1-13 (共 13 个帖子)

上传图片

拖拽或点击选择图片(最多五张)

回复至:未曾、guozibaba及诸兄,请救国图藏汲古阁毛晋影抄宋《两汉书》去水印本的下载
您的信息:



发帖/回帖前,请了解相关版规

0,邮箱地址尽量真实有效,随意填写的可能会被系统误判为垃圾内容。
1,不要开书单。单个帖子尽量发布一种书籍需求。
2,在搜索不到相关主题的情况下,尽量发新帖(发帖标题最好带上书名)。不要在他人帖子中回复某种书籍需要。
3,发帖提问标题尽量简单明了。发帖内容不要太过简略,请对书籍内容、版本或作者作简要说明。
4,出版于1973年以后的资源需求或分享将会被清理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