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查看 3 个帖子:1-3 (共 3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164331 回复 ⚑举报 

    游客

    校勘的目的是以适当数量的校勘记反映古本之间的亲疏关系,以及古本旧本与今本之间的传承关系。

    基本特点:

    1、版面按繁體豎排、32開大字本設計。
    2、字形以《古籍印刷通用字規範字形表》爲參考,即優先選用該表字形對應的編碼,兼顧底本使用的字形。
    即“於于”“歎嘆”之類在《字形表》中兼收的,主要據底本所用確定字形。底本所用字形,《字形表》不收的,選用相近字形,如不收“竝”,則以“並”替代。
    3、底本使用國圖出版社2022年影印的醉耕堂本。校本使用1734年的致遠堂本、1752年的懷穎堂本、1756年的同文堂本、1853年的常熟顧氏小石山房刻本等。謹慎吸收了沈伯俊的“據史改正”的部分成功。在毛本、嘉靖壬午本範圍內無法解決的問題,參校葉逢春本。校本优先选择有代表性且刊刻年代明确的古本,为异文提供一个出现的参考年代。
    4、校勘記的目標,除了糾正底本錯誤以外,適當反映早期版本之間的親疏關係、古本舊本與今本之間的傳承關係。異文以“兩通”的異文爲主,少量列舉校本之中的明顯錯字。
    5、校勘記採用篇末注的方式。基本格式爲列舉式:
    【孫策釋回黃祖,迎接靈柩,】釋回:鴻、商丙本,從改。換回:醉致懷同魁顧、商乙本、亞東本、人三版、人四版。茂記本作“孫策換回父屍,迎接靈柩”。人甲本、人乙本改作“劉表換回黃祖,孫策迎接靈柩”。
    鱼尾括号内,是校勘后的文本。后面标明:其中的“釋回”是据其他版本改的,版本名称在冒号后,用简称。后面的“换回”才是底本(醉耕堂本,简称“醉”)的文字,另外还有一些版本同于底本,早期版本的简称,都用单个字,由于校勘者有顿号密集恐惧症,所以就把“醉致怀同魁顾”之间的顿号省略了。后面还列举了文本差异较大的几个版本的文字。这样,合适的文本,从古至今,流传较广的几种代表性的语句都在这里了。

    6、如有指教,可发邮箱 xwmde@163.com

    下载链接:
    pan.baidu.com/s/1vh...0g2bnZ9dGg
    提取码: 72xd

    @164393 回复 ⚑举报 

    Angelo
    游客

    知乎上亦有箇人在校 三國、水滸。

     

    pan.baidu.com/s/1SJ...A?pwd=cjaz

    @164406 回复 ⚑举报 

    游客

    我这部校勘本,基本特点就是反映版本之间的亲疏关系和传承关系。一些版本对底本含糊其词,甚至诈称底本。
    经过考察,毛本《三国演义》的文本,大致可分为前期六十卷本一系(醉耕堂本、雍正年间二十四卷本、主要刊刻于道光及以前的六十卷本、《汉宋奇书》本等属之)、后期六十卷本一系(主要是带有《重刊三国志演义序》的咸丰及以后刻本、石印本、近代铅字排印本)、十九卷本一系(罕见的不分卷本、二十三卷本属之)。其中后期六十卷本是刊刻者有意对古老词汇进行大规模替换而成。当代版本就是人文社版(不主一本、择善而从)以及沈伯俊校理本(抛开小说古本而直接据史书改正,对书中虚构情节的“地理错误”进行强行修正等)。

    其中,(1)台湾三民书局的底本是民国时期的石印本(1915年的茂记本或与其时间接近的锦章书局16行石印本,特徵文字就是第一回的“顺从天意”和第5回的“刘遗”。),属于晚清的后期六十卷刻本的后续版本。
    (2)浙江文艺出版社(潘渊整理)、浙江古籍出版社(“古典文库”本),出自商务印书馆1933版(19卷,很可能是易得的1957年重印本)。晚清、民国的商务印书馆铅印本,是在晚清六十卷铅印本的基础上,依据早期刻本(十九卷或六十卷)做了有限的修改而成。所以文字特徵比较复杂。此类整理本的前言提到了商务印书馆1933版,但没有明说是整理的底本。经对比,的确是。
    (3)岳麓书社普及本(不带毛评的)是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版,更改标点、分段而成,文字差异极小,不超过一百字。其所谓以大魁堂本为底本,是误认为人文社1973版的底本是大魁堂本,其实不是。
    (4)岳麓书社毛评本,底本很可能是按晚清60卷石印本(鸿文书局本),其特徵是孟获借藤甲兵兵的“乌弋国”(它本是“乌戈国”)
    (5)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以大魁堂本为底本的整理本,所依据的大魁堂本是文字非常低劣的古本,错字极多。其1989年繁体版的整理原则,恰恰是“少改”、保存原貌,只改正了极其明显的错误。可能当初整理的目的,就是作为版本资料(因为当时复印件、影印件不易得)。所以“稍不明显”的低劣文字都保留了。当时整理者还不知道醉耕堂本,所以整理出来的成品,既离最早的醉耕堂本文字很远,也不通顺。此类整理本合适的用途,就是用来辅助阅读大魁堂本扫描件(此刻本,刻、印俱劣,难以辨认)。
    (6)齐鲁书社的的以大魁堂本为底本的整理本,整理原则是“择善而从”,能改则改,也参考了醉耕堂本,所以最终呈现的面貌,相比大魁堂本原貌,可谓是面目全非。实际的最终文本,反而与醉耕堂本等早期六十卷本接近。由于底本是大魁堂本,所以有些大魁堂本“不上不下”的可通异文也保留了一些。
    (7)按民国亚东本的《校读后记》,其底本为顾刻本(有《重刊三国志演义序》),校本有商务印书馆的铅印本等。但实际操作时,以商务铅印本(多半是线装的六十卷本)为工作本,按顾刻本回改,回改时自然有遗漏,一些商务印书馆排印本的特徵性文字,甚至延续到了人文社1973版乃至最新的2019版。人文社最早的版本就是在亚东本基础上略作修改而成。其特徵就是第九回的回目“除暴凶”源自亚东本。人文社第二版是周汝昌先生做的,他参考了雍正年间的致远堂本(二十四卷),使得文本总体上从晚期六十卷本变为早期六十卷本的文本特徵,另外就是依据史书和嘉靖本改动了一些地方,由此形成了人文社版特有的文本风格。人文社1973年第三版版修订时,主要参考了大魁堂本(大魁堂本虽然很差,但也有部分可取之处),导致有些人认为“人文版”的底本是大魁堂本。总体上,人文版的原则是“不主一本,择善而从”,在追求通顺的同时(保留了晚期六十卷本的一些文字),刻意保留了早期六十卷本的一些特徵性文字。2019年第四版,打着“恢复底本文字”的旗号,实际上是按“尊重底本”的思路,用致远堂本机械地恢复原文,导致恢复了一些致远堂的特有错字。而且虎头蛇尾,前面三四十回恢复得比较认真,后面有好几十回除了改标点、分段以外,一字不改。总的来说,是一种“择善而从”与“尊重底本”思路冲突的结果,进退失据的表现。
    (8)中华书局刘世德、郑铭整理的毛评本,以醉耕堂本为底本,但实际操作的工作本可能是晚清或民国的旧本,所以存在大量的与底本(醉耕堂本)不同的文字,全书不下于一千处,大多属于“可改可不改”的两通文字(包括“我吾”“军兵”之类的同义词),还有少量低劣的文本。整理者“改正为误”的可能性不大,那么就很可能是用工作本恢复底本时,因种种原因疏漏所致。所以其中不少异文见于民国茂记本。当然也有不少异文在茂记本之中没有。所以其工作本是与茂记本接近但有差别的版本。

    以上是我整理此书时,考察当代流行版本的结论。我这个整理本的校勘记,实际上就是上面这些结论的证据。

    我重新整理此书,就是为了揭示当代各整理本的不足,以提高文本质量。另外,就是引入叶逢春本等 “三国志传” 系统的版本,解决以前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

     

正在查看 3 个帖子:1-3 (共 3 个帖子)
正在查看 3 个帖子:1-3 (共 3 个帖子)

上传图片

拖拽或点击选择图片(最多五张)

回复至:原创 三国演义毛评本(新校本)1-20回发布
您的信息:



发帖/回帖前,请了解相关版规

0,邮箱地址尽量真实有效,随意填写的可能会被系统误判为垃圾内容。
1,不要开书单。单个帖子尽量发布一种书籍需求。
2,在搜索不到相关主题的情况下,尽量发新帖(发帖标题最好带上书名)。不要在他人帖子中回复某种书籍需要。
3,发帖提问标题尽量简单明了。发帖内容不要太过简略,请对书籍内容、版本或作者作简要说明。
4,出版于1973年以后的资源需求或分享将会被清理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