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查看 1 个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182488 回复 ⚑举报 

    崇鹂
    游客

    前段时间整宫内厅那批东西,有《唐音》一部,发现这书版本混乱恶劣,网上还有大量事实性错误,一时看不出哪本好所以摸查了一下,忽然记起,补充于此。

     

    一、唐音,十卷,元杨士弘原编,无注。
    (早版:始音共1卷,正音共6卷,遗响共3卷。后版:不等)

     

    1.现存样本观察
    台图藏本

    明初刊本(正文10行)元刊本,首残,存杨士弘序并带印章、始音末带印章、正音末残页、遗响末带印章。

     

    国图,善本书号A00750

    第1册,(正文10行)始音,洪武庚午建安博文堂刊本,存杨士弘序带印章、始音末带印章

    第2册,(正文10行)正音,当同上

    第3册,(正文10行)正音,大残不定

     

    国图,善本书号08592

    第1册,(正文10行)始音,刊板页缺去,疑明初善本,与洪武本又稍不同,虞集序杨士弘序带印章、始音末带印章

    第2册,(正文10行)正音,当同上

    第3册,(正文10行)正音,当同上

    第4册,(正文10行)正音,当同上

    第5册,(正文10行)正音,当同上

    第6册,(正文13行)遗响,不定。遗响四卷本。

     

    国图,善本书号A01805

    第1册,(正文11行)正音,正统壬戌孟夏道立书堂新刊,多残印章不明

    第2册,(正文11行)正音,不定

    第3册,(正文11行)始音,建安吴氏鼎新绣梓

     

    国图,善本书号03626

    第1册,(正文11行)始音,建安魏氏鼎新绣梓(疑弘治)。虞集序、杨士弘序、始音末皆无印章。

    第2册,(正文11行)正音,当同上

    第3册,(正文11行)正音,当同上

    第4册,(正文11行)正音,当同上

    第5册,(或10或11)正音,四五卷当同上,第六卷不定

    第6册,(正文10行)遗响,不定

    第7册,(正文10行)遗响,不定

    第8册,(正文10行)遗响,不定。遗响三卷本。

     

    日本内阁文库藏,正统本唐音辑注

    明初张震注,正统四年东吴李继跋,建安叶氏刊本。

    (正文11行)始音,三峰记,建安叶氏鼎新绣梓。虞集序后无印章、杨士弘序后有印章、始音末有印章

     

    2.综上分析

     2.1.元末明初早本

     

    鉴定特征:

     

    ①四周双边,双黑对鱼尾,正文半页十行,每行十八字。

    ②十卷,首《唐诗始音》共一卷,次《唐诗正音》共六卷,次《唐诗遗响》共三卷。后两部每卷分上下或上中下。

    ③虞集序、杨士弘序后皆刻各自印章,《始音》《正音》目录下刻有印章“清壹”。

    ④《唐诗始音》及《唐诗正音》末总刻有杨士弘印章,上白文鉴池春草,下朱文尚白斋。

     

    具体分卷:

     

    【唐音序】虞集撰并刻其印章二方,上朱文虞伯生父,下白文虞雍公世家。凡虞集序无印章者为后出刊本。

    【唐音名氏并序】似乎此氏字穿头带点的版本较早。末为元至正四年杨士弘撰,并刻其印章三方,上朱文杨氏伯谦,中白文鑑沱春草即鉴池春草,末朱文长方尚白斋。观其印章刻工各明初刻本不同,而以洪武庚午建安博文堂刊本最劣。

    【唐音凡例】

    1.【唐诗始音目录】同行下部刻朱文长方二字印曰清壹。次行题襄城杨士弘编次。此处印章刻工各本不同,而以台湾藏疑元刻本两字皆善。目录页左版应有牌记而多缺,如作洪武庚午仲冬建安博文堂刻。

    【唐诗始音卷之一】唐诗始音只有一卷,末刻有杨士弘印章,上白文鉴池春草,下朱文尚白斋。

    2.【唐诗正音总目并序】

    【本卷篇首】

    【唐诗正音卷之一目录】此页下刻印章清壹。

    【唐诗正音卷之一上】

    【唐诗正音卷之一下】卷末刻印章鉴池春草与尚白斋。

    【唐诗正音卷之二目录】此页下刻印章清壹。

    【唐诗正音卷第二上】

    【唐诗正音卷之二下】卷末刻印章鉴池春草与尚白斋。

    【唐诗正音卷之三目录】

    【唐诗正音卷之三上】

    【唐诗正音卷第三下】此页下刻印章清壹。

    【唐诗正音卷之四目录】

    【唐诗正音卷之四上】

    【唐诗正音卷第四中】

    【唐诗正音卷第四下】卷末刻印章鉴池春草与尚白斋。

    【唐诗正音卷之五目录】

    【唐诗正音卷之五上】

    【唐诗正音卷之五下】卷末刻印章鉴池春草与尚白斋。

    【唐诗正音卷之六目录】

    【唐诗正音卷第六上】

    【唐诗正音卷第六中】

    【唐诗正音卷之六下】卷末刻印章鉴池春草与尚白斋。

    3.【唐音遗响总目并序】

    【唐音遗响卷之一上目录】诸本如此,实包括卷之下,应校正为唐音遗响卷之一目录,此处无印章,卷末亦无印章

    【唐音遗响卷之一上】

    【唐音遗响卷之一下】

    【唐音遗响卷第二上目录】诸本如此,实包括卷之下,应校正为唐音遗响卷之二目录,此处无印章,卷末亦无印章

    【唐音遗响卷之二上】

    【唐音遗响卷之二中】

    【唐音遗响卷之二下】

    【唐音遗响卷第三上目录】诸本如此,实包括卷之下,应校正为唐音遗响卷之三目录,此处无印章,卷末亦无印章

    【唐音遗响卷之三上】

    【唐音遗响卷之三中】

    【唐音遗响卷之三下】

     

    复原元末明初早本可用材料:

     

    ①台图藏,疑元末明初刊本,(取:始音1卷全、正音6卷全,遗响3卷只作参考)

    ②国图藏08592,疑明初刊本(取:始音1卷全、正音6卷全,遗响部分不取)

    ③国图藏A01808,疑明初刊本(取:遗响1-2上)

    ④国图A00750,洪武庚午建安博文堂刊本(取:始音1卷全、正音1-2卷)

    ⑤蓬左文库藏,洪武庚午建安博文堂刊本(未公开不明)

    ⑥国图藏03626,疑正统弘治间建安魏氏仁实堂刊本(取:此本正音卷6与遗响3卷全亦疑为明初本)

     

     

     2.2.正统后改本

     

    鉴定特征:

     

    ①四周双边,双顺鱼尾,正文半页十一行(乃至十三行),每行二十字。

    ②约十一卷,首《唐诗始音》共一卷,次《唐诗正音》共六卷,次《唐诗遗响》(卷数不明,有十三行本共四卷)。后两部每卷分上下或上中下。

    ③目录标题或见作花鱼尾装饰。

    ④虞集序后各本皆无印章,正统四年张震注本杨士弘序后有印章(日本内阁文库),正统壬戌孟夏道立书堂新刊本残损不明(国图A01805),建安吴氏鼎新绣梓本杨士弘序后无印章(国图A01805第三册)、建安魏氏鼎新绣梓刊本亦无(国图03626)

    ⑤《唐诗始音》、《唐诗正音》目录下,皆不刻印章“清壹”。《始音》、《正音》分卷末亦不刻杨士弘印章,样本多残损,暂见《正音》卷六下末刻杨士弘“鉴池春草”与“尚白斋”二印。

    ⑥有以上特征,但只题襄城杨士弘编次,无注。

     

    较完整存本及复原材料:

     

    国图03626,仁实堂,建安魏氏鼎新绣梓刊本(始音、正音部分)

     


     

     

    二、唐音辑注,十四卷,明初张震注。
    明正统刊本

     

    (张震为明初正统前人,此书至正统二年出版,现存版本亦相对早且集中统一)

     

    总体特征:

     

    四周双边,双顺鱼尾,正文半页或九行或十行,每行十八字,注释双行小字。

    十四卷,首《唐诗始音》共一卷,次《唐诗正音》共六卷,次《唐诗遗响》共七卷。作卷之一卷之二云云,内不分拆上中下。

    最早为正统四年李继跋,建安叶氏刊本。虞集序后无印章,杨士弘序后有印章,目录下无印章,卷末无印章。

    正统跋刊本,正音卷二,柳子厚名下无注释,后刊本妄增。

     

    具体分卷:

     

    【唐音序】虞集撰,无印章。

    【唐音名氏并序】此氏字不穿头但带点。末为杨士弘序,并刻其印章三方,皆劣,沱字断尾。

    【唐音凡例】

    【唐诗始音目录】,题襄城杨士弘伯谦编集,新淦张震文亮辑注。并刊记二枚,上小鼎形,下长方形,如作三峰记,建安叶氏鼎新绣梓。

    【唐诗始音辑注卷之一】

    【唐诗正音目录并序】

    【唐诗始音辑注卷之一至六】

    【唐音遗响辑注卷之一至七】今见各本皆无序目

    【唐音辑注后序】正统岁己未春东吴李继书,谓其近时张震没后,张氏后人出此注本,又清叶添德刊出。

     

    存本:

     

    ①疑正统刊本,有残,正统四年跋,三峰记建安叶氏鼎新绣梓本,日本内阁文库藏

    ②疑正统刊本,较全,从字迹比较,亦近建安叶氏刊本,国图03209

    ③朝鲜活字翻印正统四年本,日本宫内厅藏

    ④建安叶氏刊本,北京大学藏(未见不明)

    ⑤建安叶氏刊本,吉林省图书馆藏(未见不明)

     

    正统后版本:

     

    不取

     


     

    三.七体唐诗正音,二卷,成化王庸注。

    存成化十一年王庸序刊本

     

    四.批点唐音,约十五卷,弘治顾璘等注。

    存嘉靖时期刊本

     

    五.唐音类选.黄佐

    大量

     

    六.唐音戊籖.胡震亨

    大量

     

     

    简览总结

    此书最有价值的:

    是《唐音》十卷,此是元代杨士弘编著原书,尤其是正统本以前的“元代明初版”,保留大量印章和原本特征,是未经坊间胡改的原本。其后在正统间有一些被严重篡变的刻本,无甚可取处,但在明代也逐渐被新出的张震注本取代了。

    其次是《唐音辑注》十四卷,此是明初到正统前的明人张震的注本,也是明代最负盛名的唐音注本。但也必须用正统建安刊本,后刻本亦多恶乱。四库馆臣及前辈学者,连张震具体是什么时期的人都不知道,就是因为拿的本子不是正统刊本,没有正统跋文还多篡乱。

     


     

    另外据上面信息保留的一些版本,但图源都一般,《唐音》明初本要复原,《唐音辑注》正统本有待更多公开

    pan.baidu.com/s/1Pn...A?pwd=s679

正在查看 1 个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正在查看 1 个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上传图片

拖拽或点击选择图片(最多五张)

回复至:元代《唐音》系列版本分析
您的信息:



发帖/回帖前,请了解相关版规

0,邮箱地址尽量真实有效,随意填写的可能会被系统误判为垃圾内容。
1,不要开书单。单个帖子尽量发布一种书籍需求。
2,在搜索不到相关主题的情况下,尽量发新帖(发帖标题最好带上书名)。不要在他人帖子中回复某种书籍需要。
3,发帖提问标题尽量简单明了。发帖内容不要太过简略,请对书籍内容、版本或作者作简要说明。
4,出版于1975年以后的资源需求或分享将会被清理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