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帖子
黍离游客皕宋楼藏书志,陆心源。皕宋楼是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后来高价卖给三菱财团,藏于静嘉堂文库。因为文库是私人的,估计不会公开,目前流出的只有静嘉堂宋元版。因此想要阅览并不容易,或提前托人联系,预约观书,或者发邮件,请文库复制某本书。总之很不方便。所以皕宋楼藏书志、八千卷楼书目、仪顾堂题跋就比较重要了,流出的宋元版可对照这几本书看。
有关信息,还可参阅 皕宋楼藏书源流考 岛田翰,静嘉堂观书记 傅增湘,在靜嘉堂文庫訪“國寶” 嚴紹璗,静嘉堂文库汉籍分类目录,近三百年古籍目录举要 严佐之等等。
本书120卷,无附志4卷,光绪八年壬午冬月十万卷楼藏版(与国图公开版本相同),jpeg2000,图片过大,就不上传书影了。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皕宋楼藏书志 内阁文库
链接: pan.baidu.com/s/1It...A?pwd=bpee 提取码: bpee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1的分享
architc游客印象里最终出售价格都远远没有达到陆家儿子的预计价格,也就谈不上高价了。
至于这种事怎么评价,换个角度评论一下:本来陆家的事情可以写一本书的,现在只能写半页纸了。
至于有人什么说卖国贼的,那是比较单纯的民族情感在里面;至于还有人说他是爱国情怀的,其实这类评论也有个对应方式的,那就是假设日后这日本啊,丑国啊,腐国啊,也有经历“当年中国经历过”的时候,那时候如果这些国家的藏书人、藏宝人,也“三文不值两文”地把好东西都卖给中国人,如果那时候有人也能大夸他们也是“爱国主义”,那就对等了,那就平等了。可别到时候,这帮人——同样的一帮人——张嘴闭嘴就开始反过来喷,那就“双标”了。“双标”这俩字很不好,后面一般都带着一个动物的,我比较文明,就不说了。
这事发生就发生了,卖了也就卖了,话也就说到这里。
architc游客哦哦,光评论陆家了,没说谢谢楼主分享。
多谢分享。
黍离游客@architc #169655
预估是预估,市场价是市场价。如果拆开卖,那当然能卖的多得多。而陆树蕃为了书不分散,要整体出售,自然没多少人能吃下了。当时也联系过端方,我记得因为刚刚灾荒,政府实在没钱,就作罢了。后来丁氏八千卷楼,卖给端方成立江南图书馆,卖了八万。比卖给日本要便宜一点(且质量上丁氏不如陆氏)。可能市场价就是如此。
当然,在江南犹在丁氏,是藏书家的最好归宿。铁琴铜剑楼的藏书也有比较好的归宿。这两者,自然更好。
火生土游客日本人自古便喜欢中国古籍,并把它们视若珍宝地保存下来。清末西学盛行之时,国人把昔日古籍当垃圾对待,这给了日本商人搜刮中国古籍的机会。陆氏藏书东渡之前,张元济(1867-1959)曾劝时任军机大臣和大学士协办的荣庆拨款购入作京师图书馆之基础,然未果,徒留遗憾,清政府的愚昧无知无能可见一斑。
新文化运动导致古籍束之高阁,现在的教育与古籍相去甚远,再过一百年,国人更加不认识古籍,如古籍为天书,现在出版的书籍都是废话连篇,都是鸡汤文,网络无聊的玄幻小说,慢慢腐蚀国人的精神食粮,国家居然置之不理。
昊喆游客不卖的话,那十年期间古籍可能就都烧了。从保存古籍来看,还是这样好,总有一天会重现天日的
黍离游客这东西本身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社会发展,刻书藏书才能讲究。南宋宁宗以前,清朝乾隆以前刻本,都很讲究。而嘉庆以后的本子,几乎一下子没有之前的气象。晚清到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也是一样。等到2013年,南图已经能花2600万拍下北宋《礼部韵略》。避讳也是一样,每个朝代前中期往往避讳很严,比如南宋高孝光宁四朝,清朝康雍乾。而道咸之后,禁网松弛,没精力管了。跟刻书藏书是一个道理。
- 作者帖子
正在查看 7 个帖子:1-7 (共 7 个帖子)
正在查看 7 个帖子:1-7 (共 7 个帖子)
正在查看 7 个帖子:1-7 (共 7 个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