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查看 1 个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145246 回复 ⚑举报 

    崇鹂
    游客

    Sn-24.07.29-08.05.07

    Sn-24.07.29-08.05.17

     

    杭州临平,出端石抄手砚,长十七厘米,宽十厘米,高四厘米。高厚壁,墨堂与边齐高无拦,至头斜入深池。

    背铭刻:雪堂(篆字)。

    右壁外有铭刻曰:元祐六年十月二十日余自金陵歸蜀,道中見漁者携一硯售人,余異而詢之。(苏轼书风)

    左壁外有铭刻曰:□□得于海濱余以五百緡置之,石質溫潤可愛,付邁以為書室之助。(苏轼书风)

    s2312290916468445057

    铭刻信息言之凿凿,煞有其事。可惜造假的人没有研究过砚台的形制演变,不懂砚台的发展历史。

    首先,这种墨堂与边齐高、高厚壁、墨堂占五分之三、墨池占五分之一二的砚,大量考古样本,都是南宋墓(例如广东潮州南宋乾道间刘景墓,端石抄手砚,安徽休宁嘉泰元年葬朱晞颜夫妇墓,石抄手)。北宋晚期的砚台,是一种矮厚壁,墨堂斜入,平堂占半,斜下占半的样式。这方砚从形制上一看,就是南宋砚的典型样式。没有证据说北宋没有,但存疑鉴伪的准则来看,已经可以当伪。

    其次,虽然苏轼等宋代文人写诗称赞端砚,但当时人的用砚与地域产出有较强联系,今日挖掘的北宋墓葬用青黑色石居多,当时的端砚由于交通阻滞运要到北方,还不如安徽歙砚运到河南容易。获取困难,石质温润,两重因素使士大夫更多赞誉。今所见,例如江西元丰七年曾巩墓出歙砚,安徽合肥,包拯次子包绶墓出歙砚,安徽合肥政和戊戌马绍庭夫妇墓,男(舒国公马亮的孙子)棺出端砚,女(文穆公吕蒙正孙女)棺出歙砚。这几个样本,就可以看出北宋时期用砚跟地域产出有关,且岭南以北随葬端砚还是少的,似乎到南宋才多了起来。按铭刻,苏轼从南京回四川的途中见一个渔民拿着这方端砚,本不合理,也颇有神仙色彩。

    总之,个人认为这方砚不到北宋,后人伪造,甚至可能是明人在尚苏风潮下用南宋元代砚台伪造的


    又《西清砚谱》里面,唐宋砚假货更多,大概也可以举几个例子

    唐亭硯-唐

    ↑ 唐亭砚。直接按铭文粗暴的鉴定为唐代,很无语,虽然战汉以来一直有石砚,唐末开始风尚一些石砚,但有唐一代基本还是灰陶为主流,更是风字簸箕形制,哪怕到了北宋早期,还有很重的唐代灰陶簸箕形制的意味。

    这个实际是北宋晚期砚台的典型样式,矮壁斜堂,厚如拱瓦,不过北宋墓常见的是墨堂慢慢斜入成池,这个比较特殊。

    紫石-所南文房-鄭思肖印-元

    ↑ 紫石-所南文房-郑思肖印-元代。此砚延续南宋样式,鉴定为元人砚台,合理可真

正在查看 1 个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正在查看 1 个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上传图片

拖拽或点击选择图片(最多五张)

回复至:南宋形制“苏轼雪堂砚”
您的信息:



发帖/回帖前,请了解相关版规

0,邮箱地址尽量真实有效,随意填写的可能会被系统误判为垃圾内容。
1,不要开书单。单个帖子尽量发布一种书籍需求。
2,在搜索不到相关主题的情况下,尽量发新帖(发帖标题最好带上书名)。不要在他人帖子中回复某种书籍需要。
3,发帖提问标题尽量简单明了。发帖内容不要太过简略,请对书籍内容、版本或作者作简要说明。
4,出版于1973年以后的资源需求或分享将会被清理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