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查看 5 个帖子:1-5 (共 5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156207 回复 ⚑举报 

    Kim
    游客

    以前听一个文献学老师说古人有一种防止虫蛀古籍的药方,似乎是用来浸泡纸张的,请问大家有没有知道的?

    @156209 回复 ⚑举报 

    人间
    游客

    @Kim #156207

    这个我也不是很懂,自己上网找吧,网上的信息还是挺全的,这也不是什么冷门的话题,信息很好找的。实在不行就去了解一下清朝武英殿刻本是用什么药材防止书籍被虫蛀的,官方印刷书籍使用的药材应该比较正规

    @156216 回复 ⚑举报 

    guozibaba
    游客

    @Kim #156207

    说文保||浅析中国历代古籍染纸防虫方式

    sanyamuseum.com/a/3/2.../6285.html

    字数不多,全文引用在这里:

    说文保||浅析中国历代古籍染纸防虫方式

    摘要:古籍文献记载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重要的艺术、历史和文献价值。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古籍文献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最广泛的破坏是由书籍管理不当被虫害啃噬造成的,这种破坏是广泛的、不可逆的,是我们至今仍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就已经采用多种形式为书籍的防虫保护进行了不懈努力,而用含有防虫效果的染料对纸张进行染制和涂布是古籍防虫的重要保护措施之一。了解古籍的染纸防虫有助于我们强化对古籍染纸防虫的认识,增强对古籍防虫的保护意识,更重要的是对现在书籍的防虫技术起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有利于当代古籍防虫保护的发展。

    关键词:染纸;古籍;防蠹

    0  前言
    早在简帛时期,文献就深受虫蛀之苦,所以人们采用多种方法对古籍进行保护,进而防治虫蛀,用含有防虫效果的植物或药物染料对纸张进行染制和涂布加工是古籍防虫的重要措施。本文将对古代的染纸防虫进行研究分析,并对当代染料防虫的应用和探索进行调查与研究。
    1  古籍虫蛀的原因及危害
    古代被用来造纸的植物有很多,如藤皮、桑皮、青檀皮、竹子、褚皮、荨麻等,纸张因材料不同又可以分为麻纸、藤纸、皮纸、竹纸等。无论书籍纸张是由哪种材料制成都易成为害虫繁衍的温床。书库缺乏通风或过于阴暗潮湿,古籍长期无人翻阅、灰尘累积等因素,都为害虫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书籍害虫对古籍档案的损害极为严重,它们取食古籍,以纤维、糨糊等有机物为食,破坏古籍完整性;在取食古籍的过程中将排泄物及携带的脏物黏附在书籍上,污染书籍,覆盖字迹,导致书籍字迹辨别不清。害虫使得书籍千疮百孔、残缺不全,导致信息缺失,不但会缩短古籍的寿命,而且也丧失了古籍的使用和保存价值。

    2  古籍害虫的种类
    我国现有记录的图书害虫为87种,隶属于6个目,22个科①,主要包括蠹鱼、毛衣鱼、烟草甲、白蚁、书虱、黑皮蠹、小圆皮蠹、蜚蠊、面包蠹、皮蠹甲、衣蛾等。
    这些害虫分布范围广且具有极强生命力,它们大多耐干、耐热、耐冷、耐饥饿,具有杂食性和较强的繁殖能力,周围环境一旦能够满足它们生活的最低条件,它们就能生存繁衍,从而对书籍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3  历代防虫染纸方法
    3.1  黄檗染纸
    黄檗染纸法最早起源于东汉末年,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成熟,唐宋时应用广泛,明清时期仍有沿用。自纸张盛行之后,纸质书籍就开始面临着虫蛀的困扰,于是便出现了染潢避蠹的方法。用黄檗汁染成的纸称为“黄纸”或“潢纸”,可避蠹杀虫。北宋宋祁的《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记载:“古人写书,尽用黄纸,故谓之‘黄卷’……或曰‘古人何须用黄纸?’曰‘檗染之,可用避蟫’。”染潢用的材料是川黄檗。成年川黄檗树的树皮较厚,树皮中含有小檗碱及少量棕榈碱、黄柏碱等多种生物碱。小檗碱对昆虫的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具有抗原虫、抗寄生物、抗菌、抗微生物的作用,能预防蠹虫的蛀蚀。
    染潢是将纸张浸渍在黄檗溶液中然后晾干而成。它有两种方式,先潢后写或先写后潢。染后纸色的深浅与溶液的浓度有关,染色不宜过深,染太深日久纸色变暗。制作的过程是先将黄檗切开去皮,放置在水中浸出原汁,把剩余渣子取出捣碎,加水煮沸后装入布袋压出黄汁,后将残渣再捣烂、煮沸、挤压反复处理三次,再将这三次挤出的黄汁与最初原汁混合在一起备用,把纸在溶液内浸渍后逐张晾干即成②。被黄檗水浸渍的纸张不但有防虫的功效,还能延长纸张的寿命,有一种清香。发展到唐代,出现了硬黄纸。人们在对纸张进行染潢的同时加以打蜡砑光。硬黄纸经过打蜡砑光,性能更为优良,质地硬密,纸面光亮,增强了透明度,能够抗水防蛀,颜色也更为美观。如辽宁博物馆馆藏的王羲之《万岁通天帖》唐摹本使用的就是硬黄纸。明代在继承前人染潢技术的同时,为调和纸张颜色又加入了橡斗汁和胭脂水,使颜色更为光鲜亮丽。染黄纸不刺眼,长期阅读不伤眼。
    3.2 雌黄染纸
    雌黄染纸法是两晋时期发明的,在南北朝时较为流行,它是用胶清和雌黄来进行染纸的。雌黄可制颜料、褪色剂等,古代常用来涂改文字。雌黄微有异臭,具有较好的杀菌灭虫效果。将雌黄加水研磨成粉末状并晒干,再置于碗中反复研磨至极细极匀,再将胶清加热融化,与雌黄进行混合,并倒入臼中使用铁杵捣成墨丸状,阴干即可③。在使用时加水研磨开即可使用,此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黄檗染纸方法的一种补充,尤其是在经过黄檗浸染后,纸张出现漏染或不均匀的情况时,使用胶清和雌黄涂抹再染,达到补救效果。由于雌黄与黄檗纸颜色相近,如遇错字可用雌黄涂抹,灭误重写,雌黄不伤纸防虫蛀。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一故事一》:“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尝校改字之法,刮洗则伤纸,纸贴之又易脱;粉涂则字不没,涂数遍方能漫灭。唯雌黄一漫则灭,仍久而不脱。古人谓之铅黄,盖用之有素矣。”
    3.3 碧纸防虫
    碧纸又名绀青纸、绀碧纸、青藤纸等,是隋唐时期出现的一种染纸防虫的措施。碧纸是用蓝靛溶液加工而成的,染碧纸用的蓝紫色染料为蓝靛,由十字花科植物菘蓝、草大青、豆科植物木蓝、爵床科植物马蓝等植物的茎叶加入石灰制成。碧纸是多张皮纸通过浸染、浆捶复合、涂布、施蜡、砑磨上光而成,具有杀虫的功效。古代碧纸多用来写经,一是因为写经常用金银粉作为书写材料,一般的白纸无法显示其字迹,所以染制成蓝色,二是蓝靛有杀虫的作用,可以保护经卷不受害虫的侵蚀。④宋代出现雕版佛经后,碧纸常被用作卷轴的包首以及册页装的封面,用以防虫,效果理想。明清时期,因为碧纸的颜色像明宣德时青花瓷的釉色,所以逐渐被称为瓷青纸或磁青纸。明宣德时出现了磁青纸制成的羊脑笺,是皇家专贡写经用的,羊脑笺坚硬如板,表面墨如漆,明如镜,用以写经,历久不坏,虫不能蚀。
    3.4 椒纸避蠹
    南宋时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以椒染纸”防蠹虫的方法,即把纸张浸渍在花椒果皮及果实的水煮溶液中,而后取出阴干。浸渍后的纸张具有强烈的辛辣气味,对害虫具有驱避作用,从而使纸张具有较强的防虫效果。花椒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分布范围广泛,全国各地均有种植。据分析在花椒种子及果实中含有香矛醛、水芹萜等成分,花椒皮中含有柠檬烯、枯醇等挥发油,椒根中含有白鲜碱、小檗碱等生物碱,花椒中所含有的化学成分及花椒中散发出来的强烈刺激性辛辣气味,对杀虫、驱虫、防虫具有良好的功效,起到了极好的防虫避蠹的效果。清代叶德辉在《书林清话·卷六》中说:“椒纸者,谓以椒染纸,取其可以杀虫,永无蠹蚀之患也……是书今并归吾架上,岂椒味数百年而不散欤。”由此可见其防蠹效果极好,用其制成的纸张薄而有光、坚韧耐久,不易破损,故比一般的纸保存时间更长,在当时广受欢迎。椒纸主要产于两宋刻书中心之一的福建建阳。人们就地取材,成本较低,用椒类染的纸畅销全国。
    3.5 铅丹防蠹纸
    铅丹防蠹纸也叫红丹纸,是随着线装书的盛行而出现的一种新的防蠹纸张,是明清时期广东佛山造纸工匠发明的一种色彩艳丽的橘红色加工纸,因其久不变色故其俗名“万年红纸”。明朝时竹纸盛行,广东佛山人的家谱几乎全是用竹纸抄写或印制的。佛山气候潮湿,最怕虫蛀,家谱的收藏与保存成了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万年红纸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万年红纸的主要原料为红丹,是橙红色或橙黄色粉末,无臭,无味,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铅。四氧化三铅有毒且其性能稳定不易挥发,能起到长期防蠹的作用。具体做法是:将铅丹、碱性硫酸、一氧化铅研成细粉末,加入桃胶,用温水调匀制成橘红色涂料备用,然后将染料用排笔涂刷在纸面上,阴干即可。据考证此种做法下被虫蛀的纸张很少。因为铅丹是重金属盐类的氧化物,在空气中性质稳定,不易分解,所以长久保存也仍能保持鲜艳的颜色和良好的避蠹效果。如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明崇祯四年刊刻的《梦溪笔谈》和清代嘉庆十一年刊印的《羊城古钞》两书,均衬有这种万年红纸,书籍至今仍完好无损。⑤
    在古代民间生产的万年红纸配方不一,涂料成分不一致,其中铅的含量也不等,所以防蠹效果不稳定,有的万年红纸涂料中不含铅,起不到杀虫效果,所以将含有铅丹为涂料的万年红纸称为铅丹防蠹纸更为适宜。铅丹防蠹纸主要是装订在档案的扉页和封底上,这只能保护扉页附近的几张书页,并不能保全整本书不遭虫蛀,并不能像椒纸做成的书那样整本书都防蠹,而且铅丹有毒,对人体有害。
    3.6 仿生杀虫剂—图书防蠹纸
    为找到一种无毒无害、简便高效的方法,在现有条件下让古籍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既克服传统防蛀方法毒性大的弊端,又避免真空充氮、超低温冷冻等现代杀虫技术对纸张的伤害,减少在设备和操作上的繁复性,仿生杀虫剂应运而生。仿生杀虫剂是以浓度为1.25%的仿生杀虫剂浸润宣纸而成,保质期为五年,以长效触杀为主,缓释熏蒸为辅。仿生杀虫剂是拟除虫菊酯,是根据天然除虫菊酯化学结构仿生合成的杀虫剂,是一种神经毒剂,以神经钠离子通道作为靶标。其杀虫活性高,持续时间长,杀虫效果好,比一般杀虫剂毒力高两倍,且在自然环境下易分解,不会污染环境,不易产生抗药性⑥,能够杀灭窃蠹、毛衣鱼、烟草甲、书虱、蜚蠊及白蚁等危害古籍档案的害虫,是一种广谱性的杀虫剂,并且其来源丰富,价格较低,对人体无不良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图书馆针对古籍文献常见的蠹虫蛀书的现象研制出的防蠹纸1号和防蠹纸2号,就是采用拟除虫菊酯对馆藏图书、资料进行防蛀的。
    在使用图书防蠹纸时,多是根据书籍大小在每本书的扉页和封底各放一张,但其有效杀毒距离为1.5厘米,所以实际使用时可根据单册古籍的厚度适当增减用量。古籍线装书和资料文献一般为平放贮藏,而档案害虫是自上而下进行破坏的,藏于古籍中的害虫会经防蠹纸的缓释熏蒸而陆续死亡。

    4  当代古籍防虫方式
    目前,国内通过染纸来进行防虫的现象并不多见,由于现在科技水平的提高,书库保存环境的改善,现在人们并不依赖通过染纸来进行防虫,而是通过加强日常管理、改善古籍保存环境等方式进行预防性保护。
    加强日常管理:改善保管条件,做好入库前的检查和处理工作,保持书库整洁,干燥通风,定期严格除尘、消毒,控制书库环境(湿度和温度),避免阳光和长期的照明光源的直射等。
    物理杀虫:主要采用高温或低温和辐射、缺氧等物理原理杀虫灭菌。采用真空充氮灭虫杀菌的方法,杀灭效果好,对人体无毒无害,消毒过程中对书籍也不会造成损伤,但相对价格较高,需要配备专人负责设备使用维护。
    化学杀虫:熏蒸法,利用有毒的化学物质直接作用于虫体使其死亡的一种方式⑦,既可杀虫又可预防,但是药物会附着在纸张中会加速纸张老化,且具有毒性,对人体和环境造成损害。
    活性炭:吸收异味、吸附有害气体对库房进行除湿除味。投放防虫药物:天然樟脑是防虫药物中使用率最高的一种,对人体无毒,但缺点是对于书蠹只有趋避作用,不能杀灭,且需要每年定期更换。
    仿生杀虫剂:主要成分为拟除虫菊酯,在此基础上加水和少量乳化剂,在书库中喷洒,用以防虫。

    5  结语
    古籍在流传过程中时刻遭受害虫微生物的威胁,如不进行防治,古籍不可能流传至今。为此我国在古代就极其注重对古籍的保护工作,探索出许多防虫杀虫的有效办法,染纸防虫是利用植物或化学药物浸染纸张进行防虫的技术,在古籍防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证明,染纸防虫同样适用于当代古籍的保护工作,而且可以开拓出更广泛的适用范围。运用现代科技研究防虫植物中的高效杀虫成分,提取、合成仿生杀虫剂,改进杀虫工艺,将其应用到更加广阔的杀虫防虫领域中,并结合其他现代防虫技术,更加全面高效地保护古籍文献,使其免受虫蠹之苦。

    注释
    ①王枫.浅议古籍虫蛀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措施[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5):133-135.

    ②徐小滨,刘大伟.中草药对古籍及档案防虫的历史分析[J].沙棘:科教纵横,2010(12):10,51.

    ③于海燕.我国古代档案防蠹法概览[J].兰台世界,2009(2):49-50.

    ④林明.中国古代纸张避蠹加工研究[J].图书馆,2012(2):131-134.

    ⑤刘仁庆.论万年红纸—古纸研究之十八[J].纸和造纸,2012(3):68-71.

    ⑥吴忠侠,谢宇斌.拟除虫菊酯在图书保护中的应用[J].图书馆杂志,1997(5):50-52.

    ⑦邓影.浅谈档案虫害防治的几种方法[J].海峡药学,2010(12):320-321.

    @156221 回复 ⚑举报 

    人间
    游客

    @guozibaba #156216

    先生大才,佩服佩服

    @156226 回复 ⚑举报 

    正音悉达
    游客

    做纸加狼毒草,可以做到防虫 ,这个是藏纸的做法,但是相应的,纸张也会有毒性

    书柜中,相对封闭+悬挂排草(卤肉香料,也叫灵香草、芸香草)香包,也可以防止主要书籍被虫蛀

正在查看 5 个帖子:1-5 (共 5 个帖子)
正在查看 5 个帖子:1-5 (共 5 个帖子)

上传图片

拖拽或点击选择图片(最多五张)

回复至:请问防止虫蛀古籍的药方是什么?
您的信息:



发帖/回帖前,请了解相关版规

0,邮箱地址尽量真实有效,随意填写的可能会被系统误判为垃圾内容。
1,不要开书单。单个帖子尽量发布一种书籍需求。
2,在搜索不到相关主题的情况下,尽量发新帖(发帖标题最好带上书名)。不要在他人帖子中回复某种书籍需要。
3,发帖提问标题尽量简单明了。发帖内容不要太过简略,请对书籍内容、版本或作者作简要说明。
4,出版于1973年以后的资源需求或分享将会被清理删除。